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词曲概论
定价:26.00元
售价:20.8元
作者:龙榆生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01127881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龙先生将词、曲打通串讲,是有其内在理路的。他认为曲是词的发展,并希望借由考察这一发展过程,为新时代的韵文创作找到方向。因而此次新版,我们特别设计增加了两种附录。一为龙榆生本人创作的新体歌词三首,均选自《龙七歌曲集》,将这样融汇古典与现代的创作实践,与正文的理论阐释结合起来,或可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二为《创制新体乐歌之途径》,原载《真知学报》,直接阐释了龙氏希望“造成一种新国乐”之理念。这样,正文由词到曲依次讲述,附录兼及现代创作,真正将这千年气脉贯通。而龙榆生著作的极大特色,即将极高明的道理讲得极切实易懂、可操作,在本书中仍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内容提要
《词曲概论》为《词学十讲》姐妹篇,亦为龙先生在大学授课时所撰教材,是一部少见的贯通词曲,由韵文本质出发探讨其发展规律,指示创作、欣赏方法的经典著作。此书上编论源流,首先概述词、曲特性及二者异同,随后依次介绍自唐至明清各时期的代表韵文体裁,从小令到慢曲,从诸宫调到散曲、杂剧、传奇,结合名家名作,使读者对词曲之关系和各种不同面目获得通盘的理解。下编论法式,分析平仄四声、韵位疏密等在词曲创作中的运用,是极细致而切实的教学。作者以自身深厚的学识功底为基础,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目录
上编论源流
章词曲的特性和两者的差别 / 3
第二章唐代民间词和诗人的尝试写作 / 15
第三章令词在五代北宋间的发展 / 26
第四章论唐宋大曲和转踏 / 37
第五章慢曲盛行和柳永在歌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 49
第六章宋词的两股潮流 / 56
第七章论诸宫调 / 69
第八章论元人散曲 / 82
第九章论元杂剧 / 94
第十章论明清传奇 / 114
下编论法式
章论平仄四声在词曲结构上的安排和作用 / 135
第二章阴阳上去在北曲南曲中的搭配 / 158
第三章韵位疏密与表情的关系 / 165
第四章韵位的平仄转换与表情的关系 / 188
第五章宋词长调的结构和声韵安排 / 197
第六章论适用入声韵和上去声韵的长调 / 219
附录
龙榆生新体歌词选 / 235
创制新体乐歌之途径 / 238
作者介绍
龙榆生(1902—1966),我国的词学家,民国四大词人之一。本名沐勋,又名元亮,晚年以字行,别号忍寒居士、风雨龙吟室主、怨红词客等,又以兄弟行七而自称龙七,江西万载人。他一生致力于词学研究,被称为中国词学学科的奠基人,曾主编《词学季刊》《同声月刊》等刊物,在词学界产生极大的影响。撰著有《词学十讲》《词曲概论》《唐宋词格律》等多部经典著作和大量词学论文,编选有《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等,均为词学研究者、爱好者的案头典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热情的学习者,尤其钟爱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古典艺术形式。词,对我来说,就像是宋朝的低语,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思念,又或是江边饮酒的豪情,与月光一同洒下。龙榆生先生的《词曲概论》,我早就有所耳闻,知道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学术著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词学的窗口,让我能够系统地学习词的各种知识。我对外在的文学形式和内在的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尤其想知道词是如何在有限的字数和格律中,承载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意境的。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原理,帮助我理解词的魅力所在。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我喜欢的那些词人作品。
评分这本书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研读,但仅从它精美的装帧和严谨的出版信息来看,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分量。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门艺术,就必须了解它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规律。词作为中国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部分,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必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音乐发展息息相关。龙榆生先生的名字,在词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信他的这本《词曲概论》一定能够拨开迷雾,为我们梳理清楚词与曲在中国古代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发展的。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论述词的音乐性,它与当时的乐曲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是词为曲而填,还是曲为词而谱?抑或是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在阅读一些零散资料时想要深入探究的,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素雅,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词,觉得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婉约而深情。龙榆生先生的名字,在我接触一些词学研究的著作时就时常看到,知道他在这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词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词人的创作特色。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词的格律、声韵,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毕竟,词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它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反映着时代的风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位良师益友,能够开阔视野,提升修养。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这样的体验,让我对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个人对古典音乐和文学的跨界研究一直很感兴趣,总觉得文字与旋律的结合能够产生一种更加打动人心的力量。龙榆生先生在这方面的名声如雷贯耳,他的学术成就一直是我仰望的对象。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词是如何从早期的歌唱性文本演变成独立的文学体裁的,其中有哪些重要的转折点和人物。我对词牌的演变、填词的技巧,以及不同朝代词风的差异都充满了好奇。例如,从温庭筠的绮丽到苏轼的豪放,再到李清照的婉约,这其中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各自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和文人情怀?这本书作为一本“概论”,我想应该会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清这些脉络,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有这样一本由权威学者撰写的入门读物,对我而言是莫大的幸运。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的紧密联系都充满了好奇。词,作为一种以音乐为载体的诗歌形式,其发展过程必然离不开音乐的演进。龙榆生先生在词学研究领域的声望,使得这本书成为我关注的焦点。我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清晰地了解到词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从诗经、楚辞等早期歌唱性文本中脱胎而出,又如何与唐代的乐曲相结合,最终发展成为宋词这一辉煌篇章的。我也对“曲”的部分非常感兴趣,想知道它与词的关系究竟是如何界定的,在历史发展中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对词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更能感受到其背后的音乐律动和时代回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