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窥视中国:美国情报机构眼中的红色对手
:40.00元
作者:梁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473027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2011年,太阳照常升起,或许是*普通的年份。这一年,中国党成立90周年,100年前辛亥革命的枪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中国的历史、我们曾经红色的过去,绝不应该被忘记。请翻开沈志华、梁志主编的《窥视中国:美国情报机构眼中的红色对手》去追忆我们半个多世纪前的往昔峥嵘岁月。
本书《窥视中国》的原始文件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是有关美国情报机构自1948~1976年间对中国各种情报刺探、收集、整理、分析的通俗介绍与解说。全书从中国内战、政治经济、外交风云、中印关系、越南战争等各大类详细分析“红色中国”曾经的过往与努力的挣扎。
经过各专家学者对这些情报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幕后故事的有力剖析,配以图文并茂的解说,你将对中国出兵朝鲜、中国的器计划、中苏关系从结盟到走向破裂、中国在非洲的外交和援助活动、“”等历史事件,开始有全新的诠释、理解与评价。
内容提要
沈志华、梁志主编的《窥视中国(美国情报机构眼中的红色对手)》是有关美国情报机构自1948~1976年问对中国各种情报刺探、收集、整理、分析的通俗介绍与解说。
《窥视中国(美国情报机构眼中的红色对手)》的原始文件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是近这些年逐渐解密的档案的一部分。为适应国内一般读者阅读、使用,全书大致分中国内战、内政经济、外交往来、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台海风云、中苏与中印冲突、朝鲜战争与援越抗美等十几个大类,并分别对这些情报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幕后故事,如中国出兵朝鲜、中国原子弹与氢弹试制、中国的土地改革、合作化与人民公社、知识分子改造与反右、运动、“”等,予以了通俗、生动的述说,且适当加以点评,从而方便广大读者的阅读、理解。
此外,书中还配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这就更使《窥视中国(美国情报机构眼中的红色对手)》具有图文并茂之效。
目录
一、窥视“红色中国”:美国中央情报局对新中国的总体认知华东师范大学沈志华
1.中国将向何处去?
2.政治运作、政权稳定性与毛
3.进步神速但依旧明显落后的经济
4.军事实力与“对外侵略”的可能性
5.从反帝到反帝反修的外交政策
二、无所作为:美国情报工作在中国内战中的失落华东师范大学杨奎松
1.战后美国对外情报工作的停滞
2.战后初期美国在华情报工作的困境
3.美国国务院相关情报的内容及其价值
4.中央情报局的情报分析报告及其价值
5.美国对华情报及其分析评估的失落
三、透过竹幕看中国:美国情报机构对中国内政的窥探东北师范大学张民军
1.建国之初的政治运动与社会状况
2.政权机构的调整与政权的稳定性
3.民众的态度及社会控制
4.中国的经济政策及发展趋势
四、第三只眼:对中国经济的精准判断与深刻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姚昱
1.中国国内经济
2.中国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
五、管中窥龙:美国情报部门对中国武器计划的评估东北师范大学詹欣
1.中国次核试验:是钚还是铀?
2.中国器计划:孰先孰后?
3.中国导弹计划:仿制还是自行研制?
4.中国核潜艇计划:“毛级”潜艇是核动力吗?
5.中国太空计划:令人困惑的发射时间
六、迷雾中的红色异邦:美国情报评估视野中的中国外交武汉大学徐友珍
1.美国情报界对中国外交走向的追踪与预测
2.美国情报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焦点及基本结论
3.美国对华外交评估的特点与误区
七、台海风云起:美国情报官员的视角复旦大学双惊华
1.美国对台湾的政策
2.台湾当局对美国的政策
3.“国际地位”及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
4.关于“反攻大陆”的问题
5.对大陆台海政策的认知
6.美国对台湾的援助
7.对台湾岛内情况的评估
八、乱世迷局:“”期间的中国华南师范大学何慧
1.探秘寻踪——如何收集有关中国的情报
2.迷雾中的身影——中国高层领导人
3.浑水中无鱼——政治、经济与社会秩序
4.坚定与彷徨——对外政策及其困境
5.破解迷局——情报评估与分析报告的价值
九、中情局的聚焦镜下:中苏关系将向何处去?北京大学何妍
1.雾里看花——1949~1953年
2.如胶似漆——1954~1957年
3.积重难返——1958~1960年
4.破镜难圆——1961~1969年
十、透过铁幕观“铁板”:中情局眼中的“东方阵营”北京大学郭洁
1.中苏结盟与合作时期
2.中苏分歧与争论时期
3.中苏关系走向彻底破裂时期
十一、中间地带的冷战:对华情报中的第三世界北京大学牛可刘青
1.中国在亚洲的政策和影响力
2.中国在拉美拓展影响
3.中国在非洲的外交和援助活动
4.关于“人民外交”
5.中苏分裂在第三世界的体现
6.一些具体情报分析中的有趣内容
十二、置若罔闻:对中国出兵朝鲜的情报评估一错再错东北师范大学邓峰
1.美国的信号情报侦察
2.美国的空中拍照侦察
3.美国的人力情报侦察
4.对苏联支配下中国出兵可能性的评估
5.对中国参与战争的意图及能力的评估
6.对中国公开警告的错误判断
7.中国出兵后美国的情报评估
8.美国情报评估失误的主要原因
十三、伺机行动:中情局如何看中国出兵印度南开大学赵学功
1.次印度战争
2.美国酝酿扩大战争
3.越南战争的升级
4.美国扩大在东南亚的行动
5.几点评论
十四、世界屋脊的冷战:中印关系和南亚局势华东师范大学戴超武
1.尼赫鲁的中立主义与印度独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2.中印关系、西藏问题和中印边界冲突
3.现代化与印巴两国的经济发展问题
4.克什米尔问题、印巴矛盾与1965年印巴战争
5.1971年印巴战争和孟加拉国的成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出色,犹如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使得即便是对情报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书中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剖析尤为精彩,作者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通过解构当时的决策过程,展示了情报反馈如何在关键节点上扭转局势,或是因为误判而导致战略失误。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情报人员的心理状态时,用词非常精准,那种长期处于不确定性之中、需要不断进行概率判断的煎熬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厚度远超一般的政策分析著作。它探讨的不仅是“他们做了什么”,更是“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种对思维过程的深度挖掘,让我对所有关于国家安全的讨论都多了一层反思的维度,即我们所依赖的“真相”,到底有多可靠。
评分这本关于情报分析的书,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对于信息收集和解读的细致入微的描摹,简直就像是把我们带进了一个高层简报室。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操作层面,他对情报机构的工作流程、面临的挑战以及内部的权力动态都有着深刻的洞察。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信息盲区和认知偏差时,展现了极高的批判性思维。他没有简单地将情报工作浪漫化,而是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其固有的局限性——在海量数据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号,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书中对于各种分析模型的介绍,虽然专业性很强,但叙事方式却极其生动,让人在了解复杂概念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分析师们在压力下的思维博弈。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预判的陷阱”的深入剖析,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究竟有多少是基于事实,又有多少是基于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读完这本书,你会对“信息战”这个概念有一个全新的、更加立体和审慎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对抗,更是一场关于心智和认知的持久战役。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坚实的基础框架,用以理解地缘政治中的“认知战”部分。它成功地将原本晦涩难懂的情报理论,转化成了可以被大众消化和理解的故事线索。作者没有将焦点仅仅放在“我们”身上,而是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推演“他们”的视角和应对策略。这种设身处地的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当前国际局势的理解。书中对于信息传播路径的分析,尤其是如何有效“植入”或“稀释”关键信息,展示了现代信息生态的脆弱性。读到最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在任何复杂的系统(无论是情报、政治还是商业竞争)中,最强大的武器往往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对人类心理和组织惰性的深刻把握。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细细体会的著作,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因为自身经验的增长而获得新的领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近乎冷静的讽刺意味,非常对我的胃口。它没有使用那种夸张的、煽动性的口吻来描述所谓的“对手”,而是采取了一种高度职业化的、近乎手术刀般的精确性来解剖目标。作者对于组织结构和官僚体系的描述,充满了对复杂系统运作规律的深刻理解。他展示了即便是最精密的机构,也难逃人性的弱点和流程的僵化。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跨部门协作困难时所引用的案例,那简直就是对大型组织内部摩擦的生动写照——信息如何被过滤、目标如何被稀释,最终导致一个本该清晰的画面变得模糊不清。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外部世界如何运作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现代治理和信息流动的教科书。它迫使读者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建立一个真正高效、能够自我纠错的决策系统,无论是对国家层面还是对企业管理层面,都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评分坦率地说,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更多关于具体技术手段的细节,但它最终选择了一条更具哲学思辨性的道路,这反倒带来了更深层次的震撼。作者似乎更专注于“为什么”而不是“如何”,他探讨了在不完全信息下,人类的认知极限在哪里,以及当面对一个与自身文化和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实体时,理解的鸿沟如何产生。书中对“文化解码”的论述尤其精妙,它指出,纯粹的技术分析往往会忽略掉隐藏在语言和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而这种“文化盲区”才是情报失败的真正温床。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让这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安全研究范畴,上升到了跨文化理解的高度。它让人意识到,每一次看似简单的外交声明或经济举动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套完全不同的逻辑框架,而要真正看清对手,必须先学会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即便这是一种极其困难且痛苦的自我重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