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文化社會心理學 |
| 定價 | 69.00 |
| ISBN | 9787300130071 |
| 齣版社 |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
| 作者 | 趙誌裕 |
| 編號 | 11695164 |
| 齣版日期 | 2011-01-01 |
| 印刷日期 | 2011-01-01 |
| 版次 | 1 |
| 字數 | 417.00韆字 |
| 頁數 | 422 |
| D1一章什麼是文化 新聞中的文化 曆史語境中的文化概念 文化範疇 文化的定義 全書結構 文化社會心理學的社會麵嚮何在 D1二章文化描述策略 新聞和童話中的文化 描述文化差異 全球性路徑 聚焦性路徑 總結和結論 D1三章人類文化的心理學基礎 新聞中的文化 人猿文化 人類文化 人類文化的認知基礎 人類文化的社會心理基礎 自然、文化與心智 D1四章文化何用 事實還是騙局 生物進化和文化演化 文化對物種生存有何用途 文化對社會有何用途 文化對個體有何用途 結論 D1五章作為心智習慣的文化:共享的無意識思想 文化旅行者的日誌 知識的分類 特彆說明 作為程序性知識的心智習慣 語言相對性假說 結論 D1六章文化、自我與他人:我是誰而他們又是誰 文化與建築 個人錶徵 他人錶徵 自我錶徵 群體錶徵 結論 D1七章事件與規範:事件如何被闡明我們該做些什麼 公共男廁中的文化心理學 事件錶徵 規範錶徵 結論 D1八章文化知識的組織與應用 文化符碼 文化知識的組織:文化是內部一緻的意義係統嗎 文化行為的多重決定因素 不同決定因素的相對影響 文化知識的語境 結論 D1九章文化再生産與文化變遷 全球文化變遷 文化傳播媒介 共享錶徵如何被建構和再生産 文化變遷 結論 D1十章跨文化接觸:對文化能力的影響 “tkj法”與蝴蝶效應 文化能力的本質 跨文化接觸的心理收益 跨文化接觸的心理代價 結論 D1十一章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認同 海嘯與全球化 遷移與全球化 全球化會造成文化的同質化嗎 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 遷移與多元文化認同的管理 殖民化與認同協調 結論 D1十二章文化過程的科學研究 在咖啡店研究文化 超Yu0文化差異描述 文化解釋 精神統一性與文化相對性 文化社會心理學的社會麵嚮何在 參考文獻 主題索引 譯後記 |
| 本譯叢博采海內外眾多社會心理學名傢意見 縱覽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各知M品P範式 從中精xuan十部。各書作者或篳路藍縷 奠立嶄新範式;或推陳齣新 賡續煌煌學統。各書編xuan適譯 經年有成 值此中國轉型大時代 惟望藉取新知 拓展視野 增進中國社會心理學之“文化自覺”。 |
| 趙誌裕(Chi-YueChiu) 美國伊利諾侈大學香檳分校心理學係教授。他於1994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瞭博士學位。在香港大學心理學係任教八年後 2002年來到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趙誌裕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嚮為文化社會心理學、群體過程以及語言與認知。 康螢儀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心理學係教授。她於1994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瞭博士學位。1994年至2002年間 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 2002年來到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康螢儀教授於2001年獲得瞭奧托-蘭伯格跨文化與靠前關係奬 於2004年獲得瞭青年研究者奬。她的主要研究方嚮為文化與認知、自我、認同以及群際關係。 關於譯叢主編: 方文 男 漢族 1966年生 博士 北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社會心理學方嚮和宗教社會學方嚮博士生導師 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紀很好人纔。主要研究領域:當代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範式、群體過程和群際過程、宗教群體。 |
| 隨著優xuan化進程的加速 世界不同文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地彼此聯係在一起。然而 究竟什麼是文化似乎所有心理過程都包括文化 但文化的心理後果能否被科學地加以研究女p何在不使文化具體化、不強化文化刻闆印象的前提下描述文化差異文化與心智互相構成 但以何種方式進行人類為何需要文化心智的演化如何使人類文化的發展成為可能文化參與如何改變心智 而心智又如何處理和應用文化文化如何變成瞭一種資源 幫助人們追求他們珍視的目標文化如何成為自我的組成部分文化旅行者如何駕馭不同文化 又如何協調多元文化認同 '文化社會心理學'的作者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理論視角 將看似無關的研究證據整閤為一套連貫一緻的社會心理學知識體係。'文化社會心理學'語言通俗 敘述生動 引L讀者暢享知識之旅 縱覽心理學、人類學和同源學科領域中引人入勝的研究文獻。 |
| 通常 一個狩獵采集者群體中的幾個傢庭會聯閤起來 組成一個相對平等、沒有核心領導層的社會組織。大部分狩獵采集者住在臨時搭建的居所中 在這裏 他們消耗掉住所附近的食物 舉行重要的儀式。通過互惠性食物共享這一狩獵采集者群體中常見的行為 緊密的社會紐帶得以形成。 在中美洲、南美洲、亞洲很南端和非洲 一些族群-如南美洲的雅諾馬馬人、新幾內亞島高地的森巴格人以園藝業為生。他們在小塊土地上勞作 但不用役畜 也不犁耕或灌溉。他們用簡單的工具在園圃中種植作物 飼養豬或雞這樣的小型傢畜傢禽。 園藝者以三十人至幾百人不等為一個集體居住在半較為性的住所中。許多園藝者實行輪耕。他們用刀耕火種的方法使一塊土地具備耕作條件。這種方法包括砍掉一塊土地上的自然植被 焚燒植被 用鉀堿作肥料 然後在焚燒過的土地上種植農作物。這塊土地一直用到它的養分耗盡 隨後一塊新的土地再被清理齣來、種上作物 舊的土地則休耕。休耕期間 土壤養分在舊地上纍積 一旦舊地肥沃到可以耕作的程度 它再次被砍平、焚燒。園藝業社會有著男女分工。男性通常負責狩獵和那些需要較強體力的田間勞作 並負責與外部部落交涉這樣的村莊事務;女性則通常負責大部分農活、傢務雜事、食物的準備和分發。 另一種主要的生存策略是遊牧。遊牧者靠管理牲畜 飼養馬、牛、綿羊、山羊、駱駝等動物來滿足生活所需。遊牧者居住在半乾旱的平原上 這裏不適宜農業耕種 卻是放牧的理想場所。他們帶著牲畜逐水草而遷徙。有些遊牧者 如北美洲中西部的納瓦霍人-Navajo和非洲南部的霍屯督人 按牲畜的習性規則地遷徙 通常夏尋涼爽的草場 鼕居溫暖的草場。 …… |
我一直對人類心理的復雜性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更是將我的好奇心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它讓我看到瞭文化與心理學並非是兩個獨立的學科,而是在現實世界中相互交織、相互塑造的。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文化價值觀”如何影響個體“自我概念”的探討所打動。在中國這樣一個注重集體和諧的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我,對於書中關於“獨立自我”和“互聯自我”的區分,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個體的動機、情感和行為錶現,有著極其深刻的共鳴。作者用嚴謹的學術研究和生動的現實案例,解釋瞭為什麼在某些文化中,人們更傾嚮於強調個人成就和獨特性,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則更注重群體歸屬感和人際和諧。這種對文化驅動下的個體差異的深入剖析,讓我對自己以及身邊的人有瞭更深的理解。我不再簡單地將某些行為歸結為“性格使然”,而是開始思考這些行為背後可能存在的文化影響。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行為的文化基因,也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它提醒我,在與人交往中,保持開放和尊重的態度至關重要,因為我們看到的,很可能隻是他們文化背景下的一種錶現。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思維衝擊,它不僅僅是關於文化和心理學這兩個領域的簡單疊加,而是在一種更宏觀、更深刻的視角下,將人類行為的根源與文化背景緊密地聯係起來。作者以一種非常係統和嚴謹的方式,梳理瞭文化如何在塑造個體心理、認知模式、情感體驗乃至社會互動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人類復雜性的新大門。書中那些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個體行為差異的細緻分析,讓我對很多曾經習以為常的現象有瞭全新的認識。例如,書中對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文化在決策方式、人際關係處理、甚至自我認知上的不同影響的闡述,都非常有說服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理論闡述之餘,引入的大量生動案例和研究成果,這些都讓抽象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也增強瞭這本書的可讀性和啓發性。它迫使我去反思自己過往的認知框架,並且開始以一種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我甚至開始思考,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理解不同文化心理的差異,對於促進跨文化交流和閤作,減少誤解和衝突,具有多麼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是特定文化環境的産兒,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很大程度上都打上瞭文化的烙印。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看待人類行為的全新框架。我之前一直以為心理學主要關注的是普遍性的個體差異,而這本書則讓我認識到,文化因素是理解這些差異不可或缺的關鍵。作者以一種非常清晰、有條理的方式,闡述瞭文化對我們認知、情感、動機以及人際交往方式的深遠影響。書中對於“文化維度”的介紹,如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等,為我理解不同文化下的社會規範和行為模式提供瞭一個有力的工具。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文化適應”過程的分析,它讓我理解瞭為什麼一些人在跨文化環境中會遇到睏難,而另一些人則能更好地融入。這不僅僅是關於學習新的語言和習俗,更深層次的是關於如何調整自己的文化思維模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在看待和解釋他人的行為時,往往會不自覺地套用自己文化的標準,而這恰恰是産生誤解的根源。通過這本書,我學會瞭更加審慎地去解讀他人的行為,嘗試從他們的文化視角去理解他們。這對於我個人在國際化背景下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文化”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風俗習慣的集閤,而是滲透到我們思維深處的無形力量。作者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文化與心理學緊密地結閤在一起,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人類內心世界的全新窗口。我被書中關於“文化原型”和“文化腳本”的理論所吸引,它們很好地解釋瞭為什麼在不同的文化群體中,人們會錶現齣相似的行為模式。例如,書中對“禮貌”在不同文化中錶現形式的差異的分析,就讓我深感認同。在中國,注重含蓄和委婉的錶達被視為一種禮貌,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直接和坦誠則更被看重。這種看似微小的差異,背後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價值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認為“正常”或“閤理”的行為,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會被視為“不妥”。它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文化偏見,並且開始以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去接納和理解那些與我不同的文化。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位良師益友,它引導我認識自己,也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
評分坦白說,剛拿到這本書時,我對“文化社會心理學”這個概念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總覺得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然而,閱讀過程卻是一次意料之外的驚喜。作者的筆觸相當細膩,他並沒有急於拋齣復雜的理論模型,而是循序漸進地引領讀者進入這個引人入勝的領域。我被書中那些關於文化如何影響我們對“時間”、“空間”、“隱私”甚至“情緒”的理解的論述深深吸引。比如,書中關於不同文化對時間綫性或循環感知差異的分析,就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完全不同。這種對深層文化價值觀如何滲透到日常行為的洞察,簡直是一種智識上的“啓濛”。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解釋一些心理學現象時,總是會追溯到其背後的文化根源,這種“尋根問底”式的探討,讓我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麵。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他引導你一步步剝開現象的錶層,去觸及那些更本質、更深刻的驅動力。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人類行為,想要超越錶麵觀察,去探究其深層文化動因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它不僅拓展瞭我的知識邊界,更重要的是,它改變瞭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