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气象学(第3版) 9787502966102

卫星气象学(第3版) 97875029661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渭民 著
图书标签:
  • 气象学
  • 卫星气象
  • 遥感
  • 大气科学
  • 气象遥感
  • 气象观测
  • 环境科学
  • 地球科学
  • 气象学教材
  • 大气物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小马奔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66102
商品编码:2849008782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卫星气象学(第3版)

定价:78.00元

作者:陈渭民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02966102

字数:

页码:582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卫星气象学(第3版)》结合了近年来卫星气象学的新成果,对多年用于教学的第二版教材内容进行了增删修订,并增加了思考习题。
  《卫星气象学(第3版)》共11章。章介绍卫星气象学的概貌。第2章介绍气象卫星轨道和卫星轨道的基本知识。第3章介绍卫星观测基本原理。第4章是卫星资料的获取原理。第5章介绍卫星云图分析基础。第6章介绍卫星云图大尺度云系的特征与天气物理机制间的关系分析,和局地天气云系的分析。第7章介绍高空、地面和急流天气系统的云系分布特征分析。第8章介绍中纬度锋面、气旋天气系统云图分析。第9章是冰雹、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0章介绍热带天气系统和台风的云图分析。1章介绍卫星估计降水、风、大气温度垂直分布、云参数、水汽、臭氧等。
  《卫星气象学(第3版)》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大气科学领域高年级本科学生和广大气象台站气象工作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

目录


前言
章 气象卫星遥感的概述和应用
1.1 引言
1.2 气象卫星遥感探测的特点
1.3 卫星资料在大气科学和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4 外卫星介绍
本章要点
问题和习题

第2章 气象卫星轨道和气象卫星
2.1 气象卫星运动规律
2.2 卫星轨道参数和轨道的摄动
2.3 气象卫星轨道
2.4 卫星的发射和卫星技术
本章要点
问题与思考题

第3章 卫星遥感辐射基础知识
3.1 辐射基本量
3.2 辐射基本定理
3.3 大气中的辐射过程
3.4 辐射传输方程微分和积分形式
3.5 反射和透射函数、辐射参数和累加法
3.6 太阳和地球辐射以及大气吸收和散射
3.7 地球大气辐射和大气吸收
3.8 地表和云特性
本章要点
问题和习题

第4章 卫星云图观测原理和资料获取处理
4.1 卫星接收的辐射
4.2 卫星云图观测原理
4.3 气象卫星观测仪器
4.4 极轨气象卫星观测仪器
4.5 静止卫星观测仪器
4.6 卫星资料的发送和接收
4.7 地面接收卫星资料范围的确定
4.8 卫星轨道报格式
4.9 卫星云图的图像表示和增强处理
本章要点
问题和习题

第5章 卫星图像分析基础
5.1 卫星图像的基本特征
5.2 识别云的判据
5.3 卫星云图上各类云的识别
5.4 卫星云图上各类云的共存及区分
5.5 地表特征分析
5.6 风沙、浮尘、沙尘暴和烟雾
5.7 陆地冰雪覆盖区
本章要点
问题与思考题

第6章 卫星图像大尺度和局地云系分析
6.1 带状和涡旋云系
6.2 逗点云系
6.3 斜压叶云系
6.4 变形场云系
6.5 细胞状云系
6.6 水汽图形的大尺度分析
6.7 局地性云系的云图分析
本章要点
问题和思考题

第7章 由卫星云图分析高空槽、急流和地面天气系统
7.1 高空天气系统和大气波动
7.2 利用卫星云图分析500hPa槽线
7.3 南支槽和青藏高原切变线云系
……

第8章 锋面、温带气旋云系分析和预报
第9章 我国暴雨、冰雹和大风强对流云系的卫星云图分析预报
0章 热带天气系统的云图分析和预报应用
1章 气象卫星资料估计气象参数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文缩略语
附录2 一些基本常数
附录3 常用单位换算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前言
章 气象卫星遥感的概述和应用
1.1 引言
1.2 气象卫星遥感探测的特点
1.3 卫星资料在大气科学和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4 外卫星介绍
本章要点
问题和习题

第2章 气象卫星轨道和气象卫星
2.1 气象卫星运动规律
2.2 卫星轨道参数和轨道的摄动
2.3 气象卫星轨道
2.4 卫星的发射和卫星技术
本章要点
问题与思考题

第3章 卫星遥感辐射基础知识
3.1 辐射基本量
3.2 辐射基本定理
3.3 大气中的辐射过程
3.4 辐射传输方程微分和积分形式
3.5 反射和透射函数、辐射参数和累加法
3.6 太阳和地球辐射以及大气吸收和散射
3.7 地球大气辐射和大气吸收
3.8 地表和云特性
本章要点
问题和习题

第4章 卫星云图观测原理和资料获取处理
4.1 卫星接收的辐射
4.2 卫星云图观测原理
4.3 气象卫星观测仪器
4.4 极轨气象卫星观测仪器
4.5 静止卫星观测仪器
4.6 卫星资料的发送和接收
4.7 地面接收卫星资料范围的确定
4.8 卫星轨道报格式
4.9 卫星云图的图像表示和增强处理
本章要点
问题和习题

第5章 卫星图像分析基础
5.1 卫星图像的基本特征
5.2 识别云的判据
5.3 卫星云图上各类云的识别
5.4 卫星云图上各类云的共存及区分
5.5 地表特征分析
5.6 风沙、浮尘、沙尘暴和烟雾
5.7 陆地冰雪覆盖区
本章要点
问题与思考题

第6章 卫星图像大尺度和局地云系分析
6.1 带状和涡旋云系
6.2 逗点云系
6.3 斜压叶云系
6.4 变形场云系
6.5 细胞状云系
6.6 水汽图形的大尺度分析
6.7 局地性云系的云图分析
本章要点
问题和思考题

第7章 由卫星云图分析高空槽、急流和地面天气系统
7.1 高空天气系统和大气波动
7.2 利用卫星云图分析500hPa槽线
7.3 南支槽和青藏高原切变线云系
……

第8章 锋面、温带气旋云系分析和预报
第9章 我国暴雨、冰雹和大风强对流云系的卫星云图分析预报
0章 热带天气系统的云图分析和预报应用
1章 气象卫星资料估计气象参数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文缩略语
附录2 一些基本常数
附录3 常用单位换算


好的,这里为您呈现一本假想的、与您提供的书目《卫星气象学(第3版)》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绘另一部可能存在的、引人入胜的学术著作。 《深空测绘与行星地质动力学:基于新一代轨道探测器的高分辨率地形建模》 著者: 艾琳·文森特, 约翰·P. 哈珀 出版社: 环球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 ISBN: 978-1-94883-129-7 页数: 880页 核心主题概述 本书是对当代空间科学领域一项重大进展——利用新一代高精度、多光谱轨道探测器对太阳系内主要天体进行超高分辨率地形测绘和地质动力学分析——的权威性总结与前沿展望。它不再局限于地球大气现象的观测,而是将目光投向广袤的行星际空间,聚焦于如何从星际尘埃和岩石表面中解读出天体演化的深层物理机制。全书结构严谨,从基础的遥感物理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火星冰盖下的结构探测、木卫二(欧罗巴)冰壳裂缝的潮汐应力分析,以及冥王星复杂地貌的形成动力学模型。 第一部分:新一代测绘任务与遥感物理基础(第1章-第4章)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深空测绘数据的理论基础。我们详细剖析了近年来发射的“奥德赛-IV”、“欧罗巴快艇”以及“新视野-Plus”等任务中采用的核心传感技术。重点阐述了激光雷达(LiDAR)在行星低重力环境下的精度校准问题,以及合成孔径雷达(SAR)在穿越高能辐射带时如何保持数据完整性的新型处理算法。 第四章:“立体成像几何校正与垂直基准的建立” 专门讨论了在缺乏大气折射和稳定重力场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多角度成像建立起跨越数百万公里距离的、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坐标系。书中包含了大量针对月球背面陨石坑阴影投影和水星极地永久阴影区温度梯度分析的实例数据。 第二部分:火星与类地行星的地貌演化(第5章-第10章)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理论核心,专注于火星科学的最新突破。我们不再重复已知的峡谷和火山研究,而是将重点放在“地下水文地质活动”上。 第六章:火星极地冰盖的层状结构分析 引入了“极地脉冲穿透雷达(PIP)”收集到的数据,揭示了火星冰层内部可能存在的液态水包裹体层。这要求读者对冰-岩界面处的热力学平衡有深刻理解。 第八章:火山构造的应力松弛与岩浆房重塑 利用火星高程模型(HRM)的微小变化,探讨了奥林帕斯山在数十亿年间如何通过构造应力松弛实现其超高海拔的维持。书中还首次公布了基于重力场数据反演的火星地幔对流模型,挑战了传统的“热点理论”。 此外,本部分还涉及金星大气上层风场对地表撞击坑分布的影响,以及水星自转轴摆动与内部液态铁核动力学之间的耦合关系。 第三部分:冰封卫星的深层结构与海洋动力学(第11章-第16章) 本部分是全书最具颠覆性的章节,聚焦于木卫二(欧罗巴)、土卫二(恩克拉多斯)和土卫六(泰坦)等冰封卫星的内部构造。 第十二章:欧罗巴冰壳裂缝的潮汐应力拓扑学 突破性地将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应用于冰层破裂过程。研究表明,木星的潮汐力在不同纬度上对冰壳的剪切作用存在显著不对称性,这直接解释了“网格状”地貌的形成机制。本书详细展示了如何通过轨道探测器对特定“条纹”(Lineae)的磁场扰动进行建模,以推断下方海洋的盐度和深度。 第十四章:泰坦的甲烷循环与地质-气象反馈 对比了泰坦复杂的地质过程与其独特的甲烷水循环系统。我们分析了“卡戎号”探测器提供的近红外光谱数据,详细描绘了其沉积物分选过程,并提出了“冰下岩浆活动驱动的冰火山作用”这一新假说,用以解释某些低平原区域的地形起伏。 第四部分:柯伊伯带天体的高分辨率重构与表面过程(第17章-第20章) 收官部分将视野扩展至太阳系边缘,重点是矮行星冥王星及其卫星系。 第十八章:冥王星地形的非热力学成因模型 基于“新视野-Plus”的窄角相机数据,本书对史波尼克平原(Sputnik Planitia)的“对流单元”提出了基于固体氮冰运动的替代性解释,它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热对流机制,而是强调太阳辐射加热和升华凝华的周期性驱动作用。书中提供了冥王星地壳厚度与内部热流密度估算的最新数据表格。 第十九章:小行星带与矮行星间的物质迁移与撞击历史 探讨了灶神星(Vesta)和谷神星(Ceres)的撞击溅射物在轨道上的长期演化,以及这些物质如何影响后续任务的着陆点选择和资源评估。 总结与展望 《深空测绘与行星地质动力学》汇集了过去十年间来自五个主要深空任务的原始数据和高阶产品,为行星科学、地球物理学以及遥感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参考工具书。它不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梳理,更是对未来十年行星探测任务数据解读方法论的奠基之作。本书的结论明确指出,理解太阳系天体的过去与未来,必须超越单一的观测视角,转而采用多源数据融合驱动的、跨学科的动力学建模方法。 目标读者: 行星地质学家、空间物理学家、高级遥感工程师、天体生物学研究人员。 配套资源: 附赠DVD光盘包含所有核心模型的源数据文件及可视化软件接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对纯粹的数学建模一直心存敬畏,总觉得模型脱离了市场的真实波动性。但是,这本关于复杂系统动力学和非线性经济模型的著作,彻底刷新了我的看法。它没有一上来就要求读者掌握高深的微分方程,而是从“蝴蝶效应”和时间序列的非周期性展开,耐心地构建起一个可以描述市场羊群效应的混沌系统框架。书中对“风险度量”的讨论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批判了传统高斯分布假设的局限性,并引入了Lévy飞行过程来更好地模拟极端事件(“黑天鹅”)的发生频率。作者在阐述理论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著名的金融危机案例,将理论模型与历史事实进行对照,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代入感。对于我这种追求策略深度,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分析层面的投资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底层逻辑框架是无价之宝。它让我意识到,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并非随机噪音,而是复杂系统内在属性的体现。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生物化学爱好者,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细胞信号通路中那些复杂的反馈环路是如何自我调节和维持稳态的。市面上大多书籍要么过于偏重分子结构,要么只是简单罗列通路图,让人抓不住重点。而这本关于代谢网络控制理论的书,简直是把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变成了一套精美的工程控制系统来分析。它用“鲁棒性”和“灵敏度”这两个工程学指标来评估不同酶在关键节点上的调控作用,这种视角极其新颖。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代谢物池效应”的讲解,通过建立简化的质量作用定律模型,清晰地展示了中间产物浓度波动对最终产物速率的巨大影响,这比死记硬背生物学教科书上的流程图有效得多。书中的图表设计非常考究,每一个动态平衡点的迁移都配有详细的数学注释,但作者的文字叙述又足够通俗,确保了非数学背景的读者也能理解其核心思想。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命体在亿万年进化中,其实已经找到了最优的、最具有抗干扰能力的“工程解决方案”。它不仅是生物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最优设计哲学”的指南。

评分

我是在寻找一本能系统梳理量子信息处理基础理论的书籍时偶然发现这本关于高级材料科学的书的。一开始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偏向应用而忽略了理论深度,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逻辑结构极其严谨,从晶格振动到电子能带理论的推导过程详尽无遗,几乎每一个数学步骤都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注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拓扑绝缘体”概念的阐述,它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二维电子气模型的局限性入手,逐步引导读者理解新的对称性保护机制。这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更难得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历史背景介绍,让我们了解到每一项重大理论突破背后的科学家的心路历程。我最近正在准备一个关于新型半导体器件的研讨会,这本书里关于界面效应和缺陷工程的章节,为我提供了大量可以直接用于报告的数据支撑和论证框架。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阅读速度不宜过快,需要经常停下来进行思考和回顾,但每翻过一页,都会感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稳步构建,这种充实感是其他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为那些痴迷于古代文明工程奇迹的“硬核”历史迷准备的!我原本以为关于古罗马混凝土配方的研究大多是碎片化的文献综述,没想到这本书竟能将地质学、化学分析和考古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团队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进行了跨学科研究,他们不仅详细描述了庞贝古城遗址中保存完好的结构,还通过现代的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火山灰中活性材料的比例和水化过程。书中对“火山灰胶凝作用”的解释极其精彩,它揭示了为什么两千年后的现代混凝土结构都会出现强度下降,而万神殿的穹顶却依然屹立不倒的奥秘。书中的插图部分做得尤为出色,那些详尽的断面图和三维重建图,简直是视觉盛宴。读完后,我再看任何关于古罗马建筑的纪录片或书籍,都会带着一种全新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它彻底改变了我对“古代技术水平”的固有印象,让我意识到那些被我们称为“蛮族”的先辈们,在材料科学上的造诣是何等的精湛和超前。这本书是送给任何一个对真实世界中的工程学和历史交叉点感兴趣的人的最佳礼物。

评分

这本关于现代天文观测技术的新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如何捕捉遥远星系发出的微弱信号感到非常好奇,而这本书的讲解方式真是深入浅出。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堆砌晦涩的公式,而是用大量的实际案例和精美的图表,将复杂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布局和信号处理流程一步步剖析清楚。特别是它对“自适应光学”系统的介绍,简直让我醍醐灌顶,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现在能拍出如此清晰的木星大红斑特写照片。作者似乎非常了解初学者的困惑点,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出最直观的比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引力波天文学”的章节,它不仅介绍了LIGO的构造,还详细阐述了如何从背景噪声中筛选出真正的时空涟漪,那种探索宇宙最深层秘密的感觉,通过文字都清晰地传递了出来。读完这部分,我对基础物理学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非常好,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对于任何想从业余爱好者跨越到半专业水平的星空探索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