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乒乓球直板反胶打法训练(附光盘)
定价:32.00元
作者:吴敬平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500933625
字数:
页码:1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直板反胶打法在其发展道路上,经历了不断地创新和探索,逐渐形成了如今具有中国特色的直板反胶技术特点和战术风格,并已经达到水平,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乒乓球界的、科研人员、教练员以及运动员在探索乒乓球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勇于实践,坚持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中国乒乓球运动五十多年长盛不衰,始终站在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前列,并成为中国体育事业的一面旗帜。
相信这《乒乓球直板反胶打法训练》不仅会给各省、市队的直板反胶运动员以及教练员带来很大的帮助,对全国各地的青少年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广大的乒乓球爱好者,也不失为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好书。
目录
章 直板反胶打法的历史回顾
节 直板反胶打法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直板反胶打法的探索与成功
第二章 主要技术打法类型
节 单面攻型
第二节 左推右攻型
第三节 直板横打型
第三章 选材与基本功训练
节 如何选材
一、心理素质的选材
(一)顽强的意志品质
(二)性格和气质特点
(三)如何调节比赛时的心理状态
二、运动员'手感'的选材
三、时间和空间感的选材
第二节 握拍法
一、单面拉型和左推右攻型的握拍法
二、直板横打型的握拍法
第三节 站位与准备姿势
第四节 基本技术的训练方法
一、发球
(一)发球与接发球的关系
(二)重视发球的训练
(三)怎样练发球
二、发球抢攻的训练方法
(一)发球抢攻意识的转变
(二)发球抢攻技术的训练方法
三、接发球的训练方法
(一)接发球意识的更新
(二)接发球抢攻技术的训练方法
(三)接发球的一些基本规律
(四)接发球的基本方法
四、正手拉球的训练方法
(一)拉好定点下旋球
(二)拉好定点上旋球
(三)练好反拉弧圈球
(四)近台正手快带弧圈球
(五)训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直板反面的训练方法
(一)处理好几个关系
(二)反面技术的基本训练方法
六、步法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单球训练中的步法训练
(二)多球训练中的步法训练
七、多球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教练员直接发球的训练方法
(二)多球单练的训练方法
第四章 战术组合训练
节 发球抢攻的组合训练
一、发球直接抢攻后的组合训练
(一)发侧身位短球抢攻后的组合训练
(二)发正手近网短球抢攻后的组合训练
二、发球被对方控制后的组合训练
(一)对方接发球摆短后的组合训练
(二)对方接发球晃撇挑后的组合训练
第二节 接发球后的组合训练
一、抢拉半出台球后的组合训练
(一)正手位抢拉半出台球的组合训练
(二)侧身位抢拉半出台球的组合训练
二、接发球挑打台内球后的组合训练
(一)正手近网短球挑打后的组合训练
(二)侧身挑打近网短球后的组合训练
三、台内球的控制与反控制
(一)主练方发球后的训练
(二)在多球训练中进行
四、接发球劈长后的组合训练
(一)主动劈长到对方正手位后的组合训练
(二)主动劈长到对方反手位底线后的组合训练
第三节 相持球的组合训练
一、反手相持球的组合训练
(一)反面与反面衔接的组合训练
(二)反面拉挑后与推挡衔接的组合训练
二、全台相持球的组合训练
第五章 主要战术运用
节 从正右方突破的战术和意识
一、接发球直接搓正手位长球
二、相持中反面快抽直线或推挡加力变直线形成正手对拉
三、发对方正右方近网短球
第二节 调右压左的战术意识
一、接发球直接搓对方正手位长球
二、在相持中主动变直线
三、对方侧身后马上变正手
第三节 从中路突破的战术意识
一、板抢冲直接从中路突破
二、相持中正手主动抢拉中路后再抢拉其他落点
三、相持中反面和推挡主动压中路再压反手后侧身进攻
第六章 训练原则
节 从实战出发的原则
一、训练计划的制定
二、训练计划的实施
三、训练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完善
第二节 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三节 从量变到质变的原则
第四节 突出重点的原则
一、在分管的运动员中要明确重点
二、在运动员的技术发展上必须明确重点
(一)训练理念决定训练手段和方法
(二)用特长技术带动一般技术
第五节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第六节不断创新的原则
第七章 教练员在训练中的作用
节 教练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
二、良好的敬业精神
三、善于学习钻研的意识
第二节 如何建立教练员的威信
一、对所分管的运动员要尽职尽责
二、不断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多和运动员进行沟通
四、注意抓好细节
第三节 控制和把握训练进程
一、教练员对训练进程的控制
二、制定具有个性特点的训练套路
三、调动训练对手的积极性
四、敢于大胆创新
五、教练员的语言艺术
作者介绍
吴敬平,男,汉族,1954年5月出生于四川隆昌。1972年1月进入四川省体工队乒乓球队,1979年10月离队担任男二队教练。1981年9月考入天津体育学院教练员专修科学习,1983年7月毕业,回队后继续担任男二队教练。1987年11月至1990年5月,在科威特海滩俱乐部执教。1990年6月至1991年7月,任四川乒乓球队领队。1991年8月在蔡振华担任中国乒乓球男队主教练后调中国乒乓球男一队任教练员至今。1999年获得教练员职称。 在担任国家乒乓球男一队教练员期间,在主教练和其他教练的帮助下,培养了吕林、林志刚、马琳、秦志戬、王皓、陈兄等世界冠军和奥运会冠军,他们共夺得17人次的世界冠军和3人次的奥运会冠军。另外他们还获得了16人次的世界前3名,6人次亚洲冠军或亚运会冠军,20人次的全国冠军和全运会冠军。为此,在1993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奖和津贴;2005年被评为国家体育总局先进工作者;共9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体育荣誉奖章。目前在中国乒乓球队分管马琳、王皓、李平、周斌、翟一呜、徐克等队员的训练工作。 三十余年的乒乓球运动生涯,使作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相应的理论知识,训练之余,他经常在专业杂志上发表有关乒乓球技术、战术及训练等方面的文章,颇受广大乒乓球爱好者和专业人员的欢迎。他还多次在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举办的全国高级教练员学习班授课并指导,是目前我国一线教练员队伍中较为突出的“文武双全”者。
文摘
第二节 循序渐进的原则
运动员的成长有的周期性,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使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是不太现实的,即使是很有乒乓球运动天赋的运动员也有一个不断提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我们的训练中必须对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一个大概的长远规划,然后根据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断地加以解决,从而使其技术水平随着训练的不断强化而提高。对此我有着深刻的体会。
比如对马琳的训练。马琳刚进国家队分到我的训练组时,他的打法是正手反胶,反面长胶,技术特点是以正手抢攻为主,两面不同性能的胶皮倒板使用为辅,整个打法局限性很大。经过我和蔡振华总教练商量以后,把马琳反面的长胶改为反胶,整个技术风格朝着以正手单面抢拉为主配合直板横打的方向发展。从技术训练的角度看,根据马琳手感好、正手使用率大、人也比较聪明的特点,首先是建立马琳的特长技术,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解决正手的杀伤力。马琳刚到国家队的时候,由于正手拉球动作结构不合理,正手的杀伤力很差。作为一个以正手单面进攻为主要得分手段的运动员来讲,正手缺乏杀伤力就不可能打到很高的水平。因此,马琳进国家队的个冬训,主要任务就是练正手的杀伤力。二是解决正手抢拉半出台球的能力。马琳的发球是以转不转为主,对方接发球基本上是以摆短为主,因此,抢冲半出台球就成了发球抢攻技术的关键。在当时,对半出台球的处理基本上是以吊为主,抢先上手,而后形成全台的正手连续进攻。但由于这样形成的正手连续进攻都是在中远台,被对方调右压左回到反手就非常被动,这也是当时为什么直板单面拉打法一直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半出台球的处理上,不管是发抢还是接发球,要求马琳要坚决抢冲,加快进攻的速度,使下一板的正手连续进攻在中近台,提高进攻的杀伤力。三是接发球的快摆短。因为马琳的手感好,对球的控制能力很强,因此,要求马琳在接发球时以快摆短为主,控制对方的板上手,当对方回摆时,马琳就抢冲这板球,形成正手的连续进攻。没想到马琳的手感好,摆过去的球又低又转,对方基本上只能回摆,这就给马琳创造了很多主动进攻的机会。经过一年多的训练,这三点成了马琳的技术绝招,形成了马琳鲜明的技术特点,以至到现在还在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一招鲜吃遍天”在日益发展的乒乓球技术面前是行不通的,当你取得的成绩以后,对手就会研究你的技术,寻找你的技术漏洞,因此,你的技术就必须要创新。在这一点上,经过不断的训练和比赛,我和马琳在认识上达成了共识,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以后的训练中,针对马琳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不断地通过训练加以解决,使马琳的技术越来越丰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多次夺得世界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并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和陈圮配合夺得了男子双打,圆了马琳的奥运冠军梦。
……
序言
翻开书本的瞬间,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严谨的、近乎军事化的训练风格,这从文字的用词上就能感受到。我个人对这种不含水分的讲解方式非常欣赏,它少了些许花哨的辞藻,多了些硬核的技术术语。但我稍微有点担心的是,对于那些刚刚接触乒乓球不久的新手来说,这些术语会不会形成一道理解的门槛?比如,关于“迎前”和“随动”的精确区分,在文字描述中常常陷入循环论证的泥沼。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用大量的对比图,清晰地展示“错误动作”与“正确动作”之间的细微差别。特别是针对直板的“马琳步”或者类似的脚步技术,它们要求身体的协调性极高,如果光盘中没有精确的慢动作演示,仅靠书本上的静态图谱来学习,无疑是事倍功半的。我设想这本书应该是一套完整的“自学手册”,意味着它必须能自我完成教学闭环。如果它更多地像是一本“教练员参考手册”,那么它对普通读者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为我们缺乏一个专业人士在旁边随时纠正我们的错误发力点和击球时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充满力量感的黑白对比,加上运动中的人物剪影,立刻就能让人联想到乒乓球台上的激烈对抗。我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也挺好的,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不过,光看封面,我确实很难想象里面到底会深入到什么程度。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对不同阶段选手的针对性指导,比如初学者如何建立正确的握拍手型,中级选手如何理解旋转的物理原理,以及高级选手如何构建多变的战术体系。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否能用清晰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将那些教科书式的理论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训练步骤。尤其对于直板打法,它的技术细节是极其微妙的,每一个手腕的运用、身体重心的转移,都可能造成天壤之别。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到的“吴氏秘笈”,比如关于正手弧圈球的发力核心,或者横打技术在面对削球时的破解之道,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价值所在。至于附带的光盘,我猜想里面大概率是包含了教学视频吧,毕竟光靠文字描述“手腕内旋三点一线”这样的技术要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总而言之,从外在的包装来看,这本书很有专业性,但其内容深度和广度,还需要翻开扉页才能一探究竟。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和其附带的光盘配置,让我对它的内容产生了更高的期待值,毕竟这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个长期受困于正手攻击力不足的直板爱好者,我最想从这本书里挖掘出来的,是关于如何将“力量”转化为“穿透力”的秘密。很多人打球只用手臂发力,导致球像“棉花糖”一样软绵绵地飞过去。我希望作者能详细解释,如何通过腰腹转动和腿部蹬地,将力量有效地集中到拍面上,实现那种“打透球壁”的感觉。如果书中能加入一些针对体能训练的建议,帮助业余球友强化核心力量和爆发力,那就太贴心了。此外,对于“心理素质”的探讨,我也很感兴趣。直板选手在关键分上往往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失误的容错率相对较低。书中如果能分享一些顶级选手在面对压力时的心态调整方法,或者提供一些“抗压”训练的模拟场景,那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超越单纯的技术指南,而成为一本全方位的竞技宝典。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有特定教练名字作为金字招牌的书籍,抱持着一种谨慎的乐观态度。吴敬平教练在国家队执教的经历毋庸置疑,他的理论体系想必是经过无数次大赛检验的。我最关心的点在于,这些为专业运动员设计的训练方法,如何被有效地“翻译”成普通业余爱好者也能理解和执行的范式。业余球友的身体条件、场地限制、以及对球的理解程度都与专业选手相去甚远。因此,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不同难度等级的“模块化”训练方案。比如,针对“反胶”特性,如何最大化其旋转优势的同时,规避其在接发球时的被动性,这才是业余选手更常遇到的难题。我希望书中能详尽地讨论如何针对不同旋转类型(高吊弧圈、侧旋、下旋)制定出差异化的应对策略,而不仅仅是笼统地说“要顶住压力”。此外,现代乒乓球的趋势是快速变化,如果这本书能结合当今国际赛场上的新变化,比如对“一速”的重视,并提供直板选手如何适应这种节奏的思考,那这本书的生命力就会更强,而不是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一种非常扎实的学术气息,纸张质量也算上乘,对于这种技术类书籍来说,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需要反复翻阅和对照练习。我个人对乒乓球的热衷更多是出于对运动美学的欣赏,而非竞技目的,所以我会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控制”和“节奏”的探讨。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如何“打赢”一分球的技术分解,更多的是如何理解乒乓球这项运动的内在韵律。例如,书中是否会阐述如何通过步法调整来创造最佳击球点,而不是仅仅罗列一堆击球动作。很多市面上的教学书籍往往过于强调力量和速度,而忽略了乒乓球独特的“台内小球”博弈,那种精妙的、仿佛在棋盘上走子的感觉。如果这本书能将直板打法的细腻之处——比如搓球的质量控制、拧拉技术的时机把握——描绘得淋漓尽致,哪怕只是理论层面,也足以让我受益匪浅。光盘的内容如果能穿插一些经典比赛的回放分析,并配上作者的即时点评,讲解关键时刻选手的战术抉择,那将是锦上添花。毕竟,实战经验的提炼,往往比纯粹的技术分解更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