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探天利器 戴铭珏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版 理解科学丛书 苍穹之上

正版 探天利器 戴铭珏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版 理解科学丛书 苍穹之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天文学
  • 航天
  • 科普
  • 科学普及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理解科学丛书
  • 苍穹之上
  • 戴铭珏
  • 正版图书
  • 探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美妙绝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07393
商品编码:28752856427
丛书名: 探天利器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8月1日)

外文书名: Telescope

丛书名: 理解科学丛书·苍穹之上

平装: 15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20

ISBN: 7302407398, 9787302407393

条形码: 9787302407393

商品尺寸: 20.8 x 13.8 x 1 cm

商品重量: 222 g

品牌: 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介绍

《探天利器》内容简介:从人类能够使用双脚站立起来那起人们就开始观察星空的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古老的科学——天文学。只有当望远镜出现之后,天文学才真正称得上是科学。探测太阳系空间,带回太空物质是一种手段,撞击彗星也是一种手段。发射探测器作为一种手段,仅仅能在太阳系这样的近距离有效,对于浩瀚的星空,更好的探测方法是望远镜。 

来自遥远宇宙的信息并不仅仅是电磁波中的可见光,还有电磁波的其他波段,还有中微子和引力波,因此不仅有光学望远镜,还出现了伽马射线望远镜、×射线望远镜、紫外线望远镜、红外望远镜、射电望远镜、中微子望远镜等。在它们之中,大规模应用的是射电望远镜,它可以组成阵列,得到更好的观测效果。 

各种各样的探测器,基于不同的原理工作,成为观测大气层的望远镜。这些所谓的望远镜是人们观测宇宙的另类眼睛。


作者简介

戴铭珏,笔名北辰;专业的天文科普从业者,国家国防科工委特约撰稿人,主创航天天文科普和相关的科幻小说。对天文科普有着十五年的创作实践,重视科普写作视角和题材的选定以及文字中所需要的艺术表现,擅长使用多种手法把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变成有趣的内容,从而有利于读者的理解。深刻地了解中国的科普现状,科普艺术性的开拓者和求索者。


目录

1 智慧一号——比汽车还慢的月球探测器 

2 新视野,开拓太阳系的边疆 

3“起源号”的起源和归宿 

4 有去有回的星尘探测器 

5 隼鸟探测器——摇摇晃晃的不死鸟 

6人间大炮打彗星 

7 黎明号的黑暗和黎明 

8 非凡的卡西尼土星探测器 

9 望远镜的故事 

10 世界上口径大的天文望远镜 

11 中国大的天文望远镜睁开眼睛 

12 索菲亚空中天文台开始登场 

13 哈勃望远镜,一台永生的发现机器 

14 哈勃望远镜为新视野导航 

15 斯皮策望远镜要改行 

16 保卫地球的哨兵望远镜 

17 寻找宇宙隐身人,杀鸡要用宰牛刀 

18 全波天文观测仪器——望远镜家族的另类成员 

19 观测地球大气层的望远镜 

20 天文学家呼唤引力波 

21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霍金与希格斯的一场豪赌


宇宙的低语:从远古星图到量子引力的新视野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的天文爱好者、科学探索者以及对宇宙本源充满好奇的读者,构建一座连接经典观测与前沿理论的坚实桥梁。我们不从已知的、被反复论述的领域着墨,而是深入探索那些尚未被主流叙事完全覆盖的宏大议题与精微结构,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尺度,审视我们所立足的宇宙图景是如何在观测的迭代与理论的革命中不断被重塑和拓宽的。 第一部分:超越可见之光——电磁波谱的隐秘信息 本书伊始,我们将带领读者暂别肉眼可见的星光,潜入电磁波谱的深处。这并非简单的物理学回顾,而是对“看见”这一行为的深刻反思。 1. 射电天文学的拓荒:来自宇宙的“噪声”与结构 我们将聚焦于射电波段的革命性发现,特别是对早期宇宙信号的捕获。重点探讨21厘米谱线(中性氢的辐射)如何成为我们绘制宇宙大尺度结构、追踪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关键“探针”。不同于可见光对恒星的描绘,射电天文学揭示的是气体、尘埃和星系际介质的分布,这些物质构成了星系“骨架”。深入分析现代射电望远镜阵列(如ALMA、SKA的前身阶段)如何克服大气干扰和地面噪声,捕捉到数十亿年前发出的微弱信号,这些信号携带了宇宙物质密度的初始波动信息。 2. X射线与伽马射线:高能宇宙的极端物理 随后,我们将转向宇宙中最具能量的现象。本书将详细剖析黑洞吸积盘、中子星碰撞以及超新星爆发所产生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暴(GRBs)。我们关注的不是现象本身,而是这些高能辐射如何迫使我们重新定义物质的极限状态。例如,对脉冲星的精确计时,如何挑战我们对引力效应的理解,以及GRBs的伽马射线闪耀如何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相当于太阳一生能量的总和,这对宇宙中元素的起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3. 红外线与亚毫米波:尘埃帷幕后的“恒星工厂” 红外线是揭示宇宙“隐秘”工厂的关键。我们将探讨星际尘埃如何吸收可见光,并将能量重新辐射到红外波段。重点分析原恒星形成区域,那些被浓密尘埃云包裹的“茧”内部,物质如何聚集、坍缩,最终点燃核聚变。我们研究的视角是,这些尘埃云的化学成分(通过特征谱线分析)如何影响了早期太阳系的形成,以及这种过程在不同星系类型中的普遍性。 第二部分:引力的涟漪与时空的几何 在理解了电磁辐射的全部信息后,本书转向了引力的直接探测,这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最直接的验证,也是一个全新的观测窗口。 1. 引力波天文学的精确制导 本书不满足于LIGO/Virgo的初步探测结果,而是深入探讨引力波信号的“形态学”分析。我们聚焦于双黑洞并合的“旋进”(Inspiral)、“啁啾”(Chirp)和“环绕”(Ringdown)三个阶段的精确建模。重点分析如何利用这些波形来测量黑洞的自旋、质量比,以及它们与周围时空场的相互作用。我们还将展望第三代探测器(如爱因斯坦望远镜)对中子星合并后电磁对应体(Kilonova)的追踪,以及它们如何为重元素(如金、铂)的起源提供无可辩驳的证据。 2. 引力透镜效应:宇宙的天然显微镜 本书将引力透镜现象提升到理论物理工具的高度。我们不仅讨论强引力透镜形成的“爱因斯坦环”和多重像,更侧重于利用弱引力透镜来绘制暗物质分布图。分析如何通过统计分析数百万个背景星系图像的微小畸变,来反演空间中不可见的质量(暗物质)的密度场。这一方法是当前检验宇宙学模型(如ΛCDM模型)中暗物质特性的核心手段。 第三部分:前沿理论的疆域——暗物质、暗能量与量子引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触及现代物理学中最深层的、尚未被观测完全证实的领域,探讨理论物理学家们试图统一宇宙宏观结构与微观粒子世界的努力。 1. 暗物质的谱系:从WIMP到轴子 我们对暗物质的探讨将避开常见的“是什么”的争论,而是专注于“如何找”的实验策略。详细比较超大型地下探测器(如寻找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与高精度磁谱仪(如寻找轻量级轴子)的技术路径和物理假设。重点剖析寻找“亚光速”暗物质粒子对星系核心动力学的影响,以及模拟学如何指导我们对不同暗物质模型的筛选。 2. 暗能量的动态挑战:常数还是场? 本书将审视暗能量不仅仅是宇宙常数(Λ)的观点。我们将深入探讨“第五种力”的理论框架,例如Quintessence(精质)模型,这些模型预测暗能量的密度会随时间演化。分析如何通过高精度宇宙学观测(如巴里奥诺夫-萨拉文检验、新的重子声学振荡BAO测量)来区分常数密度与动态场的模型,这对理解宇宙的最终命运至关重要。 3. 量子引力的哲学与实验边界 最后,我们将探讨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结合的理论尝试——量子引力。本书将概述弦论和圈量子引力的核心思想,但更侧重于它们在可观测宇宙中的“痕迹”。例如,探讨极高能宇宙射线中可能出现的洛伦兹不变性破坏,或者宇宙微波背景(CMB)中“原初引力波”的B模极化,这些是可能来自宇宙暴胀期量子涨落的直接证据,也是连接宏观时空与普朗克尺度的桥梁。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最新的实验进展和深邃的理论洞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景式、多维度的宇宙探索指南,激发读者对未知世界更深层次的求知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亮眼的白色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浩瀚与神秘。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诱惑力,仿佛在召唤读者去揭开宇宙的面纱。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流淌着知识的韵律,阅读体验相当流畅。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行文时那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既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又不失文学的优美。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夜空下,亲切地与你分享他多年探索的心得与感悟。书中对一些复杂概念的阐释,常常能做到深入浅出,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随作者一起,在星辰之间遨游了一遭,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宏大宇宙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与向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个终极命题。

评分

初读这本书,感觉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登山向导,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导游(作者)不仅指引着最安全的路径,还能随时停下来,指出沿途的奇特地貌(科学现象),并解释其成因。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线性叙事那样一板一眼,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谜团”展开,层层剥茧,引人入胜。读到关于观测技术进步如何推动理论发展的章节时,我深感震撼。科学的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工具的革命。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望远镜从早期光学到射电、再到空间望远镜的演变历程,让我清晰地看到人类是如何一步步挣脱地球的束缚,将目光投向更远时空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传递了一种持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的科学精神,读完后,让人心中充满力量,对未来充满了乐观的期待。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在这本书的文字世界里,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原来如此”的惊喜。作者对于天文现象的描述,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比如,他对黑洞边缘光线扭曲的描绘,那种视觉上的震撼感,即使没有配图,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极其清晰的立体画面。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现象的罗列,它更深入地探讨了支撑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学原理,并且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中。读到某些突破性的科学发现的章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描述的激动心情,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科学家,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全书的逻辑链条搭建得极其缜密,前后呼应,层层递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组织能力。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科普读物典范,成功地架起了专业知识与大众理解之间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带来的那种“智力上的愉悦感”。市面上很多科普书读起来总觉得有些隔靴搔痒,要么过于晦涩,要么过于肤浅。但这一本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平衡点。它没有用过于复杂的数学公式吓退读者,但也没有用过于简化的比喻稀释科学的严谨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前沿科学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谦逊。面对宇宙的无限,作者没有给出绝对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未知的边界在哪里”。这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远比直接给出结论更有价值。它激发了我去主动查阅更多相关资料的热情,让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变成了一场主动的求知之旅。对于任何对宇宙抱有好奇心,并且希望获得高质量知识反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二的选择。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时,对“清华版”这几个字是抱有很高期望的,而它完全没有辜负我的期待。从装帧的质感到印刷的清晰度,无不体现着一流出版社应有的水准。但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折服。它不仅仅关注我们熟悉的太阳系或银河系,而是将视野投向了宇宙的更深处,那些关于暗物质、暗能量、时空结构等宏大概念的讨论,虽然极具挑战性,但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历史背景或者哲思性的片段,让读者得以喘息和消化。这本书成功地将硬核的理论物理与浪漫的宇宙想象完美融合,读完后,那种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它让我明白了,科学的求索,本质上也是一种极致的浪漫主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