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開啓中醫之門:運氣學導論》分為兩個部分,靠前部分是正篇,是根據先師在廣西中醫學院所作的五個晚上講座整理而成;第二部分是附錄,附錄一是先師根據運氣七篇的內容所作的運氣提要,這個提要基本將運氣七篇中帶“常數”性的內容提摘齣來,可以方便查找。提要中所列齣的時相模式,先師在講座中都有介紹。附錄二是先師部分信件的摘錄,從這些信任可以看到先師的平生誌願、治學態度、治學範圍及思想深度。因此,我們認為這部《導論》不但是運氣學的《導論》,也是整個中醫學的《導論》,同時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傳統文化的《導論》。先師的誌願是在傳統文化的體係思構建一門能象現代數學一樣的普適性基礎學科——陰陽術數學。雖然人生無常,先師沒有辦法實現他自己的願望,但是透過他的講述,透過他的信件所散發齣來的思想火花,我們也許可以得到某些啓迪和幫助。至於先師的學問如何,先師的道行如何,還得由讀者自己去作評價。 李陽波 講述;劉力紅 等 整理 劉力紅,男,1958年生,漢族。湖南湘鄉人。醫學博士、廣西名中醫、《思考中醫》作者。1983年入李陽波師門,現任廣西中醫學院教授。我一直覺得,學習中醫就像是在走一條麯摺的山路,沿途的風景很美,但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嚮導,很容易迷失方嚮。而這本書,就像是那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為我指明瞭前行的道路。我最欣賞的是它在“養生”和“預防”方麵的論述。不同於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養生建議,這本書強調的是“個體化”的養生理念,根據不同體質、不同季節、不同生活習慣,提齣瞭具體的指導。比如,在講到“春季養生”時,作者結閤瞭《黃帝內經》的理論,詳細闡述瞭春天陽氣升發,人應如何調養肝氣,飲食上要注意什麼,作息上要遵循怎樣的原則,甚至連情緒的管理都做瞭細緻的指導。這讓我覺得,中醫的養生觀,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與人同步的。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情誌緻病”的探討,作者用生動的語言,解釋瞭不良情緒是如何影響身體健康的,並提供瞭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來調節情誌。這本書讓我明白,中醫不僅僅是治病,更是關於如何“健康地生活”。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彆緻,封麵用的是一種帶有曆史沉澱感的宣紙紋理,上麵飄著幾片淡雅的水墨蘭花,光是看著就讓人心生寜靜。我是一個對傳統文化一直抱有好感但又苦於無從下手的人,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為我打開瞭一扇窗。在翻閱過程中,我特彆留意瞭它在敘述方式上的處理。作者似乎很擅長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那些看似深奧的理論,通過生活化的場景和易於理解的比喻,層層剝開。比如說,在講到“陰陽五行”的時候,他沒有直接堆砌學術術語,而是用四季的更替、人體的生理變化來做類比,讓我這種初學者也能大緻抓住核心概念。書中的插圖也很有特色,不是那種死闆的解剖圖,而是充滿藝術感的水墨畫,既直觀又養眼,讓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瞭一種審美上的享受。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望聞問切”的章節,作者詳細描述瞭觀察麵色、舌苔,傾聽聲音,詢問癥狀,以及觸診脈象時的細節,讓我對中醫的整體觀有瞭更深刻的體會。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親切”和“有溫度”,它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引導著我走近中醫的世界。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對這本書的期待並不高,原因是我讀過太多類似的“入門”書籍,內容大同小異,要麼過於淺顯,要麼過於晦澀。但這本書,卻給瞭我很大的驚喜。它在內容的編排上,邏輯性非常強,每一章的過渡都顯得自然而流暢。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解“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這個部分時,采用的“病理演變”的思路。他沒有簡單地將疾病分類,而是從最基礎的“邪氣侵襲”、“正氣抗爭”講起,然後逐步深入到“氣血津液的紊亂”、“髒腑功能的失調”,最後纔談到具體的病癥。這種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讓我在理解疾病的發生機製時,感到豁然開朗。書中的圖錶也非常清晰,特彆是關於“病機傳變”的圖示,讓我能夠一目瞭然地看到疾病發展的脈絡。而且,作者在講解過程中,並沒有迴避一些復雜的概念,但他總能用恰當的比喻和類比,將它們解釋得通俗易懂。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中醫,並不需要多麼高的門檻,隻需要有一顆願意去探索的心,和一本好的引路書。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醫理論研究有一定基礎的讀者,我拿到這本書時,更多的是想看看作者在具體實踐層麵會有怎樣的獨到見解。讓我驚喜的是,它在理論的闡述上,並沒有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許多傳統醫籍中不易被現代人理解的精髓。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讀“經絡”和“穴位”時所采用的視角,他不僅僅是羅列穴位名稱和功效,而是結閤瞭大量的曆史文獻考證,以及一些現代研究的成果,試圖去解釋經絡運行的“原理”,雖然這部分內容可能會讓一些純粹的學習者覺得略顯枯燥,但對於我而言,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恰恰是我所看重的。書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詳實,作者選取瞭一些典型的病癥,詳細描述瞭辨證施治的過程,從病因病機的分析,到方藥的選擇和加減,都做瞭細緻的推演。我發現他在一些疑難雜癥的治療思路上,展現齣瞭超越書本的靈活性和創造性,這種“活法”的中醫,纔是真正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傳承的。雖然有一些篇幅我可能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消化,但這正是高質量學術著作的魅力所在,它能夠激發讀者深入思考,而不是一目瞭然。
評分作為一名中醫從業者,我一直緻力於在中醫理論和現代醫學之間尋找結閤點。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相當齣色。作者在介紹中醫概念的同時,常常會提及一些與現代科學研究相呼應的觀點,雖然他並沒有直接將兩者混為一談,但這種“若隱若現”的聯係,讓我覺得中醫並非“玄學”,而是有著其內在的科學邏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辨證論治”思想時,所展現齣的係統性。他不僅僅是強調“辨證”,更是深入分析瞭“論治”的精妙之處,比如在藥物的配伍上,是如何體現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在針灸的取穴上,是如何體現“取象比類”的哲學思想。書中的一些篇章,還涉及到瞭中醫在現代社會的應用,比如在慢性病的管理、亞健康狀態的調理等方麵,給我提供瞭一些新的思路。雖然對於我這樣有一定經驗的人來說,書中的一些基礎內容可能顯得過於簡單,但其背後所蘊含的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中醫文化的深刻理解,依然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是一本能夠引發思考,並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