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海南島三亞灣珊瑚礁區常見大型海藻
定價:128.00元
作者:李秀保 等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030561589
字數:
頁碼:168
版次:0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匯集瞭作者近10年的研究成果。首先介紹瞭三亞灣珊瑚礁區概況,以及三亞灣珊瑚礁區的海洋植物和常見海藻區係;接著詳細記述瞭三亞灣珊瑚礁區常見大型海藻101種,隸屬4門、4綱、19目、35科、60屬,每種海藻的形態特徵、地理分布和經濟價值都有描述,並配有彩色實拍照片。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引人注目,深邃的藍色背景上點綴著斑斕的珊瑚色彩,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緒拉到瞭熱帶海洋的深處。拿到手裏,那種略帶紋理的紙張觸感,讓人感覺這是一本經過精心打磨的專業著作,而不是那種隨隨便便的科普讀物。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簡單的圖鑒,側重於海藻的形態描述,但翻開目錄纔發現,它涉及的知識麵遠超我的預期。作者顯然花瞭大筆墨去構建三亞灣這片特定海域的生態係統背景,從水文地質條件到光照強度對藻類生長的影響,都有詳盡的論述。特彆是關於不同深度和底質上優勢藻種的分布格局分析,那數據圖錶做得非常精細,即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從中窺見海洋科學研究的嚴謹性。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藻類多樣性與氣候變化長期關聯性的探討,這部分內容沒有采取聳人聽聞的語調,而是用紮實的觀測數據支撐起瞭一個審慎的預測模型,讀起來讓人感到既警醒又信服。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圖文比例恰當,那些高清的微距攝影圖片,簡直就是藝術品,把海藻那種脆弱而又充滿生命力的美感展現得淋灕盡緻。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簡直是一場視覺與智力的雙重盛宴,它成功地在學術的精確性和文學的韻律感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老到的海洋生物學傢,親自潛入那片被遺忘的藍色秘境。作者在描述某些稀有或特殊的藻類種群時,那種筆觸是何等的細膩與深情!比如,他們對某些“石蒓”屬如何在基岩上形成‘藻墊’的動態過程的描繪,不僅僅是科學術語的堆砌,更像是對生命力頑強演變的史詩般的贊頌。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論述特定區域的“優勢群落結構”時,所采用的敘事手法,它不是簡單地羅列“A藻多於B藻”,而是深入剖析瞭競爭、共生、甚至捕食者壓力如何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見的藻礁麵貌。這本書的章節過渡非常流暢,每一部分知識點的引入都像是一個精心設置的懸念,引導讀者自然而然地進入下一個更深層次的探究。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海藻”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認知,它們不再是背景中的綠色或褐色“水草”,而是生態係統裏至關重要的、具有復雜行為模式的生命實體。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內容組織,體現瞭一種樸實無華的、麵嚮實踐者的精神。與其他一些浮於錶麵的旅遊指南不同,這本聚焦於三亞灣的藻類專著,似乎是為那些真正需要在一綫工作的人士量身定製的工具書。我特彆留意瞭書後附帶的“快速識彆圖譜”部分,它沒有采用復雜的拉丁文學名作為主要索引,而是側重於那些最容易被觀察到的關鍵特徵,比如葉片的顔色變化、邊緣的鋸齒形態,甚至在不同季節下藻體的受損程度。這種以“現場辨識效率”為導嚮的編排思路,非常實用。此外,書中對海藻的經濟和藥用潛力也有所提及,雖然篇幅不重,但提供瞭非常紮實的初步調研數據,比如某些褐藻中碘含量或多糖成分的初步定量分析,這無疑為後續的深入研究或産業開發提供瞭寶貴的起點。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腳踏實地、信息密度極高、並且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專業讀物,它既服務於學術研究,也兼顧瞭生態保護工作者的需求。
評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所傳達齣的那種對自然界復雜性的深深敬畏之情。這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教科書,它在嚴謹的科學框架內,流淌著對海洋生態係統微妙平衡的深切關懷。在談到某些優勢藻種的周期性爆發與衰退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歸咎於某一個單一因素,而是構建瞭一個多變量的交互模型,展現瞭溫度、營養鹽、藻食性動物種群數量波動之間那種復雜的“舞蹈”。這種係統性的思維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再者,書中對圖像的運用達到瞭一個極高的水準,那些不僅僅是記錄物種的清晰照片,更是捕捉到瞭不同光綫和水深下,海藻群落在視覺上所呈現齣的光譜變化,這對於研究光閤作用效率和色素適應性至關重要。我甚至覺得,僅憑這些高質量的視覺資料,這本書就值迴票價瞭。它教會瞭我如何“觀看”一片海藻林,而不僅僅是“看到”它,這其中的差彆,是宏大而深刻的。
評分坦率地說,我最初是抱著極大的懷疑態度來翻閱這本書的,畢竟“常見大型海藻”聽起來似乎是一個相對窄泛的主題,很容易流於錶麵或陷入枯燥的分類學泥潭。然而,這本書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完全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並非僅僅關注於形態特徵的辨識,而是將這些海藻置於一個動態變化的地理和社會經濟背景下來考察。例如,書中有一章專門分析瞭近年來由於旅遊業開發帶來的船錨拋擲和水體渾濁度增加,對某些特定附著性藻類生長的負麵影響,這不僅僅是生物學研究,更觸及到瞭環境倫理和可持續發展的交叉領域。更令人稱贊的是,書中提供的那些關於鑒定方法的描述,嚴謹到令人汗顔。它不僅告訴我們“這是什麼”,更詳細地說明瞭“如何確認它是這個”,涉及的孢子囊結構、色素組成、乃至DNA條形碼的初步引用,都顯示齣作者團隊的科研功力深厚。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一本地方性的生物誌,而更像是一部關於特定生態熱點區域的“生命編年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