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审美无区分”:伽达默尔诠释学美学思想引论
定价:48.00元
作者:何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130272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审美无区分”是伽达默尔诠释学哲学、美学的一个关键概念,该概念所蕴含的思想了审美领域和艺术领域,具有诠释学的普遍意义,是把握伽达默尔诠释哲学和诠释学美学思想特征的不可缺少的维度。“审美无区分”思想力图为艺术真理辩护,强调艺术经验是通向真理的基本途径。伽达默尔对艺术经验与艺术真理的辩护,不只是为了发展出其诠释学立场,根本动因是在于发展精神科学具有自我特征的思维方法,维护精神科学本身的自主性。本论著主要研究伽达默尔“审美无区分”从艺术活动的艺术作品本体论、艺术作品的表现本体论到诠释学的理解本体论的逻辑发展过程及从艺术理论、方法到艺术哲学的演进过程,追溯该思想渊源,分析其表现形态,梳理其实现原则,归纳其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凸现其对当下审美与艺术危机的应对作用。
目录
导言
章 “审美无区分”的思想动因
节 艺术是经验真理的一条基本途径
第二节 为艺术真理辩护的动因
第二章 对“审美区分”思想的批判
节 作为异化的经验模式的审美意识
第二节 康德的纯粹审美判断与“审美区分”
第三节 席勒的“审美区分”思想
第四节 哈曼的纯粹审美感知论
第五节 审美意识的抽象和“审美区分”思想的根源
第三章 “审美无区分”的思想核心
节 从游戏表现本体论到艺术作品表现本体论
第二节 来自绘画艺术、悲剧艺术的美学与诠释学结论
第三节 以艺术作品表现本体论为思想核心的意义
第四章 “审美无区分”的思想根基
节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概念与教化理论
第二节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
第三节 海德格尔的存在基础本体论
第五章 “审美无区分”思想的实现原则
节 理解的效果历史意识
第二节 文本的效果历史意识
第三节 效果历史意识的作用方式
第六章 “审美无区分”思想的意义、局限及其启示
节 “审美无区分”思想对艺术与美学的意义
第二节 理论突破:从审美意识到审美理解的范式转换
第三节 思想局限:对”审美区分”合理性的忽视
第四节 结论:艺术理解就在审美区分与无区分之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何,男,1970年生,湖南省新邵县人,哲学博士。本科、硕士、博士先后毕业于吉首大学中文系、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现任湖南省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诠释学美学、文艺美学与艺术人类学。独立在《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文摘
序言
终于读完了这本《审美无区分》,说实话,这本书像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它没有直接“喂”给我伽达默尔的美学理论,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把我带入了伽达默尔思想的“场域”之中。作者似乎深知,直接抛出晦涩的哲学概念只会让读者望而却步,所以他另辟蹊径,从许多看似日常的艺术体验和文化现象入手,层层剥茧,直至触及伽达默尔关于“审美无区分”的核心洞见。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具体的艺术作品时所流露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仿佛能看到他自己沉浸在作品中的样子,并由此引申出对理解、接受、甚至是对艺术品本身生命力的思考。读到后面,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平日里对艺术的“好恶”判断,很多时候都受到时代、文化、甚至是个人成长经历的潜移默化。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艺术的关系,不再是简单地“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去理解为何会有这种感受,以及这种感受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欣赏艺术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学会如何“理解”艺术的书,这种转化带来的启发是巨大的,我感觉自己的审美视野被极大地拓展了。
评分读完《审美无区分》,我脑海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对话”。作者在引介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美学时,反复强调了艺术理解的对话性本质。这与我以往那种“专家解读”或“固定意义”的认知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被动地呈现,而是在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个体的观赏者进行着持续的对话。每一次的解读,每一次的感受,都是一次新的“视域融合”。作者在书中对于“游戏”和“庆典”在艺术理解中的作用的阐释,也让我耳目一新。他并没有将艺术置于高高在上的神坛,而是强调了艺术在生活中的融入感和参与感。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面对复杂的艺术作品,反而鼓励我去主动进入其中,去与其“对话”,去发现隐藏在其中的意义。我感觉自己对艺术的敬畏感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积极和开放的探索精神。
评分《审美无区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潜移默化的,它不像那些观点鲜明的书那样让你立刻拍案叫绝,而是像一块温润的玉石,在你日复一日的思考中,慢慢显露出它温润的光泽。作者在书里所展现的对伽达默尔思想的把握,既有宏观的框架,又有微观的精妙。他没有局限于对伽达默尔的某个具体论断进行解读,而是试图勾勒出其思想体系的整体图景,尤其是他对于“视域融合”和“艺术作品的本质”的阐释,对我触动很大。我一直以为艺术的美在于作品本身,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作品的美很大程度上存在于它与观赏者之间不断生成的关系之中。作者引用了许多鲜活的例子,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可以触摸的体验,让我这个非哲学专业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思想的魅力。这本书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看到了艺术理解的无限可能性,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评价标准,而是拥抱了艺术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评分《审美无区分》这本书,可以说是在我原本对艺术审美的认知上,进行了一场温和而深刻的“再教育”。作者并没有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上来就摆出一堆拗口的哲学名词,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和生活化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地走进伽达默尔的内心世界。他对于“游戏”精神在艺术体验中的作用的描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之前总觉得艺术是严肃的,需要“认真”去品味,但作者通过大量的例证,让我意识到,那种轻松、投入、甚至是一种“忘我”的状态,恰恰是进入艺术世界最有效的途径。书中的许多篇章,都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审美经验,很多时候,我以为自己是在“欣赏”艺术,但实际上,我可能只是在套用一些现成的解读,或者是在迎合某种流行的审美口味。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审美体验,是与作品之间的一种“视域融合”,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而非静态的结论。它教会我,要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在与作品的互动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理解。
评分坦白讲,刚开始翻阅《审美无区分》时,我对“伽达默尔诠释学美学思想引论”这个书名还有些许的畏惧,总觉得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然而,当真正沉浸其中后,我才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传统而刻板的学术叙述方式,而是以一种极其富有启发性和人文关怀的笔触,将伽达默尔深邃的哲学理念娓娓道来。书中的许多例子都非常贴切,无论是关于经典文本的解读,还是对当代艺术现象的分析,都恰如其分地印证了诠释学的核心观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理解”这一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细致,他没有将理解简化为一种单向的接收,而是强调了理解过程中的主体性、历史性以及与传统的对话。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艺术品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与观看者一同参与到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阅读和观赏习惯,意识到很多时候我并非真正地“理解”了作品,而只是被动地接受了某种固定的阐释。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被点亮了一盏灯,看到了通往更深层艺术体验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