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大历史:从远古到1945年的中日韩多角互动历史 9787802567559

东亚大历史:从远古到1945年的中日韩多角互动历史 978780256755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正理 著
图书标签:
  • 东亚历史
  • 中日关系
  • 韩国历史
  • 区域历史
  • 历史学
  • 多角互动
  • 文明交流
  • 近现代史
  • 文化史
  • 全球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源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ISBN:9787802567559
商品编码:2852169682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东亚大历史:从远古到1945年的中日韩多角互动历史

定价:88.0元

作者:吕正理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802567559

字数:606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台北国际书展获奖作品。《东亚大历史》荣获2011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入选台湾推荐书目。两岸清华企业家协会联合推荐。

2.个人历史写作的成果。作者以一人之力全面梳理东亚三国历史,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历史书写传统的特点和魅力。书中涉及深层的文化思考,对国家兴衰的分析,总结历史的规律,挖掘历史遗产对经营管理的启发和帮助,表达出一个普通人的现代见识,一种人格平等的现代精神。

3.东亚历史的综合视角。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异常复杂,国家和人民之间的自处和相处尚难平实。本书跳出华夏中心主义或中国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不仅站在中陆,更站在太平洋上,来看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的历史。在这样多维的视角下,呈现出更接近真实的面相。也正是这样的眼光,使得中国历史的“悠久”、“灿烂”等说辞有了新鲜的含义。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客观而简要的通史,以全局视角讲述中国、日本、韩国三个东亚的长程历史,包括各个民族的起源、朝代兴衰,并重点展现历史上的双边或多角互动关系,以及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和影响。除此之外,作者还专门从“历史的借镜”的角度,总结中国历史上十四次大,分析国家为什么会灭亡,评判历代改革者的成败,探讨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宗教和价值观如何产生和发展壮大,如何冲突,及其与历代政治和社会演变的关系,希望能够帮读者回到过去,从而掌握到历史发展的脉动。

目录


作者介绍


吕正理,生于台湾桃园大溪,清华大学化学系及研究所毕业;曾任跨国企业英商卜内门化学公司台湾分公司(ICI Taiwan Ltd.)总经理,中国卜内门化学公司(ICI China Ltd.)执行董事。1999年后从事企业顾问工作,并曾参与创办多家光电和显示器相关产业的公司。2003年创办鼎信顾问公司,专注于协助企业进行策略、管理之变革及组织再造;辅导过光电、精密材料、特殊化学品、IC设计、新能源等相关之企业,并协助完成数件并购案。

吕正理虽是理工背景出身,但是在人文素养上的造诣令人敬佩,堪称为清华学子全人教育的楷模。虽然他大学主修是化学领域,但是他对历史一直无法忘情,他借由化学专业训练的严谨思维,以异于史学家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也因此对史实更加要求,这看似相冲突的理性与感性领域,在他身上产生了互补的加分作用。

文摘


情深而文明

余世存

一本七百多页的通史巨著。我越读越欢喜赞叹,书中可圈点处、跟作者悠然神会处实在数不胜数,全书读罢,真是“快何如之”。

这是我看过的较平实的有关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史著,也是我有限视野中的东亚多角互动史作品。多年前,我曾一度主持《战略与管理》杂志,当时我和编辑部同事都意识到东亚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只是遗憾我们关于东亚历史综合研究的成果太少了;而且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异常复杂,国家和人民之间的自处和相处尚难平实。由于我们中国大陆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难以跳出华夏中心主义或中国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且对中国在历史上的协从罗致能力怀有感情,并期望它获得新的生机、在未来发挥作用。躺在朝贡国家体系的旧梦里,我们对日本、韩国等国家缺少“同情之了解”,这些地区的政权更替和人民生活,似乎与我们无关。

但只要对现代文明有所感悟,我们就能明白,“人类情感认知的急迫性”从未如当代这样挑战文明,我们的生存意义和认同不在一国一城,不在一家一姓,而在于文明本身。这种挑战显然不仅发生在全球化、本土化的历史阶段,也发生区域之内。我们中国人的人类情感和关怀,当然跟中、日、韩等国家相关。因此,我很早就说过,不仅要站在中陆,更要站在太平洋上,来看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的历史。

吕正理先生的《东亚大历史》就是这样的区域化成果。我们津津乐道的朝贡国家体系,我们得意的汉字文化圈,在这样多维的视角下,呈现出更接近真实的面相。正是这样的眼光,使得历史的“悠久”、“灿烂”等说辞有了新鲜的含义。如作者说,一个地区的历史性辉煌对于另一地区的人民和国家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甚至细究之下,文治武功般的辉煌只具有书面意义,真实的是大众的劫难。比如作者引用波斯历史学家志费尼对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描述:“他们到来,他们破坏,他们焚烧,他们杀戮,他们抢劫,然后他们离去。”这样的叙述比比皆是,让我们能够明白国家主义者的某种虚妄和罪错。

这种历史写作有助于读者夯实真正的文明理性,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尤应平实地看待自家和他家的恩怨,从历史中学得真正的教训。比如作者写汉武帝的使者涉何私心自用,个人亡身不说,也牵连到卫氏朝鲜灭亡;而汉武帝晚年觉悟,下《轮台罪己诏》:“朕自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以后,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一概停止。”这样的罪己行为同样值得今天的政治家、精英阶层深思、借鉴。

通读本书,我个人感兴趣者实在多多。比如作者对王安石司马光的论述,对中国历史十四次大的总结,对个人、公司和国家兴败异质同构的思考……都引起了我的共鸣。在我看来,作者的态度是个人的,又是人类的,因此他能够各种偏见,而获得一种平实健康的生命关怀和人类关怀。作者写道:“吉田松阴和福泽谕吉当年意气风发地鼓吹扩张的思想,必定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们的言论所产生的后果,不只祸及邻国,也导致日本几乎,并且有几百万日本子民因而付出沉重的代价。”这让我想到美国大史学家史华慈对我们中国知识人的感叹:“我们很难对中国知识分子如此关切国力的问题下什么判语。中国确实一直深受羞辱,而且当今世界,没有国力就无法生存。不过,事实却是,一旦价值是按照作为获取力量的手段来评估,这些价值就非常可能变得脆弱难保,扭曲变形。”

我之愿意推荐此书,尚不止以上理由。我们中国近一百多年的转型,维度多多,如农耕文化向工商文化、都市文化转型,如王权向转型,如孔孟之道向现代文明精神转型……其中,很重要的是,精英和大众之间学会自处、相处和空前的互动。但是,直到今天,我们的大众文化虽然繁荣却不免浅陋,很大原因在于我们仍未能摆脱精英意识,而平实地为大众提供服务。

因此,学院知识难以走入社会,大学教授跟媒体话语隔膜,精英跟民众分立进而分离……我们有公共知识分子,却少有公共知识产品或大众文化作品;我们有成体系的研究成果,却难有面向大众的文化成果。借用出版家严搏非的话说,精英的知识生产体系已经完成,这架“没有灵魂的机器”(按韦伯的说法)开始具有自主的内驱动力和完备的内部评价体系,它与大众文化的分裂和紧张,也随之逐年加剧和形成。这种对立情况在历史领域尤其明显,我们每年出版的历史论著多在专业圈子或精英内部自我循环,大众文化中的有水准的历史作品是极为匮乏的;以至于民国时期张荫麟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中国史纲》,在今天成为普及历史知识的文化经典。而像房龙、贡布里希等影响几代人的历史著述,在我们社会里尚不曾有过。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吕正理先生的大著,实在是让人惊喜的事情。我多年前就期待的孔子、司马迁式的个人历史写作,我期待的立足于个人和人类的历史叙述,在吕正理先生的笔下多少得到了实现。我尤其喜欢吕先生在本书表达的一个普通人的现代见识,一种人格平等的现代精神。他在这本东亚史的著作中也涉笔成理,为我们讲述了数年前非洲达尔富尔屠杀的故事,在平实的写史中为文明奠基。

吕正理先生在书中说:“现代民主国家的每一个国民都有责任教育自己,进而影响周边的人。”这样的话大得我心。我相信读者阅读本书,也定有心领神会之处。

3 3 国家为什么会灭亡?

凡人都有生有死,国家也一样。古今中外,有无数的国家兴起,也有无数的国家灭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国家灭亡呢?如果一个一个分析,相信读者们必定可以找出千百种不同的原因;但归纳起来,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只有四个。,政治腐败;第二,内部分裂;第三,继承人问题;后一个是外患。国家灭亡的原因可能不只是上述根本原因中的一个,而是其中两个,甚至三个、四个的联结。这些根本原因中,又有部分是主要原因,部分是次要的原因。

国家灭亡的原因和国家的大小、强弱之间有相当的关系,因而大国、强国与小国、弱国必须分开讨论。

政治腐败是大国灭亡的主因

读者如果研究了上一章所叙述的中国历史上十四次大,必定会发现都和政治腐败有关,无一例外。其中只有三件与外患有关。但读者如果更深一层地追究这三件外患,也必定会同意辽国及北宋若不是那样的腐败,不可能会被小小的女真人灭掉;金国及南宋若不是那样的腐败,也不可能被蒙古人灭掉;明朝如果不是那样的腐败,清兵也不可能入关。因而,我的结论是政治腐败才是这些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外患不过是次要原因。

本书所称的“政治腐败”,定义很广,包括统治者的种种暴虐行为,以及的无秩序状态。统治者穷兵黩武,劳役人民,使得许多百姓在无谓的战争中死去,又征税无度,是其中之。

但我要请读者注意,十四次大的主角都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正统朝代”,在全盛时都是当时的超级。因而,我们只能说政治腐败是所有大国灭亡的主因。对于小国、弱国,这样的说法并不适用。

内部分裂加速大国灭亡

大国在政治腐败之外,往往发生内部分裂,使得国家加速灭亡,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五胡之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西晋朝多年腐化的结果,是京城里的官员竞相炫耀财富,引以为荣,地方官员则忙于压榨百姓,巧取豪夺,使得胡人无不痛恨切齿。偏偏这时又发生了八王之乱,十四年中皇室兄弟之间轮流阴谋,举兵相向,血流成河,弄得国家奄奄一息,胡人趁机起来反叛。如果没有八王之乱,五个胡人部族很难那样快就推翻晋朝。

再举一个例。辽国在十世纪到十二世纪是一个雄踞于亚洲北部的超级大国,人口虽然不能与北宋相比,土地却有北宋的两倍大。辽道宗(10551100 年在位)在位时,不幸因为皇帝位的继承问题而发生皇族严重分裂(详见第十三章),无法弥平,从此国力转衰。女真人初起,称兵叛乱,辽道宗派出四十万大军,预备一举剿灭女真人。刚一出兵,不料后方就发生兵变,女真人因而以仅仅一万败辽军,从此不复可制,甚至吸收辽国叛军, 如滚雪球般壮大起来。辽国若是没有内部分裂,女真人应该是没有机会灭掉辽国。

在中国所有“正统朝代”的灭亡过程中,估计大约有三分之一是伴随着内部分裂。内部分裂往往使得一个原本已经政治腐败但还不至于灭亡的国家,确定了灭亡的命运,或是使得将要灭亡的国家加速灭亡。

在少数的情况下,即使国家没有政治腐败的问题,内部分裂仍然可能直接导致国家灭亡。举一个例。五胡十六国的霸主前秦王苻坚时,政治不算腐败,但所有被苻坚征服的各个胡人势力都是表面臣服,实际上在暗中各自打算。苻坚率领这样一群人组成的大军去打一场不必要的仗,一旦战败,自然四分五裂,山头再起,以至灭亡。

继承人问题

在时代,统治者的位置一般都是传给儿子,或是兄弟。继承人的选择、教育及接班过程,是数千年来所有国家无不面临的大问题。历史上一些震古烁今的皇帝,如唐太宗、成吉思汗及康熙皇帝,全都为此头痛,幸而他们的国家并没有因此而灭亡。然而,因为继承人问题处理不当而的事件,历史上却比比皆是。

秦始皇没有早日确立储君,以至于当他死在巡游的半路上时,赵高与李斯有机谋矫诏,命令太子扶苏自杀,扶胡亥为二世皇帝。若非如此,而是由仁厚的扶苏继位,秦朝未必会这样快就崩溃。晋武帝司马炎明知自己的儿子愚蠢,却仍然让他继位,国家怎能不乱?八王之乱怎会不发生? 北周武帝若不是儿子叛逆残暴,隋文帝杨坚也不会那么快就篡了位。后周世宗柴荣英武过人,不幸骤死,只留下孤儿寡妇,才给了宋太祖赵匡胤机会“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荒唐的是明神宗,竟然不让自己的儿子、孙子读书就学。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莫不是怕继承人的学问、道德不够,所以聘请硕学鸿儒为太傅,以教导太子;只有明神宗不希望儿、孙有什么学识。明朝有这样的皇帝, 不灭亡才是奇怪。

日本也有许多继承人问题的例子。丰臣秀吉死后,由于继承人年幼, 野心勃勃的德川家康遂有机可乘。这个例子再一次印证了中国历史的经验:战乱的时代也是篡位频繁的时代。一个无论建立怎样的丰功伟业, 留下的继承人若是缺乏领导能力,在瞬息万变的混乱时代中仍然无法凝聚人心,注定要遭到淘汰。

选立继承人如果没有一套明确的制度,往往是国家内部分裂的开始。日本南北朝六十年的,主要的原因正是天皇的继承问题发生两统的争议。韩国在新罗下代时,圣骨系统势力强大,却是复杂而分歧,没有人能全面掌控,因而王权并不安稳,发生六次夺权,是一种恶性循环,一直到国家灭亡都无法超脱。

小国亡于分裂

那么小国、弱国灭亡的原因与大国有什么不同呢?

小国、弱国大的忧虑当然是野心勃勃的邻近强国。小国为了要避免被并吞,国防和外交都必须注重。邻国如果太强又太近,小国只能小心伺候。如果是在两个以上的强国中间,那么就要考虑两面外交政策,在夹缝中求生存。但弱国面对强国,可怕的是发生内部分裂。这一点是如此重要,本章在此要用更多例子来加以说明。

汉朝、唐朝及清朝,是中国在历史上国力强盛的三个朝代。当时有许多游牧部族,或是独立的小国家都在中国的威胁之下。这些国家其实有些也不算太小,在部分的时间里甚至曾经对上述的朝代分别造成巨大的威胁,但是后来却渐渐衰落了。以下为读者分析其衰落或的原因。

匈奴是西汉大的敌人。汉武帝穷一生之力,耗尽国家所有的资源,想要征服匈奴,却无法如愿。匈奴后来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在公元前85 年, 狐姑鹿单于死,发生严重的继承问题,一派拥立单于的幼儿,另一派声称狐姑鹿原本遗命是要传给弟弟的,以至于匈奴一分为二,国家逐渐衰弱。公元前58 年,匈奴又一次更大的分裂,五单于并立,国中大乱,后又分为南匈奴与北匈奴。南匈奴竟出兵协助汉朝将北匈奴完全逐出塞外,自己向汉朝投降,成为附庸国。

唐朝时有三个外患:突厥、回纥及吐蕃。反过来说,这三个国家大的敌人是唐朝。突厥在北方突然崛起,隋文帝无法取胜而倍感威胁,于是采用长孙晟的离间策略以分裂突厥。唐太宗是长孙晟的女婿,有样学样,又继续离间政策。突厥人中计,遂分裂为东、西突厥,因而逐渐衰弱。厥又被离间而分裂,以至灭亡。西突厥则是自己发生内乱,国家衰弱, 也被唐朝灭掉。隋、唐两朝对突厥不断地使出同样的离间手法,不只十次,而突厥人竟一直到灭亡了还不能醒悟,说来可悲。

回纥及吐蕃在唐朝中叶时都曾经几乎和唐朝一样强大。武则天因为打不过吐蕃,只好离间吐蕃王与论钦陵国师,使得吐蕃王杀掉论钦陵全家。吐蕃后来与回纥之间战争不断,以至于两边都国贫民困。此后,回纥内部发生严重分裂。政争失败的一方从外面招引不同的敌人入侵,经过黠戛斯、沙陀部及唐朝大军三次分别受邀前往进行大屠杀,回纥于是灭亡。吐蕃内部的贵族也因为宗教信仰及利益之争而严重分裂,发生,墀祖德赞及朗达玛两位赞普先后被杀,爆发内战。平民及奴隶趁机革命,国家因而陷入数百年的黑暗时期。

清朝曾经有四个大敌:北元鞑靼、台湾郑氏王朝、准噶尔蒙古及太平天国。北元鞑靼后一任林丹汗以高压手段控制蒙古各部族,又发生信奉黄教与红教的分歧,内部产生裂痕。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因而有机会以分化的手段降服蒙古。台湾郑氏王朝的郑成功忌刻好杀,许多部将叛逃;后代又两次发生继承问题,引致流血斗争及分裂。郑成功的部将施琅投降清朝,终为康熙皇帝带兵征服了台湾。准噶尔蒙古的格尔丹与策旺叔侄不和, 策旺不但扯噶尔丹后腿,又坐视噶尔丹与康熙皇帝决战而败亡。乾隆朝时, 阿睦尔撒纳为了谋求个人利益而引清兵入侵自己的部族,后准噶尔因而被灭种,是历史上惨的一幕。太平天国初起时,气势如虹,却因为自家人自行分裂,自相杀,被曾国藩带领湘军、淮军分别灭掉。

总之,弱国面临强国时,内部分裂是自行灭亡的快捷方式,比政治腐败还要可怕。以上举了八个例子,无一例外。不但在中国如此,在日本及韩国的历史上也是一样。

日本有名的例子,莫过于源义经的故事(详第十六章)。源义经被兄长源赖朝迫害,无处可去,只得投奔到陆奥。陆奥国守藤原秀衡不顾源赖朝的威胁,收留了源义经。秀衡死后,继承的儿子泰衡却因为源义经威名太盛而产生疑忌,又摄于源赖朝的威胁而逼死源义经。泰衡不明白源义经是国之干城,一旦死去,源赖朝遂无所顾忌,派大军长驱直入,灭了陆奥。

序言



《东亚大历史:从远古到1945年的中日韩多角互动历史》 一、 历史的渊源与早期交流(远古至秦汉时期) 文明的曙光与早期互动: 本书追溯东亚地区文明的起源,探讨早期人类在黄河、长江、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聚落发展。重点关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中国早期文明与同期朝鲜半岛、日本岛屿文化的接触与交流。 文字的传播与影响: 汉字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符号,如何从中国向朝鲜半岛和日本传播,并深刻影响了东亚各国文字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考察汉字传入初期,各国如何吸收、改造并融入自身语言体系。 政治制度的借鉴与适应: 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系等政治理念,如何在早期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以及各国如何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各自独特的政治格局。 二、 帝国时代的碰撞与融合(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 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 详细描绘唐朝作为东亚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朝鲜半岛(如新罗、百济、高句丽)和日本(如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遣唐使。考察佛教、儒学、艺术、建筑、科技等领域的广泛交流与相互影响。 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 分析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新罗与中国王朝(魏晋南北朝、隋唐)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战争、朝贡、盟约等。阐述唐朝统一后,对周边国家施加的政治、文化影响,以及各国如何在这种大背景下维护自身独立。 经济往来的脉络: 考察海上丝绸之路在东亚的延伸,以及陆路交通的发展,探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之间的商品贸易、技术传播和人口迁徙。 三、 变局与挑战:海权兴起与文化自觉(元明清时期) 蒙古帝国的冲击与东亚秩序重塑: 探讨蒙古西征对东亚地区政治版图和民族格局的影响。分析元朝对朝鲜半岛和日本(未遂)的统治与政策,以及这期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 明朝的海禁与朝贡体系: 详细分析明朝推行的海禁政策及其对东亚海上贸易的影响。考察明朝与朝鲜、日本之间通过朝贡体系进行的有限但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倭寇问题与区域安全: 梳理明朝时期东亚沿海地区的倭寇活动,以及中国、朝鲜、日本在应对这一共同威胁时的不同策略和合作尝试。 文化的反思与创新: 探讨在这一时期,各国在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式。例如,朝鲜的“士大夫文化”与日本的“武士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四、 近代化的征程与冲突的加剧(19世纪至1945年) 西方的冲击与东亚的应对: 考察西方列强的东来,如何打破了东亚传统的内外秩序。分析中国、朝鲜、日本在面对西方技术、思想和政治制度冲击时的不同反应和选择。 明治维新与日本的崛起: 重点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如何迅速实现现代化,并转向对外扩张。考察日本学习西方、改造自身,以及在此过程中对朝鲜和中国采取的策略。 朝鲜的近代化困境与民族抗争: 描绘朝鲜在帝国主义夹缝中艰难求存的历程,从开国、改革尝试到最终被日本吞并。重点展示朝鲜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的爱国抵抗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 详述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后,走向共和的曲折道路。分析中国在国家主权丧失、民族危机深重背景下的抵抗与变革。 三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与局部战争: 详细梳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对东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分析这些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日韩三国关系和各自国内发展造成的长期影响。 抗日战争前夕的局势: 描绘20世纪上半叶,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华北,以及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形成的紧张区域局势。考察在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大背景下,三国人民的抗争与牺牲。 战争的遗产与和平的远望: 探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如何为东亚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理解当下东亚格局奠定基础。 本书特色: 宏大的历史视野: 贯穿数千年,展现东亚文明演进的整体画卷。 多重视角: 融合中国、朝鲜、日本三国的视角,力求客观呈现历史的复杂性。 深入的互动分析: 强调三国之间的相互影响、借鉴、竞争与冲突,揭示东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丰富而细致的叙述: 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提供详实的历史信息。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理解东亚地区古往今来的互动,对于把握当下及未来的区域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翻阅各大图书推荐时,《东亚大历史:从远古到1945年的中日韩多角互动历史》的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介绍,更像是一个宏大的命题,试图在一个全新的维度来解读东亚的历史。《多角互动历史》这个词组,准确地概括了我一直以来对学习东亚历史的期待——那就是要突破狭隘的国别史视角,去理解中国、日本、韩国这三个国家之间是如何彼此塑造、相互影响的。从“远古”这个时间起点,意味着作者将带领我们追溯文明的源头,探索在文字、技术、宗教等领域,早期东亚地区是如何进行交流与融合的。我猜测,本书会详细阐述古代中国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以及它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它也会探讨周边国家如何吸收、转化,并发展出自身的文化特色。随着历史的推进,书中一定会详细分析那些塑造了东亚格局的关键事件和时期。比如,王朝的兴衰、战争的爆发、贸易路线的变迁,以及文化艺术的交流。这些互动,共同构成了三国之间复杂的关系网。而1945年之前的那段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更是充满了戏剧性。我想象着,书中会如何描绘近代化进程中,三国所经历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它们在列强环伺的国际舞台上,又是如何展开复杂的互动与较量。

评分

当我看到《东亚大历史:从远古到1945年的中日韩多角互动历史》这本书的书名时,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动。我一直对东亚地区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目前市面上能够提供全面、深入、且跳出单一国家视角的著作并不多。本书的“多角互动历史”这个核心理念,正是我所期盼的,它暗示着作者将不仅仅讲述中国、日本、韩国各自的历史,更会着力展现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彼此塑造。从“远古”这个时间起点,就表明了作者的雄心,试图追溯文明的根源,探讨早期人类在东亚地区的活动,以及最初的文化交流和技术传播。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早期稻作农业的传播,文字的萌芽,以及宗教思想的初步形态是如何在三国之间流动的。接着,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那些在东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例如汉唐盛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以及明清时期的朝贡体系。这些都构成了三国之间复杂而多样的互动模式。1945年之前的那段历史,更是充满了动荡与变革。我想象着,书中会如何分析西方列强的入侵如何改变了东亚的格局,促使三国走上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以及它们之间在殖民、战争、抵抗等一系列事件中的复杂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扇开启历史宝库的钥匙,立刻吸引了我。《东亚大历史:从远古到1945年的中日韩多角互动历史》,单看书名,就预示着这是一部内容翔实、视角独特的史学巨著。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东亚地区,就必须抛开狭隘的民族主义视角,而去审视这三个核心国家——中国、日本、韩国——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往往会陷入“国别史”的窠臼,而这本书“多角互动历史”的提法,正是打破这种局限的绝佳方式。从“远古”开始追溯,这意味着它将触及文明的源头,探讨早期文化、技术、思想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传播、演变,最终形成各自的特色。我非常好奇,本书会如何阐释早期汉字、佛教、儒学等文化元素在三国之间的传播路径和影响,以及它们如何被本土化。接着,进入更近的时期,我想象着本书会如何描绘秦汉帝国、唐朝盛世、宋元明清王朝,在与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列岛之间,是如何进行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交流与角力的。这些互动,无疑塑造了东亚地区长期以来的文化共同体和地缘政治格局。而1945年之前的那段历史,更是充满了戏剧性。日本的崛起与扩张,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朝鲜的屈辱与抗争,这三个国家在剧烈的时代变迁中,又上演了怎样惊心动魄的“多角互动”?这本书承诺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是一种对历史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深度挖掘。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东亚大历史:从远古到1945年的中日韩多角互动历史》,给我一种非常宏大而又具有深度分析的预感。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东亚地区,仅仅关注一个国家的历史是不够的,必须将中国、日本、韩国这三个国家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框架下进行考察。本书的“多角互动历史”的定位,正是这一点最直接的体现。从“远古”这个漫长的时间跨度开始,意味着作者将不仅仅局限于近现代,而是要从文明的起源就为我们构建一个清晰的图景。我猜测,本书会详细探讨早期人类的迁徙、农业的出现、早期文字的形成以及宗教的传播,这些都可能在三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接着,随着历史的推进,书中应该会深入分析那些对三国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古代中国的中央王朝如何与朝鲜半岛上的政权建立宗藩关系,日本又如何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以及这些文化交流如何在三国之间激发出新的火花。我也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剖析,在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冲击如何改变了东亚的格局,促使这三个国家走上截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又如何在新的国际环境中,展开激烈的竞争与合作。1945年之前这个时间节点,正是东亚地区近代史的巅峰时期,也是理解当前地区格局的关键。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历史的画面。东亚,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承载着几千年来的文明积淀,而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历史纠葛,更是构成了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长久以来,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可能更多的是碎片化的,或者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出发的叙述。然而,这本书《东亚大历史:从远古到1945年的中日韩多角互动历史》所提出的“多角互动历史”的视角,恰恰是我一直所渴望的。它不仅仅是关于这三个国家各自的演变,更是关于它们之间如何彼此呼应、相互作用、甚至相互碰撞。从远古的起源追溯,这本身就极具挑战性,也充满了吸引力。我想象着这本书会如何描绘早期文明的传播与交流,文字、技术、宗教是如何在三国之间流动的。然后,随着历史的推进,我们将看到怎样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哪些事件成为了三国关系的关键转折点?唐朝的辉煌如何影响了日本和朝鲜?明清时期的海禁与朝贡体系又塑造了怎样的互动模式?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冲击,又如何让三国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又在新的历史潮流中重新交织?1945年之前这段漫长的历史,无疑是近代世界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东亚地区在这其中扮演了何等重要的角色,又经历了怎样的洗礼,都将是本书重点关注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而又细致的视野,让我能够跳出单一国家的局限,去理解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东亚历史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太吸引人了,尤其是我对东亚近代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年以来,总觉得我们对中日韩这三个国家在历史上的联系与纠葛,了解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我们往往习惯于从单一国家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但实际上,这三个国家之间的互动才是理解整个东亚地区发展脉络的关键。这本书的“多角互动历史”这个定位,立刻抓住了我的目光。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串联起这三者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著作,它不是简单地将三个国家的历史并列,而是要展现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甚至是对抗与融合。从远古时期就开始追溯,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因为历史的根源往往被很多通俗读物所忽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个领域的知识空白,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是什么样的历史进程,将这三个曾经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文明,推向了如今的格局。尤其是在1945年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之前,这段漫长的时期,充满了无数值得探究的故事,从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到地缘政治的博弈、战争与和平的循环,都构成了东亚地区独有的历史叙事。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应该相当可观,这正是我所期待的,因为真正深入的分析和详实的论证,需要足够的空间来展开。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东亚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极具概括性,也充满了学术深度:《东亚大历史:从远古到1945年的中日韩多角互动历史》。它所提出的“多角互动历史”的视角,恰恰是我一直以来在探索东亚地区历史时所缺失的。我总觉得,将中国、日本、韩国孤立起来分别研究,是无法真正理解整个东亚地区的演进逻辑的。这三个国家就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的历史发展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有时甚至是相互塑造。从“远古”这个时间起点,就表明了本书的宏大叙事,它不仅仅关注近现代,而是要追溯文明的源头,探究早期人类在东亚的活动,以及最早的文化、技术、思想交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在那个蒙昧时代,这些元素是如何在三国之间流动,并最终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文化。随着历史的推进,书中势必会深入分析那些塑造了东亚格局的关键时期和重大事件。例如,秦汉帝国的统一对周边地区带来的影响,唐朝开放的国际视野,宋代的商业繁荣,以及明清时期的朝贡贸易。这些都构成了三国之间不同层面的互动。而1945年之前的那段历史,更是充满了戏剧性和转折。我想象着,书中会如何细致地分析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冲击如何改变了东亚的格局,促使这三个国家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又如何在新的国际环境中,展开激烈的竞争与合作。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它厚重的标题所吸引。《东亚大历史:从远古到1945年的中日韩多角互动历史》,光是这个标题就足以勾起我对历史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于东亚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种种,了解得还不够深入,也缺乏一个能够将中国、日本、韩国这三个国家之间复杂的历史脉络串联起来的宏观视角。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更多地从各自国家的角度去阅读历史,但真正理解东亚的演进,离不开它们之间“多角互动”的视角。从“远古”这个时间起点,就让我觉得这本书的野心很大,它不仅仅满足于近代史的梳理,而是要探究这片土地上文明的起源和早期交流。我想象着,它会如何描绘古代的航海技术、贸易往来,以及文字、宗教、哲学思想在三国之间的传播和演变。从早期部落的联盟到王朝的兴衰,再到海上贸易的发展,这些都构成了东亚地区早期历史的基础。而随着历史的推进,书中肯定会重点阐述那些关键的历史时期,比如汉唐帝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东亚的政治和文化格局。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在近代化浪潮席卷之下,这三个国家各自的命运轨迹,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开新一轮的互动与博弈。1945年之前,这段充满变革和冲突的历史,无疑是理解当下东亚格局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东亚世界的大门。《东亚大历史:从远古到1945年的中日韩多角互动历史》,这个题目精确地指出了我一直以来对东亚历史的探求方向。长久以来,我们对于中国、日本、韩国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历史联系,总是碎片化的理解,或者是被宏大叙事所遮蔽。这本书“多角互动历史”的视角,恰恰是弥合这种认知鸿沟的关键。从“远古”这个宏大的时间维度出发,我认为这本书将深入探讨早期文明的交汇与融合,例如文字的产生与传播、宗教信仰的演变,以及早期社会结构的形成。我非常期待它能细致地展现,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元素是如何在三国之间相互影响,构建起一个初步的东亚文化圈。随后,书中应该会重点描绘各个历史时期,比如汉唐的强大对周边地区带来的辐射效应,宋代的海上贸易繁荣,以及明清时期的朝贡体系和有限的交流。这些都构成了三国之间不同层面的互动。而进入近代,历史的画卷将变得更加波澜壮阔。我想象着,书中会如何分析西方列强的影响,如何促使这三个国家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又如何在帝国主义的夹缝中,彼此构成竞争、对抗,甚至短暂合作的关系。1945年这个时间节点的选择,也显得尤为重要,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理解当代东亚格局的关键起点。

评分

当我注意到《东亚大历史:从远古到1945年的中日韩多角互动历史》这本书时,立刻被它宏大的主题和独特的视角所吸引。长期以来,我总觉得我们在理解东亚历史时,存在着一种“国别史”的局限性,而这本书“多角互动历史”的提法,正是打破这种局限的绝佳方式。它承诺的不仅仅是讲述中国、日本、韩国各自的命运,更是要展现这三个国家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彼此塑造,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动态的历史图景。从“远古”这个时间起点,就意味着本书的视野极其开阔,它将带领我们追溯东亚文明的源头,探讨早期人类的活动、农业的产生、文字的萌芽以及宗教信仰的初步形态是如何在三国之间传播和演变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描绘古代中国文化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些文化元素是如何被吸收、转化并最终形成各自特色的。接着,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分析那些在东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比如汉唐帝国的强大如何辐射周边,宋代的海上贸易如何促进了区域内的交流,以及明清时期的朝贡体系如何规范了三国关系。而1945年之前的那段历史,更是充满了变革与冲突。我想象着,书中会如何深入剖析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冲击如何改变了东亚的格局,促使这三个国家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以及它们之间在帝国主义的夹缝中,又展开了怎样错综复杂的互动与博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