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文化社会心理学 |
| 定价 | 69.00 |
| ISBN | 9787300130071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赵志裕 |
| 编号 | 11695164 |
| 出版日期 | 2011-01-01 |
| 印刷日期 | 2011-01-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417.00千字 |
| 页数 | 422 |
| D1一章什么是文化 新闻中的文化 历史语境中的文化概念 文化范畴 文化的定义 全书结构 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社会面向何在 D1二章文化描述策略 新闻和童话中的文化 描述文化差异 全球性路径 聚焦性路径 总结和结论 D1三章人类文化的心理学基础 新闻中的文化 人猿文化 人类文化 人类文化的认知基础 人类文化的社会心理基础 自然、文化与心智 D1四章文化何用 事实还是骗局 生物进化和文化演化 文化对物种生存有何用途 文化对社会有何用途 文化对个体有何用途 结论 D1五章作为心智习惯的文化:共享的无意识思想 文化旅行者的日志 知识的分类 特别说明 作为程序性知识的心智习惯 语言相对性假说 结论 D1六章文化、自我与他人:我是谁而他们又是谁 文化与建筑 个人表征 他人表征 自我表征 群体表征 结论 D1七章事件与规范:事件如何被阐明我们该做些什么 公共男厕中的文化心理学 事件表征 规范表征 结论 D1八章文化知识的组织与应用 文化符码 文化知识的组织:文化是内部一致的意义系统吗 文化行为的多重决定因素 不同决定因素的相对影响 文化知识的语境 结论 D1九章文化再生产与文化变迁 全球文化变迁 文化传播媒介 共享表征如何被建构和再生产 文化变迁 结论 D1十章跨文化接触:对文化能力的影响 “tkj法”与蝴蝶效应 文化能力的本质 跨文化接触的心理收益 跨文化接触的心理代价 结论 D1十一章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认同 海啸与全球化 迁移与全球化 全球化会造成文化的同质化吗 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 迁移与多元文化认同的管理 殖民化与认同协调 结论 D1十二章文化过程的科学研究 在咖啡店研究文化 超Yu0文化差异描述 文化解释 精神统一性与文化相对性 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社会面向何在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译后记 |
| 本译丛博采海内外众多社会心理学名家意见 纵览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各知M品P范式 从中精xuan十部。各书作者或筚路蓝缕 奠立崭新范式;或推陈出新 赓续煌煌学统。各书编xuan适译 经年有成 值此中国转型大时代 惟望借取新知 拓展视野 增进中国社会心理学之“文化自觉”。 |
| 赵志裕(Chi-YueChiu) 美国伊利诺侈大学香槟分校心理学系教授。他于1994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在香港大学心理学系任教八年后 2002年来到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赵志裕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心理学、群体过程以及语言与认知。 康萤仪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她于1994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1994年至2002年间 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 2002年来到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康萤仪教授于2001年获得了奥托-兰伯格跨文化与靠前关系奖 于2004年获得了青年研究者奖。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与认知、自我、认同以及群际关系。 关于译丛主编: 方文 男 汉族 1966年生 博士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社会心理学方向和宗教社会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纪很好人才。主要研究领域: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范式、群体过程和群际过程、宗教群体。 |
| 随着优xuan化进程的加速 世界不同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彼此联系在一起。然而 究竟什么是文化似乎所有心理过程都包括文化 但文化的心理后果能否被科学地加以研究女p何在不使文化具体化、不强化文化刻板印象的前提下描述文化差异文化与心智互相构成 但以何种方式进行人类为何需要文化心智的演化如何使人类文化的发展成为可能文化参与如何改变心智 而心智又如何处理和应用文化文化如何变成了一种资源 帮助人们追求他们珍视的目标文化如何成为自我的组成部分文化旅行者如何驾驭不同文化 又如何协调多元文化认同 '文化社会心理学'的作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 将看似无关的研究证据整合为一套连贯一致的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文化社会心理学'语言通俗 叙述生动 引L读者畅享知识之旅 纵览心理学、人类学和同源学科领域中引人入胜的研究文献。 |
| 通常 一个狩猎采集者群体中的几个家庭会联合起来 组成一个相对平等、没有核心领导层的社会组织。大部分狩猎采集者住在临时搭建的居所中 在这里 他们消耗掉住所附近的食物 举行重要的仪式。通过互惠性食物共享这一狩猎采集者群体中常见的行为 紧密的社会纽带得以形成。 在中美洲、南美洲、亚洲很南端和非洲 一些族群-如南美洲的雅诺马马人、新几内亚岛高地的森巴格人以园艺业为生。他们在小块土地上劳作 但不用役畜 也不犁耕或灌溉。他们用简单的工具在园圃中种植作物 饲养猪或鸡这样的小型家畜家禽。 园艺者以三十人至几百人不等为一个集体居住在半较为性的住所中。许多园艺者实行轮耕。他们用刀耕火种的方法使一块土地具备耕作条件。这种方法包括砍掉一块土地上的自然植被 焚烧植被 用钾碱作肥料 然后在焚烧过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这块土地一直用到它的养分耗尽 随后一块新的土地再被清理出来、种上作物 旧的土地则休耕。休耕期间 土壤养分在旧地上累积 一旦旧地肥沃到可以耕作的程度 它再次被砍平、焚烧。园艺业社会有着男女分工。男性通常负责狩猎和那些需要较强体力的田间劳作 并负责与外部部落交涉这样的村庄事务;女性则通常负责大部分农活、家务杂事、食物的准备和分发。 另一种主要的生存策略是游牧。游牧者靠管理牲畜 饲养马、牛、绵羊、山羊、骆驼等动物来满足生活所需。游牧者居住在半干旱的平原上 这里不适宜农业耕种 却是放牧的理想场所。他们带着牲畜逐水草而迁徙。有些游牧者 如北美洲中西部的纳瓦霍人-Navajo和非洲南部的霍屯督人 按牲畜的习性规则地迁徙 通常夏寻凉爽的草场 冬居温暖的草场。 …… |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看待人类行为的全新框架。我之前一直以为心理学主要关注的是普遍性的个体差异,而这本书则让我认识到,文化因素是理解这些差异不可或缺的关键。作者以一种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阐述了文化对我们认知、情感、动机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的深远影响。书中对于“文化维度”的介绍,如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等,为我理解不同文化下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文化适应”过程的分析,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一些人在跨文化环境中会遇到困难,而另一些人则能更好地融入。这不仅仅是关于学习新的语言和习俗,更深层次的是关于如何调整自己的文化思维模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在看待和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套用自己文化的标准,而这恰恰是产生误解的根源。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更加审慎地去解读他人的行为,尝试从他们的文化视角去理解他们。这对于我个人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我一直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更是将我的好奇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让我看到了文化与心理学并非是两个独立的学科,而是在现实世界中相互交织、相互塑造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文化价值观”如何影响个体“自我概念”的探讨所打动。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集体和谐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我,对于书中关于“独立自我”和“互联自我”的区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动机、情感和行为表现,有着极其深刻的共鸣。作者用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生动的现实案例,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强调个人成就和独特性,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更注重群体归属感和人际和谐。这种对文化驱动下的个体差异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不再简单地将某些行为归结为“性格使然”,而是开始思考这些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影响。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行为的文化基因,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它提醒我,在与人交往中,保持开放和尊重的态度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看到的,很可能只是他们文化背景下的一种表现。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风俗习惯的集合,而是渗透到我们思维深处的无形力量。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文化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人类内心世界的全新窗口。我被书中关于“文化原型”和“文化脚本”的理论所吸引,它们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人们会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模式。例如,书中对“礼貌”在不同文化中表现形式的差异的分析,就让我深感认同。在中国,注重含蓄和委婉的表达被视为一种礼貌,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直接和坦诚则更被看重。这种看似微小的差异,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认为“正常”或“合理”的行为,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完全不同,甚至会被视为“不妥”。它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文化偏见,并且开始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接纳和理解那些与我不同的文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它引导我认识自己,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思维冲击,它不仅仅是关于文化和心理学这两个领域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一种更宏观、更深刻的视角下,将人类行为的根源与文化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和严谨的方式,梳理了文化如何在塑造个体心理、认知模式、情感体验乃至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人类复杂性的新大门。书中那些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行为差异的细致分析,让我对很多曾经习以为常的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书中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在决策方式、人际关系处理、甚至自我认知上的不同影响的阐述,都非常有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理论阐述之余,引入的大量生动案例和研究成果,这些都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增强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启发性。它迫使我去反思自己过往的认知框架,并且开始以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我甚至开始思考,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理解不同文化心理的差异,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减少误解和冲突,具有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特定文化环境的产儿,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评分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对“文化社会心理学”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总觉得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然而,阅读过程却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作者的笔触相当细腻,他并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理论模型,而是循序渐进地引领读者进入这个引人入胜的领域。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文化如何影响我们对“时间”、“空间”、“隐私”甚至“情绪”的理解的论述深深吸引。比如,书中关于不同文化对时间线性或循环感知差异的分析,就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完全不同。这种对深层文化价值观如何渗透到日常行为的洞察,简直是一种智识上的“启蒙”。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释一些心理学现象时,总是会追溯到其背后的文化根源,这种“寻根问底”式的探讨,让我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引导你一步步剥开现象的表层,去触及那些更本质、更深刻的驱动力。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人类行为,想要超越表面观察,去探究其深层文化动因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