套装共2册 总价格:65.8元
9787549550159 9787549564125
孩子你慢慢来
编辑推荐语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枝笔,龙应台**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野火集》有万丈豪气,34岁**次做母亲,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龙应台“人生三书”系列,《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2014年简体字经典新版,**海峡两岸,为读者**次汇拢。 【妈妈50后,孩子80后,“家有二胎”的成长镜头】 —— 两个德国孩子,位台湾妈妈,孩子调皮,母亲教育,相互之间直有这种成长的“拔河”,用她的语言来说,是希望孩子成为“像株小树样正直”的人。全书精选28幅家庭照片,特别收入孩子视角的跋语2篇,哥哥华安(安德烈)19岁写的《放手》,弟弟华飞(菲力普)15岁写的《我这样长大》。 【20周年经典新版“母子之书”】—— 入选20年来*温暖、*受欢迎的“母子之书”,给华人世界无数读者、无数家庭带来感动和启迪。
内容提要
作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枝笔,龙应台的文章 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 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
《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个母亲 ,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作*深刻的思索, *不思索的热爱。面对初生至童年、少年时期的两个 孩子(华飞、华安),从出生,到开始说话、识字、 逐渐认识这个世界,书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无法 抑制的爱怜,也有母子的无奈和迷惑。它不是对传统 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 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后来,15岁的“底笛”(弟弟)说:“有时候, 妈妈带我们在草原上放风筝。草原那么大,草绿得出 水,我们躺下来,看风筝在天空里飞。我觉得我可以 辈子躺在那里。” 后来,19岁的“葛格”(哥哥)说:“尽管我们 之间直有这种成长的‘拔河’,母亲却仍然以种 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个,用她 的语言来说,‘像株小树样正直’的人。” 而*初,34岁的母亲(龙应台)说:“我,坐在 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 做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辈子的时间,让他从 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 你慢慢来,慢慢来。”
作者简介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台湾甚至大陆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且至今未毕业——龙应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精彩试读
龙 与宇宙惊识的安安,不足两岁,却有着固执的个 性,他很坚决地要知道 这世界上所有东西的名字。四只脚、身毛、会走动 的东西叫“狗狗”,但 是,同样四只脚、身毛、会走动的东西,如果耳朵 特别尖、鼻子特别尖, 就叫“狐狸”。比较小,叫出来的声音是喵呜喵呜的 ,就叫做“猫咪”。
有时候,安安从妈妈那儿却得不到答案。他肥肥 的手指指着书上画的, 仰脸热切地问: “什么?” 妈妈凑近书本,看了又看,说: “不知道哩!老天,怎么有这样的东西!” 安安不太高兴了,手指固执地停在那里,带点责 备口气地,大声说: “妈妈,什么?” 妈妈只好又低下头去细看。这个东西,有老虎的 头、狗熊的身体、豹子 的脚。汉声出版的小百科用各种插图来解说动物演化 的过程。这不是两岁孩 子的书,但里面图画很多,小安安认为整套书就是为 他画的,每天都要翻翻 摸摸。书本立起来有他半高,精装封面又特别沉重 ,他总是费尽力气,用 陶侃搬砖的姿态把书从卧房抬到客厅里去,气喘喘地 。书摊开在地上,安安 整个人可以趴在上面。
“好吧,”安安的妈妈不得已地说,“这东西叫 做怪物。” “外物!”安安慎重地重复次,满意地点点头 。翻过页,又指着书 上个角落,“妈妈,什么?” 妈妈看,是个猪头象身的东西,她忙站起身来 ,说:“怪物,宝宝, 都叫怪物。你来喝杯热牛奶好不好?还给你加阿华田 ?” 有时候,妈妈发觉,在将宇宙介绍给安安的过程 里,有许多意想不到的 曲折。三个月前,妈妈带着安安来到台北的龙山寺前 ,庙廊柱子上盘着条 张牙舞爪的龙,长长的身躯绕着柱子转。安安指着龙 突出的彩眼,惊喜地扯 扯妈妈的裙角,“妈妈,什么?” 妈妈蹲下来,牵起安安的手,伸出去,让他触摸 龙的身体,然后个字 个字地说:“这是龙,宝宝,这是龙。说,龙—— ” 安安很清晰地重复:“龙。” 庙里的烟火薰香像缥缈的游丝样飘进妈妈的鼻 息。她觉得意犹未尽, 好像除了介绍“龙”的名字之外还有很多重要的话忘 了说,好像让华安认识 “龙”与介绍他认识“狗狗”和“狐狸”不是同类的 事情。究竟妈妈还想说 什么呢?她时自己也想不起来,只突然听裙边仍旧 在仰头凝视的安安说: “龙,好大!” 回到欧洲,当然就看不到龙了。可是有天,在 电车里的安安突然对着 窗外大声喊:“龙,龙,妈妈你看——” 电车恰好停下来,妈妈赶快望出车窗,窗外是深 秋萧瑟的街道、灰沉沉 的屋宇、灰沉沉的天空、灰沉沉的行人大衣。的 色彩,是条近百米 长的彩带,结在枝骨峥嵘的行道树上,大概是准备迎 接圣诞节的彩饰。妈妈 突然明白了:小安安以为任何长条的东西都叫做“龙 ”。
“不是的,安安,”妈妈说,“那是条彩带, 不是——” 话没说完,刮起阵秋风,鲜红的彩带在风里波 浪似的翻滚起来,此起 彼落,妈妈时呆住了,她以为自己在看条春节鞭 炮声中的五彩金龙—— 谁说这不是条龙呢? 回到家里,妈妈头栽进厨房里,说是要给安安 做鱼粥,“常吃鱼的小 孩聪明。”她带点迷信地说,面开始切姜丝。
安安“噔噔瞪”跑进他自己的房间,放眼巡视了 下自己的各种财产, 那包括毛茸茸的兔子、乌龟、狗狗、公鸡、狗熊…… 还有会讲话的玩具鸟、 会哭的黑娃娃、会奏乐的陀螺,还有可以骑的三轮车 、爸爸自己岁时摇过 的木马、装着喇叭的卡车……当然,还有箩筐的小 汽车。
“哗啦”声,厨房里的妈妈知道安安已经选定 了他要玩的,他正把 箩筐的汽车倾倒在地上。
妈妈边切胡萝卜边不自觉地哼着歌,边当 然是竖着个耳朵侦测 安安的动静,她自己不喜欢吃胡萝卜,可是从来不放 过任何让华安吃胡萝卜 的机会。
“吃红萝卜眼睛好。”妈妈想着,突然发觉自己 在哼的曲调是“咕哇呱呱 呱呱呱,就是母鸭带小鸭——”她停下刀来,觉得有 点恍惚:奇怪,以前自 己常哼的歌是“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 柳春花/满画楼”,现 在怎么哼起这个母鸭调调来? “妈妈,你看!”华安兴奋地冲进厨房,拉起妈 妈湿淋淋的手,“来!” 妈妈另只手还握着菜刀,跟着华安进了房间。
地毯上是华安的车队: 卡车、吉普车、巴士、摩托车、旅行车、拖车…… 辆接着辆,紧密地排 列成歪歪斜斜的长条,从墙脚延伸到床头。
“妈妈,”华安指着车队,郑重地说,“龙!” 妈妈弯下身来轻吻安安冒着汗的脸颊,笑得很开 心:“对,宝宝,龙; 车水马龙。” 妈妈拎着菜刀,走出了安安的房间,安安又蹲下 来,听见妈妈在哼, 支很熟悉的歌,也快乐地跟着唱起来:“伊比亚亚伊 比伊比亚——” P14-18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编辑推荐语
★“龙卷风”插图第2版——时光匆匆,“亲爱的安德烈”迎来了人生中的而立之年。龙应台新版笔记《在时光里》,写于近年欧洲旅途,重新观察,再度“认识”成年后早已超过1米84的大儿子安德烈,以及1米80的小儿子菲力普。
★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枝笔,真诚袒露龙应台、安德烈母子两代的碰撞与交融,平等探讨心灵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本书特别收入弟弟菲力普写给哥哥安德烈的信《谁说香港没文化》。
★ 安德烈授权发表的照片——回过头,用心看看日益“远去”的父母,从18岁那年算起,忽忽又过了10年还多。本书特别收入安德烈授权发表的照片,追踪记录安德烈成长的青春。
★ 华语世界榜首畅销书——停下来,重新认识突然“长大”的儿女,《南方周末》*受欢迎的专栏之,继《野火集》后,龙应台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持续畅销两岸三地及华人世界。
内容提要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插图第2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 龙应台新版笔记 + 安德烈授权发表的照片 + 华人世界各地读者的感动来信。
“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MM……” 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端,有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从此,他在德国,她在香港,他到香港,她到台湾,母子俩用了长长的3年时间相互通信——“18岁那年”,“年轻却不清狂”,“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大学生哪里去了”,“为谁加油”,“你知道什么叫21岁”,“独立宣言”,“向左走,向右走”……平等得令人惊讶,坦率得近乎痛楚。
他们原来也可能在他18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试——她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作者简介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中国两岸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且成绩不佳——《亲爱的安德烈》与《孩子你慢慢来》、《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2007年9月20日,是母子通信专栏开了3年之后,龙应台这样说安德烈:“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18岁的人。”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1985年生于台湾,与首版《野火集》同龄,8个月大后移居瑞士及德国。2006年进入香港大学经济系,认为经济很“好玩”。
2007年8月25日,是母子通信专栏开了3年之后,安德烈这样说妈妈:“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14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21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边给,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精彩试读
我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十四岁。当我结束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重新有时间过日子的时候,他已经是个十八岁的青年,百八十四公分高,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是高校学生了。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端,有点“冷”地看着你。
我极不适应——我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哪里去了? 我走近他,他退后;我要跟他谈天,他说,谈什么?我企求地追问,他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
我想和他说话,但是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好,因为,十八岁的儿子,已经是个我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么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什么使他尴尬什么使他狂热,我的价值观和他的价值观距离有多远……我无所知。
他在德国,我在香港。电话上的对话,只能这样: 你好吗? 好啊。
学校如何? 没问题。
…… 假期中会面时,他愿意将所有的时间给他的朋友,和我对坐于晚餐桌时,却默默无语,眼睛,盯着手机,手指,忙着传讯。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于是我问他,愿不愿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个专栏。条件是,旦答应,就绝不能半途而废。
他答应了。我还不敢相信,多次追问,真的吗?你知道不是闹着玩的,截稿期到了,天打雷劈都得写的。
我没想到出书,也没想到有没有读者,我只有个念头:透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个十八岁的人的世界。
因此,当读者的信从世界各地涌入的时候,我确实吓了跳。有天,在台北家书店排队付账的时候,个中年男人走过来跟我握手,用低沉的声音说,“如果不是你的文章,我和我儿子会形同陌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和对方说话。”他的神情严肃,眼中有忍住的泪光。
很多父母和他样,把文章影印给儿女读,然后在晚餐桌上家人打开话题。美国和加拿大的父母们来信,希望取得我们通信的英文版,以便他们在英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能与他们分享。那做儿女的,往往自己已是三四十岁的人了,跟父母无法沟通;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这么多的信件,来自不同的年龄层,我才知道,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我们的通信,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
写作的过程,非常辛苦。安德烈和我说汉语,但是他不识中文。所以我们每篇文章都要经过这几道程序: 、安德烈以英文写信给我。他好的文字是德文,我好的文字是中文,于是我们往前各跨步,半途相会——用英文。
二、我将之译成中文。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和他透过越洋电话讨论——我们沟通的语言是汉语: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为何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这个词的德文是哪个?如果第二段放在后,是不是主题更清楚?我有没有误会你的意思?中文的读者可能无法理解你这个论点,可否更详细地解释?
这是一套关于生命、成长与亲情的温暖读物,收录了两代人之间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 《孩子,你慢慢来》 这本书是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她创作生涯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它不是一本说教式的育儿指南,而是一系列生活片段的细腻描摹,充满了观察者视角下的惊奇与爱意。龙应台以她特有的敏锐笔触,捕捉了安德烈从婴儿到孩童时期,那些纯真、笨拙、充满好奇的成长瞬间。 从一个生命来到世界的最初啼哭,到他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再到他对周遭世界充满疑问的探询,作者都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去记录。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孩子一次意外的跌倒,一次突如其来的“为什么”,一次对世界新奇事物的探索。她观察着孩子的每一个表情,捕捉着他每一次细微的进步,并用文字将这些瞬间凝固下来,赋予它们独特的生命力。 龙应台在书中展现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育儿哲学。她不强求孩子“快快长大”,反而鼓励他“慢慢来”。这种“慢慢来”并非是放任自流,而是尊重生命的自然节奏,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去犯错、去理解。她看到了孩子身上蕴含的无限潜能,并相信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绽放方式。因此,她用一种充满耐心和理解的目光,陪伴着安德烈一步步认识这个世界,也在陪伴中,龙应台自己也在重新认识生命。 书中关于童年的描绘,唤醒了许多读者心中对逝去时光的珍藏回忆。那些关于孩子吃饭、睡觉、玩耍的场景,那些关于亲子间无声的默契与爱的传递,都触动着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它让我们反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常忽略了身边最宝贵的亲情?我们是否也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快点成熟”,而忽视了他们本应享受的童年? 《孩子,你慢慢来》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充满诗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龙应台用一种近似于母语的自然流畅,将她对儿子的爱、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感悟,融入字里行间。她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喜悦、困惑、焦虑与释然,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这本书充满了真实的情感温度。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关于爱与陪伴的范本。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看见孩子的独特,是尊重他的节奏,是甘愿成为他生命中最坚实的后盾,并在他需要时,给予他最温暖的支持。它也鼓励我们,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育儿方式,重新思考亲子关系的本质。 《爱的安德烈》 如果说《孩子,你慢慢来》是母亲视角下的生命初啼,那么《爱的安德烈》则是儿子视角下的独立思考,以及两代人跨越地域与代沟的深度对话。这本书收录了龙应台与已经长大、旅居海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6封家书。这36封信,既是对过往的回顾,也是对当下与未来的探寻。 安德烈,这位龙应台笔下“慢慢来”的孩子,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思考方式。他身处异国他乡,面临着学业、事业、情感等多方面的挑战,也对人生、社会、政治等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而龙应台,这位曾经包容他一切的母亲,也逐渐褪去“母亲”的身份,与儿子进行一场平等而真诚的对话。 这36封家书,主题广泛,包罗万象。从对成长烦恼的倾诉,到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到对国家民族的思考;从对亲情的探讨,到对自由与责任的辩论。安德烈用他年轻而锐利的眼光,审视着这个世界,也审视着他与母亲的关系。他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甚至在某些问题上与母亲针锋相对。 而龙应台,在这场与儿子的对话中,展现了她作为一位母亲的智慧与包容。她不再是那个事事为孩子做主、时刻担忧的母亲,而是化身为一位能够理解、引导、并且尊重儿子独立判断的朋友。她认真阅读儿子的来信,仔细思考他的每一个问题,并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深刻洞察,给予儿子回应。她承认儿子身上的优点,也鼓励他克服缺点;她理解儿子的困惑,也引导他去寻找答案。 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世界观上的碰撞与融合。安德烈代表着新一代人的独立与思辨,他对西方的自由、民主有着深刻的认同,并且敢于质疑和挑战一切不合理的现象。而龙应台,作为一位经历过时代变迁的女性,她有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她也希望安德烈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并在这两种视角之间找到平衡。 《爱的安德烈》最动人之处在于,它展现了一种非常健康、成熟的亲子关系。这种关系不再是单向的给予与接受,而是双向的交流与学习。母亲从儿子身上看到了新的视角和活力,儿子也从母亲身上汲取了智慧和力量。他们之间没有隔阂,只有坦诚;没有说教,只有探讨。这种“平等”的对话,恰恰是建立在深厚亲情基础上的。 这36封信,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身份认同、文化冲突以及价值取向的迷茫。安德烈的问题,也是许多同龄人的困惑。而龙应台的回答,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认识自我的智慧。 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儿子,也是写给所有正在经历成长,或者关注下一代成长的读者。它让我们看到,亲子之间最深刻的联结,并非是血缘,而是灵魂的沟通与理解。当父母放下身段,以平等的心态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去尊重他们的选择,去陪伴他们一同成长,那么,亲子关系将焕发出最动人的光彩。 《爱的安德烈》以一种温润而有力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亲情最本真的模样。它告诉我们,爱,是允许孩子飞翔,也是在他需要时,给予他最坚实的依靠。它鼓励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中,勇敢地去爱,去沟通,去理解,去与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进行一场永不停止的对话。 这两本书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生命画卷。从生命的初生到独立的思考,从母亲的温柔守护到儿子的理性探寻,它们共同诉说着亲情的伟大,生命的珍贵,以及两代人之间跨越时空的深情羁绊。它们以文字为媒介,连接起一个个温暖的瞬间,也启发着我们对生活、对亲情、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