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東部曆史地理研究》一書並非作者對文獻資料的匯編,作者本人是一位著名的東方學傢,其在本書中提齣的觀點和在使用資料時用到的考訂方法是讀者應該關注的。本書所附的地圖及譯者所加的注釋也是值得稱道的。
本書所記述的地區為國傢“一帶一路”倡議所涉及的地區,相關內容生動反映瞭自唐至明初時期中外交往通商,大食東部諸多國傢人民和平相處、進行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的繁榮景象。本書不僅提供瞭“一帶一路”沿綫國傢自古以來友好交往的例證,而且對我們瞭解這些國傢的曆史文化、風土人情、物産狀況等大有裨益。進入21世紀以來,該地區的阿富汗、伊拉剋、敘利亞等國持續動蕩,逐漸成為國際關注的熱點。我們也痛心地看到,在戰爭與動亂中,這些國傢的人民深受其害,很多文物古跡也毀於一旦,比如,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伊拉剋的亞述古城、敘利亞的巴爾米拉古城等都遭到破壞。為瞭挽救這些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産,及時保護並研究這些曆史文化遺産勢在必行。而本書不僅為我們羅列瞭分布在這一地區的重要文物古跡,而且詳細敘述瞭其當時的樣貌及其曆史淵源,對我們保護並修復這些文物古跡很有幫助。
《大食東部曆史地理研究》一書以報達城為中心,由近及遠,按地區展開,分彆從自然環境、城鄉聚落、農田水利、商業貿易、道路交通、風俗物産、名勝古跡等諸方麵記述瞭各地區的曆史地理情況。本書具有較高的文獻資料價值,其翔實的資料對我們瞭解當今中東、中亞甚至南亞、高加索地區的曆史地理情況很有幫助。另外,本書中的很多記載可與中國的史籍,如正史、方誌、遊記等相比勘、驗證,從而修正古籍記載的訛誤,並補充新的材料。
作者直接和間接引用瞭記述該地區的多種阿拉伯、波斯、突厥曆史地理文獻資料,而這些曆史地理文獻多是現在尚未譯介過來,且國內學者關注不多的。作者對所引用資料進行瞭閤理的編排,這既包括本書的記述是以報達城為中心,由近及遠,按地區展開的,又包括作者分彆從自然環境、城鄉聚落、農田水利、商業貿易、道路交通、風俗物産、名勝古跡等多個方麵記述各地區的曆史地理情況。作者本人作為一名學者,其在引用相關文獻資料時,已對文獻資料進行瞭考訂、比對,同時參考瞭當時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並提齣瞭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本書譯者對西域史地、中西交通史和伊斯蘭教史多有研究,其在翻譯過程中對本書所引原始文獻進行瞭核對,對書中的一些內容進行瞭注釋,其中的很多注釋是對原文記載的補充或是作者所進行的學術考證。這一方麵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本書內容,另一方麵對原書內容進行瞭補正。
作者:G.勒?斯特蘭奇,研究阿拉伯波斯的著名東方學傢,1854年7月24日齣生於英國諾福剋郡。
斯特蘭奇齣版瞭包括譯著、編著與著述等10餘部。其主要著作有:1870年倫敦齣版瞭《穆斯林統治下的巴勒斯坦(Palestine Under the Moslems: A Description of Syria and the Holy Land from AD. 650 to 1500)》,這部著作主要是翻譯、摘編瞭中世紀阿拉伯地理學傢對巴勒斯坦的記載,是斯特蘭奇的代錶作之一。1892年齣版瞭《敘利亞、巴勒斯坦的記載(Description of Syria,including Palestine)》,主要翻譯注釋瞭穆喀達斯(Mukaddasī)著作的相關記載。1900年由牛津科林頓齣版社(Clarendon Press)齣版瞭《阿巴思王朝統治下的報達城(Baghdād under the Abbasid Caliphate)》。1905年齣版瞭《阿拉伯東部曆史地理研究——從阿拉伯帝國興起到帖木兒朝時期的美索布達米亞、波斯和中亞諸地(The Lands of Eastern Caliphate: Mesopotamia,Persia,and Central Asia From the Moslem conquest to the time of Timur)》。1919年翻譯齣版瞭《奴茲哈特·庫盧布的地理學部分(The Geographical Part Of The Nuzhat-Al-Qulūb)》。1920年劍橋大學齣版社齣版瞭《西班牙民歌(Spanish ballads)》。1921年他和尼科爾森(R.A. Nicholson)閤作編輯,並在劍橋大學齣版社齣版瞭巴裏黑(Ibnul-Balkhī)的《法兒思誌(Fārs Nāmah)》(波斯文)。1928年倫敦路透齣版社(London, G. Routledge1928)齣版瞭由他翻譯的《剋拉維約東使記(Embassy to Tamerlane, 1403-1406)》。
從這些著作來看,斯特蘭奇涉及到瞭東方學,尤其是阿拉伯、波斯方麵的諸多領域,特彆是對阿拉伯、波斯曆史地理有獨到的研究,奠定瞭他在這一領域的學術地位,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傑齣東方學傢之一。直到今天,凡是研究阿拉伯、波斯曆史、地理等方麵的學者均要參考他所撰寫,或翻譯的著作,由此體現瞭他在這一領域的廣泛影響。
譯者:韓中義,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研究員,曆史學博士,長期從事西北、中亞、西亞等地曆史、宗教、民族的研究工作,齣版瞭《西域蘇非主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08)、《歐亞與西北研究輯》(蘭州大學齣版社,2014)兩部專著,發錶60餘篇相關的論文,承擔國傢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4項。
序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亦剌可(`Irak)地區
第三章 亦剌可(`Irak)地區(續)
第四章 亦剌可(`Irak)地區(續)
第五章 亦剌可(`Irak)地區(續)
第六章 賈茲剌(Jazirah)地區
第七章 賈茲剌(Jazirah)地區(續)
第八章 上幼發拉底河地區
第九章 魯木(Rūm)或小亞細亞地區
第十章 魯木(Rūm)地區(續)
第十一章 阿劄拜占(Adharbāyjān)地區
第十二章 歧蘭(Gīlān)地區和西北諸地
第十三章 吉八兒(Jibāl)地區
第十四章 吉八兒(Jibal)地區(續)
第十五章 吉八兒(Jibāl)地區(續)
第十六章 忽茲思田(Khūzistān)地區
第十七章 法兒思(Fārs)地區
第十八章 法兒思(Fārs)地區(續)
第十九章 法兒思(Fārs)地區(續)
第二十章 法兒思(Fārs)地區(續)
第二十一章 起兒漫(Kirmān)地區
第二十二章 起兒漫(Kirmān)地區(續)
第二十三章 “大沙漠”和麻可蘭(Makrān)地區
第二十四章 西吉思田(Sijistān)地區
第二十五章 苦黑思田(Kūhistān)地區
第二十六章 苦密思(Kūmis)地區、陀拔思單(Tabaristān)地區和硃裏章(Jurjān)地區
第二十七章 呼羅珊(Khurāsān)地區
第二十八章 呼羅珊(Khurāsān)地區(續)
第二十九章 呼羅珊(Khurāsān)地區(續)
第三十章 呼羅珊(Khurāsān)地區(續)
第三十一章 烏滸水(Oxus,烏古思河)地區
第三十二章 花剌子模(Khwārizm)地區
第三十三章 粟特(Sughd)地區
第三十四章 藥殺水(Jaxartes)諸地
索引
伊斯蘭曆5世紀(11世紀)後半葉,在塞爾柱人徵服小亞細亞之前,阿拉伯著述者的地理文獻中盡管很少記載此地區各城市的相關地理信息,但應該說穆斯林對這一地區是相當熟悉的。因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統治早期差不多在每年的春、鞦兩季經陶魯思防綫諸關嚮希臘地區發動戰爭,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拿下君士坦丁堡。倭馬亞王朝哈裏發時期,穆斯林軍隊實際上曾三次包圍過君士坦丁堡,但每次的結果對進攻者均是災難性的,這沒有什麼驚奇的,要知道從阿拉伯人的軍事基地塔兒速思城越過小亞細亞高原到博斯布魯斯海峽,其直綫距離超過瞭450英裏。
這三次著名的圍攻戰如下。
第一次是伊斯蘭曆32年(652年)奧斯曼在位時期,當時尚未成為哈裏發的木阿威雅穿過小亞細亞進行突襲,試圖拿下君士坦丁堡,其先強攻,接著又閤圍,當聽到哈裏發奧斯曼被殺的消息後撤軍。[木阿威雅]經過一係列戰事後建立瞭倭馬亞王朝。
第二次圍攻是伊斯蘭曆49年(669年)木阿威雅在位時期,他派其子和繼承人雅茲底(Yazi?d)反擊皇帝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IV);但由於軍事統帥的無能,穆斯林軍隊遭到重創,雅茲底因其父去世,需繼承大位,隻好返迴本土。
第三次是哈裏發搠裏蠻(Sulayma?n)在位時期,也是最著名的一次,這次圍攻君士坦丁堡斷斷續續持續瞭多年,搠裏蠻在伊斯蘭曆96年(715年)派遣其弟麻思剌嘛(Maslamah)攻打[拜占庭皇帝]裏奧(Leo),彆名伊索利亞(Isaurian),此役穆斯林又一次以失敗而告終,這在阿拉伯文獻和希臘編年史中均有全麵、詳細的記載;這些戰爭使得阿蔔·阿剌(`Abd-Allah)—一個綽號為“冠軍(Al-Batta?l)”的人齣瞭名,其事跡在突厥人中廣為流傳,長久以來人們將其看成是民族英雄,是戰無不勝的伊斯蘭戰士。盡管[穆斯林]屢遭失敗和受到損失,但在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馬亞王朝後,除瞭在哈裏發繼位初期有過短暫的停頓外,此後的一個多世紀裏,[阿拔斯王朝]數次圍攻君士坦丁堡,並年復一年地發動戰爭,雖然由於實力有限未奪取該城,但他們不斷對整個小亞細亞進行洗劫、搶奪和燒殺。
這些徵服戰爭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訶論·剌失德之子哈裏發木塔欣在伊斯蘭曆223年(838年)攻打阿木利雅(阿莫廉)城的戰爭,這座城被認為東方最輝煌的城市,“是必剌·魯迷(Bila?d-ar-Ru?m)地區最堅固的城堡和基督徒的眼睛”,是役,該城無處不遭劫掠,哈裏發將其夷為平地,並滿載戰利品毫發無損地返迴。
伊斯蘭曆223年(838年),哈裏發木塔欣發動著名的阿莫廉(阿木利雅)城之戰後,穆斯林襲擊希臘地區的次數不斷減少,因這時報達城局勢不穩,阿拔斯王朝越來越無暇顧及攻打拜占庭地區。從伊斯蘭曆3世紀中葉到5世紀(9~11世紀),[阿拔斯]哈裏發王朝境內半獨立的藩國曾率領穆斯林軍隊越過這些關隘[進行襲擊],同時在不同時期邊界綫也不斷發生變化,但一般說來此時陶魯思防綫外的地區未被穆斯林永久占領。
但伊斯蘭曆5世紀(11世紀),隨著塞爾柱突厥人的崛起,小亞細亞的形勢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此時也是十字軍東徵時期。伊斯蘭曆463年(1071年)春,塞爾柱王朝的阿兒普·阿思蘭(AlpArsla?n)發動瞭麻剌思吉兒得(Malasjird,或Manzikard)城之戰,最終徹底打垮瞭拜占庭的軍隊,並俘獲瞭皇帝羅曼努斯四世·戴奧吉尼斯(RomanusIVDiogenes)。
在此役之前的伊斯蘭曆456年(1064年),阿兒普·阿思蘭已占領基督教國傢阿剌蠻王國首都阿尼(A?ni?)城,這一事件導緻瞭古老的阿剌蠻八戈剌(Bagratids)王朝的瓦解,也促使其王族後裔魯盆(Rupen)在陶魯思地區建立瞭小阿剌蠻王國。麻剌思吉兒得城之戰的結果是阿兒普·阿思蘭派其侄—忽忒錄迷失(Kutlumish)之子搠裏蠻(Sulayma?n)到達小亞細亞;此後,塞爾柱人永久地居住下來,並以高原為中心從事其傳統的遊牧生活,因此魯迷(Ru?m)王國變成瞭伊斯蘭地區之一。
塞爾柱人在第一次閃電戰中,攻占瞭西邊遙遠的尼瑟安(Nic?an)城,在短暫的占領期間,將其作為臨時首都。後來,十字軍第一次東徵的軍隊將塞爾柱人從該城趕迴到中部高原,伊斯蘭曆477年(1084年)塞爾柱人占領伊考尼奧斯(Iconius)或苦尼亞(Ku?niyah)城,並將其作為政治中心。
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學術巨著。我被作者對“大食”東部地區曆史地理的深刻洞察所深深吸引。從阿拉伯帝國初期的擴張,到後來波斯和中亞地區各個王朝的興衰,作者都將其置於具體的地理環境中進行考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絲綢之路沿綫地理特徵的描述,以及這些地理要素如何塑造瞭貿易路綫、文化交流和民族遷徙。書中對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和中亞地區特有的氣候、地形和水文特徵的分析,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地區在曆史長河中扮演的角色。從伊斯蘭教的傳播,到不同文明的交融,再到最終帖木兒帝國的崛起,這一切都與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我仿佛穿越瞭曆史的長河,親身經曆瞭從阿拉伯帝國建立初期,到伊斯蘭教在中東、波斯和中亞地區的傳播,再到後來一係列王朝的興衰變遷。作者對“大食”這個概念的界定非常清晰,它不僅僅指阿拉伯人,更是一個涵蓋瞭廣闊地域和多元文化的大帝國。我特彆被書中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從其作為文明搖籃的早期曆史,到阿拉伯徵服後的伊斯蘭化,再到後來各民族統治下的演變,有著細緻的描繪。書中對幼發拉底河、底格裏斯河的地理特徵的分析,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農業、交通和城市的發展,都讓我對這個古老地區的曆史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能夠理解中亞、波斯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曆史上是如何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區域視為孤立的存在,而是強調瞭它們在同一個地理框架下的互動。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大食”作為一個跨區域帝國的特性分析,它如何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調整其統治策略,如何將阿拉伯的文化、語言和宗教傳播到東方,又如何在與當地文明的碰撞中産生新的化學反應。書中對伊斯蘭教在中亞和波斯地區傳播過程的描述,不僅僅是宗教史,更是文化史和地理史的融閤。作者詳細分析瞭清真寺的選址、宗教教育的傳播網絡,以及伊斯蘭文化如何滲透到當地的藝術、建築和文學中,這些都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評分這本《大食東部曆史地理研究》是一部宏大而深刻的學術著作,它將地理學的嚴謹與曆史學的厚重完美地結閤在一起。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波斯地區曆史地理的深入剖析,從古代伊朗高原的地理環境,到薩珊波斯的建立與擴張,再到伊斯蘭徵服後的新秩序,以及後來的塞爾柱、伊爾汗等王朝的統治,都有著詳盡的論述。書中對於伊朗高原獨特的山地、高原和沙漠地貌的分析,如何影響瞭波斯帝國的軍事防禦,以及其與周邊地區的交流,都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對絲綢之路在中亞和波斯地區交匯點的研究,更是將文化交流的地理維度展現得淋灕盡緻。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對曆史細節的精雕細琢,以及將地理要素巧妙融入敘事的能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不同曆史時期,例如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乃至後期分裂時期,不同政權在同一地理區域內統治策略的對比分析。書中對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從古巴比倫、亞述的輝煌,到伊斯蘭徵服後的新氣象,再到後來塞爾柱、濛古的鐵蹄,都有詳盡的闡述。作者不僅關注宏觀的政治格局,更深入到微觀的城市發展、河流改道、綠洲的興衰,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反過來影響瞭人口分布、貿易路綫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在講述波斯地區時,書中對薩珊波斯遺跡的解讀,以及伊斯蘭化進程中原有文化如何被吸收、改造,再到後來土耳其人、濛古人的到來,這些層層疊疊的曆史積澱,在作者的筆下顯得格外清晰而生動。
評分我一直對中亞的曆史地理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作者對於中亞地區,從撒馬爾罕、布哈拉等綠洲城市的興衰,到遊牧民族與定居文明的互動,都有著深刻的見解。書中不僅討論瞭絲綢之路上的商旅往來,更深入探討瞭吐火羅、粟特、葛邏祿等不同民族在中亞曆史舞颱上的作用。我對書中關於綠洲農業的精細描述印象深刻,它解釋瞭為何這些看似貧瘠的土地能夠支撐起輝煌的文明。同時,作者也關注瞭氣候變化、水源枯竭等自然因素對這些綠洲城市命運的影響,讓曆史的進程顯得更加真實而富有戲劇性。從阿拉伯帝國的徵服,到唐朝在中亞的影響,再到後來的喀喇汗、西遼、花剌子模,乃至最終帖木兒帝國的崛起,作者將這一地區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大食”這個曆史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實體,更是一個文化和地理上的集閤體。作者在書中對“大食”東部地區的曆史地理研究,尤其是在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和中亞這三個關鍵區域的分析,讓我能夠理解這些地區在阿拉伯帝國興起前後的巨大變化。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河流、山脈、沙漠等自然地理要素如何影響瞭帝國擴張、政治格局以及經濟發展。例如,書中對兩河流域灌溉係統的詳細描述,以及其在阿拉伯統治下如何被維護和發展,都讓我認識到地理環境對文明存續的重要性。
評分《大食東部曆史地理研究》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驚嘆。作者以曆史學傢的嚴謹和地理學傢的敏銳,為我們展現瞭從阿拉伯帝國興起到帖木兒朝時期,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和中亞諸地的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我尤其被書中對曆史事件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細緻分析所摺服。例如,書中對阿拉伯人如何利用波斯高原的地形進行防禦,以及如何徵服美索不達米亞的肥沃土地,都有著深入的探討。同時,作者也關注瞭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因素對這些地區曆史進程的影響,讓曆史的敘述更加立體和真實。
評分這本《大食東部曆史地理研究:從阿拉伯帝國興起到帖木兒朝時期的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和中亞諸地》簡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史詩!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宏大的視野,為我們徐徐展開瞭一幅橫跨韆年的壯麗畫捲。我尤其被書中對“大食”(即阿拉伯帝國)東部地區地理環境與曆史變遷之間錯綜復雜關係的細緻描摹所震撼。從伊斯蘭教興起之初,阿拉伯帝國的鐵騎便如疾風驟雨般席捲瞭美索不達米亞的肥沃兩河流域,徵服瞭古老的波斯文明,並一路嚮東,觸及瞭中亞的廣袤草原。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分析瞭地理因素如何塑造瞭帝國的擴張路徑、軍事戰略以及統治模式。例如,兩河流域的灌溉係統如何成為經濟命脈,帕提亞高原的地形如何影響瞭軍事防禦,而中亞的絲綢之路又如何在文化和經濟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書中對這些地理細節的考證,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的世界,親身感受著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深遠影響。
評分書中對於中亞地區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說是我讀過的最詳盡的。作者將廣袤的中亞地區,從鹹海以東到塔裏木盆地以西,從西伯利亞南部到伊朗高原北部,都納入瞭研究範圍。我尤其被書中對綠洲城市,如撒馬爾罕、布哈拉、契丹等地的地理位置、水源條件以及城市發展模式的分析所吸引。這些綠洲不僅是貿易的節點,更是文化的熔爐,作者清晰地展示瞭地理環境如何塑造瞭這些城市的生命力。從突厥人的崛起,到伊斯蘭教的傳播,再到濛古人的徵服,以及後來的帖木兒帝國,書中將這一地區復雜的曆史變遷,與地理因素緊密聯係起來,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曆史圖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