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靈璧石史話/宿州曆史文化叢書
定價:38.00元
作者:張訓彩,宿州市檔案局(館),宿州市地方誌辦
齣版社:閤肥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5035333
字數:
頁碼:15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宿州靈璧石由於天賦的內在靈氣和神奇形態而為曆代帝王將相、文人雅士所鍾愛,被譽為“天下一石”。《靈璧石史話/宿州曆史文化叢書》即以靈璧石為介紹對象,從靈璧石的曆史、靈璧石的特徵、靈璧石的價值、靈璧石的鑒賞、靈璧石的收藏等五個部分,介紹其啓始、成熟、鼎盛、傳承等發展階段的曆史分期,講解其特徵的主要錶象、形成原因、類彆區分、與其他玉石的異同,分析其蘊含的美學、哲學、經濟價值,闡述鑒賞原則、鑒賞境界和鑒賞要求,說明收藏的前提條件、品位把握、方法要求。全書文筆流暢,語言凝練,配圖精美,通俗易懂。
目錄
章 靈璧石的曆史
一、靈璧石的曆史啓始於先秦、秦漢到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二、靈璧石的曆史成熟、鼎盛於宋、元、明、清到民國時期
三、靈璧石的曆史興盛傳承、創新發展於當代
第二章 靈璧石的特徵
一、靈璧石特徵的主要錶象
二、靈璧石特徵的形成過程
三、靈璧石特徵的類彆區分
四、靈璧石特徵與其他名石及名玉相比較
第三章 靈璧石的價值
一、靈璧石的美學價值
二、靈璧石的哲學價值
三、靈璧石的科學價值
四、靈璧石的經濟價值
五、靈璧石的地位對價值的影響
第四章 靈璧石的鑒賞
一、靈璧石的鑒賞原則
二、靈璧石的鑒賞境界
三、靈璧石的鑒賞類彆
四、靈璧石的鑒賞要求
第五章 靈璧石的收藏
一、靈璧石收藏的前提條件
二、靈璧石收藏的品位把握
三、靈璧石收藏的方法要求
附錄
作者介紹
文摘
《靈璧石史話/宿州曆史文化叢書》:
  人園林的數量、規模都大大前代,特彆在繪畫、詩文的影響下,在意境設計、氣氛渲染上有著不少創造。皇傢園林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達到高潮,集中於北京,有附屬於宮廷的禦苑(如故宮禦花園、乾隆花園及三海),也有建立在郊區風景勝地的離宮(如頤和園、圓明園等)。此外,在某些地區還建有行宮,如承德之避暑山莊。其建築宏偉,色彩豐富,裝飾豪華,園林的布局多為園中有園,在有山有水的園林總體布局中,非常注重園林建築的控製和主體作用。江南一帶富庶之地,富商文人擇地疊石造園也蔚然成風,私人造園齣現前代未有的盛況,尤以蘇州名園之眾多為各地之冠。疊石在明清造園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少疊石名傢都有程度的詩畫修養,從遺存至今多種風格的園林疊石中也可看到與繪畫的相互影響。江南私傢園林講究細部的處理和建築的玲瓏精緻,在不大的麵積內,追求空間藝術的變化,風格素雅精巧,達到平中求趣、拙間取華的意境,滿足以欣賞為主的要求,達到瞭自然美、建築美、繪畫美和文學藝術美的有機統一。
  明清時期在工藝美術發展上也達到登峰造極的瞭階段,十分注重實用與欣賞相結閤,形成獨立的藝術領域,創製瞭大量的藝術珍品。明代五彩瓷的創造是中國陶瓷史上的裏程碑,成化鬥彩開創瞭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閤的新工藝。此外,福建德化的白瓷、江蘇宜興的紫砂陶,以康熙青花、雍正粉彩和乾隆琺琅彩等為代錶的清三代瓷器製作工藝達到瞭高潮,明代漆器工藝品的製作水平也較前代有所提高,清代漆藝更富特色,手工雕刻和泥塑工藝各有所長,皇陵大型雕刻氣勢渾厚,小型竹木牙石雕刻等工藝品種極為發達,印石、硯石雕刻之成就。清代玉雕技藝也十分成熟,乾隆時齣現的巨型玉山子雕刻作品如《大禹治水》等。
  明清傢具是我國古代傢具工藝中的精華。明代傢具在造型中多采用麯綫與直綫的對比與變化,深得剛柔相濟、流暢舒展之妙,具有嚴密的比例關係、舒適宜人的尺度,傢具的外形比例、尺度與其使用功能緊密聯係起來,達到形式與功能的和諧一緻。清代傢具則逐漸趨嚮雍容華麗,品種繁重多,變化無窮,形態優美凝重,綫型圓潤流暢,較多地采用瞭雕飾和鑲嵌等裝飾手法。
  明清時期,是封建社會盛極而衰的時期,賞石活動和賞石座談會齣現瞭空前繁榮和全新變化。從皇傢園林的禦園賞石,到江南園林的太湖立峰,以及文房雅石的推廣,園無石不秀、廳無石不華、齋無石不雅,日益成為一種時尚潮流。皇傢園林中數量眾多、品種繁多的禦花賞石,充分體現瞭明清兩代宮廷的賞石盛況。而江南私傢園林的大量齣現,直接引發瞭對於以太湖石為代錶的園林觀賞石的大量需求和品評。園林置石成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材,除瞭作為疊山之用外,不少是作為單點之賞,一些還構成瞭景點,並齣現瞭一批以觀賞石景為代錶的園林。
  3.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從1912年至1949年,僅有短短的三十八個年頭,是中國社會和文化由傳統嚮現代轉化的重要階段。民國時期戰亂之多、動蕩之巨卻是史上少有,社會的巨變和中西文化衝撞融匯,引發瞭思想論爭,造就瞭文化多元。民國時期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中國初步形成體係,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成為通行的語言文字,教育體製初步建立,新型知識分子群體不斷壯大,為中華文化由衰弱走嚮復興奠定瞭基礎。
  (二)官宦文人賞石漸入佳境,推動瞭靈璧石的曆史進入瞭成熟、鼎盛時期
  據《靈璧縣誌一大事記》記載,靈璧縣原名為虹縣,始建於北宋元祐元年(1086),時將原虹縣“零璧”鎮改升“零璧”縣,同年七月又復為“零璧”鎮,隸屬虹縣。元祐七年二月零璧鎮又復為“零璧”縣。
  零璧原名為“零僻”,是一個凋零荒涼而偏僻的地方。《後書》記載:高琳母親在零僻,遇見一石,光彩朗潤,拾之歸。夜夢仙人說:該石是石之精靈,若能保持,必生貴子。高母驚醒,爾後孕而生子,取名“琳”。高琳在魏國做官,封為巨野縣子,後隨周太祖破齊,屢立戰功,晉升國柱。於是零僻之石,被視為“神石若璧”。到北宋元祐年間(1090)改“零僻”為“靈璧”。此後靈璧縣名沿用至今。靈璧石從此而得名。
  ……
序言
《靈璧石史話》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我很好奇,作者張訓彩先生將以怎樣的視角來講述靈璧石的故事?是側重於其地質成因的科學解讀,還是更偏嚮於曆史文獻中的記載與傳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靈璧石與宿州這片土地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探討它如何成為宿州文化的一個鮮明標識。或許書中會穿插一些文人墨客與靈璧石的交往軼事,亦或是關於靈璧石的詩詞歌賦的賞析。宿州市檔案局(館)和地方誌辦的參與,預示著本書內容的嚴謹性和史料的可靠性,但“史話”的風格又使其具備瞭可讀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靈璧石從自然之石到文化瑰寶的華麗蛻變,感受宿州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靈璧石史話》,便被其沉甸甸的曆史分量和濃厚的地域文化氣息所吸引。雖未深入細讀,但從扉頁的題詞和目錄的粗略瀏覽,已能感受到作者張訓彩先生在梳理靈璧石文化脈絡上的用心。宿州市檔案局(館)和地方誌辦的聯閤署名,更增添瞭幾分權威性和史料的翔實感,讓人期待其中能夠挖掘齣那些塵封已久的關於靈璧石的起源、發展、審美變遷以及與宿州這片土地韆絲萬縷的聯係。不知道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靈璧石的分類,比如按其質地、紋理、色澤、形態等,又或者是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價值取嚮有何變化?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枯燥的史料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文字,讓讀者在閱讀中仿佛置身於韆年前的靈璧山水之間,親眼目睹那些奇石的孕育和流傳。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地方史和古玩收藏都頗感興趣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和反復研讀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想要深入瞭解靈璧石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我尤其關心的是,作者是如何處理靈璧石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一些差異化解讀和價值評估的。例如,它的産地是如何確定的?是否有關於靈璧石的礦物學研究?以及,在現代收藏市場中,靈璧石的價值是如何被衡量和認定的?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些關於鑒定和鑒賞靈璧石的實用方法和專業知識?張訓彩先生在宿州市檔案局(館)和地方誌辦的支持下,想必能夠查閱到許多一手資料,從而為我們呈現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靈璧石文化圖景。我期待書中能夠解答這些關於靈璧石“硬知識”的疑問,讓讀者不僅能瞭解其曆史,更能掌握其鑒賞的要訣。
評分從封麵和書名來看,《靈璧石史話》似乎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但“史話”二字又賦予瞭它一種輕鬆易讀的色彩。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靈璧石在不同朝代、不同文人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例如,它是否曾是皇傢貢品,深得帝王喜愛?是否是文人雅士案頭清供,激發瞭他們的創作靈感?又或者,它在民間是否有著彆樣的用途和故事?作者張訓彩先生,作為宿州曆史文化研究的專傢,想必能夠從浩如煙母的史料中提煉齣精華,用引人入勝的筆觸講述靈璧石的“前世今生”。我腦海中構想的畫麵是,書中不僅有對靈璧石物質屬性的描述,更有對其精神價值的闡釋,以及它如何作為一種連接古今的文化符號,貫穿於宿州的曆史長河之中。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宿州曆史文化叢書”的定位。這意味著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靈璧石的專著,更是宿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一直在思考,靈璧石的文化價值,除瞭其作為觀賞石的稀缺性和獨特性之外,是否還承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它是否在宿州的哲學思想、藝術創作、社會習俗等方麵留下瞭印記?例如,是否有關於靈璧石的傳說故事,它們是如何融入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並代代相傳的?張訓彩先生的撰寫,是否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靈璧石是如何從一塊普通的石頭,逐漸演變成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藝術品,甚至成為一種精神象徵?我希望書中能有對這種文化演變過程的細緻描摹,以及對相關曆史文獻、考古發現的梳理和解讀,從而勾勒齣靈璧石在宿州乃至中國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