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祺编著的《有机化学史话》分22章,就有机化 学及其分支学科,以学科发展为线索、以科研活动为 中心详述科学家们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奋斗历程, 并客观评价其科学贡献。每章后对所涉重要人物附以 简介文字,帮助读者了解科学家的全面信息。以事件 为中心的纵向叙述和以人物为中心的横向介绍相结合 ,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宏阔的有机化学历史画卷,并达 到了基础性、知识性及趣味性的有机统一。该书可作 为化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辅助读物,也可作为一般的 科普读物供爱好者阅享。
吴祺,男,教授,硕士生导师。195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被分配至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从事有机化学及生物无机化学教学工作。1972年至今在**报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编著有《中学化学教师进修读本·有机化学》《有机化学解题技巧》《中学化学演示实验(下)》,译著有《身边的化学现象——日本化学家的探索》《基础化学实验大全(Ⅴ)·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基础化学实验大全(Ⅲ)·有机化学实验》等。
17.2 原子能利用与氟化学发展
17.3 有机氟化物的合成
17.4 CFCs的代替品
17.5 思高洁与含氟界面活性剂
17.6 有机含氟医药
17.7 吸人式麻醉剂
17.8 人造血
17.9 有机含氟农药
17.10 电子工业产品中的氟化物
人物简介
**8章 有机金属化学
18.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发现与发展
18.2 有机砷化合物
18.3 有机硼化学
18.4 有机硅化学
18.5 有机铝化合物
18.6 有机汞化合物
18.7 二茂铁
人物简介
**9章 药物化学
19.1 药物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19.2 阿司匹林
19.3 洒尔佛散
19.4 百浪多息和磺胺药
19.5 青霉素
19.6 硝酸甘油
19.7 万艾可(**)
19.8 洋地黄和地高辛
19.9 乙醚
19.10 氯氮革与安眠药
19.11 齐多夫定与艾滋病的治疗
19.12 沙利度胺
第20章 农药化学
20.1 农业与农药
20.2 杀虫剂
20.3 杀菌剂
20.4 除草剂
20.5 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21章 食品科学
21.1 酒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
21.2 豆腐史考
21.3 甜味剂
第22章 有机污染
22.1 白色污染
22.2 环境激素
22.3 保护臭氧层
22.4 农药与环境
22.5 神经性毒剂
22.6 印度博帕尔悲剧
22.7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处理堪称一绝,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揭开一张泛黄的历史画卷。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非常舒服,油墨的印刷清晰稳定,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穿插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插图和文献片段的复刻,这些视觉材料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能力,时而紧凑如戏剧冲突,时而舒缓如哲思冥想。例如,当描述某个关键理论的提出时,作者会放慢笔速,细致入微地描绘当时的环境压力和学术争论,这使得读者能够真正站在历史的语境下去理解那个发现的革命性意义。它没有被冗余的化学公式所淹没,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人”与“思想”的演变上,做到了知识性与可读性的完美平衡,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友好的入门佳作,同时对资深研究者来说,也能从中汲取到不同的历史视角和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独特,它巧妙地避开了学院派的僵硬腔调,采用了类似文学散文的叙事手法,充满了画面感和生动的比喻。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坐在一个古老的图书馆里,听一位饱学之士,用近乎诗意的语言,讲述那些关于分子重组和化学键形成的故事。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即便是涉及复杂的化学概念,也能用形象化的描述将其转化为直观的图像,例如对官能团性质的描述,活灵活现,让人过目不忘。这种流畅自然的文笔,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曾经望而生畏的化学原理变得如同日常对话一般清晰易懂。它成功地证明了,严谨的科学内容完全可以与优美的文学表达并存不悖,甚至相得益彰,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让人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悄然接受了知识的熏陶。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时间轴的选取和事件的侧重上,展现了作者非常独到的眼光。它没有平均用力地涵盖所有化学分支,而是集中火力在几个对现代化学体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转折点上进行深度挖掘。特别是对有机化学领域从早期提纯到结构解析的跨越,叙述得尤为精彩。书中对于一些边缘但至关重要的贡献者的描绘,也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往往是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忽略的人物,但正是他们的点滴积累,才促成了最终的突破。通过这种聚焦,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关键的因果关系,而不是被大量的枝节信息所淹没。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精心打磨过的放大镜,将特定历史时期的关键矛盾和突破点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历史的“为什么”比“是什么”更加引人入胜,读后让人对科学进步的复杂性和积累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完全没有那种传统教科书的枯燥感。作者像是带着你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些科学发现背后的挣扎与灵光乍现。读起来更像是在听一位资深的、对化学充满热情的学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每一个化学家的名字、每一个关键的实验,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那种对早期化学家们思维模式的深入剖析,他们是如何从炼金术的迷雾中一步步摸索出现代化学的框架,那种探索精神和对未知的敬畏,读来让人热血沸腾。特别是关于元素周期表的构建过程,那种在混乱中寻求秩序的智慧,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对这个基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点燃了对科学探索本身的兴趣,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究更多背后的细节。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化学定律与人类的创造力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读完后感觉自己不光是学到了知识,更是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智力冒险。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阅读同类科普读物的预期。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重大发现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发现背后的社会、哲学乃至经济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作者显然下了巨大的功夫,查阅了大量一手资料和信件往来,使得论证过程扎实可信。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批判性的视角,它没有将那些历史上的科学巨匠神化,而是坦诚地展示了他们论战、误判,甚至互相抄袭的“人性”一面。这种去英雄化的处理,反而让科学史变得更加真实和可亲近。读到那些关于结构理论被激烈反对,但最终被实验反复验证的过程时,我仿佛能感受到科学共同体内部那种紧张而又充满活力的辩论氛围。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剖析科学方法论是如何在不断的自我修正中前进的,这种深刻的思辨性,让这本书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