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窺視中國:美國情報機構眼中的紅色對手
:40.00元
作者:梁誌
齣版社:東方齣版中心
齣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4730276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22kg
編輯推薦
2011年,太陽照常升起,或許是*普通的年份。這一年,中國黨成立90周年,100年前辛亥革命的槍聲似乎還在耳邊迴響。中國的曆史、我們曾經紅色的過去,絕不應該被忘記。請翻開瀋誌華、梁誌主編的《窺視中國:美國情報機構眼中的紅色對手》去追憶我們半個多世紀前的往昔崢嶸歲月。
本書《窺視中國》的原始文件來自美國中央情報局,是有關美國情報機構自1948~1976年間對中國各種情報刺探、收集、整理、分析的通俗介紹與解說。全書從中國內戰、政治經濟、外交風雲、中印關係、越南戰爭等各大類詳細分析“紅色中國”曾經的過往與努力的掙紮。
經過各專傢學者對這些情報所涉及的重大曆史事件及幕後故事的有力剖析,配以圖文並茂的解說,你將對中國齣兵朝鮮、中國的器計劃、中蘇關係從結盟到走嚮破裂、中國在非洲的外交和援助活動、“”等曆史事件,開始有全新的詮釋、理解與評價。
內容提要
瀋誌華、梁誌主編的《窺視中國(美國情報機構眼中的紅色對手)》是有關美國情報機構自1948~1976年問對中國各種情報刺探、收集、整理、分析的通俗介紹與解說。
《窺視中國(美國情報機構眼中的紅色對手)》的原始文件來自美國中央情報局,是近這些年逐漸解密的檔案的一部分。為適應國內一般讀者閱讀、使用,全書大緻分中國內戰、內政經濟、外交往來、國防建設、文化教育、颱海風雲、中蘇與中印衝突、朝鮮戰爭與援越抗美等十幾個大類,並分彆對這些情報所涉及的重大曆史事件及幕後故事,如中國齣兵朝鮮、中國原子彈與氫彈試製、中國的土地改革、閤作化與人民公社、知識分子改造與反右、運動、“”等,予以瞭通俗、生動的述說,且適當加以點評,從而方便廣大讀者的閱讀、理解。
此外,書中還配瞭一些珍貴的曆史照片,這就更使《窺視中國(美國情報機構眼中的紅色對手)》具有圖文並茂之效。
目錄
一、窺視“紅色中國”:美國中央情報局對新中國的總體認知華東師範大學瀋誌華
1.中國將嚮何處去?
2.政治運作、政權穩定性與毛
3.進步神速但依舊明顯落後的經濟
4.軍事實力與“對外侵略”的可能性
5.從反帝到反帝反修的外交政策
二、無所作為:美國情報工作在中國內戰中的失落華東師範大學楊奎鬆
1.戰後美國對外情報工作的停滯
2.戰後初期美國在華情報工作的睏境
3.美國國務院相關情報的內容及其價值
4.中央情報局的情報分析報告及其價值
5.美國對華情報及其分析評估的失落
三、透過竹幕看中國:美國情報機構對中國內政的窺探東北師範大學張民軍
1.建國之初的政治運動與社會狀況
2.政權機構的調整與政權的穩定性
3.民眾的態度及社會控製
4.中國的經濟政策及發展趨勢
四、第三隻眼:對中國經濟的精準判斷與深刻分析華南師範大學姚昱
1.中國國內經濟
2.中國與不發達國傢的經濟聯係
五、管中窺龍:美國情報部門對中國武器計劃的評估東北師範大學詹欣
1.中國次核試驗:是鈈還是鈾?
2.中國器計劃:孰先孰後?
3.中國導彈計劃:仿製還是自行研製?
4.中國核潛艇計劃:“毛級”潛艇是核動力嗎?
5.中國太空計劃:令人睏惑的發射時間
六、迷霧中的紅色異邦:美國情報評估視野中的中國外交武漢大學徐友珍
1.美國情報界對中國外交走嚮的追蹤與預測
2.美國情報界對中國外交的關注焦點及基本結論
3.美國對華外交評估的特點與誤區
七、颱海風雲起:美國情報官員的視角復旦大學雙驚華
1.美國對颱灣的政策
2.颱灣當局對美國的政策
3.“國際地位”及聯閤國中國代錶權問題
4.關於“反攻大陸”的問題
5.對大陸颱海政策的認知
6.美國對颱灣的援助
7.對颱灣島內情況的評估
八、亂世迷局:“”期間的中國華南師範大學何慧
1.探秘尋蹤——如何收集有關中國的情報
2.迷霧中的身影——中國高層領導人
3.渾水中無魚——政治、經濟與社會秩序
4.堅定與彷徨——對外政策及其睏境
5.破解迷局——情報評估與分析報告的價值
九、中情局的聚焦鏡下:中蘇關係將嚮何處去?北京大學何妍
1.霧裏看花——1949~1953年
2.如膠似漆——1954~1957年
3.積重難返——1958~1960年
4.破鏡難圓——1961~1969年
十、透過鐵幕觀“鐵闆”:中情局眼中的“東方陣營”北京大學郭潔
1.中蘇結盟與閤作時期
2.中蘇分歧與爭論時期
3.中蘇關係走嚮徹底破裂時期
十一、中間地帶的冷戰:對華情報中的第三世界北京大學牛可劉青
1.中國在亞洲的政策和影響力
2.中國在拉美拓展影響
3.中國在非洲的外交和援助活動
4.關於“人民外交”
5.中蘇分裂在第三世界的體現
6.一些具體情報分析中的有趣內容
十二、置若罔聞:對中國齣兵朝鮮的情報評估一錯再錯東北師範大學鄧峰
1.美國的信號情報偵察
2.美國的空中拍照偵察
3.美國的人力情報偵察
4.對蘇聯支配下中國齣兵可能性的評估
5.對中國參與戰爭的意圖及能力的評估
6.對中國公開警告的錯誤判斷
7.中國齣兵後美國的情報評估
8.美國情報評估失誤的主要原因
十三、伺機行動:中情局如何看中國齣兵印度南開大學趙學功
1.次印度戰爭
2.美國醞釀擴大戰爭
3.越南戰爭的升級
4.美國擴大在東南亞的行動
5.幾點評論
十四、世界屋脊的冷戰:中印關係和南亞局勢華東師範大學戴超武
1.尼赫魯的中立主義與印度獨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2.中印關係、西藏問題和中印邊界衝突
3.現代化與印巴兩國的經濟發展問題
4.剋什米爾問題、印巴矛盾與1965年印巴戰爭
5.1971年印巴戰爭和孟加拉國的成立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節奏感把握得非常齣色,猶如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層層遞進,引人入勝。它巧妙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與大眾的可讀性,使得即便是對情報學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書中對特定曆史事件的剖析尤為精彩,作者不是簡單地復述曆史,而是通過解構當時的決策過程,展示瞭情報反饋如何在關鍵節點上扭轉局勢,或是因為誤判而導緻戰略失誤。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情報人員的心理狀態時,用詞非常精準,那種長期處於不確定性之中、需要不斷進行概率判斷的煎熬感,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這種對“人”的關注,使得整本書的厚度遠超一般的政策分析著作。它探討的不僅是“他們做瞭什麼”,更是“他們是如何思考的”。這種對思維過程的深度挖掘,讓我對所有關於國傢安全的討論都多瞭一層反思的維度,即我們所依賴的“真相”,到底有多可靠。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堅實的基礎框架,用以理解地緣政治中的“認知戰”部分。它成功地將原本晦澀難懂的情報理論,轉化成瞭可以被大眾消化和理解的故事綫索。作者沒有將焦點僅僅放在“我們”身上,而是花費瞭大量筆墨去推演“他們”的視角和應對策略。這種設身處地的分析,極大地豐富瞭我對當前國際局勢的理解。書中對於信息傳播路徑的分析,尤其是如何有效“植入”或“稀釋”關鍵信息,展示瞭現代信息生態的脆弱性。讀到最後,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在任何復雜的係統(無論是情報、政治還是商業競爭)中,最強大的武器往往不是最先進的技術,而是對人類心理和組織惰性的深刻把握。這是一部需要反復品讀、細細體會的著作,每一次重讀,都可能因為自身經驗的增長而獲得新的領悟。
評分這本關於情報分析的書,著實讓人眼前一亮。作者對於信息收集和解讀的細緻入微的描摹,簡直就像是把我們帶進瞭一個高層簡報室。從宏觀戰略到微觀操作層麵,他對情報機構的工作流程、麵臨的挑戰以及內部的權力動態都有著深刻的洞察。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信息盲區和認知偏差時,展現瞭極高的批判性思維。他沒有簡單地將情報工作浪漫化,而是毫不留情地揭示瞭其固有的局限性——在海量數據中篩選齣真正有價值的信號,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睏難得多。書中對於各種分析模型的介紹,雖然專業性很強,但敘事方式卻極其生動,讓人在瞭解復雜概念的同時,也感受到瞭分析師們在壓力下的思維博弈。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預判的陷阱”的深入剖析,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究竟有多少是基於事實,又有多少是基於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讀完這本書,你會對“信息戰”這個概念有一個全新的、更加立體和審慎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對抗,更是一場關於心智和認知的持久戰役。
評分坦率地說,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更多關於具體技術手段的細節,但它最終選擇瞭一條更具哲學思辨性的道路,這反倒帶來瞭更深層次的震撼。作者似乎更專注於“為什麼”而不是“如何”,他探討瞭在不完全信息下,人類的認知極限在哪裏,以及當麵對一個與自身文化和意識形態截然不同的實體時,理解的鴻溝如何産生。書中對“文化解碼”的論述尤其精妙,它指齣,純粹的技術分析往往會忽略掉隱藏在語言和行為背後的深層邏輯,而這種“文化盲區”纔是情報失敗的真正溫床。這種由錶及裏的分析,讓這本書超越瞭傳統的安全研究範疇,上升到瞭跨文化理解的高度。它讓人意識到,每一次看似簡單的外交聲明或經濟舉動背後,都可能隱藏著一套完全不同的邏輯框架,而要真正看清對手,必須先學會用他們的眼睛去看世界,即便這是一種極其睏難且痛苦的自我重構過程。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帶著一種獨特的、近乎冷靜的諷刺意味,非常對我的胃口。它沒有使用那種誇張的、煽動性的口吻來描述所謂的“對手”,而是采取瞭一種高度職業化的、近乎手術刀般的精確性來解剖目標。作者對於組織結構和官僚體係的描述,充滿瞭對復雜係統運作規律的深刻理解。他展示瞭即便是最精密的機構,也難逃人性的弱點和流程的僵化。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探討跨部門協作睏難時所引用的案例,那簡直就是對大型組織內部摩擦的生動寫照——信息如何被過濾、目標如何被稀釋,最終導緻一個本該清晰的畫麵變得模糊不清。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外部世界如何運作的書,更是一部關於現代治理和信息流動的教科書。它迫使讀者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建立一個真正高效、能夠自我糾錯的決策係統,無論是對國傢層麵還是對企業管理層麵,都具有極強的藉鑒意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