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視聽語言(第二版)
定價:28元
作者:陸紹陽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301244357
字數:
頁碼:220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視聽語言(第二版)》列入博雅係列教材。本書暢銷6年而不衰。
目錄
緒 論 電影創作流程
一、 前期籌備階段
二、 實拍階段:讓門敞開著
三、 後期製作階段
章 影像
一、 影像的美學特徵
二、 影像的基本功能
三、 人是視覺元素的中心
第二章 場景
一、 如何選擇場景
二、 內景拍攝需注意的問題
三、 外景拍攝需注意的問題
第三章 光的運用
一、 光綫是塑造形象的基本手段
二、 光的強度和光的方嚮
三、 用光觀念
四、 光的處理方法
第四章 色彩的運用
一、 把色彩設計納入到總體造型設計之中
二、 用色彩幫助導演體現創作意圖
三、 用色彩感染觀眾的情緒
四、 處理好色彩間的和諧關係
第五章 構圖
一、 景框
二、 構圖
三、 一般構圖規律
第六章 鏡頭處理
一、 景彆與畫框
二、 角度與構圖
三、 焦距與構圖
四、 攝影機的運動方式
第七章 場麵調度
一、 什麼是場麵調度
二、 場麵調度的依據
三、 場麵調度的具體形式
四、 畫內空間和畫外空間
五、 場麵調度的特例
第八章 鏡頭組接
一、 鏡頭組接的依據
二、 創造獨特的時間流
三、 不同場麵的鏡頭組接
第九章 濛太奇
一、 濛太奇思維:一種結構影片的方法
二、 濛太奇思想:一種承載思想的工具
三、 濛太奇手法:一種增強效果的手段
第十章 長鏡頭
一、 長鏡頭的功能
二、 拍攝長鏡頭要解決的問題
第十一章 節奏
一、 什麼是節奏
二、 創造美的節奏
三、 失敗的節奏
第十二章 聲音
一、 聲音的錶現力
二、 用音響創造視聽效果
三、 音樂的作用
附錄1 《死亡詩社》的視覺錶達
一、 什麼是一部好作品的視聽語言構成?
二、 為什麼要以《死亡詩社》為研究樣本?
三、 《死亡詩社》的內容
四、 《死亡詩社》鏡頭處理上的特點
五、 前後鏡頭處理上的變化
附錄2 《東京物語》的視覺錶達
一、 小津安二郎其人
二、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
三、 小津安二郎的代錶作
四、 小津安二郎電影的視聽語言特點
附錄3 《尋槍》的聲音分析
一、 山裏的鄉音
二、 悠然的搖蕩
三、 簡約的主觀
附錄4 參考書目
附錄5 《視聽語言》分析的電影篇目
後記
第二版後記
內容提要
《視聽語言(第二版)》是一部論述電影基礎知識和構成元素、分析電影藝術技巧的比較全麵的大專院校電影教材,是大眾傳播專業學生、電影愛好者的良好讀物,也是一部注重理論聯係實際,強調學用結閤,便於應用和操作的創作指南。
《視聽語言(第二版)》從電影的基本元素入手,結閤中外電影作品中的經典段落,分析光、色彩、構圖等視覺構成要素的藝術特性,進而深入討論濛太奇、長鏡頭、場麵調度、鏡頭組接、節奏、聲音等視聽語言各個重要環節的錶現力及相互關係,體現瞭邏輯嚴密、層層遞進的係統分析和總體把握。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作者介紹
陸紹陽,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中國電影傢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傢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電影藝術雜誌評委。
這本《光影的詩學:電影攝影的藝術與哲學》完全是為那些癡迷於“如何拍齣美感”的視覺藝術傢準備的。它不是那種教你如何操作攝像機的技術手冊,而是一部深入探討光綫如何成為敘事元素的哲學著作。作者將攝影師提升到瞭與導演同等重要的地位,強調光綫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書中對自然光、人工光、輪廓光、散射光等不同光質的描繪,細膩到仿佛能讓人觸摸到光綫在空氣中的形態。我最喜歡的是它對“負空間”的闡釋,很多新手攝影師隻知道畫麵主體是什麼,但這本書教會我關注主體周圍那些未被照亮或故意留白的區域,這些“空無”是如何烘托情緒和引導觀眾視綫的。它還花瞭大量篇幅探討瞭膠片顆粒感與數碼畫麵的區彆,並將其提升到對“時間感”和“存在感”的探討層麵,讓原本很技術性的東西上升到瞭美學層麵。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次冥想,每一次對光的理解加深,都像是在心靈上添瞭一筆濃淡適宜的色彩。強烈推薦給所有對電影美學有極緻追求的影像工作者。
評分這本書《鏡頭的邏輯:從濛太奇到沉浸式體驗》探討的是剪輯的節奏與敘事效率,對於任何想掌握敘事節奏的創作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有條理,它首先迴顧瞭愛森斯坦的“撞擊式濛太奇”,然後深入分析瞭希區柯剋式的“懸念濛太奇”,但它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現代“去敘事化”剪輯手法的梳理。作者用大量篇幅討論瞭長鏡頭如何挑戰傳統剪輯的權威,以及數字時代下,信息過載如何影響觀眾對時間流逝的感知。我個人最受啓發的是關於“跳切”的心理學基礎,它解釋瞭為什麼有時突然的跳躍並不會讓觀眾感到睏惑,反而能製造齣一種強烈的能量感或時間加速感。書中的圖解非常清晰,它用流程圖和時間軸來展示不同剪輯方式對同一段素材的“重塑”,讓原本復雜的節奏變化變得可視化。總而言之,這本書讓你明白,剪輯遠不止是“把片段連起來”,它是一種對時間、空間和觀眾注意力的精準操控,掌握瞭它的邏輯,你就掌握瞭敘事的主動權。
評分這本《視覺敘事的力量》簡直是為我這種剛入行、對電影語言一竅不通的小白量身定製的寶典!它不是那種乾巴巴地羅列專業術語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導演在你旁邊手把手地教你如何“看”電影。我尤其喜歡它對景彆和角度的講解,以前看電影隻是跟著故事走,現在閤上書,再迴頭看那些經典片段,立刻能體會到為什麼同一個場景,用特寫和全景會帶來天壤之彆的情感衝擊。作者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大量引用瞭國內外經典影片作為案例,比如《教父》裏那些經典的低角度鏡頭如何烘托人物的權威感,或者《公民凱恩》中深焦鏡頭帶來的空間壓迫感,分析得入木三分。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關於色彩心理學的章節,它清晰地闡述瞭冷色調和暖色調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象徵意義,讓我意識到,每一個畫麵的調色都不是隨意的,背後都蘊含著強烈的敘事目的。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設計也非常用心,大量的電影畫麵截圖配閤文字解析,讓抽象的理論變得直觀易懂。讀完它,我感覺自己看電影的“度數”一下子增加瞭好幾倍,從一個單純的觀眾,蛻變成瞭一個能品咂齣畫麵背後深意的鑒賞者。對於任何想提升自己影像審美能力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反復研讀的經典。
評分我近期讀瞭一本關於聲音設計在影視作品中作用的書籍,名為《無聲的嘶吼:聽覺空間的構建》。在視覺為王的時代,很多人都忽略瞭聲音的巨大影響力,這本書則用翔實的案例證明瞭聲音纔是牽動觀眾情緒的幕後推手。它詳細拆解瞭擬音、音效、環境聲和音樂這四大聲音元素是如何協同作戰的。比如,書中對某個恐怖片中“心跳聲”的運用進行瞭微秒級的分析,解釋瞭為什麼那種頻率和節奏的跳動能瞬間引發觀眾的生理恐懼反應。它還深入探討瞭“空間聲場”的構建,如何通過立體聲或杜比全景聲技術,讓觀眾清晰地分辨齣聲音的來源方嚮和距離感,從而極大地增強瞭沉浸感。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具象化和感官化,他不是在講理論,而是讓你“聽見”文字。讀完後,我再去看任何一部電影,都會不自覺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聽覺上,留意那些原本被忽略的細節,比如走路聲的材質、呼吸的頻率、遠方傳來的模糊噪音……這本書徹底把我從“隻看”電影的習慣中解放齣來,變成瞭一個“聽”電影的深度體驗者。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紀錄片製作流程的書,這本書的書名是《真實之外的構建》。它給我帶來瞭顛覆性的認知,讓我明白瞭“客觀記錄”在紀錄片創作中幾乎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選擇和構建的結果。作者以極其坦誠的筆觸,剖析瞭從前期選題、田野調查、訪談技巧到後期剪輯的每一個環節中,導演的“私心”和倫理睏境。比如,書中詳細討論瞭如何處理“被觀看的焦慮”,當被拍攝對象意識到自己正在被記錄時,他們的行為如何被改變,而導演又該如何應對這種動態平衡。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非綫性敘事在紀錄片中的應用,它打破瞭傳統新聞報道的“時間綫”邏輯,用碎片化的信息和強烈的對比來構建主題,比平鋪直敘更有衝擊力。書中還收錄瞭許多“沉默的片段”的案例分析,探討瞭“不說什麼”有時比“說什麼”更重要的藝術。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犀利和批判性,它不會提供讓你感到舒服的答案,而是不斷地拋齣問題,迫使讀者去思考影像的權力邊界。如果你對媒體倫理、真實與虛構的邊界感興趣,這本書會讓你夜不能寐,因為它徹底解構瞭你對“影像記錄事實”的固有認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