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视听语言(第二版)
定价:28元
作者:陆绍阳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301244357
字数:
页码:220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视听语言(第二版)》列入博雅系列教材。本书畅销6年而不衰。
目录
绪 论 电影创作流程
一、 前期筹备阶段
二、 实拍阶段:让门敞开着
三、 后期制作阶段
章 影像
一、 影像的美学特征
二、 影像的基本功能
三、 人是视觉元素的中心
第二章 场景
一、 如何选择场景
二、 内景拍摄需注意的问题
三、 外景拍摄需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 光的运用
一、 光线是塑造形象的基本手段
二、 光的强度和光的方向
三、 用光观念
四、 光的处理方法
第四章 色彩的运用
一、 把色彩设计纳入到总体造型设计之中
二、 用色彩帮助导演体现创作意图
三、 用色彩感染观众的情绪
四、 处理好色彩间的和谐关系
第五章 构图
一、 景框
二、 构图
三、 一般构图规律
第六章 镜头处理
一、 景别与画框
二、 角度与构图
三、 焦距与构图
四、 摄影机的运动方式
第七章 场面调度
一、 什么是场面调度
二、 场面调度的依据
三、 场面调度的具体形式
四、 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
五、 场面调度的特例
第八章 镜头组接
一、 镜头组接的依据
二、 创造独特的时间流
三、 不同场面的镜头组接
第九章 蒙太奇
一、 蒙太奇思维:一种结构影片的方法
二、 蒙太奇思想:一种承载思想的工具
三、 蒙太奇手法:一种增强效果的手段
第十章 长镜头
一、 长镜头的功能
二、 拍摄长镜头要解决的问题
第十一章 节奏
一、 什么是节奏
二、 创造美的节奏
三、 失败的节奏
第十二章 声音
一、 声音的表现力
二、 用音响创造视听效果
三、 音乐的作用
附录1 《死亡诗社》的视觉表达
一、 什么是一部好作品的视听语言构成?
二、 为什么要以《死亡诗社》为研究样本?
三、 《死亡诗社》的内容
四、 《死亡诗社》镜头处理上的特点
五、 前后镜头处理上的变化
附录2 《东京物语》的视觉表达
一、 小津安二郎其人
二、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
三、 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
四、 小津安二郎电影的视听语言特点
附录3 《寻枪》的声音分析
一、 山里的乡音
二、 悠然的摇荡
三、 简约的主观
附录4 参考书目
附录5 《视听语言》分析的电影篇目
后记
第二版后记
内容提要
《视听语言(第二版)》是一部论述电影基础知识和构成元素、分析电影艺术技巧的比较全面的大专院校电影教材,是大众传播专业学生、电影爱好者的良好读物,也是一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用结合,便于应用和操作的创作指南。
《视听语言(第二版)》从电影的基本元素入手,结合中外电影作品中的经典段落,分析光、色彩、构图等视觉构成要素的艺术特性,进而深入讨论蒙太奇、长镜头、场面调度、镜头组接、节奏、声音等视听语言各个重要环节的表现力及相互关系,体现了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系统分析和总体把握。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电影艺术杂志评委。
这本《光影的诗学:电影摄影的艺术与哲学》完全是为那些痴迷于“如何拍出美感”的视觉艺术家准备的。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操作摄像机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深入探讨光线如何成为叙事元素的哲学著作。作者将摄影师提升到了与导演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光线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书中对自然光、人工光、轮廓光、散射光等不同光质的描绘,细腻到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光线在空气中的形态。我最喜欢的是它对“负空间”的阐释,很多新手摄影师只知道画面主体是什么,但这本书教会我关注主体周围那些未被照亮或故意留白的区域,这些“空无”是如何烘托情绪和引导观众视线的。它还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胶片颗粒感与数码画面的区别,并将其提升到对“时间感”和“存在感”的探讨层面,让原本很技术性的东西上升到了美学层面。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冥想,每一次对光的理解加深,都像是在心灵上添了一笔浓淡适宜的色彩。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电影美学有极致追求的影像工作者。
评分这本《视觉叙事的力量》简直是为我这种刚入行、对电影语言一窍不通的小白量身定制的宝典!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罗列专业术语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演在你旁边手把手地教你如何“看”电影。我尤其喜欢它对景别和角度的讲解,以前看电影只是跟着故事走,现在合上书,再回头看那些经典片段,立刻能体会到为什么同一个场景,用特写和全景会带来天壤之别的情感冲击。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大量引用了国内外经典影片作为案例,比如《教父》里那些经典的低角度镜头如何烘托人物的权威感,或者《公民凯恩》中深焦镜头带来的空间压迫感,分析得入木三分。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色彩心理学的章节,它清晰地阐述了冷色调和暖色调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象征意义,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画面的调色都不是随意的,背后都蕴含着强烈的叙事目的。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也非常用心,大量的电影画面截图配合文字解析,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读完它,我感觉自己看电影的“度数”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倍,从一个单纯的观众,蜕变成了一个能品咂出画面背后深意的鉴赏者。对于任何想提升自己影像审美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
评分我近期读了一本关于声音设计在影视作品中作用的书籍,名为《无声的嘶吼:听觉空间的构建》。在视觉为王的时代,很多人都忽略了声音的巨大影响力,这本书则用翔实的案例证明了声音才是牵动观众情绪的幕后推手。它详细拆解了拟音、音效、环境声和音乐这四大声音元素是如何协同作战的。比如,书中对某个恐怖片中“心跳声”的运用进行了微秒级的分析,解释了为什么那种频率和节奏的跳动能瞬间引发观众的生理恐惧反应。它还深入探讨了“空间声场”的构建,如何通过立体声或杜比全景声技术,让观众清晰地分辨出声音的来源方向和距离感,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沉浸感。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具象化和感官化,他不是在讲理论,而是让你“听见”文字。读完后,我再去看任何一部电影,都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觉上,留意那些原本被忽略的细节,比如走路声的材质、呼吸的频率、远方传来的模糊噪音……这本书彻底把我从“只看”电影的习惯中解放出来,变成了一个“听”电影的深度体验者。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纪录片制作流程的书,这本书的书名是《真实之外的构建》。它给我带来了颠覆性的认知,让我明白了“客观记录”在纪录片创作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选择和构建的结果。作者以极其坦诚的笔触,剖析了从前期选题、田野调查、访谈技巧到后期剪辑的每一个环节中,导演的“私心”和伦理困境。比如,书中详细讨论了如何处理“被观看的焦虑”,当被拍摄对象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记录时,他们的行为如何被改变,而导演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动态平衡。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非线性叙事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它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的“时间线”逻辑,用碎片化的信息和强烈的对比来构建主题,比平铺直叙更有冲击力。书中还收录了许多“沉默的片段”的案例分析,探讨了“不说什么”有时比“说什么”更重要的艺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犀利和批判性,它不会提供让你感到舒服的答案,而是不断地抛出问题,迫使读者去思考影像的权力边界。如果你对媒体伦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感兴趣,这本书会让你夜不能寐,因为它彻底解构了你对“影像记录事实”的固有认知。
评分这本书《镜头的逻辑:从蒙太奇到沉浸式体验》探讨的是剪辑的节奏与叙事效率,对于任何想掌握叙事节奏的创作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有条理,它首先回顾了爱森斯坦的“撞击式蒙太奇”,然后深入分析了希区柯克式的“悬念蒙太奇”,但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现代“去叙事化”剪辑手法的梳理。作者用大量篇幅讨论了长镜头如何挑战传统剪辑的权威,以及数字时代下,信息过载如何影响观众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我个人最受启发的是关于“跳切”的心理学基础,它解释了为什么有时突然的跳跃并不会让观众感到困惑,反而能制造出一种强烈的能量感或时间加速感。书中的图解非常清晰,它用流程图和时间轴来展示不同剪辑方式对同一段素材的“重塑”,让原本复杂的节奏变化变得可视化。总而言之,这本书让你明白,剪辑远不止是“把片段连起来”,它是一种对时间、空间和观众注意力的精准操控,掌握了它的逻辑,你就掌握了叙事的主动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