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的中国形象—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

西欧的中国形象—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勇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形象
  • 西欧
  • 文化交流
  • 历史
  • 西方视角
  • 国际关系
  • 欧洲研究
  • 社会学
  • 传播学
  • 文明互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88723
商品编码:2832843068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西欧的中国形象—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

:50.00元

作者:李勇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0100887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本书**部分为“概念的界定”,是为了确定西欧中国形象的性质,设立解读西欧中国形象的立场。第二部分为“历史形态”,则是对西欧历史上出现的中国形象的代表性形态的清理,力求描述出西欧历史上各种代表性的中国形象形态的基本面貌,洞见西欧中国形象的历史发展脉络。

内容提要


西欧对中国的态度为什么时好时坏,令人难以把握?这种态度的变动不居不只是国际关系中的利益问题在作祟,而且还有文化心理的原因。是西欧对中国的文化想象左右着西欧对中国的态度。西欧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欧人对“中国”的想象。西欧中国形象的根扎在西欧文化精神之中。西欧人想象中国的机制是以西欧文化中异邦原型的重写为核心的表意实践。探究西欧想象中国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机制是把握西欧对中国的态度变化趋势的前提。只有知道西欧是如何想象中国的,中国才能有效地告诉西欧中国是什么样的……

目录


总序
前言
章 形象
 节 作为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形象
 第二节 作为表意实践的形象
 第三节 形象形成的外在条件 
第二章 中国形象
 节 中国形象的存在形态
 第二节 中国形象复杂性形成的内在原因
 第三节 中国形象复杂性形成的潜在原因
第三章 西欧
 节 西欧的文化特性
 第二节 西欧的文化特性对中国形象的影响
第四章 原型的诞生:西欧中国形象的原初形态
 节 混沌世界的边缘:黑暗而遥远
 第二节 巨人族:强大而愚昧
 第三节 神的子孙的荣耀:自我意识与他者形象
 第四节 价值视野中的他者:乐土与魔窟
第五章 赛里斯传奇:古希腊-罗马后神话时代的中国形象
 节 巨人的丝绸之国
 第二节 赛里斯形象:原型与变异
 第三节 赛里斯匿:古代西欧的他者
第六章 赛里斯·鞑靼·契丹:中世纪西欧的中国形象
 节 中世纪中国形象的形成
 第二节 型像的重写与具像的爆发
 第三节 踏破想象的边界:中世纪中匿形象的形成原因
第七章 文明之邦: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形象
 节 从传奇化到理想化
 第二节 理想化中国的现实基础
 第三节 理想化中国形象的文化意义
第八章 衰败的帝国:岂能运动到战争时期的中国形象
 节 唱衰中国
 第二节 现代西欧的自信
 第三节 霸权与偏见
第九章 觉醒的巨龙:20世纪西欧的中国形象
 节 觉醒的巨龙形象的存在形态
 第二节 觉醒的巨龙形象的形成原因
 第三节 觉醒的巨龙形象的文化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西欧的中国形象: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古至今,中国形象在西欧社会不同层面的演变轨迹与多元呈现。该研究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以一种多学科交织的视角,力图勾勒出西欧对中国的认知是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思想等多个维度上,经历交流、碰撞、误读与重塑的复杂过程。 从早期传教士的东方奇观到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典范,再到近代殖民主义下的东方主义想象,直至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与国家形象构建,本书逐一梳理并辨析了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群体所塑造的中国形象。研究重点不在于“真实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而在于“西欧眼中”的中国形象是如何形成、传播、接受乃至变形的。 在政治层面,本书关注西欧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国政治体制、统治模式、外交政策的解读。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对中国皇权制度的描述常常带有理想化的色彩,视其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统治典范;而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对中国的政治描绘则逐渐转向了“落后”、“专制”等负面标签,这与当时的殖民扩张战略不无关系。二战后,冷战格局下的意识形态对抗,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国家形象的标签化。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促使西方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塑造对中国政治形象的认知,其中既有合作与机遇,也伴随着疑虑与挑战。 经济层面,本书探讨了西欧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商品生产、贸易往来。从早期欧洲人对中国丝绸、瓷器的艳羡,到工业革命后中国作为廉价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的地位,再到当代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以及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中国经济形象的变迁折射出西方经济利益的调整和对全球经济秩序的看法。本书会深入分析这些经济形象背后的物质基础、贸易政策以及文化观念的互动。 文化层面是本书的重头戏。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明的国度,其文化元素在西欧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将从多个角度呈现这种文化形象: 思想与哲学: 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们如何被介绍到欧洲,又如何被理解和诠释,对欧洲启蒙思想家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些都将是研究的重点。例如,卢梭、伏尔泰等思想家对中国哲学的好奇与借鉴。 艺术与审美: 中国的绘画、书法、陶瓷、园林艺术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传入西欧,并启发了欧洲的艺术创作。例如,18世纪的“中国风”(Chinoiserie)在欧洲建筑、家具、服饰上的体现,以及西方艺术家对中国水墨画技法的探索。 文学与叙事: 从马可·波罗的游记到20世纪的中国文学译介,文学作品是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本书将分析不同时期西欧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包括那些被浪漫化、神秘化或刻板化的描绘。 宗教与信仰: 传教士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对中国的宗教、习俗的描述,深刻影响了西欧对中国社会的初步认知。 此外,本书还将考察一些具体的媒介和渠道,如旅行文学、新闻报道、电影、展览、学术研究等,是如何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的。例如,早期探险家的异域风情描述,近代媒体的“黄祸论”式的宣传,到当代纪录片和文化交流活动所呈现的多元中国。 研究方法上,本书将综合运用历史学、文学批评、文化研究、社会学、传播学等多种理论工具,对大量的原始文献、艺术作品、历史档案进行细致的考证与解读。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描述,更注重挖掘这些中国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关系、文化偏见、社会需求以及时代精神。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理解西欧与中国之间看似遥远,实则息息相关的文化与认知互动。它不仅是关于“中国”的叙事,更是关于“他者”如何被建构,以及这种建构如何反过来影响我们自身认知的深刻探讨。通过解构和重构西欧的中国形象,本书也意在启发读者思考当代中国形象的构建及其背后的逻辑,为促进更健康、更真实的跨文化理解提供历史的借鉴与理论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它的宏大叙事和精细入微的分析相结合。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几个世纪,亲眼见证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西方人如何构建和想象“中国”。从早期的旅行者笔下的东方奇观,到启蒙思想家眼中的“开明专制”典范,再到近代以来复杂的误解与偏见,书中都梳理得井井有条。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他者想象”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对中国的形象定性为“好”或“坏”,而是深刻地揭示了这些形象背后所承载的西方自身的文化焦虑、政治诉求和历史变迁。例如,在某个时期,西方对中国的赞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反衬和批判自身社会的弊端。这种“借中国论中国”的模式,读来让人豁然开朗,也更加理解了文化交流中,解读者的立场和目的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认为“中国形象”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概念,因为它涉及到太多主观的解读和历史的沉淀。但是,《西欧的中国形象—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这本书,通过聚焦于一个相对具体的地域——西欧,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切入点。 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西欧对中国认知变化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中的“中国”形象。它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西欧自身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而不断被重新定义。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作为中国人,在塑造自身国家形象时,是否也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他者”的视角,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形象”这个主题一直很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有幸读到了一本名为《西欧的中国形象—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的书。尽管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章节,但仅从初步的浏览和对其中一些章节的片段阅读,我已经被深深吸引。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中国是什么”的简单叙述,而是聚焦于“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是什么样的”。这种视角转换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价值。 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在分析18世纪以来,西欧精英阶层对中国的看法时,所引用的那些丰富的史料和案例。比如,对于“中国风”(Chinoiserie)在欧洲艺术和建筑中的渗透,以及哲学家们如何将中国视为一个高度理性、充满智慧的理想国度,书中都做了深入的剖析。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或“中国特色”,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解读、选择性地吸收,又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形与再创造的。这本书显然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学术框架来理解这些复杂而微妙的互动。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即使是探讨严肃的学术议题,也丝毫不显得枯燥乏味。作者在大量的历史文献中穿梭自如,将复杂的理论分析融入生动的叙述之中。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解读。例如,当读到某个时期西方传教士和外交官如何将他们在中国观察到的现象,经过“翻译”和“加工”后,呈现在欧洲公众面前时,我能感受到其中存在的巨大信息差和文化隔阂。这种对信息传播过程中“滤镜”效应的剖析,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信息爆炸时代的“中国形象”构建,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评分

这本书真是一本“见微知著”的学术著作。我通常会先翻阅目录和前言,对整本书的结构和核心观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西欧的中国形象—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也极其注重细节的呈现。 比如,我注意到书中有不少关于特定时期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中“中国元素”的分析。这些看似零散的细节,在作者的整合下,形成了一幅清晰的图像,展示了“中国”这个概念如何在西欧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这让我意识到,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形象”,并非是一个固定的、单一的表述,而是一个不断被建构、被解读、被传播的动态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