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史话

有机化学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祺 编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化学史
  • 科学史
  • 化学
  • 历史
  • 科普
  • 人物
  • 科学
  • 教育
  • 通俗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陕西师大
ISBN:9787561391099
商品编码:2874580283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有机化学史话
  • 作者:编者:吴祺
  • 定价:68
  • 出版社:陕西师大
  • ISBN号:978756139109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7-01
  • 印刷时间:2017-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45
  • 字数:640千字

内容提要

吴祺编著的《有机化学史话》分22章,就有机化 学及其分支学科,以学科发展为线索、以科研活动为 中心详述科学家们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奋斗历程, 并客观评价其科学贡献。每章后对所涉重要人物附以 简介文字,帮助读者了解科学家的全面信息。以事件 为中心的纵向叙述和以人物为中心的横向介绍相结合 ,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宏阔的有机化学历史画卷,并达 到了基础性、知识性及趣味性的有机统一。该书可作 为化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辅助读物,也可作为一般的 科普读物供爱好者阅享。
    

作者简介

吴祺,男,教授,硕士生导师。195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被分配至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从事有机化学及生物无机化学教学工作。1972年至今在**报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编著有《中学化学教师进修读本·有机化学》《有机化学解题技巧》《中学化学演示实验(下)》,译著有《身边的化学现象——日本化学家的探索》《基础化学实验大全(Ⅴ)·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基础化学实验大全(Ⅲ)·有机化学实验》等。

目录

17.2 原子能利用与氟化学发展
17.3 有机氟化物的合成
17.4 CFCs的代替品
17.5 思高洁与含氟界面活性剂
17.6 有机含氟医药
17.7 吸人式麻醉剂
17.8 人造血
17.9 有机含氟农药
17.10 电子工业产品中的氟化物
人物简介
**8章 有机金属化学
18.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发现与发展
18.2 有机砷化合物
18.3 有机硼化学
18.4 有机硅化学
18.5 有机铝化合物
18.6 有机汞化合物
18.7 二茂铁
人物简介
**9章 药物化学
19.1 药物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19.2 阿司匹林
19.3 洒尔佛散
19.4 百浪多息和磺胺药
19.5 青霉素
19.6 硝酸甘油
19.7 万艾可(**)
19.8 洋地黄和地高辛
19.9 乙醚
19.10 氯氮革与安眠药
19.11 齐多夫定与艾滋病的治疗
19.12 沙利度胺
第20章 农药化学
20.1 农业与农药
20.2 杀虫剂
20.3 杀菌剂
20.4 除草剂
20.5 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21章 食品科学
21.1 酒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
21.2 豆腐史考
21.3 甜味剂
第22章 有机污染
22.1 白色污染
22.2 环境激素
22.3 保护臭氧层
22.4 农药与环境
22.5 神经性毒剂
22.6 印度博帕尔悲剧
22.7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


好的,这是为您创作的一份关于《有机化学史话》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且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的痕迹: 揭秘碳之奥秘:一部跨越时空的化学史诗 书名:有机化学史话 内容提要 在浩瀚的化学世界中,有机化学无疑是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领域。它关乎生命本身,从我们呼吸的空气、食用的食物,到构建身体的细胞,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材料与药物,无一不烙印着碳元素复杂而精妙的印记。然而,要真正理解有机化学的深刻内涵,我们必须回溯其波澜壮阔的演进历程。 《有机化学史话》并非一部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编年史,它以生动的笔触,带领读者穿梭于数个世纪的科学探索之中,重现那些定义了现代有机化学的决定性时刻、突破性发现以及那些充满激情的化学家们。本书的叙事核心,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命题展开:人类是如何从“生命力”的迷思中挣脱出来,最终掌握了操控碳骨架的钥匙,并将其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工具的。 第一部:从矿物到生命力的禁锢(18世纪中叶前) 本书始于对早期化学实践的回顾。在启蒙运动的曙光中,化学还未完全脱离炼金术的阴影。此时的物质被简单地划分为“无机物”(源于矿物)和“有机物”(源于动植物生命体)。这种根深蒂固的二元论,源于一个强大的信条——“生命力论”(Vitalism)。人们坚信,有机物质的形成必须依赖于一种神秘的、无法在实验室中重现的“生命力”。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那些早期的勇敢尝试者。他们收集天然产物,试图分离和提纯,但终究受限于技术和理论的桎梏。这段历史充满了困惑与误解,却也孕育了对天然物质结构的好奇心,为后来的革命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燃烧的火焰——推翻生命力论的里程碑(19世纪初至中期) 历史的转折点在1828年到来,那是化学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Friedrich Wöhler)进行的一次看似寻常的实验,却带来了惊天动地的后果。他将无机物氰酸铵加热,意外地得到了尿素——一种明确的、在生物体内产生的有机物质。 本书将详细剖析这一“意外的胜利”。维勒的发现如同投向生命力论心脏的一颗重磅炸弹,彻底动摇了传统的化学观。随后,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在有机分析领域的奠基性工作,使得对有机化合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成为可能,为后续的结构解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石。我们还将探寻伯采利乌斯(Jöns Jacob Berzelius)对“有机化学”术语的正式确立,以及硫醇、乙醇等基础化合物的结构被逐步揭示的过程。 第三部:结构的革命——从链到环的构建(19世纪下半叶) 一旦生命力的枷锁被打破,有机化学便如脱缰的野马,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任务是:如何描述这些复杂碳骨架的排列方式? 凯库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é)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提出并完善的“化合价”概念,特别是对碳的四价性的确认,为有机化学提供了几何学的框架。本书将重点阐述他那著名的“梦境”——六元环苯的结构是如何诞生的。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芳香族化合物的奇特稳定性,更开启了整个芳香化学的时代。 紧随其后,格拉斯哥的阿奇博尔德·库珀(Archibald Scott Couper)独立提出的链状结构理论,与凯库勒的环状理论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现代有机结构学的双支柱。我们还将跟随瓦尔登(Adolf von Baeyer)对天然染料的研究,见证有机合成化学如何开始反哺天然产物研究的壮举。 第四部:三维空间的维度——手性与立体化学的诞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当分子被描绘成平面结构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浮现了:为什么某些分子具有“左右手性”?为什么左手和右手虽然结构相似,却不能互相重叠?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在酒石酸盐结晶中的观察,是立体化学的萌芽。然而,真正将这一概念系统化的是范特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和勒贝尔(Joseph Achille Le Bel)。他们大胆地提出,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中是按特定的几何构型排列的,这为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书详述了如何从二维的“画图”跨越到三维的“空间构建”,这一飞跃对于药物研发和生物化学的意义,是革命性的。 第五部:合成的辉煌与工业的崛起(20世纪) 进入20世纪,有机化学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学问,它与石油化工、制药工业紧密结合,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面貌。 本书将描绘合成化学家们如何攻克一个个“不可能的任务”。从赫尔曼·埃米尔·费休(Hermann Emil Fischer)对糖类和嘌呤的合成,到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对化疗药物“606”(砷凡纳明)的探索,展示了有机合成如何从实验室的精巧把戏,发展成为影响数亿人生死的强大力量。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现代合成工具的诞生,如有机金属试剂、不对称催化等技术如何被开发出来,它们使得过去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转化,如今只需数小时即可高效实现。 结语:未完待续的碳之史诗 《有机化学史话》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清晰地勾勒出有机化学从神话到科学,从定性到定量的完整轨迹。它不仅是化学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也是每一个对科学发展史抱有好奇心的读者不可多得的读物。通过追溯这些伟大的发现与失误,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是如何一步步艰难构建起来的,以及化学家们面对未知时所展现出的非凡的想象力与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这部历史,正如碳元素本身一样,复杂、坚韧,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处理堪称一绝,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揭开一张泛黄的历史画卷。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非常舒服,油墨的印刷清晰稳定,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穿插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插图和文献片段的复刻,这些视觉材料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能力,时而紧凑如戏剧冲突,时而舒缓如哲思冥想。例如,当描述某个关键理论的提出时,作者会放慢笔速,细致入微地描绘当时的环境压力和学术争论,这使得读者能够真正站在历史的语境下去理解那个发现的革命性意义。它没有被冗余的化学公式所淹没,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人”与“思想”的演变上,做到了知识性与可读性的完美平衡,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友好的入门佳作,同时对资深研究者来说,也能从中汲取到不同的历史视角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独特,它巧妙地避开了学院派的僵硬腔调,采用了类似文学散文的叙事手法,充满了画面感和生动的比喻。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坐在一个古老的图书馆里,听一位饱学之士,用近乎诗意的语言,讲述那些关于分子重组和化学键形成的故事。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即便是涉及复杂的化学概念,也能用形象化的描述将其转化为直观的图像,例如对官能团性质的描述,活灵活现,让人过目不忘。这种流畅自然的文笔,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曾经望而生畏的化学原理变得如同日常对话一般清晰易懂。它成功地证明了,严谨的科学内容完全可以与优美的文学表达并存不悖,甚至相得益彰,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让人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悄然接受了知识的熏陶。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时间轴的选取和事件的侧重上,展现了作者非常独到的眼光。它没有平均用力地涵盖所有化学分支,而是集中火力在几个对现代化学体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转折点上进行深度挖掘。特别是对有机化学领域从早期提纯到结构解析的跨越,叙述得尤为精彩。书中对于一些边缘但至关重要的贡献者的描绘,也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往往是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忽略的人物,但正是他们的点滴积累,才促成了最终的突破。通过这种聚焦,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关键的因果关系,而不是被大量的枝节信息所淹没。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精心打磨过的放大镜,将特定历史时期的关键矛盾和突破点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历史的“为什么”比“是什么”更加引人入胜,读后让人对科学进步的复杂性和积累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完全没有那种传统教科书的枯燥感。作者像是带着你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些科学发现背后的挣扎与灵光乍现。读起来更像是在听一位资深的、对化学充满热情的学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每一个化学家的名字、每一个关键的实验,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那种对早期化学家们思维模式的深入剖析,他们是如何从炼金术的迷雾中一步步摸索出现代化学的框架,那种探索精神和对未知的敬畏,读来让人热血沸腾。特别是关于元素周期表的构建过程,那种在混乱中寻求秩序的智慧,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对这个基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点燃了对科学探索本身的兴趣,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究更多背后的细节。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化学定律与人类的创造力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读完后感觉自己不光是学到了知识,更是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智力冒险。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阅读同类科普读物的预期。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重大发现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发现背后的社会、哲学乃至经济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作者显然下了巨大的功夫,查阅了大量一手资料和信件往来,使得论证过程扎实可信。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批判性的视角,它没有将那些历史上的科学巨匠神化,而是坦诚地展示了他们论战、误判,甚至互相抄袭的“人性”一面。这种去英雄化的处理,反而让科学史变得更加真实和可亲近。读到那些关于结构理论被激烈反对,但最终被实验反复验证的过程时,我仿佛能感受到科学共同体内部那种紧张而又充满活力的辩论氛围。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剖析科学方法论是如何在不断的自我修正中前进的,这种深刻的思辨性,让这本书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