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09209176 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系列丛书(湖北卷) 中国农业出版社

9787109209176 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系列丛书(湖北卷) 中国农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丹,刘胜祥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野生植物
  • 植物资源
  • 生物多样性
  • 湖北
  • 调查
  • 保护
  • 农业科学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植物学
  • 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09176
商品编码:2931318977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系列丛书(湖北卷)

定价:68.00元

作者:樊丹,刘胜祥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092091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樊丹、刘胜祥主编的这本《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系列丛书(湖北卷)》在概述了湖北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涵盖了湖北省农业野生植物的物种信息,并系统介绍了该省开展的保护工作及经验教训、保护模式和技术。这对于科研、管理和技术人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目录

前言
1 湖北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概况
1.1 自然环境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形地貌
1.1.3 气候特征序
前言
1 湖北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概况
1.1 自然环境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形地貌
1.1.3 气候特征
1.1.4 水资源
1.1.5 土壤
1.1.6 动植物概况
1.2 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1.2.1 人口、民族
1.2.2 农业生产情况
2 湖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历程
2.1 法制与机构建设
2.2 物种调查与普查
2.3 物种保护与项目建设
2.3.1 湖北省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
2.3.2 湖北省农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
2.3.3 湖北省重点保护农业野生植物异位保存圃
2.4 预警监测与管护
2.4.1 部分保护点预警监测结果
2.4.2 原生境保护点建设成效
2.4.3 管护问题
2.5 湖北省相关重点专项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
2.5.1 湖北省大别山区和武陵山区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
2.5.2 湖北宜昌橙资源研究
3 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种类
3.1 石杉科
3.1.1 蛇足石杉
3.2 水蕨科
3.2.1 粗梗水蕨
3.2.2 水蕨
3.3 红豆杉科
3.3.1 红豆杉
3.3.2 南方红豆杉
3.3.3 巴山榧树
3.3.4 榧树
3.4 马兜铃科
3.4.1 木通马兜铃
3.4.2 背蛇生
3.4.3 马蹄香
3.5 蓼科
3.5.1 金荞麦
3.6 毛茛科
3.6.1 黄连
3.6.2 短萼黄连
3.6.3 紫斑牡丹
3.7 小檗科
3.7.1 南方山荷叶
3.7.2 八角莲
3.7.3 桃儿七
3.8 木兰科
3.8.1 五味子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湖北省农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附录2 湖北省重点农业野生植物异位保存圃植物名录
拉丁名索引
中文名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古农学思想集成》 第一卷 稼穑之学:农事起源与早期实践 本书收录了中国古代关于农业起源、早期农事活动以及基本农学思想的珍贵文献。从早期先民的狩猎采集,到对自然规律的初步认识,再到早期耕作技术的萌芽,本卷为我们展现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最初景象。 一、 农耕曙光:从采集到定居 《山海经》中的物产考辨: 深入解析《山海经》中记载的植物、动物及矿产资源,探讨其在早期人类生存和农业萌芽过程中的可能作用。追溯中国古代对周边自然环境的认知深度,以及其中蕴含的早期资源利用智慧。 《说文解字》中的农事符号: 梳理《说文解字》中与农事相关的字词,如“耕”、“耜”、“耒”、“耩”等,分析其字形演变背后的农具革新和社会变迁,揭示汉字作为早期农业文明记录的独特价值。 《易经》中的自然节律与农业启示: 探讨《易经》卦象、爻辞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联,如“乾卦”象征的生机勃勃,“坤卦”代表的厚德载物,以及“损益”等概念对农时、农法选择的指导意义。理解古人如何从宇宙观中汲取农业实践的哲学智慧。 二、 稼穑之初:早期农具与耕作技术 《史记·夏本纪》与《越绝书》的考古印证: 结合《史记》中关于夏禹治水、开垦土地的记载,以及《越绝书》中关于早期青铜农具的描述,探讨史前及夏商周时期农具的进步,如石器、骨器、木器到青铜农具的过渡,以及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的农事养生观: 剖析《黄帝内经》中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农业生产中的体现,如何将人体的养生之道与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相结合,强调顺应自然、调养身体的农事原则。 《礼记》中的农礼制度: 详细阐释《礼记》中关于祭祀、农事活动的礼仪规定,如“蜡祭”、“社祭”等,以及农时、农事分工的社会规范,展现早期农业社会管理和组织形式。 第二卷 农事宝典:历代重要农学著作精粹 本卷汇集了中国古代农学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系统梳理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历代农学家的重要发现、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全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农学思想的辉煌成就。 一、 农学奠基:春秋战国与秦汉的耕耘 《管子》中的农业经济政策: 深入研究《管子》提出的“藏富于民”的农业经济理论,包括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发展畜牧、调控粮价等一系列务实的政策建议,以及其对国家农业发展的影响。 《吕氏春秋》的农事杂说: 梳理《吕氏春秋》中关于农时、土壤、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农具改进等方面的零散但极具价值的论述,展现早期农学思想的博杂与整合。 《氾胜之书》的农作要术: 详细解读《氾胜之书》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农学专著,其关于小麦、粟、黍等主要作物种植的技术要领,包括选种、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等环节的精细指导。 《齐民要术》的农学百科: 全面介绍贾思勰《齐民要术》的结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本卷将重点梳理书中关于农作物栽培(包括八谷、五果、六畜、三禽等)、园艺、养蚕、酿酒、酱醋制作等各个方面的详细技术,以及其中蕴含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精神。 二、 技艺精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农学发展 《农桑辑要》的实践指南: 重点分析元代农学家王祯所著《农桑辑要》,其在继承前代经验的基础上,对农具的革新(如水转连磨、龙骨水车等),以及对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具体指导。 《陈旉农书》的精耕细作: 探讨陈旉《农书》对农具、耕作、灌溉、施肥等方面的精细化改进,以及其对土壤改良、作物生长周期管理的深入理解。 三、 百家争鸣:宋元明清的农学繁荣 《王祯农书》的农具革新与农事管理: 详细介绍《王祯农书》中关于农具的图说、制造方法,以及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农事的系统性论述,特别是对农事记录、农田规划的强调。 《农政全书》的集大成: 重点阐释徐光启《农政全书》的宏大格局和科学价值。本卷将细致梳理书中关于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土壤学、作物栽培学、植保技术、农具制造、水利工程、经济作物种植、乃至畜牧、渔业等内容,展现其作为中国古代农学集大成者的地位。 《吕氏春秋》的农业哲学与实践: 再次深入挖掘《吕氏春秋》中蕴含的“因时”、“因地”、“因人”等因地制宜的农业哲学,以及其对农事管理的早期思考。 《农桑撮要》的实用经验: 选取《农桑撮要》中具有代表性的实用农事操作技巧,如关于稻麦种植的节令要点、病虫害防治的土方、以及农产品加工的简便方法等,展示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经验。 《氾胜之书》的选种与栽培: 聚焦《氾胜之书》中关于种子选择、播种密度、土壤管理、水分控制等核心栽培技术,分析其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指导意义。 第三卷 农事智慧:农业技术、管理与哲学思想 本卷从更广阔的视角,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体系、农事管理模式以及贯穿其中的哲学思想,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 技术革新:耕作、灌溉与植保 农具的演进与生产力提升: 追踪中国古代农具从石器、木器到铁器、青铜器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犁、耙、耧车、水车等关键农具的创新及其对耕作效率、播种质量、灌溉能力的提升。 水利工程的智慧与实践: 梳理中国古代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建设经验,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分析其在兴修、管理、运用方面的技术特点,以及对旱涝灾害的应对能力。 病虫害防治的古老技艺: 探讨古代劳动人民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经验积累,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草药应用等多种方法,展现其因地制宜、朴素有效的智慧。 二、 管理之道:农时、土壤与经济作物 二十四节气的农业应用: 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如何精确指导农业生产,从播种、移栽、施肥到收割,各个环节如何与节气变化相适应,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节律的深刻理解。 土壤学说的发展: 梳理中国古代关于土壤分类、土壤肥力评价、以及土壤改良(如休耕、轮作、施肥等)的理论和实践,展现其对土壤资源的认识和利用。 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发展: 选取茶叶、丝绸、染料、漆器等重要经济作物,考究其在中国古代的起源、种植技术、加工方法以及市场流通,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三、 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与农本思想 “天人合一”的农业实践: 深入阐释“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具体体现,如何强调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竭泽而渔,追求可持续发展。 “农本思想”的社会价值: 探讨“重农抑商”等农本思想的形成及其历史影响,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因地制宜”的哲学观: 剖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等哲学理念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源等条件,调整农事安排和作物选择。 第四卷 农事图谱:古代农事活动的图像与考古发现 本卷通过丰富的图像资料和考古发现,直观地呈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场景、农具的原貌以及古代农学家对农业的认知,为理解古代农学提供了生动而具体的证据。 一、 图像文献的解读: 《耕织图》的农事场景: 详细解析《耕织图》中描绘的从耕种、收割到织布的全过程,分析其中农具的细节、劳作的场景以及人与自然的互动,展现了古代农家生活的生动画卷。 古代壁画与石刻中的农事: 搜集和整理汉代画像石、唐代壁画等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图像,如农耕、畜牧、收获、宴饮等场景,揭示了当时的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 农具图说与模型: 选取《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著作中的农具图谱,结合考古发现的实物,详细介绍犁、耙、耧车、水车、脱粒机等重要农具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 考古发现的佐证: 史前遗址的农具遗存: 介绍河姆渡、仰韶、龙山等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早期农具,如石犁、石镰、骨耜等,以及谷物遗存,为研究中国农业起源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古代农田遗迹与水利设施: 阐释考古发掘出的古代农田遗迹、灌溉渠道、水库等,分析其规模、布局、技术水平,以及对古代农业生产模式的研究价值。 古代农作物种子与动植物遗存: 通过对墓葬、窖穴等遗址中发现的古代作物种子(如稻、麦、粟、黍等)和动物骨骼的鉴定,还原古代的农业构成和食物结构。 第五卷 乡土情怀:农家生活、习俗与文化传承 本卷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农家的日常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节日习俗、民间信仰和文化传承,展现农业社会独特的乡土情怀和人情风貌。 一、 农家日常:衣食住行与节令生活 岁时节令的农家生活: 详细描述中国古代农家如何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日常生活,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到各种节日的庆祝活动,展现了农事活动与生活节奏的紧密结合。 农家饮食与食物加工: 梳理古代农家主要的食物种类,如谷物、蔬菜、肉类、鱼类等,以及其加工方式,如蒸、煮、晒、腌、酿等,展现了古代农家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农家建筑与居住环境: 介绍古代农家的建筑风格、材料选择以及居住空间布局,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以及承载的家族文化和生活习惯。 二、 节日习俗与民间信仰: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 详细解读这些节日与农业生产的关联,如春节的祈年、清明的祭祖踏青、端午的驱邪祈福、中秋的庆丰收等,展现了节日背后蕴含的农耕文化和道德观念。 土地神、五谷神等农神崇拜: 探讨中国古代农民对土地神、五谷神等自然神灵的信仰,分析其宗教仪式、祭祀活动,以及这些信仰对稳定社会秩序和激励农业生产的作用。 民间婚丧嫁娶与人生礼仪: 梳理古代农家在人生重要阶段的各种习俗,如婚嫁、生育、成年、丧葬等,分析这些习俗如何体现了家族观念、伦理道德以及对生命轮回的理解。 三、 文化传承与民间技艺: 口头文学与农事谚语: 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农事谚语、歌谣、故事等口头文学,揭示其中蕴含的农业生产经验、生活智慧和道德教诲。 民间手工艺与农具制作: 介绍农具的民间制作技艺、竹编、草编等与农业相关的民间手工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农家书院与教育传承: 探讨古代农家书院在传播农学知识、培养农业人才方面的作用,以及家庭教育在农事技能和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中国古农学思想集成》,共收录五卷,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发展、技术、管理、哲学思想、图像文献以及农家生活等方方面面。本书的编纂旨在汇集整理中国古代珍贵的农学文献,系统展示中国古代农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辉煌成就,为当代农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文化滋养。本书不仅是农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也是对中国农耕文明的深情回溯和庄严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并非繁杂的文字,而是那些精美的插图。我设想,每一张图都经过精心绘制,色彩逼真,线条流畅,仿佛能将那些鲜活的野生植物“请”到我的眼前。想象一下,我正仔细地辨认着一株我从未见过的野草,图中的每一个叶片、每一朵花,都清晰可见,旁边附带着详细的文字说明,包括它的学名、俗名、以及一些关键的识别特征。我猜想,这本书的编写团队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们不仅是植物学家,更是艺术家,用他们的画笔,为这些被遗忘的宝藏留下了最直观的印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某些植物“故事”的介绍,比如它们如何被当地居民利用,它们的药用价值,甚至是它们在民间传说中的形象。这些人文的色彩,能够让冰冷的植物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也更能引起读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一本好的科普书籍,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应该能够触动人心,激发情感,而我从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中,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在我看来,是对“地域特色”的一种深刻挖掘。湖北,作为一个拥有独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省份,其野生植物资源必是丰富多彩,独具一格。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那些仅在湖北地区才能找到的“特有种”,它们的形态、习性、以及它们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独特性。我还会关注书中关于“地方性”的描述,这些野生植物在湖北的哪个区域分布最为集中?它们的生长环境又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植物的百科全书,更是一份关于湖北这片土地的“生态地图”。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湖北的自然之美,也更能激发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植物的知识,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探索。我猜想,在书中,我能了解到湖北地区丰富的农耕历史,以及这些野生植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们或许是重要的饲料,或许是传统的药材,又或许是农耕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些野生植物背后的“人文故事”,比如它们在当地的民间传说、民俗活动中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还会关注书中关于“传统利用价值”的介绍,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中国传统智慧的一种传承和发扬。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这些野生植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沉静而厚重的绿色,仿佛蕴含着大地的气息,又隐约透出一种历史的积淀。书名本身“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系列丛书(湖北卷)”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地域的指向性,让人立刻联想到这是一本研究性的著作,而非市面上常见的通俗读物。想象一下,在某个宁静的下午,我捧着这本书,指尖拂过书页,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芬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指南,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能窥见湖北这片土地上,那些默默生长、却又承载着丰富历史和生态价值的野生植物。书中的内容想必会详细地介绍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分布区域,甚至可能包括它们在当地传统农耕文化中的应用和故事。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调查方法的论述,科学的调查方法是后续保护工作的基础,而“调查”二字本身就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意味,让我不禁神往。同时,“保护”这一关键词,也点出了这本书的深远意义,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未来的一种责任和承诺。这本书所承载的,可能不仅仅是植物的知识,更是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对“本源”的追溯。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依赖人工培育的作物,而那些野生的、原始的植物,却渐渐被遗忘。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提醒我们,那些被忽视的野生植物,才是我们农业文明的根基,它们蕴藏着丰富的基因资源,是未来育种和改良的宝库。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些野生植物的“基因多样性”和“育种潜力”,这不仅仅是对科学研究的贡献,更是对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我还会关注书中关于“生态功能”的介绍,这些野生植物在维持土壤肥力、调节气候、净化水源等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与其他的动植物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共生关系?这本书,将带领我重新审视自然,重新认识那些被我们低估的“本源”力量。

评分

当我拿起这本书,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书名中的“保护”二字,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知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担当的书。我设想,书中会详细阐述当前湖北野生植物资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比如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过度采摘等等。而正是因为这些挑战的存在,这本书的研究和出版才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和建议,它们或许是针对特定物种的保护计划,又或许是针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综合性保护策略。我还会关注书中关于“可持续利用”的探讨,如何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平衡。这本书,是对自然的呼唤,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在于它连接了“过去”与“未来”。我设想,书中会大量的引述历史文献和古籍,去追溯那些野生植物在古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在古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先民智慧的传承。同时,这本书又以现代科学的眼光,去分析这些野生植物的“科学价值”和“未来潜力”,比如它们在现代生物技术、医药研发、以及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憧憬,它让我们明白,那些曾经被视为“野草”的植物,可能蕴藏着解决未来挑战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设想,书中必定充斥着严谨的学术术语和科学的统计数据,这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某个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满足。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调查方法”的详细阐述,这可能包括样地设置、样方统计、物种鉴定、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科学严谨的流程。我还会仔细研究那些关于“分布区域”的图表和描述,它们一定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了解湖北地区野生植物资源的分布格局。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保护策略”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它们能够为未来的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对科学精神的体现,它引导我们以一种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和保护自然。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章节的设置中,我能感受到其逻辑的严谨和内容的全面。我猜想,它大概会按照植物的分类系统来展开,从科、属到种,层层递进,让你对整个湖北地区的野生植物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分布区域”的详细描述,想象一下,在地图上标示出每一种植物的精确分布点,再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进行分析,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正是研究性著作所必需的。我还会仔细研究关于“调查方法”的部分,也许会涉及样地调查、样方调查、以及物种鉴定等具体操作。这些内容对于想要从事相关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当然,最让我关心的还是“保护”这一章节,它会如何阐述当前湖北野生植物资源面临的挑战?又会提出哪些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我期待书中能给出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保护工作的实际成效。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自然界中的“宝藏”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我设想,在书中,我会遇到那些我从未听说过的植物,它们或许有着奇特的外形,或许蕴藏着惊人的药用价值,又或许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野生植物的“生活习性”的描述,比如它们喜欢怎样的土壤,怎样的光照,又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繁衍。这些细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力量,也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还会关注书中关于“食用价值”的介绍,毕竟,在很多传统文化中,野生植物都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想象一下,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辨别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又有哪些烹饪方法,这不仅能满足我的好奇心,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为我提供一些实用的生活技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