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变频器、软起动器电路设计宝典
定价:45.00元
作者:李利著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123079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变频器、软起动器的基本原理,变频器、软起动器各种选件的功能及选配方法,以施耐德电气公司的变频器ATV21、ATV61/ATV71和软起动器ATS48为例,详细分析了变频器和软起动器一次电路和二次电路设计中的各种常见错误,并给出了正确的设计。附录部分还提供了一些常见负载的分类方法和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
本书以应用为目的,强调实用性,书里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应用方案,并给出了应用图,方便读者学习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电力电子设备控制的专业书籍,虽然内容很深入,但对于我这种刚接触这块领域的工程师来说,确实有些吃力,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控制算法和硬件实现细节时,总感觉有点抓不住重点。这本书的章节编排上,更侧重于理论推导和公式证明,对于实际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和快速解决思路着墨不多,这使得我在对照实际项目进行学习时,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背后的数学原理,而不是直接套用成熟的工程经验。如果能有更多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比如不同负载类型下的参数整定技巧,或者在特定工业现场中遇到的干扰抑制方法,那对于我们一线工程师来说,无疑会更实用一些。比如,书中对PWM控制策略的描述非常详尽,但对于如何针对高动态响应要求的负载进行死区时间补偿的优化,介绍得就相对比较笼统了,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实践中决定产品性能的关键点。总体而言,这是一本适合有一定基础、追求理论深度的读者研读的参考书,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配合大量的实践和更多侧重工程实践的资料一同学习。
评分从一个资深硬件工程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对电力电子核心拓扑结构——比如三相全桥逆变器、不同的升压/降压斩波电路——的数学建模和稳态分析非常严谨。它为理解工作原理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它似乎更偏向于一个理想化的系统模型,对于非线性因素和系统裕度分析的讨论略显保守。例如,在进行系统参数设计时,书中给出的设计流程往往是基于对系统参数的完美预估。在实际调试中,元器件参数的波动、温度漂移、以及电源电压的波动都会对闭环控制的性能造成影响。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容错设计、软启动过程中的电流冲击抑制策略,以及如何进行全参数空间的Monte Carlo仿真分析,以确保设计的鲁棒性。当前内容更像是教科书式的完美设计展示,离工业级产品的多变环境适应性还有一定的距离。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相当不错,清晰的电路原理图和波形图极大地帮助了理解复杂的时序关系。不过,我发现它在软件和固件层面的讲解略显不足,这在当代数字控制系统中是一个明显的短板。现在很多变频和软启的控制逻辑,尤其是矢量控制和FOC算法的实现,都高度依赖于DSP或高性能MCU的编程技巧。书中虽然提到了控制框图,但对于具体的编程实现细节,例如如何用C语言高效地实现空间矢量调制(SVPWM)的核心函数,如何利用中断服务程序来保证采样和控制周期的精确性,这些关键的软件工程实践几乎是空白。对于想从事底层固件开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做什么”的指导,而不是“怎么做”的明确路径。希望能有后续版本能增加配套的嵌入式软件设计章节,或者提供一些关键代码片段的示例,这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会更加紧密。
评分这本书在深入探讨功率器件的开关特性和驱动器设计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特别是对IGBT的开关损耗和热管理平衡的分析,逻辑清晰,论证到位。然而,它在通信和人机接口(HMI)这一现代工业控制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着墨甚少。如今的变频器和软起动器不仅仅是功率转换设备,它们还需要与上位机、PLC进行可靠的数据交换,实现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书中对RS485、CAN总线在工业现场的抗干扰设计和协议实现细节的介绍非常薄弱,这对于现代智能制造的需求来说是一个明显的缺失。如果能加入关于如何设计高可靠性现场总线接口模块、如何处理多设备通信冲突、以及如何构建简洁有效的本地操作面板(HMI)的信息架构,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能够覆盖从核心功率级到系统集成层面的完整知识链条。
评分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类聚焦于特定电子模块的专业书籍,它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电子技术读物。然而,这本书在介绍元器件选型和失效分析方面,我认为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例如,在设计大功率变频器时,IGBT模块的散热设计和可靠性是重中之重,但书中对不同封装(如TO-247、TO-264、压接式模块)在特定工作频率和环境温度下的热阻变化趋势讨论得不够充分。再者,对于驱动电路的设计,虽然给出了基本的半桥驱动器应用电路,但对于如何有效抑制高频开关噪声对驱动信号的影响,尤其是在长飞线情况下,如何优化布局和加装缓冲器等“小技巧”,书里几乎没有提及。这些看似细节的地方,恰恰是决定最终产品稳定运行与否的试金石。我期望未来能看到更多关于EMC/EMI设计考量和实际整改案例的深度解析,让理论设计能够更平稳地过渡到实际产品的落地阶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