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包邮 进化 运维技术变革与实践探索 赵成 著 运维之美应用运维体系建设组织架构模式开发设计图书籍

现货包邮 进化 运维技术变革与实践探索 赵成 著 运维之美应用运维体系建设组织架构模式开发设计图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运维
  • 进化
  • 应用运维
  • 运维体系
  • 组织架构
  • 开发设计
  • 赵成
  • 运维之美
  • 技术变革
  • 实践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兰兴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8854
商品编码:28636819714

具体描述


赵成 (作者)  

书 号:978-7-121-33885-4

出版日期:2018年6月出版

页 数:304

开 本:32(145*210)

出版状态:上市销售

《进化:运维技术变革与实践探索》依托作者在电信和互联网行业多年的从业经历,结合一线工作实践,从应用生命周期的视角,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分布式架构体系下,应用运维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涵盖了体系建设方法论指导、持续交付体系建设思路和实践、稳定性体系规划建设,以及故障的科学管理方法等内容,视角新颖且独特,旨在通过换一个角度看运维,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思考方式。

《进化:运维技术变革与实践探索》是各行业运维工程师和运维架构师了解新时代运维趋势必不可少的学习材料,同时也是业务架构师,开发、测试等技术人员以及技术经理、总监等管理人员用来丰富技术视角不可多得的宝贵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运维的本质

1.1 顶级公司的运维定义 / 2

1.1.1 没有运维的Netflix / 2

1.1.2 Netflix是如何成为行业典范的 / 3

1.1.3 总结 / 7

1.2 运维体系建设的核心概念:应用 / 7

1.2.1 应用的起源 / 8

1.2.2 应用模型及关系模型的建立 / 9

1.2.3 微服务架构时代下为什么要以应用为核心 / 12

第2章 运维体系建设

2.1 标准化体系建设基础 / 16

2.1.1 标准化的原因和步骤 / 16

2.1.2 基础设施层面的标准化 / 17

2.1.3 应用层面的标准化 / 19

2.1.4 总结 / 21

2.2 标准化体系建设实践:基础架构标准化 / 22

2.2.1 常见的分布式基础架构组件 / 23

2.2.2 基础架构组件的选型问题 / 24

2.2.3 基础架构的服务化 / 26

2.2.4 运维的职责 / 27

第3章 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

3.1 CMDB的前世今生 / 36

3.1.1 CMDB源起 / 36

3.1.2 传统运维思路下的CMDB / 37

3.1.3 互联网运维体系下的CMDB / 39

3.1.4 CMDB进行时 / 40

3.2 有了CMDB,为什么还需要应用配置管理 / 41

3.2.1 CMDB是面向资源的管理,是运维的基石 / 42

3.2.2 应用配置管理是面向应用的管理,是运维的核心 / 43

3.2.3 总结 / 45

3.3 在CMDB中落地应用的概念 / 46

3.3.1 如何有效组织和管理应用 / 46

3.3.2 应用的集群服务分组建设 / 49

3.3.3 CMDB在基础服务体系中的核心位置 / 51

3.3.4 总结 / 54

第4章 运维组织架构及模式

4.1 运维组织架构和转型 / 56

4.1.1 自助化运维能力的建设 / 56

4.1.2 从价值呈现的角度看运维 / 57

4.1.3 运维协作模式的改变 / 59

4.1.4 运维的组织架构 / 61

4.1.5 总结 / 62

4.2 Google SRE的运维模式 / 63

4.2.1 SRE岗位的定位 / 63

4.2.2 SRE岗位的职责 / 64

4.2.3 如何借鉴和落地 / 67

4.3 从Google CRE谈运维的服务意识 / 67

4.3.1 CRE产生的背景 / 68

4.3.2 CRE岗位的职责 / 69

4.3.3 从CRE谈谈做运维为什么要有服务心态 / 70

4.4 云计算和AI时代下的运维转型 / 73

4.4.1 应用运维的转型 / 75

4.4.2 云计算和AI带给我们的挑战 / 78

4.4.3 总结 / 80

第5章 持续交付

5.1 提升效率,为什么要先做持续交付 / 84

5.1.1 什么是持续交付 / 85

5.1.2 持续交付的关键点 / 86

5.2 持续交付的第一关键点:配置管理 / 88

5.2.1 版本控制 / 89

5.2.2 依赖管理 / 90

5.2.3 软件配置 / 91

5.3 多环境配置管理 / 94

5.3.1 多环境问题 / 94

5.3.2 不同环境下的应用配置管理 / 95

5.3.3 环境配置管理解决方案 / 96

5.3.4 总结 / 100

5.4 多环境建设 / 101

5.4.1 环境分类 / 101

5.4.2 线下环境分类建设 / 102

5.4.3 环境建设上的关键技术点 / 106

5.4.4 总结 / 109

5.5 线上环境建设 / 110

5.5.1 生产环境 / 110

5.5.2 Beta环境 / 112

5.5.3 预发环境 / 113

5.5.4 办公网生产环境 / 116

5.5.5 总结 / 117

5.6 流水线模式 / 118

5.6.1 持续交付流水线简要说明 / 119

5.6.2 项目需求分解 / 119

5.6.3 提交阶段之开发模式选择 / 121

5.6.4 开发模式的选型原则 / 123

5.7 流水线软件构建 / 125

5.7.1 构建环节 / 126

5.7.2 几个关键问题 / 127

5.8 流水线构建完成后的质量保障 / 131

5.8.1 依赖规则限制 / 131

5.8.2 功能测试 / 132

5.8.3 非功能测试 / 133

5.8.4 总结 / 135

5.9 持续交付实践:根据业务场景找方案 / 136

5.9.1 软件的持续部署发布 / 137

5.9.2 发布策略 / 139

5.9.3 持续交付体系的收益 / 141

5.9.4 总结 / 141

第6章 稳定性保障

6.1 极端业务场景下的稳定性保障 / 144

6.1.1 我们所面对的极端业务场景 / 144

6.1.2 技术上的挑战 / 146

6.1.3 极端业务场景下的不确定因素 / 148

6.2 稳定性实践 / 150

6.2.1 容量规划 / 150

6.2.2 限流降级 / 160

6.2.3 开关和预案 / 167

6.2.4 全链路跟踪系统 / 172

第7章 故障管理

7.1 我对故障的理解 / 182

7.2 故障定级和定责 / 186

7.2.1 故障的定级标准 / 187

7.2.2 故障的定责标准 / 189

7.3 故障定责的目的 / 192

7.3.1 关于定责和处罚 / 192

7.3.2 目的是鼓励做事,而不是处罚错误 / 194

7.3.3 处罚的“负”作用远超我们的想象 / 196

7.4 故障应急和故障复盘 / 197

7.4.1 故障应急 / 198

7.4.2 故障复盘 / 201

7.4.3 定期总结故障案例 / 203

7.4.4 总结 / 204

第8章 云运维的技术选型

8.1 为什么蘑菇街会选择上云 / 206

8.1.1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 206

8.1.2 纵观技术发展趋势 / 211

8.1.3 没有银弹 / 212

8.2 为什么混合云是未来云计算的主流形态 / 213

8.2.1 关于混合云 / 213

8.2.2 我们所经历的几个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 215

8.2.3 总结 / 219

8.3 面向应用层的云架构解决方案:Spring Cloud / 219

8.3.1 Spring Cloud框架中云的影子 / 220

8.3.2 CNCF / 223

8.3.3 可以预见的技术发展趋势 / 224

8.4 云计算时代的弹性伸缩 / 225

8.4.1 弹性伸缩的主体是谁 / 225

8.4.2 总结 / 228

第9章 CDN

9.1 从CDN和云存储来聊聊云生态的崛起 / 230

9.1.1 CDN和云存储 / 230

9.1.2 云生态的优势 / 231

9.1.3 总结 / 234

9.2 页面静态化架构和二级CDN建设 / 235

9.2.1 静态化架构建设的业务场景 / 235

9.2.2 页面静态化架构 / 237

9.2.3 静态化架构在大促场景中的应用 / 239

9.2.4 二级CDN建设 / 240

9.2.5 总结 / 241

第10章 运维人员的成长之路

10.1 我是如何走上运维岗位的 / 244

10.1.1 我是怎么开始做运维工作的 / 244

10.1.2 我为什么会把运维当作职业发展的方向 / 247

10.1.3 给我们的一点启发 / 251

10.2 运维需要懂产品和运营吗 / 252

10.2.1 运维的角色转变和价值体现 / 253

10.2.2 技术产品 / 254

10.2.3 技术运营 / 254

10.2.4 总结 / 256

10.3 从技术到管理,如何转身 / 257

10.3.1 从员工离职说起 / 257

10.3.2 关于员工离职的两个观点 / 258

10.3.3 谈谈如何做好技术管理 / 259

10.3.4 技术管理中引以为戒的一些反模式 / 261

10.3.5 总结 / 262

10.4 树立个人品牌意识 / 263

10.4.1 对求职者的背景调查 / 263

10.4.2 如何树立个人口碑 / 265

10.4.3 要引以为戒的反例 / 266

10.4.4 共勉 / 268

拓展阅读:运维与安全

作者简介

赵成,是公众号“Forrest 随想录”的作者,多届 ArchSummit 运维专题明星讲师和优秀出品人,TGO 杭州分会会员。目前专注于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时代的运维转型和提升。

加入蘑菇街之前,赵成在华为工作了七年,经历过开发、测试、运维以及一线客户服务等诸多岗位。他在不断的历练中迅速成长,培养了全面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电信级和互联网业务研发及运维经验。

赵成说他踏上运维之路有很大的偶然性,第一,不忍心看着自己跟团队开发出来的系统到了线上总是出问题,所以每当有问题时,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解决问题,久而久之,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成为团队中比较重要的角色;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个因素,他说自己非常享受那种攻克难题之后的成就感。


《智慧运营:精益化、自动化与智能化驱动的现代运维体系》 第一章:运营的基石——从“救火队员”到“价值创造者”的蜕变 在信息技术高速迭代的今天,企业运营的挑战与日俱增。曾几何时,运维团队的主要职责是“救火”——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迅速响应,恢复服务。然而,随着业务复杂度的攀升、用户期望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被动的响应模式早已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一同深入探讨现代运维的本质——它早已不是简单的技术维护,而是驱动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升用户体验、乃至引领技术变革的关键驱动力。 我们将从运维角色的演变入手,勾勒出从传统IT支持到现代“价值创造者”的转型蓝图。昔日埋头于服务器机房、默默处理故障的工程师,如今需要具备更广阔的视野,理解业务逻辑,掌握自动化工具,并积极参与到产品设计、开发以及全生命周期的优化中。这种角色的转变,不仅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思维模式的革新。我们会分析这种转变背后的根本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业务驱动的复杂性: 微服务架构、容器化技术、云原生应用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系统的复杂性呈指数级增长。传统的单体应用运维模式已无法有效应对。 用户体验至上的时代: 用户对服务的可用性、响应速度和稳定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任何宕机或性能问题都可能导致用户流失和品牌声誉受损。 敏捷与DevOps文化的兴起: 软件开发与运维的界限日益模糊,强调协作、自动化和持续交付的DevOps理念,要求运维团队主动融入开发流程,实现端到端的效率提升。 数据驱动的决策需求: 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宝贵的洞察。如何有效采集、分析和利用这些数据,以指导运营决策、优化系统性能、预测潜在风险,成为运维人员的新课题。 在这一章中,我们不仅仅是陈述现状,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思考:我们的运维团队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这些挑战?我们的技能栈是否需要升级?我们的组织架构是否需要调整?我们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将运维的价值更有效地传递给业务部门,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帮助读者重新审视运维的定位,为后续的精益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将强调,理解运维的“为何”是实现“如何”的前提,只有深刻理解了运维的价值创造本质,才能真正驱动运维技术的变革和实践的探索。 第二章:精益化运营——追求极致效率与成本效益的艺术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效率和成本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精益化运营,正是将制造业中久经考验的“精益生产”理念,巧妙地应用于IT运维领域,以实现对资源的最优配置、对流程的持续改进以及对浪费的最小化。本章将深入剖析精益化运营的核心原则,并探讨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落地这些原则。 我们将从识别和消除运维过程中的“浪费”开始。在IT运维领域,“浪费”可能表现为: 等待: 跨部门协作中的沟通延迟、审批流程的冗长、资源分配的低效,都会导致宝贵的等待时间。 过度生产: 预估不足导致过度配置的硬件资源、过度冗余的监控指标、过度复杂的配置文档。 不必要的移动/运输: 频繁的手动操作、不合理的任务分配、低效的知识传递,都可能导致无效的“移动”。 过度加工: 过于复杂、冗余的流程,投入不必要的精力在非核心价值的活动上。 库存: 未被使用的闲置资源、积压的工单、未及时解决的技术债务。 缺陷: 系统故障、配置错误、安全漏洞,导致修复和返工,产生巨大的隐性成本。 未被利用的人才: 团队成员的技能未被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力被忽视。 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通过引入一系列精益化工具和方法,来识别和消除这些浪费。这包括: 价值流图(Value Stream Mapping): 绘制从需求提出到服务交付的全流程,可视化地识别瓶颈和浪费点。 看板(Kanban)与敏捷实践: 引入可视化管理工具,限制在制品数量,实现流程的平滑流动,提高吞吐量。 持续改进(Kaizen): 建立持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流程的文化,让每一位团队成员都成为改进的参与者。 根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 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仅仅处理表面现象,避免重复发生。 标准化作业: 建立清晰、可重复的操作规程,减少人为错误,提升效率和一致性。 精益度量: 关注关键的运营指标(KPIs),如MTTR(平均修复时间)、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服务可用性、变更成功率等,并以此来衡量改进效果。 本章的重点在于,精益化不仅仅是技术工具的应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团队的精益意识,如何通过持续的小步快跑来实现大的效率飞跃。通过对精益化运营的深入探索,读者将能够构建起一套更加高效、响应迅速、成本可控的运维体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第三章:自动化运维——释放人力,拥抱效率的无限可能 在现代IT运维体系中,自动化已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必选项。面对日益增长的系统规模、复杂的业务场景以及对快速交付的需求,仅凭人力进行重复性、耗时性的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甚至成为业务发展的瓶颈。本章将聚焦于自动化运维的核心理念、技术体系以及实践策略,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高度自动化的运维环境。 我们将从自动化运维的“做什么”与“如何做”两个层面展开。 “做什么”——自动化运维的应用场景: 基础设施自动化(Infrastructure as Code, IaC): 如何使用Ansible, Terraform, Chef, Puppet等工具,实现服务器的自动部署、配置管理、环境搭建,彻底告别手工操作。 应用部署与发布自动化(CI/CD): 构建Jenkins, GitLab CI, CircleCI等流水线,实现代码提交后的自动构建、测试、集成与发布,加速产品迭代周期。 监控与告警自动化: 利用Prometheus, Zabbix, Nagios等工具,实现对系统性能、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控,并能根据预设规则自动触发告警,甚至进行初步的自愈。 日志管理与分析自动化: 引入ELK Stack (Elasticsearch, Logstash, Kibana) 或 Splunk,实现日志的集中收集、存储、检索和可视化分析,快速定位问题。 配置变更自动化: 建立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并与自动化工具集成,确保配置变更的可追溯性、一致性和安全性。 容量规划与资源调度自动化: 利用Kubernetes等容器编排平台,实现资源的弹性伸缩和智能调度。 安全加固与漏洞扫描自动化: 定期执行自动化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安全风险。 故障自愈与容灾演练自动化: 构建自动化脚本或平台,实现对常见故障的自动恢复,以及定期进行容灾演练,验证系统的鲁棒性。 “如何做”——自动化运维的实践路径: 明确自动化目标: 理解业务需求,识别最值得优先自动化的场景,避免盲目追求“全自动化”。 构建坚实的基础设施: 确保自动化工具能够稳定运行,拥有可靠的网络、存储和计算资源。 选择合适的工具链: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成熟、易于维护、社区支持良好的自动化工具。 脚本化与平台化: 从简单的脚本开始,逐步构建更高级别的自动化平台,实现任务的编排和调度。 版本控制与代码管理: 将所有自动化脚本、配置文件视为代码,纳入版本控制系统,实现协作与追溯。 测试与验证: 对自动化脚本和流程进行充分的测试,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持续迭代与优化: 自动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 人才培养与知识共享: 培养具备自动化技能的团队成员,建立良好的知识分享机制。 本章将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如何将抽象的自动化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实践。我们将深入探讨自动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工具选型、集成难度、维护成本等,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高效、可靠、可扩展的自动化运维体系,从而大幅提升运维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将宝贵的人力资源解放出来,投入到更具战略意义的工作中。 第四章:智能化运维——AI驱动的预测、洞察与决策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技术的飞速发展,运维领域正迎来一场新的革命——智能化运维(AIOps)。AIOps的目标是将AI技术深度融入运维的各个环节,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深层洞察,实现对系统状态的智能预测、风险预警,甚至自动化决策,从而将运维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本章将深入探讨AIOps的核心概念、关键技术以及在实际运维中的应用场景。 我们将首先理解AIOps与传统运维的本质区别。传统的运维往往是基于规则和人工经验,对于未知或复杂的问题,处理能力有限。而AIOps则能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从历史数据中学习模式,识别异常,预测趋势,甚至自主解决问题。 AIOps的核心技术与能力: 数据采集与整合: AIOps的基础是海量、多样化的数据。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采集来自系统日志、性能指标、网络流量、安全事件等各类数据,并进行统一的清洗、整合与存储。 异常检测与模式识别: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聚类、分类、时间序列分析等,自动识别系统中出现的异常行为,并找出潜在的模式。例如,识别性能下降的早期迹象,或发现用户行为的异常变化。 告警降噪与智能分析: 面对海量告警,AIOps可以对告警进行智能关联、去重和优先级排序,减少告警风暴,让运维人员专注于真正关键的问题。 根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的智能化: AIOps能够分析多维度的数据,自动追溯故障的根本原因,大幅缩短故障排查时间。 预测性维护与风险预警: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控,AIOps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故障或性能瓶颈,提前发出预警,使运维团队能够主动干预,防止问题发生。 容量规划与资源优化: AIOps可以根据业务负载和历史趋势,智能预测未来的资源需求,并指导资源的自动伸缩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 自动化决策与自愈: 在一些场景下,AIOps可以基于分析结果,自动执行修复操作,实现系统的自我修复,进一步提升可用性。 知识图谱与智能诊断: 构建运维知识图谱,将系统、应用、配置、故障等信息进行关联,为智能诊断和决策提供支持。 AIOps的应用场景与价值: 提升系统可用性: 通过预测性维护和快速故障排查,显著降低系统宕机时间和影响范围。 降低运营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因故障带来的额外成本。 提升运维效率: 自动化重复性任务,减少人工干预,使运维团队能够聚焦于更具战略性的工作。 优化用户体验: 提前发现并解决性能问题,保障用户服务的顺畅与稳定。 赋能业务决策: 从运维数据中挖掘业务洞察,为业务的增长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本章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AIOps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落地,例如如何利用AI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如何通过机器学习优化微服务之间的通信、如何实现对混合云环境的智能监控等。我们将讨论在实施AIOps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数据质量、模型选择、算法调优以及人才培养等。最终,我们将描绘出智能化运维的未来图景,以及它如何驱动企业运维进入一个更加高效、主动、智能的新时代。 第五章:组织架构与文化——构建高效协作的现代运维团队 技术的革新与实践的探索,终究要落脚到人。一个高效、敏捷、具备创新能力的现代运维团队,离不开与之匹配的组织架构和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设计适应未来发展的运维组织架构,以及如何塑造支持技术变革与实践探索的企业文化。 我们将首先审视传统运维组织架构的局限性,以及为何需要进行调整。例如,“围墙花园”式的组织模式,将开发、测试、运维各自为政,导致沟通不畅、责任不清、效率低下。而现代运维,尤其是拥抱DevOps和云原生理念的团队,需要更扁平化、更协同、更灵活的组织形式。 构建现代运维团队的组织架构模式: DevOps团队与平台工程: 探讨如何构建跨职能的DevOps团队,将开发、运维、测试等角色融合,实现端到端的负责制。介绍平台工程(Platform Engineering)的重要性,即构建内部开发者平台,赋能开发人员自主地构建、部署和管理应用,降低运维的负担。 SRE(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模式: 深入解析Google SRE的核心理念,包括服务等级协议(SLA)、错误预算(Error Budget)、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以及以可靠性为导向的工程实践。探讨如何借鉴SRE模式,将运维提升为一种工程学科。 职能化向产品化/业务域划分: 讨论如何从传统的按技术职能(如网络、存储、数据库)划分,转向按照业务领域或产品线划分团队,使团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业务需求,更快速地响应业务变化。 中央技术平台团队的角色: 探讨在分布式团队模式下,一个精干的中央技术平台团队如何负责提供通用能力、工具链和标准化服务,赋能其他业务团队。 弹性与敏捷的组织: 强调组织结构的灵活性,能够根据项目需求和业务变化快速调整团队组成和资源分配。 塑造支持技术变革与实践探索的企业文化: 鼓励学习与分享的文化: 建立持续学习的机制,鼓励团队成员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并积极分享实践经验。例如,定期的技术分享会、知识库建设、技能认证等。 拥抱试错与创新的文化: 鼓励员工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尝试和创新,即使犯错,也要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惩罚。营造一个安全的试错环境,是推动技术变革的关键。 开放沟通与协作的文化: 打破部门间的壁垒,鼓励跨团队、跨部门的坦诚沟通与紧密协作。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 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将用户体验和业务价值置于首位,所有技术实践和组织决策都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透明度与信任: 建立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让团队成员了解公司的战略方向、项目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高效的协作。 持续改进的文化: 将持续改进内化为团队的DNA,鼓励团队成员不断反思工作流程,寻找优化的机会,并付诸实践。 本章还将通过实际企业的组织架构调整案例,以及成功塑造技术文化的故事,为读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招聘、培训、激励机制等方面,来吸引和留住具备现代运维所需技能和素质的人才。最终,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认识到,技术与人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构建起与之匹配的组织与文化,才能真正释放技术变革的潜力,实现运维能力的飞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云原生架构实战》看得我热血沸腾,简直是运维领域的“修炼秘籍”!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将枯燥的技术概念娓娓道来,让我这个曾经对云原生一知半解的菜鸟,逐步建立了清晰的认知框架。书中详细剖析了微服务、容器化、DevOps 等核心理念,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理念落地到具体的运维实践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可观测性”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日志、度量、追踪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一套强大的监控体系,让系统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透明化”。作者在介绍CI/CD流水线时,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工具选型和配置建议,让我茅塞顿开,知道原来自动化部署和持续交付可以如此高效。最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强调了“人”和“组织”的作用,让我意识到,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与之匹配的团队和流程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对未来的运维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DevOps文化与实践》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DevOps的精髓所在。我一直对DevOps这个概念有所耳闻,但总觉得它只是一种技术手段,无法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变革。然而,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DevOps的核心在于“文化”和“协作”。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DevOps如何打破开发与运维之间的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工作,从而加速软件交付、提升产品质量。书中关于“自动化”、“持续集成”、“持续交付”等实践的介绍,都非常接地气,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技术是如何支撑起DevOps文化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反馈循环”和“持续改进”的强调,这让我认识到,DevOps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迭代、不断优化的过程。这本书让我对DevOps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在团队中推广DevOps理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思路。

评分

《SRE(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可靠性工程实践指南》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我带来了“醍醐灌顶”般的体验。我一直认为,提升系统的可靠性是运维的终极目标,而SRE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这本书从SRE的起源、核心原则讲起,详细介绍了Google在SRE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作者对于“错误预算”、“SLO/SLA”、“事件管理”等概念的阐释,都极其到位,让我深刻理解了如何在追求可靠性的同时,也兼顾了工程的效率和创新。书中关于“toil”的定义和如何消除“toil”的讨论,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意识到我在日常工作中很多重复性的劳动,都可以通过自动化来解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高绩效、高可靠性运维团队的思想宝典。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运维”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在工作中践行SRE理念的决心。

评分

《AIOps:智能运维驱动未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运维领域未来的无限可能。我一直认为,传统的运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业务需求,而AIOps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AIOps的核心思想,以及它如何通过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对IT系统的自动化监控、故障预测和智能决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异常检测”和“根因分析”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AIOps如何在海量日志和告警数据中,快速准确地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并定位到问题的根源,从而大大缩短了故障排查和恢复的时间。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激发了我对AIOps技术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它让我看到了运维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测”的转变,以及技术如何赋能运维,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智能和有价值。

评分

《Kubernetes实战进阶》这本书,绝对是所有想要深入理解和掌握Kubernetes的同学们的“宝藏”。我是一名 Kubernetes 运维的初学者,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迷宫,各种概念和组件层出不穷,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从 Kubernetes 的核心架构讲起,一层一层地剥开了它的神秘面纱。作者的讲解非常深入,对于 Pod、Service、Deployment、StatefulSet 等基础概念,不仅给出了清晰的定义,还详细解释了它们背后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哲学。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网络插件、存储卷、安全策略等高级话题的探讨,都非常到位,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实践代码示例,让我可以边学边练,快速掌握实际操作技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场景时,那种抽丝剥茧、化繁为简的处理方式,让原本晦涩的技术变得易于理解。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为我后续深入研究 Kubernetes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