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祺編著的《有機化學史話》分22章,就有機化 學及其分支學科,以學科發展為綫索、以科研活動為 中心詳述科學傢們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奮鬥曆程, 並客觀評價其科學貢獻。每章後對所涉重要人物附以 簡介文字,幫助讀者瞭解科學傢的全麵信息。以事件 為中心的縱嚮敘述和以人物為中心的橫嚮介紹相結閤 ,給讀者描繪瞭一幅宏闊的有機化學曆史畫捲,並達 到瞭基礎性、知識性及趣味性的有機統一。該書可作 為化學相關專業本科生的輔助讀物,也可作為一般的 科普讀物供愛好者閱享。
吳祺,男,教授,碩士生導師。1954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化學係,被分配至陝西師範大學化學係從事有機化學及生物無機化學教學工作。1972年至今在**報刊上發錶論文70餘篇。編著有《中學化學教師進修讀本·有機化學》《有機化學解題技巧》《中學化學演示實驗(下)》,譯著有《身邊的化學現象——日本化學傢的探索》《基礎化學實驗大全(Ⅴ)·儀器分析和化學分析》《基礎化學實驗大全(Ⅲ)·有機化學實驗》等。
17.2 原子能利用與氟化學發展
17.3 有機氟化物的閤成
17.4 CFCs的代替品
17.5 思高潔與含氟界麵活性劑
17.6 有機含氟醫藥
17.7 吸人式麻醉劑
17.8 人造血
17.9 有機含氟農藥
17.10 電子工業産品中的氟化物
人物簡介
**8章 有機金屬化學
18.1 有機金屬化閤物的發現與發展
18.2 有機砷化閤物
18.3 有機硼化學
18.4 有機矽化學
18.5 有機鋁化閤物
18.6 有機汞化閤物
18.7 二茂鐵
人物簡介
**9章 藥物化學
19.1 藥物化學的産生和發展
19.2 阿司匹林
19.3 灑爾佛散
19.4 百浪多息和磺胺藥
19.5 青黴素
19.6 硝酸甘油
19.7 萬艾可(**)
19.8 洋地黃和地高辛
19.9 乙醚
19.10 氯氮革與安眠藥
19.11 齊多夫定與艾滋病的治療
19.12 沙利度胺
第20章 農藥化學
20.1 農業與農藥
20.2 殺蟲劑
20.3 殺菌劑
20.4 除草劑
20.5 植物生長調節劑
第21章 食品科學
21.1 酒在中國的起源和發展
21.2 豆腐史考
21.3 甜味劑
第22章 有機汙染
22.1 白色汙染
22.2 環境激素
22.3 保護臭氧層
22.4 農藥與環境
22.5 神經性毒劑
22.6 印度博帕爾悲劇
22.7 揮發性有機物汙染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為獨特,它巧妙地避開瞭學院派的僵硬腔調,采用瞭類似文學散文的敘事手法,充滿瞭畫麵感和生動的比喻。閱讀時,我感覺自己仿佛坐在一個古老的圖書館裏,聽一位飽學之士,用近乎詩意的語言,講述那些關於分子重組和化學鍵形成的故事。作者的遣詞造句非常講究,即便是涉及復雜的化學概念,也能用形象化的描述將其轉化為直觀的圖像,例如對官能團性質的描述,活靈活現,讓人過目不忘。這種流暢自然的文筆,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那些曾經望而生畏的化學原理變得如同日常對話一般清晰易懂。它成功地證明瞭,嚴謹的科學內容完全可以與優美的文學錶達並存不悖,甚至相得益彰,創造齣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讓人在享受文學之美的同時,也悄然接受瞭知識的熏陶。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完全沒有那種傳統教科書的枯燥感。作者像是帶著你穿越時空,親身體驗那些科學發現背後的掙紮與靈光乍現。讀起來更像是在聽一位資深的、對化學充滿熱情的學者娓娓道來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每一個化學傢的名字、每一個關鍵的實驗,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我特彆喜歡那種對早期化學傢們思維模式的深入剖析,他們是如何從煉金術的迷霧中一步步摸索齣現代化學的框架,那種探索精神和對未知的敬畏,讀來讓人熱血沸騰。特彆是關於元素周期錶的構建過程,那種在混亂中尋求秩序的智慧,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對這個基礎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尊重。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它點燃瞭對科學探索本身的興趣,讓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究更多背後的細節。它成功地將冰冷的化學定律與人類的創造力緊密地聯係在瞭一起,讀完後感覺自己不光是學到瞭知識,更是經曆瞭一場波瀾壯闊的智力冒險。
評分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在時間軸的選取和事件的側重上,展現瞭作者非常獨到的眼光。它沒有平均用力地涵蓋所有化學分支,而是集中火力在幾個對現代化學體係産生決定性影響的轉摺點上進行深度挖掘。特彆是對有機化學領域從早期提純到結構解析的跨越,敘述得尤為精彩。書中對於一些邊緣但至關重要的貢獻者的描繪,也令人印象深刻,他們往往是那些在主流敘事中被忽略的人物,但正是他們的點滴積纍,纔促成瞭最終的突破。通過這種聚焦,讀者能夠更清晰地把握住曆史發展的脈絡和關鍵的因果關係,而不是被大量的枝節信息所淹沒。這本書就像是一個精心打磨過的放大鏡,將特定曆史時期的關鍵矛盾和突破點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麵前,讓曆史的“為什麼”比“是什麼”更加引人入勝,讀後讓人對科學進步的復雜性和積纍性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處理堪稱一絕,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揭開一張泛黃的曆史畫捲。紙張的質感拿在手裏非常舒服,油墨的印刷清晰穩定,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值得稱道的是,它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穿插瞭許多珍貴的曆史插圖和文獻片段的復刻,這些視覺材料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節奏上的把控能力,時而緊湊如戲劇衝突,時而舒緩如哲思冥想。例如,當描述某個關鍵理論的提齣時,作者會放慢筆速,細緻入微地描繪當時的環境壓力和學術爭論,這使得讀者能夠真正站在曆史的語境下去理解那個發現的革命性意義。它沒有被冗餘的化學公式所淹沒,而是將重點放在瞭“人”與“思想”的演變上,做到瞭知識性與可讀性的完美平衡,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友好的入門佳作,同時對資深研究者來說,也能從中汲取到不同的曆史視角和啓發。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廣度,遠超我閱讀同類科普讀物的預期。它並非僅僅停留在對重大發現的羅列上,而是深入探究瞭這些發現背後的社會、哲學乃至經濟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作者顯然下瞭巨大的功夫,查閱瞭大量一手資料和信件往來,使得論證過程紮實可信。在我看來,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其批判性的視角,它沒有將那些曆史上的科學巨匠神化,而是坦誠地展示瞭他們論戰、誤判,甚至互相抄襲的“人性”一麵。這種去英雄化的處理,反而讓科學史變得更加真實和可親近。讀到那些關於結構理論被激烈反對,但最終被實驗反復驗證的過程時,我仿佛能感受到科學共同體內部那種緊張而又充滿活力的辯論氛圍。它不僅僅是在記錄曆史,更是在剖析科學方法論是如何在不斷的自我修正中前進的,這種深刻的思辨性,讓這本書的價值提升到瞭一個更高的層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