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8月1日)
外文书名: Telescope
丛书名: 理解科学丛书·苍穹之上
平装: 15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20
ISBN: 7302407398, 9787302407393
条形码: 9787302407393
商品尺寸: 20.8 x 13.8 x 1 cm
商品重量: 222 g
品牌: 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介绍
《探天利器》内容简介:从人类能够使用双脚站立起来那起人们就开始观察星空的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古老的科学——天文学。只有当望远镜出现之后,天文学才真正称得上是科学。探测太阳系空间,带回太空物质是一种手段,撞击彗星也是一种手段。发射探测器作为一种手段,仅仅能在太阳系这样的近距离有效,对于浩瀚的星空,更好的探测方法是望远镜。
来自遥远宇宙的信息并不仅仅是电磁波中的可见光,还有电磁波的其他波段,还有中微子和引力波,因此不仅有光学望远镜,还出现了伽马射线望远镜、×射线望远镜、紫外线望远镜、红外望远镜、射电望远镜、中微子望远镜等。在它们之中,大规模应用的是射电望远镜,它可以组成阵列,得到更好的观测效果。
各种各样的探测器,基于不同的原理工作,成为观测大气层的望远镜。这些所谓的望远镜是人们观测宇宙的另类眼睛。
作者简介
戴铭珏,笔名北辰;专业的天文科普从业者,国家国防科工委特约撰稿人,主创航天天文科普和相关的科幻小说。对天文科普有着十五年的创作实践,重视科普写作视角和题材的选定以及文字中所需要的艺术表现,擅长使用多种手法把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变成有趣的内容,从而有利于读者的理解。深刻地了解中国的科普现状,科普艺术性的开拓者和求索者。
目录
1 智慧一号——比汽车还慢的月球探测器
2 新视野,开拓太阳系的边疆
3“起源号”的起源和归宿
4 有去有回的星尘探测器
5 隼鸟探测器——摇摇晃晃的不死鸟
6人间大炮打彗星
7 黎明号的黑暗和黎明
8 非凡的卡西尼土星探测器
9 望远镜的故事
10 世界上口径大的天文望远镜
11 中国大的天文望远镜睁开眼睛
12 索菲亚空中天文台开始登场
13 哈勃望远镜,一台永生的发现机器
14 哈勃望远镜为新视野导航
15 斯皮策望远镜要改行
16 保卫地球的哨兵望远镜
17 寻找宇宙隐身人,杀鸡要用宰牛刀
18 全波天文观测仪器——望远镜家族的另类成员
19 观测地球大气层的望远镜
20 天文学家呼唤引力波
21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霍金与希格斯的一场豪赌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亮眼的白色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浩瀚与神秘。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诱惑力,仿佛在召唤读者去揭开宇宙的面纱。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流淌着知识的韵律,阅读体验相当流畅。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行文时那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既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又不失文学的优美。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夜空下,亲切地与你分享他多年探索的心得与感悟。书中对一些复杂概念的阐释,常常能做到深入浅出,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随作者一起,在星辰之间遨游了一遭,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宏大宇宙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与向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个终极命题。
评分初读这本书,感觉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登山向导,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导游(作者)不仅指引着最安全的路径,还能随时停下来,指出沿途的奇特地貌(科学现象),并解释其成因。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线性叙事那样一板一眼,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谜团”展开,层层剥茧,引人入胜。读到关于观测技术进步如何推动理论发展的章节时,我深感震撼。科学的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工具的革命。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望远镜从早期光学到射电、再到空间望远镜的演变历程,让我清晰地看到人类是如何一步步挣脱地球的束缚,将目光投向更远时空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传递了一种持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的科学精神,读完后,让人心中充满力量,对未来充满了乐观的期待。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在这本书的文字世界里,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原来如此”的惊喜。作者对于天文现象的描述,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比如,他对黑洞边缘光线扭曲的描绘,那种视觉上的震撼感,即使没有配图,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极其清晰的立体画面。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现象的罗列,它更深入地探讨了支撑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学原理,并且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中。读到某些突破性的科学发现的章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描述的激动心情,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科学家,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全书的逻辑链条搭建得极其缜密,前后呼应,层层递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组织能力。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科普读物典范,成功地架起了专业知识与大众理解之间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带来的那种“智力上的愉悦感”。市面上很多科普书读起来总觉得有些隔靴搔痒,要么过于晦涩,要么过于肤浅。但这一本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平衡点。它没有用过于复杂的数学公式吓退读者,但也没有用过于简化的比喻稀释科学的严谨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前沿科学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谦逊。面对宇宙的无限,作者没有给出绝对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未知的边界在哪里”。这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远比直接给出结论更有价值。它激发了我去主动查阅更多相关资料的热情,让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变成了一场主动的求知之旅。对于任何对宇宙抱有好奇心,并且希望获得高质量知识反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二的选择。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时,对“清华版”这几个字是抱有很高期望的,而它完全没有辜负我的期待。从装帧的质感到印刷的清晰度,无不体现着一流出版社应有的水准。但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折服。它不仅仅关注我们熟悉的太阳系或银河系,而是将视野投向了宇宙的更深处,那些关于暗物质、暗能量、时空结构等宏大概念的讨论,虽然极具挑战性,但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历史背景或者哲思性的片段,让读者得以喘息和消化。这本书成功地将硬核的理论物理与浪漫的宇宙想象完美融合,读完后,那种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它让我明白了,科学的求索,本质上也是一种极致的浪漫主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