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
定价:49.90元
作者:程裕祯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3591560
字数:460000
页码:462
版次:4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是一本传播中国文化基本知识的普及性读物,注重知识面的广阔性和全面性,2015年被评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图书”。本书以简洁的笔触、生动的语言,勾画出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第4版在第3版的基础上,吸收*新的考古成果及结论,从部分数据和论述以及一些文字错漏等进行了全面修订,以第三章“历史纵横”改动*多。本书既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教材及考研参考书,也适合希望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基本面貌的年轻学子和社会青年。希望此次修订使本书更符合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是一本传播中国文化基本知识的普及性读物,注重知识面的广阔性和全面性,2015年被评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本书以简洁的笔触、生动的语言,勾画出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全书分为“简论”“地理概况”“历史纵横”“姓氏与名、字、号”“汉字”“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古代教育”“科举制度”“典籍藏书”“科技成就”“传统建筑”“古典文学”“各类艺术”“精美器物”“风俗习惯”“中外文化交流”等17章。本书既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教材及考研参考书,也适合希望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基本面貌的年轻学子和社会青年。
第4版在第3版的基础上,吸收*新的考古成果及结论,从部分数据和论述以及一些文字错漏等进行了全面修订,以第三章“历史纵横”改动*多。
目录
章 简 论
一、文化与中国文化
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四、中国文化的未来
第二章 地理概况
一、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二、中国历代疆域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四、现行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
第三章 历史纵横
一、中国文化的源头
二、'三皇五帝'
三、中国的王朝
四、中国的皇帝
五、中国的宰相
六、外戚与宦官
七、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
(一)战争与和平
(二)融合与斗争
(三)统一与分裂
第四章 姓氏与名、字、号
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二、姓氏的主要来源
三、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四、姓氏混杂与谱牒
五、全国姓氏数量
六、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第五章 汉 字
一、汉字的产生
二、现存*早的汉字
三、石鼓文
四、汉字的结构——六书
五、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六、汉字的改革与汉字现代化
第六章 学术思想
一、孔孟之道
二、老庄思想
三、墨家学说
四、法家学说
五、汉代经学
六、魏晋玄学
七、宋明理学
八、清代朴学
第七章 宗教信仰
一、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一)天地山川崇拜及祭祀
(二)祖先崇拜及祭祀
(三)君师圣贤崇拜及祭祀
二、佛教
(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二)中国佛教的宗派
(三)源流与、班禅
(四)反佛思想和灭佛斗争
(五)佛教与中国文化
(六)佛教文物和佛教胜迹
三、道教
(一)道教的产生与基本信仰
(二)道教的发展与宗派
(三)道教文化和道教胜迹
四、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和教义
(二)伊斯兰教的宗派斗争
(三)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四)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
(五)现存伊斯兰教胜迹
五、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产生与分裂
(二)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
(三)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八章 古代教育
一、古代的学校教育
二、明清时代的国子监
三、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四、古代的家庭教育
五、清代的学塾教育
第九章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二、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三、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
四、科举制的影响与功过
第十章 典籍藏书
一、经书
二、史书及其类别
三、类书和辞书
四、方志
五、官藏与私藏
六、版本与善本
七、图书分类
第十一章 科技成就
一、天文与历法
二、农学
三、算学
四、医学
五、地学
六、四大发明
第十二章 传统建筑
一、古代城池
二、宫殿建筑
三、帝王陵寝
四、万里长城和关隘
五、古代桥梁
六、古代园林与亭台楼阁
(一)中国园林的种类和历史发展
(二)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
(三)历史名园一瞥
七、宗教祭祀建筑
八、装饰性建筑
九、衙署与会馆
十、北京四合院与各地民居
十一、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第十三章 古典文学
一、诗词作品及诗人
二、散文及其作者
三、辞赋及其作者
四、戏剧及戏剧家
五、小说及小说家
第十四章 各类艺术
一、书法艺术
二、雕塑艺术
三、戏曲艺术
(一)戏曲的发展与种类
(二)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
四、绘画艺术
(一)中国画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画论的几个问题
五、民族音乐艺术
六、楹联艺术
第十五章 精美器物
一、玉器
二、青铜器
三、瓷器
四、文房四宝
第十六章 风俗习惯
一、茶酒与烹调
二、衣冠服饰
三、婚俗与葬俗
四、民族祥瑞动物
五、名贵花木
六、民族节日
(一)春节
(二)灯节
(三)三月三
(四)清明节
(五)端午节
(六)乞巧节
(七)中秋节
(八)重阳节
(九)腊八节
七、其他崇尚和禁忌
(一)十二生肖
(二)数字迷信
(三)方向与颜色迷信
(四)避讳之俗
第十七章 中外文化交流
一、海上仙山和徐福东渡
二、海陆'丝绸之路'
三、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
四、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
五、郑和下西洋
六、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
附 录 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
作者介绍
程裕祯,1939 年生于山西省太谷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为国家*早专门培养的对外汉语教师之一,曾在老挝老中友谊学校和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任教。退休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主讲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兼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和国际汉语教学信息中心主任,并担任多种社会学术职务。著有《中国名胜古迹辞典》《中国名胜楹联大观》等,并主编《中国学术通览》《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等。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尘封的古老窗户,窥见了中华文明那悠远而璀璨的图景。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气质,仿佛承载了千年的历史积淀。翻开目录,一系列熟悉的、又似乎是陌生的名词映入眼帘——从哲学思想的百家争鸣,到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再到社会习俗的细致描绘,无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特别期待能够深入了解那些耳熟能详的典故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含义,比如“仁者爱人”的出处与演变,抑或是“大同”社会的理想如何贯穿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于那些虽然听过但从未真正理解过的概念,例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我也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清晰的阐释,理解它们是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当然,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也必然带来了文化形态的演化,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特色的区分和梳理,同样是我非常看重的部分,希望能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加立体、动态的中国文化认知框架。总而言之,这是一次探寻中华文化根脉的旅程,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指引,获得深刻的启迪。
评分这本《中国文化要略》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让我沉浸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篇章感到兴奋。从小就听过四大发明的故事,但总觉得不够深入。这次,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更多关于这些发明的详细介绍,比如造纸术是如何一步步改进的?火药在军事和民用上的具体应用又有哪些?还有指南针的发明,它对古代航海和地理大发现又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不仅仅是四大发明,书中对其他古代科技成就的提及,比如天文学、医学、建筑学等方面,也让我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科技是衡量一个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中国古代在这些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更多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科技瑰宝,让我更加自豪于我们祖先的创造力。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对比中国古代科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影响,展现中国科技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许多事物,背后都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拿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来说,这本书给我打开了新的视角。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对“吃”非常讲究,不仅追求味道,更注重食材的搭配、烹饪的技艺,甚至还讲究“食不异味”、“不时”等原则。这本书能否深入解释这些习惯的由来?比如,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重视“时令”?不同季节的食物又有什么特别的讲究?还有,书中关于“菜系”的介绍,南北方饮食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各种经典菜肴背后的故事,都让我跃跃欲试。我希望能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味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和融合的,以及那些看似简单的食材,是如何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书中关于“餐桌礼仪”的描述,也勾起了我的兴趣。那些在宴席上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规矩,是否都源于某种古代的智慧?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蕴藏的中华文化精髓,让“吃”这件事变得更加有意义。
评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并且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中国人的艺术追求,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美,更注重意境和韵味。比如,中国画中的“留白”,它不仅仅是画面的空白,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意境的方式,这本书能否详细解读这种“留白”的艺术哲学?再者,关于中国诗词的鉴赏,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更深入的解读,理解那些意境深远的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比如,“床前明月光”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蕴含了怎样的思乡之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是如何营造出壮阔而又孤寂的意境?我还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特点感到好奇,比如园林艺术是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那些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又象征着怎样的文化内涵?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如此雅致和充满诗意的精神境界。
评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方式。我一直觉得,中国人似乎不像西方人那样直接,而是更加含蓄内敛。比如,“面子”文化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以及“礼尚往来”的社交原则,这本书能否更深入地剖析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根源?我希望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如此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这种重视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的。再者,书中关于“家庭伦理”的论述也让我非常感兴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观念是如何在家庭中体现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些传统价值观是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亲情观和责任感的。此外,书中对“友谊”的理解,以及中国人如何看待朋友之间的界限和付出,也同样是我渴望了解的内容。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去审视那些我们可能从未细想过的社交密码,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