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册)
定价:98.00元
作者:沈定平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1000870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62kg
编辑推荐
沈定平编著的《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涵盖明末至南明七十余年间中西交往的历史,通过对五组矛盾现象的解析,揭示文化交流的实质和特征。
内容提要
沈定平编著的《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涵盖明末至南明七十余年间中西交往的历史,《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通过对五组矛盾现象的解析,揭示文化交流的实质和特征。它们是,耶稣会内部有关“天”、“上帝”称谓的论争,明朝士大夫中掀起“南京教案”与编纂《崇祯历书》的分野,闽浙中下层士人拥戴或排拒基督教的斗争,基督教不同派别围绕中国礼仪之争,辽东战争期间引进与阻止西洋大炮及炮师的对立。凡此表明,坚持反映文化互补性的和平与平等交往的原则,跟激化文化差异性而导致矛盾冲突的图谋,成为利玛窦时代以后,不同的政治势力和宗教派别斗争的焦点,也是贯穿这一时期基本的历史线索。
目录
导言章 中国传教团继任监督的确立与耶稣会内部的 论争 节 利玛窦继承人的选择和确立 第二节 耶稣会内部关于“天”、“上帝”称谓的论争 第三节 中国“天”、“上帝”与西方天主(Deus.God)信仰的 同一性、差异性和互补性 第四节 金尼阁维护适应策略的行迹及其贡献第二章 佛教、基督教之争与“南京教案”的缘起、 衍变及其影响 节 佛教与基督教的对立及彼此势力的消长 第二节 “南京教案”前夕双方的互动和性质的变化 第三节 “南京教案”的爆发、经过与影响第三章 《崇祯历书》的编纂与欧洲科学革命的影响 节 历代治历传统与明朝历法的败坏 第二节 “以西法为基础”的崇祯修历计划 第三节 欧洲科学革命成果与中国传统科学范式的变革 第四节 会通超胜、民富国强的原则和理想以及 新旧历法之争第四章 基督教和西学在浙闽地区的传播 节 杭浙的基督教中心地位与西学对浙东学人的影响 第二节 艾儒略在福建的传教活动及基督教本土化的进展 第三节 构建福建基督教会核心的中下层士人及其特征第五章 闽浙儒释人士对基督教、西学的排拒和 《圣朝破邪集》的出版 节 以福建下层士人为主体的反基督教斗争 第二节 闽浙儒释反教势力的联合与《圣朝破邪集》的出笼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之所以会对这本书感到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涵盖的“中西文化交流”这一宏大主题,并且将时间定位在“明清之际”,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转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明朝正走向衰落,而清朝的崛起又带来了新的政治格局。同时,西方世界也正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科技和航海能力突飞猛进,开始将触角伸向东方。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两大文明体系的交汇点上,具体发生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文化互动。这本书的书名中“趋同与辨异”的表述,让我觉得作者并非简单地叙述事件,而是试图探讨交流的深层逻辑。我希望能够看到,在哪些领域,中西方文化出现了融合的现象,比如在科学技术、医学、天文历法、艺术绘画、甚至是宗教信仰方面,双方是如何相互学习、借鉴,甚至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例如,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在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中是否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和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又是否对远方的欧洲产生了哪怕是间接的影响?但同时,我也想了解,在更多的领域,双方是否表现出了“辨异”的态度,即坚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对异质文化保持警惕和审慎。在政治制度、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等方面,是否存在明显的抵触和排斥?这种“辨异”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文化自信或是文化焦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翔实的史料,生动的细节,为我揭示出明清之际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复杂图景,让我看到一个更加 nuanced 和多维度的历史画卷,而不是一个简单化的二元对立。
评分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特别是明朝末期至清朝初期这段时间段里,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段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东西方文明发生深刻交汇的关键时期。这本书的书名《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册)》深深吸引了我,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文化交流的精髓。“趋同”与“辨异”这两个词,更是点明了作者的研究核心:既要看到文化融合的趋势,也要认识到文化差异和独立性的存在。我迫切地想在这本书中了解到,在那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西方文化是如何在中国,特别是当时的明朝,逐渐渗透和影响的。我想知道,那些远道而来的传教士、商人和探险家,他们所带来的科学知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艺术风格,以及生活习惯,是如何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发生碰撞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在这场碰撞中,哪些方面出现了“趋同”的现象,例如,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和应用?中国学者对西方思想是否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认同?同时,我也非常期待能看到,在哪些方面,双方选择了“辨异”,即在保持各自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对异质文化进行了审慎的吸收或坚决的拒绝。这种“辨异”体现在哪些层面?是意识形态的坚持,还是生活方式的坚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支撑,生动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深入理解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动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更全面地认识那个充满活力的历史时期。
评分拿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它所描绘的那个跨越了漫长历史时空的文化对话,尤其是“明清之际”这个充满变数与机遇的时代背景。我对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以及当时刚刚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的西方文明,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研究视角非常具有深度和广度。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那个时代文化交流的真实图景,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层面的接触,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碰撞与融合。我特别想知道,当来自西方的基督教、科学知识、哲学思想,与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中国传统艺术、民间信仰相遇时,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趋同”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文化间的相互吸引和融合,比如在科学技术领域,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知识,是如何被当时的中国学者所接受和理解的?又比如在艺术领域,中西方绘画风格的交流,是否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而“辨异”则提醒我,文化交流并非全然是单向的模仿和接纳,更多的是一种在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的互动。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在哪些方面,中国文化坚守了自身的特色,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吸收,又在哪些方面,西方文化也保持了其独特性,并未完全被中国文化所同化。我想要了解,这种“趋同”与“辨异”的动态平衡,是如何塑造了明清之际的中国社会面貌,又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很久,我一直对明清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其中夹杂着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我一直认为,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既有来自东方的古老智慧,也有来自西方的理性思辨,而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必然会产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火花。我渴望了解,在那个时代,当不同的思想体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相遇时,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渗透,又或是相互排斥、抗争的。特别是“趋同与辨异”这两个词,更是激发了我深入探究的兴趣。趋同,意味着文化的融合与借鉴,是彼此吸收优点的过程;而辨异,则强调了独立性的坚守与差异性的保留,是文化主体性的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这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背后的动因、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想知道,那些远道而来的西方传教士、商人、探险家,是如何被当时的中国社会接纳或排斥的?他们的科学知识、宗教信仰、艺术风格,又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冲击?反过来,中国文化中的哪些方面,又吸引了西方人的目光,并被他们所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在思想层面,那种古老哲学与新兴科学的对话,是否真的如书名所暗示的那样,在某些方面产生了“趋同”的迹象?而又在哪些方面,双方坚守各自的“辨异”原则,保持着鲜明的文化界限?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鲜活的案例,以及深刻的分析,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册)》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以及那些跨越了遥远距离和文化鸿沟的交流。我对明清时期,特别是明朝晚期,充满了好奇,因为那是一个既有辉煌的传统,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时期。同时,西方世界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这本书所聚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一个极其吸引我的主题,而“趋同与辨异”的表述,则让我看到了作者在探究这个复杂过程时所持有的精细和辩证的态度。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在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与西方文明是如何进行对话的。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在哪些领域,双方的文化出现了“趋同”的现象,比如在科学、技术、医学、哲学等方面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以及这种融合是如何发生的,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同时,我也迫切想了解,在更多的领域,双方又是如何坚持“辨异”的,即如何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保持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以及这种“辨异”是如何体现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理解明清之际,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并非简单的单向输出或输入,而是充满了互动、碰撞、吸收、拒绝等多种形式。这本书能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文化的活力与张力,是我最为关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