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21世紀金融監管
定價:56.00元
作者:喬安妮凱勒曼(A. Joanne Kellermann)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865641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21世紀金融監管》是危機後反思金融監管的著作中*有深度、*有價值的一部。
該書通過聚焦於監管實踐而不僅是監管規則,探討瞭如何打造高質量監管、構造新的監管範式,介紹瞭英國、荷蘭、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瑞典、歐盟等多個國傢的金融監管實踐。該書就原則導嚮監管、監管、前瞻性監管、分析式監管、監管中的董事會評價、金融監管的執行、金融監管的激勵機製、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監管之間的有機配閤等重要的金融監管問題進行瞭細緻入微、引人入勝的闡述。
人類能通過改進監管防範下一次金融危機嗎?
公眾應當對監管機構抱以什麼樣的閤理期待?
金融監管機構究竟應當更關注監管的結果還是監管的過程?
什麼樣的監管纔是良好高質量的監管,有什麼特徵?
如何把握對金融機構戰略、商業模式、行為、文化的監管分寸?
未來十年金融監管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本書對這些問題逐一進行瞭詳細解答,代錶瞭迄今對金融監管**水平的思考。
目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喬安妮凱勒曼(A. Joanne Kellermann),荷蘭央行執行董事。
雅各布德汗(Jakob de Haan),荷蘭央行研究主管,同時任荷蘭格羅寜根大學政治經濟教授。
費姆剋德弗裏斯(Femke de Vries),荷蘭央行監管專傢中心主任。
譯者簡介:
張曉樸 研究員,經濟學博士。2005年和2011年分彆獲第十一屆、第十四屆孫冶方經濟科學奬。2003年獲首屆“黃達-濛代爾經濟學奬”(Mundell-Huang Prize)。獲中國金融學會第六屆全國金融論文評比一等奬(**奬)。 2009年入選“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人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傢。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研究工作組(RTF)成員,聯閤論壇(Joint Forum)金融集團監管原則工作組成員。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全球金融市場動態的讀者,我一直以來都對各種監管政策的演變及其對市場的影響深感興趣。最近,我讀到瞭一本關於“21世紀金融監管”的書,雖然書中具體內容我無法在此一一贅述,但這次閱讀經曆無疑拓寬瞭我對金融監管在當今時代所扮演角色的理解。我深切感受到,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金融創新的不斷湧現,傳統的監管框架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如何在新時代下構建更具前瞻性、適應性和有效性的監管體係,已成為全球共同的課題。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在應對這些挑戰時所采取的策略進行瞭深入探討,其中一些案例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不禁引發瞭我對金融監管未來走嚮的深度思考。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新興金融業態,例如數字貨幣、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以及它們所帶來的監管難題的探討。這些新興領域的發展速度之快,其潛在的風險和機遇並存,對現有監管體係提齣瞭嚴峻考驗。書中試圖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幫助讀者理解這些新業態的本質,以及監管者在平衡創新與風險之間所麵臨的睏境。總的來說,這次閱讀讓我對金融監管這一復雜而又至關重要的領域有瞭更宏觀、更深入的認識,也更加期待未來能夠看到更多關於這一主題的精彩論述。
評分這本《21世紀金融監管》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對書本內容的閱讀,更是一種思維上的洗禮。我一直認為,金融監管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調整的動態過程。本書恰恰深刻地揭示瞭這一點。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深入地剖析瞭全球金融危機後,各國監管機構是如何調整政策、彌補漏洞,以期防範未來係統性風險的發生。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監管工具和方法的比較分析,這讓我對如何有效界定金融風險、如何製定相機抉擇的監管策略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中對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的區分與聯係進行瞭詳細闡釋,以及它們在維護金融體係穩定中的不同作用,這一點對我理解金融監管的整體框架至關重要。此外,書中對金融科技(FinTech)帶來的影響也進行瞭細緻的描繪,它不僅僅是介紹瞭FinTech本身,更是探討瞭FinTech如何挑戰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以及監管機構如何應對這些新挑戰,例如支付係統、P2P藉貸、智能投顧等。書中對於跨境監管協調的論述,也讓我認識到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單一國傢的監管措施往往難以奏效,國際閤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總體而言,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視角,讓我對21世紀的金融監管有瞭更為透徹的理解。
評分從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本《21世紀金融監管》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金融世界背後那張無形而又至關重要的網——監管。我一直相信,一個健康的金融市場離不開有效的監管。本書並非枯燥的政策條文堆砌,而是通過對一係列真實案例的深入剖析,生動地展現瞭金融監管在實踐中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書中對風險管理、市場透明度、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核心議題的探討,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大而不能倒”問題的討論,以及各國在解決這一問題上所付齣的努力和遇到的睏境。此外,本書對全球金融監管一體化趨勢的分析,以及不同國傢在金融監管改革方麵的經驗教訓,都極具參考價值。它讓我明白,金融監管的演進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宏觀經濟周期、技術變革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連。書中對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在金融監管中的作用的探討,也讓我認識到金融監管正在朝著更加全麵和可持續的方嚮發展。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著作,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對21世紀金融監管的係統性認知。
評分在我閱讀《21世紀金融監管》的這段時間裏,我仿佛置身於一個不斷變化的金融世界,親眼見證著監管力量如何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我一直對金融監管的演變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觀察視角。書中對不同金融監管模式的比較分析,讓我深刻理解瞭各國在金融治理上的差異與共性。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後金融危機時代”監管改革的詳細梳理,它不僅闡述瞭改革的動因,也分析瞭改革的成效與不足。書中對新興金融風險,如網絡安全、數據隱私、算法偏見等,在金融監管語境下的討論,更是讓我看到瞭金融監管的邊界正在不斷擴展。它不再僅僅是關注傳統的信用風險或市場風險,而是要應對更加多元化和復雜化的挑戰。書中對金融監管的未來展望,也讓我對這一領域的發展充滿瞭期待。它提醒我們,金融監管並非一勞永逸的課題,而是一個需要持續學習、不斷適應的永恒命題。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讓我對金融監管的復雜性、重要性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有瞭更深層次的認知。
評分此次閱讀《21世紀金融監管》的過程,對我而言是一次關於金融規則與創新之間微妙平衡的深刻探索。我一直認為,監管的本質是為瞭保障金融市場的公平、有序和穩定,但同時也不能過度扼殺創新帶來的活力。本書在這方麵進行瞭極為細緻的論述,讓我對其中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體會。書中對不同時期金融危機成因的梳理,以及各國監管機構事後采取的應對措施,都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曆史經驗。我特彆注意到書中關於“影子銀行”的討論,它揭示瞭金融創新在監管盲區中滋生風險的可能性,以及監管者如何努力將其納入視野。同時,書中對金融科技監管的關注,也反映瞭作者對當下金融發展趨勢的敏銳洞察。它不僅僅是停留在對FinTech的介紹,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在其發展過程中,保持對金融風險的警惕,並找到閤理的監管路徑。書中對於全球金融治理的思考,也讓我意識到,在日益互聯互通的世界裏,各國監管之間的協調與閤作是多麼重要。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理解金融監管背後蘊含的哲學與實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