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软科学纲要(增订版) 9787108044020 冯之浚 等 生活.读书.新

满58包邮 软科学纲要(增订版) 9787108044020 冯之浚 等 生活.读书.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之浚 等 著
图书标签:
  • 软科学
  • 科学史
  • 科学哲学
  • 科学方法论
  • 冯之浚
  • 生活读书新社
  • 9787108044020
  • 增订版
  • 包邮
  • 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4020
商品编码:285020442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软科学纲要(增订版)

定价:85.00元

作者:冯之浚 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108044020

字数:

页码:5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软科学纲要(增订版)》既熔铸了众家之长,又突出了自己的理论特色,既是一个总结,又有创新,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软科学研究的一个系统总结。《软科学纲要(增订版)》含绪论共八章,具体为战略研究、规划研究、政策研究、管理研究、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软科学研究的理论模型、决策研究,明确提出了软科学的概念,界定了软科学的范围,分析了软科学诞生的客观条件等,是一部严谨、系统及创新的力作。

目录


绪论
节 软科学的基本概念
一、软科学的定义
二、软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特点
三、软科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群结构
第二节 软科学的由来
一、软科学兴起的科学背景
二、软科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第三节 软科学的功能与地位
一、软科学的基本功能
二、软科学的重要地位
三、软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四节 软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理论
二、复杂理论
三、决策理论

章 战略研究
节 概述
第二节 战略研究的特点
第三节 战略的层次
一、全球战略
二、国家战略
三、区域战略
第四节 战略的类别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二、科技发展战略
三、教育发展战略
第五节 战略研究与现代智囊团
一、现代智囊团的特点与职能
二、智囊团的成功经验
三、智囊团的合理结构
四、中外智囊团
第六节 战略评估
一、战略评估的原则与步骤
二、战略评估的指标体系
三、战略评估的基本方法
四、企业经营战略评估方法
五、战略选择性评估
六、战略研究课题成果的评审方法
七、课题成果的评审

第二章 规划研究
节 规划研究的基本概述
一、规划研究的起源与内涵
二、规划研究的功能
三、规划研究的基本类型
……

第三章 政策研究
第四章 管理研究
第五章 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六章 软科学研究的理论模型
第七章 决策研究
增订版后记

作者介绍


冯之浚,1937年生,任全国常委会委员,全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循环经济立法起草小组组长。多年来主持国家软科学课题,是软科学的开拓者之一。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著作的简介,不包含您提到的那本特定书籍的内容: --- 《中国古代思想史:从先秦到魏晋》 作者: 李宏志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内容概要: 本书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进行的一次系统、深入的梳理与重构。作者李宏志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文本考证,追溯了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至魏晋玄学兴盛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核心思想流变与文化脉络。全书不仅涵盖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流派的理论建构,更着力于挖掘隐藏在经典文本背后的时代精神与社会背景,旨在揭示中国传统智慧的内在逻辑与持久魅力。 本书的结构设计兼顾了历史的线性发展与思想的专题剖析。第一部分聚焦于先秦时期的思想奠基。详细论述了夏商周三代“天命观”的演变,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如何催生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作者对孔子思想中的“仁”与“礼”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指出其在维护宗法伦理秩序中的核心作用。随后,深入剖析了老庄哲学中对“道”与“自然”的本体论探索,尤其强调了《道德经》中“无为而治”思想对后世政治哲学的深远影响。墨家的“兼爱”与“非攻”,法家的“循名责实”与“驭臣之道”,以及阴阳家、名家等学派的独特贡献,均被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态中进行考察,避免了对单一学派的孤立解读。 第二部分探讨了秦汉时期的思想整合与官方化。重点分析了秦朝统一后,法家思想如何被转化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方略。随后,本书详细阐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对儒学地位的根本性确立。作者并未将汉代儒学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深入剖析了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哲学创新,以及它如何成功地将儒家伦理与皇权神圣性结合起来,构建了一套适应大一统帝国的意识形态体系。此外,对谶纬之学在汉代政治中的作用,以及早期道家思想(如黄老之学)的持续影响也有所展现。 第三部分是本书的重中之重,聚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转向与重塑。李宏志认为,汉末的社会崩溃和士族阶层的兴起,直接促成了思想领域的深刻变革——玄学的诞生。本书对王弼和何晏的“贵无”思想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对《老子》和《周易》的重新诠释,试图在混乱的现实中寻找精神的解脱与超越。作者着力分析了“竹林七贤”的隐逸行为背后的哲学动因,即个体生命价值与僵化政治体制之间的紧张关系。 尤为关键的是,本书对佛教的早期中国化进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从两汉之际佛教的传入,到魏晋时期高僧大德对本土思想的借鉴与融合,特别是佛教“缘起论”与儒道关于“有无”之辩的交锋。作者重点分析了鸠摩罗什的翻译实践、僧肇的“肇论”对中国哲学思维的结构性影响,以及慧远组织“庐山白莲社”对净土信仰的早期弘扬。这种对儒、释、道三家相互渗透、彼此参照的动态描述,是本书超越传统史书叙述方式的关键所在。 学术特色与创新点: 1. 跨学科整合: 本书不局限于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将思想史置于具体的政治制度变迁、社会阶层流动和文学艺术(如魏晋风度、山水诗的兴起)的背景下来考察,强调思想的“实践性”。 2. 文本细读与重估: 作者对许多经典篇目进行了深入的文本细读,对一些传统定论提出了质疑,例如对法家严酷性背后的社会保障思想的再评价,以及对道家“自然”概念的多元解读。 3. 动态而非静态的阐释: 叙述中避免将先秦诸子视为静止的教条,而是将其视为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4. 结构清晰的脉络梳理: 通过清晰的章节划分和时间轴的把握,帮助读者理清从周代礼乐崩坏到魏晋士人“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之间的逻辑链条。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于历史学、哲学、宗教学的专业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根源、古代思想智慧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流畅的叙事风格,使其成为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必备参考书。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中世纪欧洲修道院日常生活的非虚构作品,简直就是一扇通往另一个时空的窗户。作者通过对大量手稿和财务记录的解读,重构了一个公元十二世纪法国克吕尼修道院的真实图景。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书,而是聚焦于微观细节:僧侣们如何分配每天的祈祷时间、他们种植的蔬菜种类、羊皮纸的成本核算,甚至连图书馆里书籍的借阅规定都记录得一清二楚。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抄写室”的描写,那些寂静中的笔尖摩擦声、蜡烛的微光,以及抄写员们在漫长的工作中如何保持专注和虔诚,那种沉浸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成功地将枯燥的文献考据转化成了生动的人间戏剧,让我看到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知识是如何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和传承下来的,充满了敬意和感动。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技法的大部头,里面的内容真是博大精深,几乎囊括了从湿壁画到油画媒介的所有秘密。尤其是关于提香晚期作品中“晕染法”的章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介绍,而是结合了当时的化学知识,解释了颜料的稳定性和光线的折射原理如何共同作用,才形成了那种肉眼可见的朦胧光感。书中还收录了许多临摹者留下的笔记和实验记录,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步骤,用最原始的调色板来研磨矿物颜料,那种将粉末与油混合,观察其质地和色泽变化的过程,远比在电脑上看高清图片来得震撼。对于想深入了解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工作台和思维过程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必备的“武功秘籍”,细节之详尽,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动手实践一番。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深度学习中“注意力机制”的理论教材,这本书的难度是相当高的,但对于想跨入AI前沿领域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无可替代。作者的叙述逻辑极其严密,从Transformer模型的诞生背景开始,逐步推导出多头自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的数学结构,每一步的推导都清晰可见,仿佛作者在亲自为你讲解一样。它没有回避复杂的矩阵运算和梯度下降的细节,而是直面这些挑战,并提供了数个经典论文的简化复现思路。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梯度消失与爆炸”在注意力模型中的独特表现那一节,那是我在其他任何资料中都没看到过的深度剖析。这本书就像是一座知识的金字塔,虽然攀登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一旦登顶,视野会变得极其开阔,能真正理解当前大语言模型背后的核心驱动力。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现代城市规划中“步行友好性”评估标准的译著,说实话,一开始我担心翻译腔会很重,但没想到这本书的本土化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引进了国外先进的量化指标,比如人行道宽度、交叉口冲突点密度,还结合了北上广深等几个城市的具体案例进行对照分析。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没有陷入纯粹的工程学讨论,而是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街道的社会功能”——即如何通过设计增加邻里间的偶遇和交流。书中有一张对比图,清晰地展示了典型的“汽车友好型”街道和“人本友好型”街道在经济活力和社区凝聚力上的巨大差异。我是一个常年骑行通勤的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街区让人感到安全和愉悦,而另一些地方即使路灯再亮也让人心生不安。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公共空间,非常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关于宋代园林艺术的专著,简直是为我这种痴迷于古典美学的人量身定制的。作者对徽派园林的精妙构思、苏式园林的写意留白,都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叠山理水的细致考证,那些枯山水背后的哲学意境,读来令人醍醐灌顶。书中配有大量高清的实景照片和园林平面图,使得抽象的理论描述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它详尽分析了“借景”这一手法在不同朝代的变化,从唐代的宏大叙事到宋代的内敛含蓄,那种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微妙之处,被讲解得淋漓尽致。读完后,再去参观任何一个古典园林,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真切感受到造园者倾注的心血和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它不仅仅是建筑学的探讨,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精神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让我对“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有了更具象的认知。那种淡雅含蓄的文笔,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仿佛能闻到雨后青苔和旧石板混合的微湿气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