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人民日报评论年编:2016 | 作者 |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 |
| 定价 | 138.00元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545084 | 出版日期 | 2017-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汇集了人民日报重要评论专栏“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人民观点”2016年度全部文章,并附有电子版。文章针对社会现象和热点事件,不避尖锐、及时发言,促进和民众的意见沟通,增强党和的公信力,广受读者好评。 |
| 作者简介 | |
|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是人民日报社的一个重要部门,汇聚了编辑记者专家,主要负责《人民日报》上评论文章的撰写,对重要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和评论。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给镇住了。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一种更严肃、更需要沉下心去阅读的氛围里。我一直觉得,年鉴类的读物,尤其是像《人民日报》这种官方性的评论汇编,它不仅仅是记录了过去一年的大事记,更像是一个时代的侧影。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人不禁想要探究,在那些关键的时刻,社会的主流思潮是如何被引导和塑造的。我特别留意了它装帧的细节,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庄重,这种内敛的处理方式,反而更显出内容本身的重量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逐字逐句地研读,但光是目录的梳理和章节的划分,就能感受到编纂者的良苦用心。他们显然是想构建一个清晰的脉络,让读者能够顺藤摸瓜地理解2016年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复杂性与发展轨迹。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并不在于提供新奇的观点,而在于提供一个“定海神针”式的参照系,让我们能够回望那一年,去审视我们自己走过的路,以及我们对未来的期许,它更像是一部可以随时查阅的“集体记忆档案”。
评分拿到这套书后,我最感兴趣的其实是它的“时间切面”功能。2016年,对我个人而言,是充满变数和挑战的一年,很多新闻事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现在,通过这本汇编,我希望能以一个更宏观、更具官方视角的滤镜,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让我心潮澎湃或扼腕叹息的事件。我倾向于从那些关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治理改革的评论入手,去体会国家层面的战略定力。那种行文的严谨性、逻辑的严密性,是日常碎片化信息阅读中很难获得的体验。我甚至想象着,当时撰写这些评论的记者和编辑们,在案牍劳形、斟酌字句时的情景。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密集输出。我打算先挑几个我记忆深刻的月份,去对比一下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和官方媒体的定调,看看这其中是否存在某种有趣的“张力”或者高度的“一致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比任何小说都来得引人入胜,因为它触及的是真实发生过的、影响深远的社会肌理。
评分说实话,对于这种年编式的工具书,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比较功利且有目的性的。我不是那种会从头读到尾的人,更像是“考古学家”式的挖掘者。我更关注的是那些“标志性”的评论文章,那些在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或者被认为具有风向标意义的篇章。例如,那些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度解读,或者对某些国际突发事件的定性分析。我希望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上对同一议题的表述变化,捕捉到政策语言的微妙演进。这种阅读过程,其实是在训练我的“宏大叙事”的理解能力,对抗信息爆炸带来的认知碎片化。而且,这类出版物往往在细节之处隐藏着重要的信息点,比如某一特定领域改革的初期措辞,可能比后来的官方文件更具“实验性”和“探索性”。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关于2016年意识形态版图的“热力图”。
评分这本《人民日报评论年编:2016》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其“克制”的。没有花哨的插图,没有试图用鲜亮的色彩来吸引眼球,一切都回归到文本本身的力量。这种朴实无华,恰恰体现了它作为权威性文献的定位。我喜欢这种不打扰读者的设计,它让我的注意力能够完全集中在那些深邃的文字和严密的论证结构上。我尤其期待翻阅那些涉及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建设的章节。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主流价值观如何被阐释、如何被巩固,是任何一个社会观察者都绕不开的话题。通过阅读这些经过深思熟虑的评论,我可以了解在特定历史节点,精英阶层是如何理解并试图引导社会共识的。这种阅读体验,是一种精神上的“充电”,它帮助我校准自己对主流叙事的理解框架,确保我的思考不至于偏离轨道太远。
评分我向来对研究特定年份的社会心理状态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类年编就是最好的活化石。它不仅仅是政府的声音,更是那个特定时间点上,整个国家舆论场的“回声室”。我计划着,先快速浏览一遍所有的篇目标题,圈出那些涉及热点社会矛盾、民生政策落实以及对外关系定调的评论。然后,我会尝试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一种“情绪考古”——去体会,在那些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里,官方话语体系是如何构建出一种积极向上、充满信心的基调的。这种观察角度,比起单纯的政治学习要来得有趣和深刻得多。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被公开发表的评论,都是一次精心计算的公共表达,它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对社会预期的精确拿捏。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当代中国政治传播逻辑和思维模式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它提供了不同于日常新闻的、更具沉淀性的分析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