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史話

有機化學史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祺 編
圖書標籤:
  • 有機化學
  • 化學史
  • 科學史
  • 化學
  • 曆史
  • 科普
  • 人物
  • 科學
  • 教育
  • 通俗讀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火把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陝西師大
ISBN:9787561391099
商品編碼:28745802838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有機化學史話
  • 作者:編者:吳祺
  • 定價:68
  • 齣版社:陝西師大
  • ISBN號:9787561391099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7-07-01
  • 印刷時間:2017-07-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445
  • 字數:640韆字

內容提要

吳祺編著的《有機化學史話》分22章,就有機化 學及其分支學科,以學科發展為綫索、以科研活動為 中心詳述科學傢們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奮鬥曆程, 並客觀評價其科學貢獻。每章後對所涉重要人物附以 簡介文字,幫助讀者瞭解科學傢的全麵信息。以事件 為中心的縱嚮敘述和以人物為中心的橫嚮介紹相結閤 ,給讀者描繪瞭一幅宏闊的有機化學曆史畫捲,並達 到瞭基礎性、知識性及趣味性的有機統一。該書可作 為化學相關專業本科生的輔助讀物,也可作為一般的 科普讀物供愛好者閱享。
    

作者簡介

吳祺,男,教授,碩士生導師。1954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化學係,被分配至陝西師範大學化學係從事有機化學及生物無機化學教學工作。1972年至今在**報刊上發錶論文70餘篇。編著有《中學化學教師進修讀本·有機化學》《有機化學解題技巧》《中學化學演示實驗(下)》,譯著有《身邊的化學現象——日本化學傢的探索》《基礎化學實驗大全(Ⅴ)·儀器分析和化學分析》《基礎化學實驗大全(Ⅲ)·有機化學實驗》等。

目錄

17.2 原子能利用與氟化學發展
17.3 有機氟化物的閤成
17.4 CFCs的代替品
17.5 思高潔與含氟界麵活性劑
17.6 有機含氟醫藥
17.7 吸人式麻醉劑
17.8 人造血
17.9 有機含氟農藥
17.10 電子工業産品中的氟化物
人物簡介
**8章 有機金屬化學
18.1 有機金屬化閤物的發現與發展
18.2 有機砷化閤物
18.3 有機硼化學
18.4 有機矽化學
18.5 有機鋁化閤物
18.6 有機汞化閤物
18.7 二茂鐵
人物簡介
**9章 藥物化學
19.1 藥物化學的産生和發展
19.2 阿司匹林
19.3 灑爾佛散
19.4 百浪多息和磺胺藥
19.5 青黴素
19.6 硝酸甘油
19.7 萬艾可(**)
19.8 洋地黃和地高辛
19.9 乙醚
19.10 氯氮革與安眠藥
19.11 齊多夫定與艾滋病的治療
19.12 沙利度胺
第20章 農藥化學
20.1 農業與農藥
20.2 殺蟲劑
20.3 殺菌劑
20.4 除草劑
20.5 植物生長調節劑
第21章 食品科學
21.1 酒在中國的起源和發展
21.2 豆腐史考
21.3 甜味劑
第22章 有機汙染
22.1 白色汙染
22.2 環境激素
22.3 保護臭氧層
22.4 農藥與環境
22.5 神經性毒劑
22.6 印度博帕爾悲劇
22.7 揮發性有機物汙染


好的,這是為您創作的一份關於《有機化學史話》的圖書簡介,力求詳實且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跡的痕跡: 揭秘碳之奧秘:一部跨越時空的化學史詩 書名:有機化學史話 內容提要 在浩瀚的化學世界中,有機化學無疑是最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領域。它關乎生命本身,從我們呼吸的空氣、食用的食物,到構建身體的細胞,再到我們賴以生存的材料與藥物,無一不烙印著碳元素復雜而精妙的印記。然而,要真正理解有機化學的深刻內涵,我們必須迴溯其波瀾壯闊的演進曆程。 《有機化學史話》並非一部枯燥的教科書,而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編年史,它以生動的筆觸,帶領讀者穿梭於數個世紀的科學探索之中,重現那些定義瞭現代有機化學的決定性時刻、突破性發現以及那些充滿激情的化學傢們。本書的敘事核心,是圍繞著一個核心命題展開:人類是如何從“生命力”的迷思中掙脫齣來,最終掌握瞭操控碳骨架的鑰匙,並將其轉化為改變世界的工具的。 第一部:從礦物到生命力的禁錮(18世紀中葉前) 本書始於對早期化學實踐的迴顧。在啓濛運動的曙光中,化學還未完全脫離煉金術的陰影。此時的物質被簡單地劃分為“無機物”(源於礦物)和“有機物”(源於動植物生命體)。這種根深蒂固的二元論,源於一個強大的信條——“生命力論”(Vitalism)。人們堅信,有機物質的形成必須依賴於一種神秘的、無法在實驗室中重現的“生命力”。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那些早期的勇敢嘗試者。他們收集天然産物,試圖分離和提純,但終究受限於技術和理論的桎梏。這段曆史充滿瞭睏惑與誤解,卻也孕育瞭對天然物質結構的好奇心,為後來的革命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燃燒的火焰——推翻生命力論的裏程碑(19世紀初至中期) 曆史的轉摺點在1828年到來,那是化學史上最富戲劇性的一幕。德國化學傢弗裏德裏希·維勒(Friedrich Wöhler)進行的一次看似尋常的實驗,卻帶來瞭驚天動地的後果。他將無機物氰酸銨加熱,意外地得到瞭尿素——一種明確的、在生物體內産生的有機物質。 本書將詳細剖析這一“意外的勝利”。維勒的發現如同投嚮生命力論心髒的一顆重磅炸彈,徹底動搖瞭傳統的化學觀。隨後,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在有機分析領域的奠基性工作,使得對有機化閤物的定性與定量分析成為可能,為後續的結構解析提供瞭堅實的基石。我們還將探尋伯采利烏斯(Jöns Jacob Berzelius)對“有機化學”術語的正式確立,以及硫醇、乙醇等基礎化閤物的結構被逐步揭示的過程。 第三部:結構的革命——從鏈到環的構建(19世紀下半葉) 一旦生命力的枷鎖被打破,有機化學便如脫繮的野馬,進入瞭飛速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的核心任務是:如何描述這些復雜碳骨架的排列方式? 凱庫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é)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提齣並完善的“化閤價”概念,特彆是對碳的四價性的確認,為有機化學提供瞭幾何學的框架。本書將重點闡述他那著名的“夢境”——六元環苯的結構是如何誕生的。這一發現不僅解釋瞭芳香族化閤物的奇特穩定性,更開啓瞭整個芳香化學的時代。 緊隨其後,格拉斯哥的阿奇博爾德·庫珀(Archibald Scott Couper)獨立提齣的鏈狀結構理論,與凱庫勒的環狀理論相輔相成,共同構建瞭現代有機結構學的雙支柱。我們還將跟隨瓦爾登(Adolf von Baeyer)對天然染料的研究,見證有機閤成化學如何開始反哺天然産物研究的壯舉。 第四部:三維空間的維度——手性與立體化學的誕生(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當分子被描繪成平麵結構後,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浮現瞭:為什麼某些分子具有“左右手性”?為什麼左手和右手雖然結構相似,卻不能互相重疊?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在酒石酸鹽結晶中的觀察,是立體化學的萌芽。然而,真正將這一概念係統化的是範特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和勒貝爾(Joseph Achille Le Bel)。他們大膽地提齣,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間中是按特定的幾何構型排列的,這為理解化學反應的機理提供瞭全新的視角。本書詳述瞭如何從二維的“畫圖”跨越到三維的“空間構建”,這一飛躍對於藥物研發和生物化學的意義,是革命性的。 第五部:閤成的輝煌與工業的崛起(20世紀) 進入20世紀,有機化學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學問,它與石油化工、製藥工業緊密結閤,深刻地改變瞭人類的生活麵貌。 本書將描繪閤成化學傢們如何攻剋一個個“不可能的任務”。從赫爾曼·埃米爾·費休(Hermann Emil Fischer)對糖類和嘌呤的閤成,到保羅·埃利希(Paul Ehrlich)對化療藥物“606”(砷凡納明)的探索,展示瞭有機閤成如何從實驗室的精巧把戲,發展成為影響數億人生死的強大力量。 此外,我們還將探討現代閤成工具的誕生,如有機金屬試劑、不對稱催化等技術如何被開發齣來,它們使得過去需要數月纔能完成的轉化,如今隻需數小時即可高效實現。 結語:未完待續的碳之史詩 《有機化學史話》以宏大的曆史視野,清晰地勾勒齣有機化學從神話到科學,從定性到定量的完整軌跡。它不僅是化學愛好者的案頭必備,也是每一個對科學發展史抱有好奇心的讀者不可多得的讀物。通過追溯這些偉大的發現與失誤,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現代科學知識體係是如何一步步艱難構建起來的,以及化學傢們麵對未知時所展現齣的非凡的想象力與堅韌不拔的探索精神。這部曆史,正如碳元素本身一樣,復雜、堅韌,充滿瞭無限的可能。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為獨特,它巧妙地避開瞭學院派的僵硬腔調,采用瞭類似文學散文的敘事手法,充滿瞭畫麵感和生動的比喻。閱讀時,我感覺自己仿佛坐在一個古老的圖書館裏,聽一位飽學之士,用近乎詩意的語言,講述那些關於分子重組和化學鍵形成的故事。作者的遣詞造句非常講究,即便是涉及復雜的化學概念,也能用形象化的描述將其轉化為直觀的圖像,例如對官能團性質的描述,活靈活現,讓人過目不忘。這種流暢自然的文筆,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那些曾經望而生畏的化學原理變得如同日常對話一般清晰易懂。它成功地證明瞭,嚴謹的科學內容完全可以與優美的文學錶達並存不悖,甚至相得益彰,創造齣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讓人在享受文學之美的同時,也悄然接受瞭知識的熏陶。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完全沒有那種傳統教科書的枯燥感。作者像是帶著你穿越時空,親身體驗那些科學發現背後的掙紮與靈光乍現。讀起來更像是在聽一位資深的、對化學充滿熱情的學者娓娓道來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每一個化學傢的名字、每一個關鍵的實驗,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我特彆喜歡那種對早期化學傢們思維模式的深入剖析,他們是如何從煉金術的迷霧中一步步摸索齣現代化學的框架,那種探索精神和對未知的敬畏,讀來讓人熱血沸騰。特彆是關於元素周期錶的構建過程,那種在混亂中尋求秩序的智慧,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對這個基礎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尊重。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它點燃瞭對科學探索本身的興趣,讓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究更多背後的細節。它成功地將冰冷的化學定律與人類的創造力緊密地聯係在瞭一起,讀完後感覺自己不光是學到瞭知識,更是經曆瞭一場波瀾壯闊的智力冒險。

評分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在時間軸的選取和事件的側重上,展現瞭作者非常獨到的眼光。它沒有平均用力地涵蓋所有化學分支,而是集中火力在幾個對現代化學體係産生決定性影響的轉摺點上進行深度挖掘。特彆是對有機化學領域從早期提純到結構解析的跨越,敘述得尤為精彩。書中對於一些邊緣但至關重要的貢獻者的描繪,也令人印象深刻,他們往往是那些在主流敘事中被忽略的人物,但正是他們的點滴積纍,纔促成瞭最終的突破。通過這種聚焦,讀者能夠更清晰地把握住曆史發展的脈絡和關鍵的因果關係,而不是被大量的枝節信息所淹沒。這本書就像是一個精心打磨過的放大鏡,將特定曆史時期的關鍵矛盾和突破點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麵前,讓曆史的“為什麼”比“是什麼”更加引人入勝,讀後讓人對科學進步的復雜性和積纍性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處理堪稱一絕,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揭開一張泛黃的曆史畫捲。紙張的質感拿在手裏非常舒服,油墨的印刷清晰穩定,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值得稱道的是,它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穿插瞭許多珍貴的曆史插圖和文獻片段的復刻,這些視覺材料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節奏上的把控能力,時而緊湊如戲劇衝突,時而舒緩如哲思冥想。例如,當描述某個關鍵理論的提齣時,作者會放慢筆速,細緻入微地描繪當時的環境壓力和學術爭論,這使得讀者能夠真正站在曆史的語境下去理解那個發現的革命性意義。它沒有被冗餘的化學公式所淹沒,而是將重點放在瞭“人”與“思想”的演變上,做到瞭知識性與可讀性的完美平衡,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友好的入門佳作,同時對資深研究者來說,也能從中汲取到不同的曆史視角和啓發。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廣度,遠超我閱讀同類科普讀物的預期。它並非僅僅停留在對重大發現的羅列上,而是深入探究瞭這些發現背後的社會、哲學乃至經濟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作者顯然下瞭巨大的功夫,查閱瞭大量一手資料和信件往來,使得論證過程紮實可信。在我看來,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其批判性的視角,它沒有將那些曆史上的科學巨匠神化,而是坦誠地展示瞭他們論戰、誤判,甚至互相抄襲的“人性”一麵。這種去英雄化的處理,反而讓科學史變得更加真實和可親近。讀到那些關於結構理論被激烈反對,但最終被實驗反復驗證的過程時,我仿佛能感受到科學共同體內部那種緊張而又充滿活力的辯論氛圍。它不僅僅是在記錄曆史,更是在剖析科學方法論是如何在不斷的自我修正中前進的,這種深刻的思辨性,讓這本書的價值提升到瞭一個更高的層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