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全2册)套装3本 布脊纸面精装 中华书局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全2册)套装3本 布脊纸面精装 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梅贻琦 郑天挺 等 著
图书标签:
  • 梅贻琦
  • 西南联大
  • 日记
  • 郑天挺
  • 民国史
  • 高等教育
  • 回忆录
  • 中华书局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1857001
商品编码:28550947776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30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研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的核心材料。

记叙“刚毅坚卓”精神的朴实文字。

一代学人治校治学治生的全景记录。

释字精确,标点严谨,体例完备。

附有《人名索引》并《人名字号别称对照表》,便读便查。

装帧精美,彩插丰富,收藏赠送,两得其宜。

内容简介

  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正式建校,1946年7月31日停办,在抗日战争时期教学、研究不辍,保存了重要的学术资源,培养了大批未来的学术骨干。对这一过程,郑天挺先生参与始终,始以教授膺聘,自1940年起担任总务长,主持教务、校务等工作。此期间郑先生坚持记日记习惯,其日记起1938年1月1日,讫1946年7月14日,中阙1941年5月至12月、1943年3月22日至4月10日、1945年11月4日至12月31日。其起讫时间,几与西南联合大学相始终。其中1941年5月至12月是记了不慎遗失了,其馀缺失的是未曾记的。

  郑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总务长及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副主任等要职。总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各种工作、人事的纷繁错杂,其中矛盾棼丝难理之状况,可想而知。如经费的申请与分配、宿舍的建设与管理、岗位的设置与变动、教工的安顿与调动、学生的招收与教育……诸端,均须一一过问,而郑先生于此时,展现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无私热忱和超人才能,使得事事得宜。西南联合大学的成绩彪炳史册,在这中间,郑先生的管理工作功不可没。日记作为郑先生记录事务,梳理思路的重要工具,不出意料地该载了大量有关校务的事件和处理措施,故称作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史级材料,殆非过誉。

  郑先生朋友众多,并一直住集体宿舍,且位处“枢机”,接待、拜访,几乎是每日的“必修课”。除了公务酬对之外,郑先生的交际绝大多数属于学人交往,如与梅贻琦、蒋梦麟、陈寅恪、冯友兰、汤用彤、傅斯年、潘光旦、董作宾、陈雪屏、罗常培、钱穆、姚从吾、叶企孙、贺麟、雷海宗、罗庸、潘家洵、章廷谦、闻一多、毛准、林徽因、金岳霖、向达、唐兰、魏建功、吴大猷、周炳琳、曾昭抡、查良钊、张奚若、邵循正、吴宓、吴文藻、朱自清、吴晗、梁漱溟、李方桂、陈省身、邓广铭、游国恩、张政烺……不胜枚举。在何日,于何处,谈何问题……言及某事、某君、某书;以及1946年为北大复员事提前到北京,与北京教育界、文化界的交往,如余嘉锡、陈垣、沈兼士、俞平伯、启功、溥雪斋、周祖谟、黄公渚、黄君坦……无不缕述清晰,今日治近代学术史、教育史、文化史者,于郑先生日记中可得无数之线索也。

  郑先生关心民生疾苦,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入观察,在日记中记载了许多体现当时生活的信息。关于物价、薪资、补贴等的记载,变化的情况,细密详明,直是经济史研究的一手材料;又如日机空袭,教授、学生“跑警报”等记载,包含时间、地点、方式、人物等诸多要素,更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珍贵素材。作为西南联大八年的生活记录,其中对当时学者的清贫与坚守,叙说至真,令人读之,赞叹不已。

  概言之,《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跨度大,涉及广,记载周详,行文严谨,是研究西南联大校史、近代学术史、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集中体现了一代学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顽强治学的精神风貌。

  书末附《人名索引》与《人名字号别称对照表》,便于检索查阅。

作者简介

郑天挺(1899—1981),又名郑庆甡,字毅生,福建长乐人,生于北京。1924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抗日战争爆发,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开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副校长。郑天挺在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史领域卓有建树,主持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等校工作数十年,培养了大批文史人才,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

精彩书评

  “郑副所长不为文则已,为文则为他人所不能及。”

                        ——傅斯年语


  “毅生(郑先生)、莘田在北平持守得力,天禀实好,亦吾所念。”

                        ——熊十力致汤用彤、罗庸书


  “斯人不出,如苍生何!”

                        ——黄钰生、查良钊、杨振声、施嘉炀、冯友兰等人敦请郑先生任职留条

目录

一九三八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三九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四○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四一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附:蜀道难(罗常培)

一九四二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四三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四四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四五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一九四六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人名索引

人名字号别称对照表

出版后记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阴历三月二十九日 晴 有云

  七时起。八时入校治事。九时授课一堂。十时半归。午饭后小睡。三时半复入校治事。六时归。晚饭后至正义路购物,便道诣逵羽。十一时归,随寝。今日四时许,枚荪来,晤于办公室,谓清华大学因北大向教育部请款,部拟自清华基金拨五十万,甚感不平,以为北大用政治力量压迫清华。枚荪嘱余晤月涵时,善为解释此事。余未闻月涵谈及北大之请款,决无分润或剥夺清华基金之意,且孟邻师行时亦已向月涵明言之,何以今日又有此言哉?当请款之始,余谓请求补足经费,〔北大,年九十四万;清华,年一百二十万;南开,年二十四万;联大,年一百五十六万八千。〕现拨联大经费,实只三校原额之六成五,应各补足三成五。不若请求拨给美金设备费,以其既得实惠,且免他校误会,复可为将来复校时多求增加之地步。今请补尚未成,已来诽谤。作事抑何难也!


  (一九四二年五月)九日 阴历三月二十五日 星期六 晴阴

  八时起。九时入校治事。十一时半偕马仕俊回寓午饭,行至云大,忽闻警报声。时城外无一人,城内亦安谧,无预报,突然而作,秩序大乱,余仍至苏家村尹辅处。饥甚,薛德成飨以馒首一,冷嚼之。三时偕矛尘缓步回校。又见我机升起,乃坐田上,候其究竟。久之,解除号作,归新校舍。自十一时四十五分发警报,三时四十五分解除,凡四小时。此去年川归以来,一次也。五时半归寓。六时半在泰然处晚饭。七时至新校舍南区,听邵心恒讲演语言与历史,大意谓历史之重要工具为文字,而文字则代表语言。读史遇国外文字,须求其语言来源,不可牵强附会,如《马可`孛罗游记》中之狮子,实虎也。盖马不通华语,皆赖西域人口译,语源不同,遂以虎为狮也。九时散,归。十时雪屏携诗条来,十二时乃散。一时就寝。闻今日仅侦察机三架入境,未达市空。


  (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 阴历九月初二日 星期日 晴 在南京

  七时起。九时在大中华食包面而还。三时再偕子坚、雪屏上街购物,在建康商场为晏儿购织锦衣料一件,价千七百五十元。此两月前昆明阴丹士林布六寸之价也。贵时每尺三千。六时在一品轩晚饭,三人共用五百五十元。饭后无聊,至茶馆听清唱,寂无一人。候至八时始开场,皆贫苦幼女,其声惨淡。九时归旅社。十时就寝。晚间忽觉伤风流清涕,或连日旅途劳顿而一日下飞机冒雨之故。


  〔付早点一○○元,晚饭一八五元,听唱二○○元,小刀一把三六○元,衣料一七五○元,臭虫药一○○元,书报一○○元,洗衣七○元,本日用二八六五元。〕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郑天挺先生晚年在《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一文中曾这样描述西南联大,他说:“三校都是著名专家学者荟萃的地方。……经过长沙临大五个月共赴国难的考验和三千五百里步行入滇的艰苦卓绝锻炼,树立了联大的新气象,人人怀有牺牲个人、维持合作的思想。联大每一个,都是互相尊重,互相关怀,谁也不干涉谁,谁也不打谁的主意,……校内始终是团结的。”(《文化史料》第四辑,一九八三年)的确,联大当时在人事安排上,确实是互相尊重、维持合作的。以联大历史系为例,当时傅斯年即对北大教授姚从吾及郑先生说:“你们都不要作联大系主任,让别人作。”八年中也确实如此,历史系教授间始终团结一致,努力教学。

  又如一九四○年初,梅贻琦让郑先生做总务长。郑先生不愿意,他的北大友人亦不赞成。后考虑到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合作局面,这些人又反过来敦劝郑先生就任总务长,以利团结。冯友兰、黄钰生、查良钊、杨振声、施嘉炀还专程上门,留“斯人不出,如苍生何”条而去;后又在周炳琳、傅斯年、蒋梦麟之劝说下,郑先生才正式就任联大总务长一职。且原约仅任半年,不意竟做到一九四六年三校复员。这就是郑先生上文所说的“牺牲个人、维持合作”的思想。

  郑先生联大日记手稿基本齐全。他到昆明前两年,主要是承担教学、研究生培养及北大行政工作,日记记录了他在战时的教学、科研情况,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办学思想及学术见解。一九四○年后,他除教学外又任联大行政职务,工作和会议繁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