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卫星气象学(第3版)
定价:78.00元
作者:陈渭民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02966102
字数:
页码:582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卫星气象学(第3版)》结合了近年来卫星气象学的新成果,对多年用于教学的第二版教材内容进行了增删修订,并增加了思考习题。
《卫星气象学(第3版)》共11章。章介绍卫星气象学的概貌。第2章介绍气象卫星轨道和卫星轨道的基本知识。第3章介绍卫星观测基本原理。第4章是卫星资料的获取原理。第5章介绍卫星云图分析基础。第6章介绍卫星云图大尺度云系的特征与天气物理机制间的关系分析,和局地天气云系的分析。第7章介绍高空、地面和急流天气系统的云系分布特征分析。第8章介绍中纬度锋面、气旋天气系统云图分析。第9章是冰雹、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0章介绍热带天气系统和台风的云图分析。1章介绍卫星估计降水、风、大气温度垂直分布、云参数、水汽、臭氧等。
《卫星气象学(第3版)》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大气科学领域高年级本科学生和广大气象台站气象工作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
目录
前言
章 气象卫星遥感的概述和应用
1.1 引言
1.2 气象卫星遥感探测的特点
1.3 卫星资料在大气科学和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4 外卫星介绍
本章要点
问题和习题
第2章 气象卫星轨道和气象卫星
2.1 气象卫星运动规律
2.2 卫星轨道参数和轨道的摄动
2.3 气象卫星轨道
2.4 卫星的发射和卫星技术
本章要点
问题与思考题
第3章 卫星遥感辐射基础知识
3.1 辐射基本量
3.2 辐射基本定理
3.3 大气中的辐射过程
3.4 辐射传输方程微分和积分形式
3.5 反射和透射函数、辐射参数和累加法
3.6 太阳和地球辐射以及大气吸收和散射
3.7 地球大气辐射和大气吸收
3.8 地表和云特性
本章要点
问题和习题
第4章 卫星云图观测原理和资料获取处理
4.1 卫星接收的辐射
4.2 卫星云图观测原理
4.3 气象卫星观测仪器
4.4 极轨气象卫星观测仪器
4.5 静止卫星观测仪器
4.6 卫星资料的发送和接收
4.7 地面接收卫星资料范围的确定
4.8 卫星轨道报格式
4.9 卫星云图的图像表示和增强处理
本章要点
问题和习题
第5章 卫星图像分析基础
5.1 卫星图像的基本特征
5.2 识别云的判据
5.3 卫星云图上各类云的识别
5.4 卫星云图上各类云的共存及区分
5.5 地表特征分析
5.6 风沙、浮尘、沙尘暴和烟雾
5.7 陆地冰雪覆盖区
本章要点
问题与思考题
第6章 卫星图像大尺度和局地云系分析
6.1 带状和涡旋云系
6.2 逗点云系
6.3 斜压叶云系
6.4 变形场云系
6.5 细胞状云系
6.6 水汽图形的大尺度分析
6.7 局地性云系的云图分析
本章要点
问题和思考题
第7章 由卫星云图分析高空槽、急流和地面天气系统
7.1 高空天气系统和大气波动
7.2 利用卫星云图分析500hPa槽线
7.3 南支槽和青藏高原切变线云系
……
第8章 锋面、温带气旋云系分析和预报
第9章 我国暴雨、冰雹和大风强对流云系的卫星云图分析预报
0章 热带天气系统的云图分析和预报应用
1章 气象卫星资料估计气象参数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文缩略语
附录2 一些基本常数
附录3 常用单位换算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前言
章 气象卫星遥感的概述和应用
1.1 引言
1.2 气象卫星遥感探测的特点
1.3 卫星资料在大气科学和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4 外卫星介绍
本章要点
问题和习题
第2章 气象卫星轨道和气象卫星
2.1 气象卫星运动规律
2.2 卫星轨道参数和轨道的摄动
2.3 气象卫星轨道
2.4 卫星的发射和卫星技术
本章要点
问题与思考题
第3章 卫星遥感辐射基础知识
3.1 辐射基本量
3.2 辐射基本定理
3.3 大气中的辐射过程
3.4 辐射传输方程微分和积分形式
3.5 反射和透射函数、辐射参数和累加法
3.6 太阳和地球辐射以及大气吸收和散射
3.7 地球大气辐射和大气吸收
3.8 地表和云特性
本章要点
问题和习题
第4章 卫星云图观测原理和资料获取处理
4.1 卫星接收的辐射
4.2 卫星云图观测原理
4.3 气象卫星观测仪器
4.4 极轨气象卫星观测仪器
4.5 静止卫星观测仪器
4.6 卫星资料的发送和接收
4.7 地面接收卫星资料范围的确定
4.8 卫星轨道报格式
4.9 卫星云图的图像表示和增强处理
本章要点
问题和习题
第5章 卫星图像分析基础
5.1 卫星图像的基本特征
5.2 识别云的判据
5.3 卫星云图上各类云的识别
5.4 卫星云图上各类云的共存及区分
5.5 地表特征分析
5.6 风沙、浮尘、沙尘暴和烟雾
5.7 陆地冰雪覆盖区
本章要点
问题与思考题
第6章 卫星图像大尺度和局地云系分析
6.1 带状和涡旋云系
6.2 逗点云系
6.3 斜压叶云系
6.4 变形场云系
6.5 细胞状云系
6.6 水汽图形的大尺度分析
6.7 局地性云系的云图分析
本章要点
问题和思考题
第7章 由卫星云图分析高空槽、急流和地面天气系统
7.1 高空天气系统和大气波动
7.2 利用卫星云图分析500hPa槽线
7.3 南支槽和青藏高原切变线云系
……
第8章 锋面、温带气旋云系分析和预报
第9章 我国暴雨、冰雹和大风强对流云系的卫星云图分析预报
0章 热带天气系统的云图分析和预报应用
1章 气象卫星资料估计气象参数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文缩略语
附录2 一些基本常数
附录3 常用单位换算
我是一个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对纯粹的数学建模一直心存敬畏,总觉得模型脱离了市场的真实波动性。但是,这本关于复杂系统动力学和非线性经济模型的著作,彻底刷新了我的看法。它没有一上来就要求读者掌握高深的微分方程,而是从“蝴蝶效应”和时间序列的非周期性展开,耐心地构建起一个可以描述市场羊群效应的混沌系统框架。书中对“风险度量”的讨论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批判了传统高斯分布假设的局限性,并引入了Lévy飞行过程来更好地模拟极端事件(“黑天鹅”)的发生频率。作者在阐述理论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著名的金融危机案例,将理论模型与历史事实进行对照,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代入感。对于我这种追求策略深度,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分析层面的投资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底层逻辑框架是无价之宝。它让我意识到,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并非随机噪音,而是复杂系统内在属性的体现。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生物化学爱好者,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细胞信号通路中那些复杂的反馈环路是如何自我调节和维持稳态的。市面上大多书籍要么过于偏重分子结构,要么只是简单罗列通路图,让人抓不住重点。而这本关于代谢网络控制理论的书,简直是把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变成了一套精美的工程控制系统来分析。它用“鲁棒性”和“灵敏度”这两个工程学指标来评估不同酶在关键节点上的调控作用,这种视角极其新颖。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代谢物池效应”的讲解,通过建立简化的质量作用定律模型,清晰地展示了中间产物浓度波动对最终产物速率的巨大影响,这比死记硬背生物学教科书上的流程图有效得多。书中的图表设计非常考究,每一个动态平衡点的迁移都配有详细的数学注释,但作者的文字叙述又足够通俗,确保了非数学背景的读者也能理解其核心思想。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命体在亿万年进化中,其实已经找到了最优的、最具有抗干扰能力的“工程解决方案”。它不仅是生物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最优设计哲学”的指南。
评分我是在寻找一本能系统梳理量子信息处理基础理论的书籍时偶然发现这本关于高级材料科学的书的。一开始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偏向应用而忽略了理论深度,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逻辑结构极其严谨,从晶格振动到电子能带理论的推导过程详尽无遗,几乎每一个数学步骤都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注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拓扑绝缘体”概念的阐述,它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二维电子气模型的局限性入手,逐步引导读者理解新的对称性保护机制。这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更难得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历史背景介绍,让我们了解到每一项重大理论突破背后的科学家的心路历程。我最近正在准备一个关于新型半导体器件的研讨会,这本书里关于界面效应和缺陷工程的章节,为我提供了大量可以直接用于报告的数据支撑和论证框架。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阅读速度不宜过快,需要经常停下来进行思考和回顾,但每翻过一页,都会感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稳步构建,这种充实感是其他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为那些痴迷于古代文明工程奇迹的“硬核”历史迷准备的!我原本以为关于古罗马混凝土配方的研究大多是碎片化的文献综述,没想到这本书竟能将地质学、化学分析和考古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团队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进行了跨学科研究,他们不仅详细描述了庞贝古城遗址中保存完好的结构,还通过现代的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火山灰中活性材料的比例和水化过程。书中对“火山灰胶凝作用”的解释极其精彩,它揭示了为什么两千年后的现代混凝土结构都会出现强度下降,而万神殿的穹顶却依然屹立不倒的奥秘。书中的插图部分做得尤为出色,那些详尽的断面图和三维重建图,简直是视觉盛宴。读完后,我再看任何关于古罗马建筑的纪录片或书籍,都会带着一种全新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它彻底改变了我对“古代技术水平”的固有印象,让我意识到那些被我们称为“蛮族”的先辈们,在材料科学上的造诣是何等的精湛和超前。这本书是送给任何一个对真实世界中的工程学和历史交叉点感兴趣的人的最佳礼物。
评分这本关于现代天文观测技术的新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如何捕捉遥远星系发出的微弱信号感到非常好奇,而这本书的讲解方式真是深入浅出。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堆砌晦涩的公式,而是用大量的实际案例和精美的图表,将复杂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布局和信号处理流程一步步剖析清楚。特别是它对“自适应光学”系统的介绍,简直让我醍醐灌顶,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现在能拍出如此清晰的木星大红斑特写照片。作者似乎非常了解初学者的困惑点,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出最直观的比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引力波天文学”的章节,它不仅介绍了LIGO的构造,还详细阐述了如何从背景噪声中筛选出真正的时空涟漪,那种探索宇宙最深层秘密的感觉,通过文字都清晰地传递了出来。读完这部分,我对基础物理学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非常好,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对于任何想从业余爱好者跨越到半专业水平的星空探索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