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混凝土工程與技術
:35.00元
作者:文梓蕓
齣版社:武漢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
ISBN:9787562921738
字數:646000
頁碼:38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標識:20002421
編輯推薦
暫無
內容提要
《混凝土工程與技術》是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新編係列教材建設與齣版委員會擬定的計劃編寫的。其主要內容包括:混凝土結構形成與基本性能、混凝土材料及生産技術、混凝土施工技術、預應力混凝土技術、混凝土製品生産技術、特殊混凝土技術、混凝土産品的檢驗與測試、混凝土的劣化診斷與修補加固和混凝土工程實例分析等內容。
本教材適閤於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中材料學專業及材料加工工程專業本科生使用,也適閤土木建築工程類各專業和交通、能源、建設等工程類專業選用,同時也可以作為建設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目錄
1 緒論
1.1 混凝土工程與技術研究對象與內容
1.2 混凝土技術的發展史及現狀
1.3 混凝土工程的主要工藝過程
1.4 混凝土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思考題與習題
2 混凝土的材料與工程質量
2.1 概述
2.2 水泥的品種與性能
2.3 水泥與工程質量
2.4 外加劑(ConcreteAdixtures)
2.5 礦物摻閤料
思考題與習題
3 混凝土結構形成與基本性能
3.1 混凝土內部結構的形成理
3.2 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思考題與習題
4 混凝土生産技術
4.1 混凝土配閤比設計
4.2 預拌混凝土生産工藝
4.3 預拌混凝土的運輸
思考題與習題
5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
引言
5.1 模闆工程
5.2 鋼筋工程
5.3 混凝土的澆注與密實成型
5.4 混凝土的養護
5.5 拆模與錶麵修整
5.6 混凝土工程質量檢查和驗收
思考題與習題
6 預應力混凝土工程
6.1 概述
6.2 預應力混凝土對材料的要求
6.3 預應力混疑土施工器具與設備
6.4 預應力混凝土施工
思考題與習題
7 混凝土製品生産工藝
7.1 概述
7.2 常見混凝土製品生産工藝舉例
思考題與習題
8 特殊混凝土技術
8.1 大體積混凝土
8.2 道路混凝土
8.3 縴維混凝土
8.4 噴射混凝土
8.5 水下澆築混凝土
8.6 碾壓混凝土
思考題與習題
9 混凝土結構維修與加固
9.1 混凝土工程的維修管理
9.2 混凝土的劣化
9.3 混凝土工程質量缺陷及檢測
9.4 裂縫及其修補
9.5 混凝土結構可靠性鑒定
9.6 混凝土結構加固技術
思考題與習題
10 混凝土的檢驗與測試
10.1 混凝土材料品質檢驗
10.2 混凝土拌閤物性能檢驗
10.3 混凝土力學性能檢驗
10.4 混凝土體積穩定性試驗
10.5 混凝土抗滲性能試驗
10.6 混凝土抗凍融性能試驗
10.7 混凝土碳化與鋼筋綉蝕試驗
10.8 混凝土抗硫酸鹽腐蝕試驗
10.9 堿集料反應試驗
10.10 其他性能試驗
思考題與習題
11 混凝土工程實例
11.1 三峽大壩混凝土工程與耐久性試驗研究
11.2 重慶輕軌交通現澆PC倒T梁混凝土工程施工與耐久性
11.3 上海金茂大廈混凝土工程
11.4 超高層住宅超高強鋼筋混凝土柱的施工
思考題與習題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梓蕓,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水泥基復閤材料學術團隊負責人。長期從事水泥及混凝土化學、工藝學、混凝土耐久性及新型膠凝材料的科研與教學工作;在復閤礦化劑用於水泥生産的機理研究,混凝土堿骨料反應機理及檢測技術研究,新型膠凝材料的研究與開發,高性能混凝土技術的開發應用和商品混凝土産業的技術管理等方麵都作齣過重要的貢獻;主持過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高技術發展(863)計劃、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廣州市科技攻關等項目;發錶過有影響的科技論文90餘篇,閤作發錶重要學術專著兩部和參與大型技術手冊一部;培養過碩士、博士研究生20多人,是我國有名的水泥混凝土與膠凝材料科學專傢。
文摘
暫無
媒體推薦
我一直以為像《混凝土工程與技術》這樣的書肯定會充斥著各種公式、圖錶和專業術語,讀起來會非常枯燥乏味。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更像是一本“混凝土的傳記”,講述瞭它如何從一塊不起眼的泥巴,一步步演變成現代建築的基石。書中描繪瞭許多混凝土在曆史上的重要時刻,比如它如何幫助建造瞭埃菲爾鐵塔,如何支撐起瞭現代摩天大樓,甚至在太空探索中也扮演瞭關鍵角色。作者並沒有堆砌大量的專業知識,而是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展現瞭混凝土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重要地位。我尤其喜歡關於混凝土在災難救援中應用的故事,它展現瞭這個材料強大的韌性和不可替代性。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混凝土“幕後英雄”的一麵,也讓我對它充滿瞭敬意。
評分這本《混凝土工程與技術》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參加一場跨越時空的學術研討會,隻不過這場研討會的講師是一位極其博學的長者。我並沒有從書中找到太多關於具體的混凝土配閤比、施工工藝或者質量檢測的細節,更多的是關於混凝土材料的宏觀發展脈絡和一些前沿性的理念探討。書中提到瞭許多關於綠色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以及智能混凝土等概念,並且對它們未來的發展方嚮進行瞭大膽的預測。雖然有些理論性的探討我一時難以完全消化,但這種敢於探索未知、勇於創新的精神讓我深受鼓舞。它讓我意識到,混凝土技術遠不止我們日常所見的那些,它還在不斷地進化,並且將在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本書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窺見瞭混凝土技術背後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廣闊的研究前景,激發瞭我深入瞭解這個領域的決心。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雖然叫《混凝土工程與技術》,但它實際上更像是一本關於建築材料發展史的通俗讀物。作者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瞭從古代文明時期就存在的混凝土雛形,到羅馬時期混凝土的輝煌,再到近代水泥發明後的飛速發展。書中穿插瞭許多有趣的考古發現和曆史故事,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見證混凝土是如何一點點改變世界的。我尤其喜歡關於古羅馬萬神殿穹頂的章節,作者細緻地描述瞭當時人們如何利用不同粗細的石塊和摻閤物來減輕混凝土的重量,從而建造齣如此宏偉的建築,真的讓人驚嘆不已。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對混凝土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激起瞭我對古代工程技術的濃厚興趣。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科普讀物,適閤所有對建築和曆史感興趣的人閱讀。
評分老實說,我之前對混凝土的印象就是又硬又重,沒想到這本書讓我對這個材料有瞭完全不同的看法。它更像是一本關於“混凝土哲學”的書,探討瞭混凝土的“生命力”和“可塑性”。作者用瞭很多比喻和類比,將抽象的技術概念變得非常形象。比如,他用“混凝土的骨骼與血液”來比喻骨料和水泥漿的結閤,用“混凝土的記憶”來形容其能夠適應不同環境的特性。書中還探討瞭混凝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應用和演變,從東方古老的夯土技術到西方現代的預製構件,都展現瞭混凝土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技術,更是在講一種材料如何與人類的智慧和需求相融閤,並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和創新。讀完這本書,我再看身邊的混凝土建築,感覺它們都充滿瞭故事和生命力。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本想著它會是一本非常務實的工具書,能夠幫助我解決實際工作中的一些問題。但實際閱讀下來,它更像是一本關於“混凝土的未來暢想麯”。書中並沒有過多地糾結於基礎知識的講解,而是將大量的篇幅放在瞭對混凝土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和預測上。作者探討瞭如何讓混凝土變得更加環保,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來優化混凝土的設計和生産,甚至暢想瞭未來混凝土房屋能夠自我修復的場景。雖然這些內容聽起來有些科幻,但作者的論述非常有邏輯性和前瞻性,讓我對混凝土技術的未來充滿瞭期待。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混凝土技術並非一成不變,它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變革,而這場變革將對我們的生活産生深遠的影響。它是一本能夠啓發思考、激發創新的書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