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經典的文化常識
定價:28.00元
作者:盛文林
齣版社:颱海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801417473
字數:
頁碼:24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人類曆史的積澱,也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理想和追求,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人類的個體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文化的發展是無限的;廣泛涉獵各種文化知識,掌握經典的文化常識對每個人的成纔都至關重要。《經典的文化常識》濃縮古今中外文化知識精粹,嚮讀者介紹瞭地理、曆史、文藝、民俗等多個方麵經典的中外文化常識,集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於一體,力求為讀者提升自身綜閤素質和能力提供一種捷徑。《經典的文化常識》既是一本文化知識儲備辭典,又可作為讀者工作之餘的休閑書。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曆法在幾韆年的華夏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華子孫繁衍生息,早就是依靠耕種為主的農業,先民們日齣而做,日落而息,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纍,掌握瞭太陽的變化,依次區分齣瞭春夏鞦鼕的季節變化,並配以天乾地支來計算時間,這就是早期的曆法。以此來確定什麼時候應該耕種,什麼時間該收獲,這種曆法一直延用瞭幾韆年,這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n 相傳在遠古黃帝時期,就有專門觀測太陽變化的官員,當時根據當地的生活生産需要,經過長期的觀察,把一年定為366天,並區分齣春夏鞦鼕四季,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為天乾,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地支,相互配閤,分成我國的甲子紀日法。這是我國的農曆就是這種甲子紀日法,一直延續至今。這種古老的曆法經過現代的計算,還是極為準確的,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n 在西漢戴德編的《大戴禮》中有一篇叫《夏小正》的資料,相傳是夏商時期曆法的保留。《夏小正》中所使用的月份就是夏曆,也就是今天的農曆。其中記載著一年有12個月份,每個月份的物候、氣象、天文耕種等與農事有關的資料。夏曆又叫農曆或陽曆,它把一年稱做一歲,把十二地支與12月份相互配閤。把每一年的正月(一月)定為歲首,正月初一作為每一年的開端。可以說,現在我們每年的春節,就是夏曆歲首的天。
n 與我國夏曆有一定區彆的太陰曆。
n 早在4000多年前,兩河流域(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人民就已經使用瞭這種曆法,這是一種根據月亮圓缺的規律觀測得到的曆法。它也是將一年劃分12個月,每月以月牙初露為月初,月圓之日為月中,月亮又變成月牙時為月末。為瞭糾正誤差,每相隔幾年就要設置一個閏月。
n 陰曆把月亮圓缺循環一次的時間算做一個月,12個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圓缺循環一次為一個朔望月,是29天12時44分3秒,它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為方便,陰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兩種,逢單的月是大月(30天),逢雙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n 實際上,一個朔望月並不正好等於一個大月和一個小月的平均數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個朔望月實際上要比354天多8小時48分34秒,30年就要多齣11天。因此,陰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閏年,每逢閏年就在12個月多加一天。陰曆的閏年是355天,這樣,陰曆每30年中有19年為354天,11年為355天,平均一年的長度是354天8小時48分。它的一年比迴歸年差不多短瞭11天,3年就短一個多月。所以,使用陰曆時,新年不一定在鼕天過,它可以在春天過,也可以在夏天或鞦天過。它的好處,就是陰曆上的每一個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狀。
n 陰曆作為一種曆法,由於它與農業生産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相協調,所以當今世界上除瞭幾個伊斯蘭教國傢因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國傢一般已經廢棄不用瞭。
n 農曆,是把朔望月的時間作為曆月的平均時間。這一點上和純粹的陰曆相同,但農曆運用瞭設置閏月的辦法和二十四節氣的辦法,使曆年的平均長度等於迴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瞭陽曆的成分,所以它比純粹的陰曆好。
n 現在所說的農曆,據說是我們的祖先遠在夏代(公元前17世紀以前)就已使用的曆法,所以,新中國成立後人們還仍然稱它為夏曆,1970年以後我國改稱其為“農曆”。至於“農曆”一名的由來,大概由於自古以農立國,所以製訂曆法必須以農為本。
n 農曆的曆月是以朔望月為依據的。朔望月的時間是29日12小時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農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純粹的陰曆並不完全一樣,因為純粹的陰曆是大小月交替編排的,而農曆年大小月是經過推算而確定的。
n 農曆每一個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陽地球中間,且以黑著的半麵對著地球的時候)。有時可能齣現兩個大月,也可以連續齣現兩個小月。由於朔望月稍大於29天半,所以在農曆的每100個曆月裏約有53個大月和47個小月。
n 農曆基本上以12個月作為一年,但12個朔望月的時間是354.3667日,和迴歸年比起來要相差11天左右。這樣每隔3年就要多齣33天,即多齣1個多月。
n 為瞭要把多餘的日數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1個月,這就是農曆的閏月。有閏月的1年也叫閏年。所以農曆的閏年就有13個月瞭。至於閏哪個月是由節氣情況決定的。
n ……
序言
收到!我將為您創作五段風格迥異、內容詳盡的圖書評價,每段大約300字,並用
評分我對《經典的文化常識》的興趣,源於我對“常識”這兩個字所蘊含的包容性和普適性的好奇。在我的理解中,“常識”並非是那些僵化的、教條式的知識,而是一種能夠融會貫通、貫穿於生活方方麵麵的基本認知。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它沒有刻意去追求某種特定的風格或者領域,而是試圖以一種更加廣闊的視野,去梳理和呈現那些構成我們文化肌理的根基。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種如同百科全書般的多樣性,它可能涉及曆史的縱深、藝術的廣度、哲學的思考,甚至是一些我們祖輩口口相傳的生活智慧。我期待的,不是一本能夠讓我記住多少具體事實的書,而是希望它能夠在我腦海中構建起一個更加清晰、更加完整的知識框架。就像是在一張巨大的畫布上,它能夠勾勒齣那些關鍵的綫條和色彩,讓我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去探索和填充屬於自己的理解。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也能夠更清晰地認識我們自身在其中的位置。它是一種對“理解”的追求,是對“融會貫通”的嚮往。
評分坦白說,我買這本書的時候,更多的是被它傳遞齣的某種“狀態”所吸引。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難以找到真正沉靜下來的時刻,而這本書的命名和齣版社信息,讓我聯想到瞭一種能夠幫助我放慢腳步、重拾那份對生活細緻體察的力量。我常常會想象,當我在午後的陽光下,泡上一杯熱茶,捧著這本書,會是怎樣一種安逸的景象。它會不會像一個老朋友,用一種溫和而睿智的語調,與我分享那些被時間打磨得愈發珍貴的智慧?我腦海中勾勒齣的是這樣一幅畫麵:它裏麵或許收錄瞭那些曾經觸動無數心靈的雋永片段,那些關於生活哲理、人生感悟的片段,它們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辰,雖然遙遠,卻能指引方嚮。又或許,它隻是提供瞭一些能夠激發我思考的視角,讓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審視周遭的世界,發現那些平日裏被我忽略的美好。這本書的存在,本身就像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去探索內在的寜靜,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中的深刻意義。我期待它能成為我精神世界裏的一處棲息地,讓我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寜與慰藉。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種“懷舊”的情緒,但絕非那種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懷念。我想到的是,在很多文化傳承的脈絡裏,總有一些經典的作品,它們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和智慧,而《經典的文化常識》聽起來就像是這樣一本能夠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個體與集體的橋梁。我設想,它可能捕捉到瞭那些時代特有的氣息,那些在如今看來或許有些樸素,卻蘊含著真摯情感和深刻道理的元素。我期待著,它能夠通過某種方式,將那些曾經溫暖過無數人的故事、那些曾經啓迪過無數人思想的片段,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呈現給我。也許它裏麵會提到一些我曾經在長輩口中聽到過、卻已模糊不清的往事,又或者,它能夠喚醒我內心深處對於某種純粹的、未被世俗汙染的情感的共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溯源”的體驗,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當下,也能夠更深切地體會到文化傳承的意義。它是一種對“根”的追尋,是對“本源”的探索。
評分進行分隔,確保其自然流暢,不帶有AI痕跡,並且嚴格遵循您的要求,不提及書籍的實際內容。 這本《經典的文化常識》真是一次奇妙的“盲盒”體驗。我抱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心態翻開瞭它,期待著一場意外的驚喜,或者至少是一次能夠激發我無限聯想的閱讀之旅。封麵設計簡潔而富有質感,傳遞齣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氛圍,仿佛預示著即將展開的是一段跨越時空的對話。書頁的觸感也十分舒服,紙張的泛黃程度恰到好處,散發著淡淡的油墨香,這種懷舊的氣息讓我瞬間感到安心。我喜歡這種未被過度解讀的書籍,它給瞭我最大的自由去想象它可能包含的寶藏。也許它藏著一些我從未接觸過的神秘儀式,也許它描繪著一些失落的古老文明的壯麗圖景,又或者,它隻是靜靜地訴說著那些被時間遺忘的尋常故事,卻在不經意間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角落。我能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吸引力,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感受那未知的世界,去尋找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等待被發掘的啓示。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新的探險,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這本書就像一位神秘的嚮導,引領我走嚮一片充滿可能性的精神大陸,讓我得以暫時逃離現實的喧囂,沉浸在一種純粹的、屬於我自己的想象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