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基于文化视野中的休闲体育
定价:35.00元
售价:26.3元,便宜8.7元,折扣75
作者:舒建平,谢卫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69001068
字数:
页码:3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休闲体育是人们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通过体育运动方式,以直接或者间接的体验,满足身心需求的一种自觉自足的社会文化活动。
《基于文化视野中的休闲体育》从文化视角审视休闲体育,分别从文化与休闲文化概述、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历程、休闲体育文化价值、休闲体育的审美文化、休闲体育环境文化、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文化、休闲体育消费文化,以及后现代思潮下的休闲体育文化等方面诠释休闲体育文化。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基于文化视野中的休闲体育》:
(一)古希腊时期的休闲体育
希腊孕育了欧洲古老的文化,这些灿烂的文化也包含了体育与休闲文化。希腊三面环海,希腊人为了生存只能征服海洋,加之为抵御各种战争以及祭神活动的需要,就铸就了希腊人崇尚户外运动与冒险性格,也造就了影响久远的古希腊体育。公元前2000年,早期希腊文明出现于克里特岛,克里特人在古代东方文化的影响下创造了自己的娱乐文化,其中包括舞蹈、斗牛、摔跤等活动。公元前15世纪至前12世纪,希腊进入迈锡尼文明,在民族节日里出现了若干祭礼活动上的竞技表演。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这段时间被称为“荷马时代”,体育运动已成为希腊人生活的一部分。当时,希腊人的祭礼活动主要以竞技运动形式进行,如战车赛、站立式摔跤、拳击、赛跑、标枪、铁饼、混斗、射箭等比赛。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逐步形成了许多城邦制的奴隶社会,由于城邦经济文化的繁荣,形成了古希腊奥林匹克盛会。史料记载的届古代奥运会举办年代是在公元前776年。自此以后,古希腊人每4年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统治的公元394年。古希腊人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以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来充分展现人体的力和美。初,竞技比赛在草地上进行,观众站在山坡上观赏场地跑、长跑、五项全能、拳击、战车赛、角斗、武装跑等项目。古希腊人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观赏公共体育活动,构筑了公共闲暇空间——体育馆,以供古希腊人闲暇之用。
古希腊的教育制度对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为典型的是雅典城邦的教育制度,其培养目标强调人的身心协调发展。它的教育制度非常重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在健身方面,注重身体的匀称、协调、强壮和健美。当时的雅典人把身体虚弱当作缺乏教养的表现。在雅典,国家几乎不控制教育,男童7岁以前在家接受家教,主要是学习游戏;男童7岁以后进文法和音乐学校学习读书、写字、唱歌和体育,其中的体育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轻松的活动,如跑、跳、爬绳、跳舞、游泳、球类等;13岁以后升人体操学校,学习表演性歌舞、游戏;五项运动即角力、赛跑、跳远、掷铁饼、投标枪等课程。贵族子弟还可以进入古典学校,深入学习体育竞技运动与文化。年满18~20岁的青年要到士官团接受军事训练,服从国家需要到军队服兵役,如果没有战争,两年后就职于社会各行业。他们会坚持锻炼自己的身体,放弃体育锻炼的人会被认为是缺乏教养。
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休闲与体育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柏拉图主张利用休闲方式,如可以用体操来锻炼身体,用音乐以陶冶心灵。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提倡按实际年龄接受教育,他认为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是相互关联的。他提出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因此,体育应先于智育。他主张学前儿童应逐步锻炼身体;初等教育时期,儿童要学习体操、读书、写字、文法、计算、图画和歌唱。古希腊提倡体育与教育相结合,使公民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体育教育,休闲体育成为古希腊人的休闲方式之一。
……
序言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和用心。内文采用的是一种略微偏小的宋体,间距控制得恰到好处,使得大段文字的视觉压力没有那么强,非常适合长时间的深度阅读。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某些关键概念的脚注处理得略显仓促,有几处地方的引用来源标注得不够清晰,这对于需要进一步查阅原始资料的严肃读者来说,稍微带来了一点不便。不过瑕不掩瑜,这本书整体散发出的那种冷静、克制而又充满求知欲的学术气质,是任何浮躁的娱乐性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像是一座灯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为那些真正渴望理解文化深层逻辑的人,指明了一个清晰而坚实的方向。我确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书架上经常被取阅的那一类经典参考书目。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休闲体育”这个主题带着一点点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总觉得这顶多是些关于健身房器械、户外活动指南或者旅游攻略的集合。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序言部分时,那种感觉立刻被颠覆了。作者的开篇就极富哲学思辨的味道,他似乎在用一种解构主义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闲暇活动。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时间观念”的论述,他将休闲时间的碎片化现象与现代社会的高效能驱动进行了深刻的对立分析。那种笔锋之锐利,仿佛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疲惫根源。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抬头望向远方,消化那些深邃的论断。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它能不断地抛出更高级的问题,强迫读者跳出日常惯性的思维牢笼,去重新定义“放松”与“生活意义”之间的关系。这绝不是一本轻松读物,它更像是一次对自我生活态度的严肃叩问。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就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赛跑”。它没有采用那种讨好读者的通俗化叙事结构,相反,它大量使用了精准、严谨的学术术语,并且在论证过程中,频繁地穿插引用了多学科的理论支撑——从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到符号学的表征理论,再到现象学的身体经验描述,几乎无所不包。这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在那些复杂的概念迷宫中迷失方向。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身体的异化”那一章节,作者对体育运动中“表演性”的批判,真是入木三分。他描绘的场景,那些在社交媒体上刻意展示的完美运动瞬间,在作者的笔下,瞬间失去了光环,变成了一种徒劳的自我展示。这种将高雅理论与日常观察结合起来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让这本书的知识密度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硬核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设计得极其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线或者主题分类来组织材料,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初读时,你可能会觉得各个章节之间略显跳跃,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理解作者是如何构建起“个体体验—群体规范—宏观文化场域”这样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不同地域文化中“游艺”差异的案例分析,那部分写得极具画面感和对比性。比如,书中对于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下体育活动的集体仪式感,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对极限挑战的推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比较,这种跨文化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让“休闲体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被放置在一个广阔的人类活动图景中去审视,这种宏大叙事的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让人读完后,总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雅致,那种淡淡的、带着岁月痕迹的米黄色调,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一种沉静的思考氛围中。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光亮的、新潮的印刷品,而是带着微微粗粝感的环保纸张,仿佛在暗示着内容将是厚重而富有内涵的。装帧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主标题那行楷书笔触苍劲有力,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学术力量,而作者署名则低调地置于下方,保持了一种谦逊的姿态。我坐在窗边,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在书页上,那种光影的交错,让我忍不住想,这本书里收录的那些关于休闲体育的探讨,是不是也像这光影一样,充满了复杂而微妙的层次感?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老茶客在茶馆里娓娓道来的故事,不急不躁,却字字珠玑,能让人在品茗中领悟到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是那种让人愿意捧在手里,细细摩挲,然后沉下心来阅读的类型,绝非那种快餐式的读物可比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