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农田水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定价:35.00元
作者:盛平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02953812
字数:
页码:1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工具书>百科全书
内容提要
《农田水生态环境治理研究》的出版旨在对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中如何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水资源,维护水生态环境作有益探索。
目录
序
前言
综合篇
从农业增产增收谈农田水利科研的重要性
以水利科技创新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以科技创新加强水文化建设
营造上海城市水文化的思考
节水篇
上海市农业节水技术运用的现状及其适用性评价
农业持续发展节水型灌溉综合技术研究
上海市合理高效雨水利用模式
上海地区粮食及蔬菜作物灌溉用水研究
渠系水利用系数的测定
高标准农田水利自动化技术探讨
泖港现代水利园区灌排管理新技术应用研究
生态篇
中小河道生态护岸评价方法研究
模拟降雨农田化肥流失试验研究
水稻田化肥空间迁移规律的研究
坡面暴雨径流养分迁移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生态河岸暴雨径流泥沙及养分迁移实验研究
自然湿地在上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利用研究
水生植物净化能力的研究
上海地区水务血防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水土流失侵蚀模数模糊相似优选方法
除涝篇
崇明中小河道拦河水力吹填围堰施工技术
上海菜地地表径流和土壤人渗研究
现代菜区暴雨除涝标准研究
城市化地区径流系数的场地试验
水土流失暴雨径流过程的试验模拟
降雨径流颗粒物迁移过程试验
作者介绍
工具书>百科全书
文摘
工具书>百科全书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采用了“理论框架—区域实践—未来展望”的递进方式,使得阅读体验层层深入,引人入胜。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信息技术赋能”的部分,它探讨了遥感监测、物联网传感器在精细化水资源管理中的潜力,但同样冷静地分析了数据孤岛、技术推广成本高昂以及数据隐私等现实障碍。这表明作者的立场是审慎而务实的,避免了对高科技的盲目崇拜。相比于许多只关注“做什么”的书籍,这本书更侧重于“如何做对”——即在复杂的利益相关者网络中实现有效协同。书中对跨部门协作模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成功的治理往往依赖于打破行政壁垒和专业壁垒。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纯粹的工程科学议题,提升到了社会治理和公共政策的层面进行探讨,极大地丰富了读者对水环境治理复杂性的认知,让人读完后感到既有知识上的充实,也有方法论上的启发。
评分初读此书,我被其中对历史演变脉络的梳理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当前的农田水环境问题视为凭空出现的危机,而是将其置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农业制度变迁史中考察。这种历史纵深感,让读者能够理解为何某些看似不合理的治理结构会形成并延续至今。它不是一本“快速解决方案”的书,而更像是一份“深度体检报告”,对症下药之前,必须先了解“病史”。书中对传统水土保持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探索尤其引人深思,作者并未简单地将传统知识浪漫化,而是批判性地考察了它们在现代高强度农业系统中的适用边界和潜力。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对比分析,作者清晰地指出了我们在追求短期产量最大化过程中所积累的“生态债务”。这种对时间维度和历史惯性的深刻认识,为我们理解当前治理的困境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严谨的科学支撑。
评分这本关于农田水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著作,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切入,探讨了现代农业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并非仅仅罗列技术规范或操作指南,而是深入剖析了当前农业生产模式对区域水循环、土壤健康乃至生物多样性带来的深远影响。我尤其欣赏其在引入“系统思维”这一点上的努力,它不再将农田视为孤立的生产单元,而是置于一个更大的流域、乃至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例如,书中对不同灌溉方式的长期生态足迹评估,结合了水文模型与生态敏感性指标,使得原本枯燥的量化分析充满了现实的紧迫感。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一种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定承诺,这种承诺不仅仅体现在文字的呼吁上,更渗透在对具体案例的批判性分析之中。书中对一些传统治理方法的局限性进行了犀利的指陈,比如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和单一水利工程的弊端,并提出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的潜力。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优秀的学术参考,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审慎思考的框架,它促使我们重新定义“高效农业”的内涵,使其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专业技术手册,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在叙事结构和问题呈现上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动态感。它不是按部就班地介绍A到Z的治理流程,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冲突案例,将理论与现实的巨大鸿沟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书中对某地区水资源分配矛盾的描述,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融入了社会经济、历史沿革等非技术因素的考量,使得治理的复杂性跃然纸上。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对“适应性管理”的强调,这与当前僵化的环境法规形成了鲜明对比。书中的讨论不再是寻求一个一劳永逸的完美方案,而是倡导一种在不确定性中持续学习和调整的动态过程。这种务实而又充满前瞻性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治理”这个词的理解。它不仅关乎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更关乎治理主体之间的协作机制、信息共享的透明度,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能应对未来气候冲击的韧性农业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水文学、土壤科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的专业术语与普通决策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我注意到,作者在解释诸如“地下水补给率”或“面源污染负荷”这类概念时,总会配以非常直观的图示或生动的类比,这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友好的。更重要的是,它超越了单纯的“问题诊断”,开始深入探究“激励机制”的设计。例如,书中详尽比较了不同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民采纳节水技术的心理影响差异,这种从工程技术转向行为经济学的视角转变,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它不再仅仅指责农民的“不配合”,而是尝试去理解农民在现有经济约束下的最优决策逻辑,从而设计出更具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激励措施。这种人文关怀与科学分析的结合,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饱满而立体,而非单薄的说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