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知识精英的文化苦旅
:38.00元
作者:张宝明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0100950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张宝明所著的《中国知识精英的文化苦旅》在注重历史感的同时,重点关注的是人物文化内核中为敏锐、活跃或说到现在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火花。在历时性中体现共时性,在回眸过去中体现当代性,在价值的摄取里体现批判性,在司空见惯的思想资源里渗透着强烈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在具体的章节叙论中,分论与合论相结合,先分后合是各个章节的共性。分论,一般是从介绍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经历开始,然后对其思想内核中关键和富“意义”的资源做必要的涵盖与分析,力求对人物思想的来龙去脉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梳理;合论,则将该思想模块人物间的趋同与个性特点作为推销的“卖点”。
目录
前言在苦旅中憧憬未来
章“改造国民性”:世纪初的主潮
节“新民说”:世纪启蒙的发轫
一、梁启超:“两头不到岸”的思想之舟
二、“国民性”:“公德”与“私德”的交战
三、“自由”与“权利”的歧义
第二节《新青年》:世纪的
一、陈独秀:由民主而自由的历程
二、“新青年”:被唤醒的雄狮
三、“个人”与“社会”的砝码
第三节鲁迅:永远的“国民性”
一、“精神界之战士”
二、阿Q:“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三、“思想自由”与“民众合力”的吊诡
第四节现实关怀·社会关怀·人生关怀
一、着眼点:同立于思想晕轮的圆心
二、兴奋点:“同唱一首歌”
三、归宿点:来自不同终端的关怀
第二章自由主义三代人
节“自由”:“群己权界论”
一、严复:激活于英伦
二、自由:“群”与“己”的摇摆
三、两种自由的涵盖一
第二节“自‘由”:“健全的个人主义”
一、沐浴在“关雨”中
二、胡适:内倾的自由观
三、永恒的价值资源
第三节“自由”:“高度的自由”
一、“五四的儿子”
二、殷海光:“自由与民主”的辨析
三、“高度自由”的精神
第四节自由:并不一致的代价
一、“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二、自由的基线
三、“自由”的歧路
四、“自由”的结语
第三章激进意义下的精神类型
节“恨铁不成钢”
一、“世家子弟之桀骜者”
二、谭嗣同:诗意浪漫的“激进”
三、两难:殉道者的悲患与乐观
第二节学问家与革命家
一、双重角色的扮演者
二、章炳麟:“用国粹激动种姓”
三、“依自不依他”
第三节深情的历史选择
一、书生革命家的情怀
二、李大钊:“调和”的价值意义
三、“一力之独行”
第四节拒绝平庸:对激进主义检讨的再检讨
一、“自我”膨胀:另一种意义上的“精神胜利法
二、“个性”消泯:以“心”入世的乌托邦
三、“心不从心”:另一种逃避
第四章保守主义:另一种文化资源
节拯救与逍遥:文化功夫释义
一、“文化怪杰”
二、辜鸿铭:“富于想象的理性”
三、“守”出真性情
第二节“整合”:面对“迷乱之现代人心”
一、“东方之子”
二、杜亚泉:无法化约的“保守”
三、“统整”:来自世纪末的初步评价
第三节吊诡:在“可爱”与“可信”之间
一、孤独的哲人
二、王国维:“科学”与“人文”紧张的典型个案
三、“死”的意义拷问
第四节守成:中心与边缘的涂改
一、“尴尬”的启示
二、差异:在谐和的同唱里
三、相对于“激进”的评价
第五章“新儒学”:世纪末的复出
节定位:在文化三路向之间
一、“新儒家”人
二、梁漱溟:“文化三路向”之说
三、“中国文化要义”
第二节“文化更新”:“以人文精神为中心”
一、海外新儒家人
二、钱穆:“人生三路向”
三、“历史”视野下的“特殊精神”
第三节“三统”并建之路向
一、孤傲的后来者
二、牟宗三:“离教”与“圆教”
三、“三统”:道德理想的深层言说
第四节“新儒家”:化解紧张之后的紧张
一、“返本”:一个基本信念的确立
二、“开新”:体系内部的紧张
三、文化及其承诺
结语在憧憬中感念苦旅
作者介绍
张宝明男,1963年8月生于安徽蒙城。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中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7月,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武汉大学出站博士后。现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文化思想史研究。曾在《文学评论》、《南京大学学报》、《学术界》、《福建论坛》、《天津社会科学》、《文史哲》、《文艺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报刊发表、转载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自由神话的终结——20世纪启蒙阙失探解》、《忧患与——世纪先驱的百年心路》、《20世纪:人文思想的全盘反思》、《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等多部,共计100余万字;主编《回眸(新青年)》(语言文学卷、哲学思潮卷、社会思想卷)。获省社会科学成果二、三等奖各2项。200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称号。
文摘
序言
这次拜读了《中国知识精英的文化苦旅》,真是让人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所描绘的那些中国知识精英,他们的文化之旅,与其说是求索,不如说是挣扎。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身处时代洪流之中,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找自己的坐标。他们的困惑、迷茫,甚至偶尔的失落,都如此真实地呈现在纸页之上,触动着我内心深处某种相似的体验。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的人生轨迹,那些在求学、求职、甚至为人处世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与书中的人物何其相似。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真理的追寻,那种近乎偏执的坚持,让我肃然起敬。然而,这种坚持背后,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代价。文化上的隔阂、思想上的碰撞,以及社会期望的压力,都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们前进的脚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这种“苦旅”的细腻刻画,没有刻意煽情,却字字珠玑,将那种内心的煎熬、灵魂的拷问,描绘得入木三分。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理解,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很容易获得各种知识,但真正的智慧,却依然遥不可及。那些书中的精英们,他们不满足于表面的信息,而是致力于挖掘更深层次的意义,他们对文化根源的探究,对思想史的梳理,那种严谨的态度和批判性的思维,是当下许多人所欠缺的。我尤其被他们面对价值冲突时的挣扎所打动,当古老的智慧与新兴的思潮激荡,他们如何在自我怀疑与坚定信念之间摇摆?这种内心的斗争,是任何时代的知识人都会面临的课题。 我发现,这本书并非只关注那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群体,那些在历史的角落里默默耕耘、默默承受的知识人。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和人性的温度。作者的笔触,如同显微镜一般,捕捉到了那些常人难以察觉的细节,让我们得以窥见知识精英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读完此书,我更加理解了,所谓“文化苦旅”,并非仅仅是学术上的探索,更是人生的一次次洗礼,一次次重塑。
评分《中国知识精英的文化苦旅》是一本让我掩卷沉思、受益匪浅的作品。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知识分子精神图谱。我从中看到了他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眷恋,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他们所经历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痛苦。书中的许多论述,都让我豁然开朗,仿佛一直以来萦绕在我心中的某些困惑,都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客观与人文关怀并存的态度。他既不回避知识精英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也不吝惜对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时刻的赞美。这种平衡的视角,使得这本书更具思想深度和阅读价值。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这些知识精英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理想的追求?这本书,至少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得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和命运。
评分《中国知识精英的文化苦旅》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以极其细腻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国知识精英们在追求真理、探索文化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艰辛与磨砺。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里,与书籍为伴,与思想对话,在古老的东方智慧与西方的现代思潮之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片精神家园。 书中对那些知识精英个体命运的描绘,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他们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他们也会迷茫,也会痛苦,也会在现实的重压下感到无力。但正是这种真实,让他们更加动人。他们的“苦旅”,不仅是对知识的探求,更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是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怀。我从中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那种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从未放弃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本书让我对“知识精英”这一群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成长道路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读《中国知识精英的文化苦旅》,是一种触及灵魂的体验。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感受着他们思想的火花,也体味着他们内心的煎熬。作者的叙述,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透进我的意识,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与历史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鲜活而生动,充满了力量。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苦旅”二字精妙的解读。它不仅仅指身体上的跋涉,更包含了精神上的探索和心灵上的磨砺。那些知识精英,他们用一生去丈量文化的疆域,去追寻思想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也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孤独。这种“苦”,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极致追求。看完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真正的知识,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它需要用汗水、泪水,甚至生命去浇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