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研究

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立 著
圖書標籤:
  • 新疆
  • 佛教
  • 地麵佛寺
  • 考古
  • 曆史
  • 文化
  • 西域
  • 吐魯番
  • 宗教
  • 建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科學齣版社旗艦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77696
商品編碼:29335970237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6-01
頁數:191
字數:285000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研究
曾用價 150.00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8年06月
開本 16
作者 林立
裝幀 平裝
頁數 191
字數 285000
ISBN編碼 9787030577696


內容介紹
本書主要研究新疆地區公元3世紀至13世紀的地麵佛教寺院。書中把這些寺院分為巴楚、庫車、焉耆、吐魯番- 哈密和絲路南道五個區。對每個區的佛寺建築遺址現狀、佛堂建築形製、寺廟布局以及年代分彆進行論述,*後對這些佛寺遺址所呈現齣的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淵源進行瞭探討。

目錄
目錄
第*章 緒論 1
第*節 題解 1
第二節 地麵寺院的發掘和研究簡史 3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實地調查 6
第四節 研究思路 7
第二章 圖木舒剋地麵佛寺 10
第*節 考古發掘與研究簡史 10
第二節 佛寺遺址現狀 11
第三節 佛寺建築類型 18
第四節 寺院布局 22
第五節 年代 24
第三章 夏閤吐爾和烏什吐爾地麵佛寺 31
第*節 考古發掘與研究簡史 31
第二節 佛寺遺址現狀 32
第三節 佛寺建築類型 37
第四節 寺院布局 40
第五節 年代 43
第四章 蘇巴什地麵佛寺 47
第*節 考古發掘和研究簡史 47
第二節 佛寺遺址現狀 48
第三節 佛寺建築類型 61
第四節 寺院布局 64
第五節 佛塔形製 65
第六節 年代 68
第五章 焉耆锡格沁地麵佛寺 69
第*節 發掘和研究概況 69
第二節 佛寺遺址現狀 71
第三節 佛堂建築類型 82
第四節 年代 83
第五節 寺院布局 88
第六章 高昌故城地麵佛寺 89
第*節 考古發掘和研究簡史 89
第二節 佛寺遺址現狀 90
第三節 佛堂建築類型 105
第四節 佛堂的形製淵源和族屬 107
第五節 年代 116
第六節 寺院布局 118
第七章 交河故城地麵佛寺 119
第*節 考古發掘和研究簡史 119
第二節 佛堂建築類型 120
第三節 寺院布局 124
第四節 年代 126
第八章 勝金口地麵佛寺 129
第*節 考古發掘與研究簡史 129
第二節 佛寺遺址現狀 129
第三節 佛堂建築類型 139
第四節 寺院布局 140
第五節 年代 141
第九章 白楊溝地麵佛寺 144
第*節 考古發掘與研究簡史 144
第二節 佛寺遺址現狀 144
第三節 佛堂建築類型 150
第四節 年代 153
第五節 寺院布局 155
第十章 結語 157
第*節 地麵寺院的地域劃分與所屬宗派 157
第二節 地麵寺院建築的淵源 162
第三節 地麵寺院建築與石窟 166
第四節 地麵寺院與交通 168
參考文獻 171
附錄 絲綢之路南道佛寺研究 178
Abstract 190

在綫試讀
第*章 緒論
  第*節 題解
  新疆位於我國西部,地處亞洲腹地,東接河西走廊,西至帕米爾高原。所謂西域,傳統上廣義的定義是指玉門關以西包括整個新疆在內的廣大中亞區域,而狹義定義上的西域*早按《漢書·西域傳》所載,是指陽關、玉門關以西,蔥嶺(帕米爾高原)以東,天山以南,昆侖山以北,也就是新疆南疆的塔裏木盆地和東疆的吐魯番盆地及哈密盆地,而此後曆朝曆代有關西域的概念和範圍都有所變化,一般而言,曆代中央政府能管轄到的地方都可視為是狹義的西域(1)。習慣上,通常以天山為界,把新疆分為南疆和北疆兩部分。北疆為草原荒漠地帶,南疆為綠洲和沙漠地帶。
  天山南邊的塔裏木盆地為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一詞*早由德國地理學傢李希霍芬(Richthofen)於19世紀末提齣,指東起中國中原地區,西至羅馬帝國地中海之濱,橫跨亞歐大陸的商貿之道。這一提法一直被國際學術界沿用至今。絲綢之路的開闢,一般以公元前2世紀張騫鑿空西域為標誌。《漢書·西域傳》中把經過新疆境內的絲綢之路分為南、北兩道:“自玉門、陽關齣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齣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廷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齣大宛、康居、奄蔡焉。”由此可知沿天山南緣為北道,主要國傢有車師(後為高昌)、焉耆、龜茲、疏勒諸國;沿昆侖山北緣為南道,有於闐和樓蘭(東漢初改名鄯善)諸國。魏晉南北朝時,按《三國誌》捲三十注引《魏略·西戎傳》記載,這個時期絲綢之路又開闢新道。這條道路從玉門關西北行,繞過三隴沙和龍堆,經五船等地到達高昌,復西行與中道閤於龜茲。中道為漢代的北道,因這條新道的開闢而改名。
  地麵寺院(freibautentempeln)一詞*早由勒柯剋(A. von Le Coq)提齣,以區彆開鑿於山體崖麵的石窟寺院(H?hlentempeln)(Le Coq,1924)9-10。地麵寺院大多平地起建,使用土坯等建築材料,不像石窟寺院憑藉山崖開鑿建築,在布局上顯得更靈活、充裕,在形製、組閤上也更多樣化,極具研究旨趣。
  公元前6世紀,佛陀於鹿野苑初轉法*,作為人類文明之一的佛教開始流傳於世。佛陀涅槃之後,佛教經曆兩次大的發展,一次是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另一次是2世紀貴霜王朝迦膩色伽時期。在迦膩色伽的支持下,佛教在貴霜王朝中心的犍陀羅和迦濕彌羅地區進行瞭第四次結集(季羨林等,2000)331-333。這次結集産生瞭一些佛教經典,特彆是早期的大乘經典,加入瞭中亞伊蘭係民族的一些宗教信仰特色,而和原來恒河流域的印度佛教有所差彆。同時在原先大夏希臘人雕刻神像、人物傳統的影響下,對佛的偶像崇拜開始齣現。隨著佛像崇拜的興盛,貴霜王朝統治地區的寺院形製也和恒河流域不同(晁華山,1994)165-171。也就在這個時期,貴霜王朝境內的高僧大德紛紛以嚮外傳播佛教為自己的使命,毗鄰貴霜帝國的西域便是*選之地,他們跟隨商人的駝隊,越過大雪山和帕米爾高原或冒險徒步穿越剋什米爾北部印度河上遊河榖,到達疏勒、於闐、龜茲、高昌等古代綠洲國傢,然後建築寺院,弘揚佛法。貴霜時期(1~3世紀)以及後貴霜時期(3~5世紀),大緻相當於我國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已經暢通,中原和西域交流十分頻繁,佛教也就經西域開始進入中國內地。從文獻記載看,自東漢末至南北朝初期,到中國內地傳播佛教、翻譯佛典的高僧主要來自貴霜王朝地區和西域諸綠洲國傢(1)。可以認為,中國早期的佛教是受中亞地區佛教影響,而非印度本土佛教的直接影響。雖然中亞佛教在貴霜帝國衰亡後的4世紀仍保持對外影響的勢頭,但到五六世紀的時候,由於入侵的白匈奴( 噠人)實行滅佛的政策,中亞的佛教開始衰落下去,直至唐代纔有所恢復。中亞貴霜佛教在衰落之後,其中心也就慢慢移至西域,在這段時期,佛教在塔裏木盆地十分興盛。各個綠洲國傢的國王貴族紛紛布施祈福,建立大規模的佛教寺院供養佛、法、僧三寶,甚至一些王族子弟齣傢成為高僧。大批的鬍僧攜帶鬍本佛經進入中原,這些高僧與鬍本佛經和西域的綠洲國傢都有一定關係。從全世界範圍看,4~6世紀這段時間是佛教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而這個時期西域是除印度笈多王朝、中國十六國南北朝之外的一個主要的佛教中心,所以西域佛教在佛教發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西域佛教的興盛與這個時期絲路繁榮,各個綠洲國傢經濟發達、文化昌盛是息息相關的。唐朝經營西域安西四鎮時,佛教在西域進一步發展。從10世紀起,隨著信仰伊斯蘭教的喀喇汗朝在中亞興起,伊斯蘭化的浪潮很快波及整個西域地區。至14世紀時,佛教*終在西域綠洲消亡。
  經過多年來人為的破壞和自然環境的變遷,西域昔日繁華莊嚴的寺院或已成為廢墟,或已湮滅於大漠瀚海之中。從新疆現存的佛教遺址看,幾乎一半為地麵寺院遺址,這些遺址是我們研究當時佛教盛況的基本材料。
  第二節 地麵寺院的發掘和研究簡史
  一、調查和發掘簡史
  有關新疆地麵寺院遺址的調查、發掘可分為下麵四個階段。
  1. 第*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考古調查與發掘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起,西方國傢開始關注新疆,在新疆進行瞭一係列調查、探險活動。
  真正意義上的考古探險是由瑞典人斯文·赫定(Sevn Hedin)揭開序幕的。他於1895年在塔剋拉瑪乾沙漠裏發現丹丹烏裏剋遺址,這一發現引起西方學界對新疆古代遺址的注意。1898 年,俄國人剋萊門茲(D. Klementz)首次專門考察吐魯番的古代遺址,並於1899 年在彼得堡俄國科學院做相關報告。在這之後英國人斯坦因(M. A. Stein),法國人伯希和(P. Pelliot),德國人勒柯剋、格倫威德爾(A. Grünwedel),俄國人奧登堡(S. F.Oldenburg),以及日本大榖探險隊等均在新疆做過考古調查發掘。
  斯坦因在1901~1914 年做瞭三次考察,主要調查、發掘區集中於絲路南道的於闐、鄯善和北道的焉耆、吐魯番、哈密地區的地麵佛教遺址,主要地點有喀什、和田的約特乾、熱瓦剋,於田東北部的達瑪溝、丹丹烏裏剋、尼雅、安迪爾、米蘭、樓蘭、營盤,焉耆的锡格沁明屋以及哈密的上廟爾溝。
  伯希和1906~1908 年於塔裏木盆地調查、發掘的主要地點是巴楚縣托古孜沙來寺院遺址和庫車地區的夏閤吐爾(都爾都爾阿庫爾)遺址與蘇巴什遺址。
  德國考察隊由格倫威德爾和勒柯剋率領,1902~1914 年先後在新疆進行瞭四次發掘。德國考察隊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吐魯番地區的高昌故城、勝金口、伯孜剋裏剋、吐峪溝和庫車地區的剋孜爾、庫木吐喇等地,在哈密的白楊溝、焉耆的锡格沁和巴楚的圖木舒剋塔格也進行過發掘。
  1909~1910 年,俄國再次派遣探險隊考察新疆古代遺址,探險隊由俄國科學院院士奧登堡率領,主要考察地點為吐魯番、焉耆和庫車。
  與上述西方探險隊考察時間同期,日本大榖探險隊也進行瞭三次探險活動:第*次是1902~1904 年,由渡邊哲信和崛賢雄進行;第二次是1908~1909 年,成員是橘瑞超和野村榮三郎;第三次是1910~1914 年,成員是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
  在這股探險熱潮中,許多古代佛寺遺址相繼被發現,齣土的大批雕塑、壁畫和文書全部流失海外。1900 年敦煌藏經洞被發現後,斯坦因和伯希和等人利用看守人王道士的無知,盜走大部分經捲和其他文物。陳寅恪先生迴顧這段曆史時,感慨稱之為“吾國學術傷心史”。
  2. 第*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第*次世界大戰之後,中國政府開始對外國探險傢在新疆的活動加以禁止。因此,這階段國外探險傢的考古發掘不如第*階段之頻繁。其中主要有:1928 年德國人特林剋勒(E.Trinkler)在古於闐國統治地區進行瞭考古調查發掘,主要地點有熱瓦剋、巴拉瓦斯德等地;法國人哈金(Joseph Hakin)於1931 年考察包括新疆在內的中亞地區。
  新疆大批文物的流失也使當時中國學術界深受刺激。不少有識之士不斷呼籲保護國寶和關注西域的考古發掘。1927 年,以黃文弼參加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為標誌,我國學者也開始在新疆進行考古發掘和研究。從1928 年1 月~1930 年8 月,黃文弼在哈密、吐魯番、焉耆、庫車、拜城、巴楚、於闐等地對佛寺遺址進行調查和發掘。另外,1916~1917 年,國民政府財政部官員謝彬到新疆調查財政狀況,同時也關注新疆各地的曆史、地理、民俗等。他所撰的《新疆遊記》中對部分地麵寺院遺址有所記載。
  3.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文化大革命”期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考古學界繼續關注新疆佛寺遺址,但相關的考古發掘並不多。其中主要有:20世紀50 年代,黃文弼對塔裏木盆地各個地區進行考古調查發掘,其中包括對焉耆锡格沁明屋遺址和庫車蘇巴什遺址的重新發掘;20世紀60 年代,中國佛教協會和敦煌文物研究所組成新疆石窟調查組,以閻文儒先生為負責人,對天山以南的佛寺遺址進行調查,其中包括锡格沁明屋地麵佛寺遺址。
  4.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至今
  這段時期佛寺考古研究工作成果顯著。除石窟寺考察外,主要有關地麵寺院的發掘有:1979~1980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吉木薩爾北庭高昌迴鶻寺院遺址;1993~1994 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交河故城發掘西北小寺和一座地麵寺院遺址;1995 年,中日學者聯閤對尼雅遺址進行科學的考古發掘,發掘瞭一座包括寺廟、僧房、民居、院門的寺院遺址;1996 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法國科學院聯閤調查發掘剋裏雅河下遊的喀拉敦遺址,發掘瞭兩座寺院。
  二、研究簡史
  由於新疆文物流失於世界各地,在客觀上也使西域佛教藝術史研究走嚮世界,許多國外學者開始緻力於這塊新領域的研究工作。國外有關新疆地麵寺院的研究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界限分為兩個階段。
  1.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
  這一階段國外學者主要進行的工作是編寫報告、整理相關發掘資料,以及撰寫個人遊記。
  斯坦因的三本考古報告《古代和田》(Ancient Khotan)、《西域考古圖記》(Serindia)、《亞洲腹地》(Innermost Asia)皆涉及地麵佛教寺院。作為一個受過考古專業訓練的學者,斯坦因的發掘工作相當細緻,他對所能觀察到的各種現象和遺跡、遺物進行詳盡的描述,並在此基礎上對遺址的性質和年代進行判斷。由於當時中亞佛教考古處於起步階段,許多當時和後來的地麵寺院考古材料斯坦因並不知曉,所以斯坦因沒有進行較大範圍的綜閤研究,特彆對佛教寺院的布局和形製基本上沒有涉及。
  1904 年格倫威德爾迴到德國後,即撰寫瞭《1902~1903 年亦都護城及周邊遺址考古報告》(Bericht über arch?ologische Arbeiten in Idikutschari und Umgebung im Winter1902-1903)一書,內容主要是介紹吐魯番地區的地麵寺院。在這之後,格倫威德爾還撰寫瞭考古報告《中國新疆古代佛教聖地——1906 年至1907 年在庫車、焉耆、吐魯番綠洲的考古工作》(Altbuddhistische Kultst?tten in Chinesische-Turkistan)和研究專著《古代庫車》(Alt-Kutscha),這兩本著作主要對新疆的多處石窟做瞭較為詳細的描述,包括洞窟形製、壁畫題材及其分布、現存狀況、齣土遺物等;地麵寺院並不是重點,涉及的遺址隻有哈密白楊溝和锡格沁等處。
  1913 年,勒柯剋編有圖錄《高昌》(Chotscho),以圖版的形式介紹在吐魯番寺院遺址中發掘的精美壁畫等遺物。從1922 年起,勒柯剋主編的大開本論文與圖版集開始齣版,其總名稱是《中亞與新疆古代晚期的佛教文物》(Die buddhistische Sp?tantike in Mittelasien),全書共7 捲,每捲均有文物圖版和專題研究文章。第6、7 兩捲的齣版是在勒柯剋1930 年去世後,由瓦爾德施密特(E. Waldschmidt)主編。全套7 捲到1933 年齣齊。這套叢書內容相當廣泛,包括考察經過、壁畫題材、洞窟形製、分期與年代、文化類型、人種與民族、社會曆史等。其中涉及地麵寺院主要是圖木舒剋塔格遺址。
  奧登堡在考察之後僅寫有簡報《俄國1909~1910 年的新疆考察》(Rусская Туркест-аная Экспедиция 1909-1910 юца),簡單地介紹瞭他的調查工作,書中有地麵寺院的照片,部分附有綫圖。
  1915 年在香川默識編的《西域考古圖譜》中刊布齣日本大榖探險隊所獲文物部分圖錄。1937 年齣版的《新西域記》刊錄瞭探險隊成員的個人遊記報告,大榖探險隊成員均非專業考古人員,其報告大多過於簡略。
  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
  1960 年以後,韓百詩(Louis Hambis)、M. Hallade 等人根據伯希和發掘的材料整理並陸續齣版瞭《伯希和探險隊考古檔案》,其中有《圖木舒剋》(Toumchouq)和《庫車》(Koutcha)四本圖錄和著作。整理者依據伯希和留下的筆記和照片大緻對寺院的情況進行瞭描述,對寺院裏齣土遺物也給予簡單介紹。在研究部分裏,整理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佛教雕塑風格的對比分析,對建築形製和寺院的整體布局等情況也給予關注。
  1995 年,由迪亞剋諾娃(N. V. D iakonova)根據奧登堡的筆記和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藏品,整理齣奧登堡當年在锡格沁遺址的考古發掘報告《锡格沁》(ШNKШNH)一書。
  對德國探險隊所獲文物的研究,主要是由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的H. Hartel 教授進行的。但他的研究重點是剋孜爾石窟壁畫藝術,很少涉及地麵寺院。印度藝術博物館現任館長M. Yaldiz 著有《新疆考古與藝術史》(Archaologie und Kunstgeschichte Chinesisch-Zentralasiens (Xinjiang))一書,介紹瞭新疆的大部分地麵寺院遺址。
  關注新疆佛寺遺址的還有法國學者瑪雅爾(M. Maillard)。她所著的《西域的石窟和建築遺存》(Grottes et Monuments d’Asie Centrale)一書,除瞭論述新疆的石窟遺存外,還對塔裏木盆地的地麵佛教寺院做瞭討論,但作者主要是介紹性的描述。
  日本學者有關新疆佛教藝術的研究主要收於日本西域文化研究會主編的《西域文化研究》叢書第五捲。此捲名為《中央ァシァ佛教美術》,其中收集有熊榖宣夫的《西域の美術》、上野照夫的《西域の雕塑》,以及崛賢雄的西域旅行日記。
  另外,奧地利學者H. G. Franz 在其所著的《從犍陀羅到帕乾》(Von Gandhara bis Pagan (Kultbauten des Buddhismus und Hinduism in Süd- und zentralasien))一書中,對佛寺類型進行分析,把新疆部分佛寺遺址歸入“帶迴廊佛寺”一類。
  近年對新疆佛教遺址進行探討的學者主要有美國學者瑪麗琳·馬丁·瑞(Marylin Martin Rhie)。她著有《中國和中亞早期佛教藝術》(Early Buddhist Art of China and Cental Asia)兩捲,主要通過藝術風格的比較,對塔裏木盆地的佛教遺跡進行比較研究和年代推斷。從藝術史角度研究絲路佛教藝術的學者還有意大利M. Bussagli 和印度C. Bhattacharya 等人。
  國內有關絲路北道地麵佛寺遺址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交河故城,孟凡人、賈應逸和李肖等人都撰文探討過交河故城內佛寺布局和類型。晁華山教授在進行新疆石窟寺研究的同時,也對烏什吐爾地麵寺院、锡格沁地麵寺院和高昌故城地麵寺院等遺址進行調查和比較研究。
  以上有關新疆佛教遺址的發掘、調查和研究是本書研究的基礎。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實地調查
  一百年來,有關新疆地麵佛寺的研究大部分是在西方學者中進行的,文章數目已不算少數,但主要集中於兩方麵:一是當時發掘者對寺院遺址的描述和他們對年代的大緻判斷;二是後來的研究者根據這批材料,從藝術史的角度就部分雕塑、壁畫做進一步的描述和更準確的年代判斷。由於缺乏實地的考察,後來的西方學者很少從考古學研究的角度去探討西域佛寺的形製演變。
  國內學者雖然對新疆石窟寺的研究比較深入、細緻,但是對地麵佛教寺院的研究相對少得多。原因有兩個方麵:一方麵是現存地麵佛教寺院遺址殘毀過甚,而早期發掘齣來的考古資料大多散落於國外;另一方麵是新疆地區考古發掘的艱辛和經費的缺乏,使得地麵寺院的考古發掘不能全麵係統地進行。
《絲路梵影:新疆古代佛教藝術與遺跡探微》 本書將帶您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深入探索絲綢之路上那顆璀璨的佛教明珠——新疆。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新疆曾是佛教傳播的重鎮,孕育瞭無數令人驚嘆的藝術瑰寶與宏偉的宗教建築。本書並非對具體寺院的地理考證或建築學分析,而是聚焦於其更廣泛的文化意義與藝術錶現,從更宏觀的視角梳理和呈現新疆古代佛教藝術的輝煌麵貌及其在絲路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 我們將首先迴顧佛教東傳的宏大背景,以及新疆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從印度本土興起的佛教,如何藉由絲綢之路的駝鈴聲聲,跨越韆山萬水,抵達這片充滿異域風情的土地。本書將重點探討佛教如何與當地文化融閤,催生齣獨具特色的新疆佛教藝術風格,而非詳述寺院的日常運作或具體的宗教儀軌。 接著,本書將深入剖析新疆古代佛教藝術的多元麵貌。我們將考察那些散落在戈壁荒漠、綠洲田野中的佛教遺跡,它們或以宏偉的石窟壁畫形式呈現,或以精美的塑像姿態顯現,或以殘存的建築構件暗示著曾經的輝煌。我們將重點關注這些藝術作品中蘊含的宗教信仰、哲學思想以及社會生活圖景,而不會涉及寺院的興衰史或具體的考古發掘細節。 在壁畫藝術方麵,本書將著重於對那些色彩斑斕、綫條流暢的佛教圖像進行解讀。我們將探究壁畫中描繪的佛陀、菩薩、飛天、供養人等形象,分析其造型特徵、服飾風格以及錶現手法,並結閤文獻資料,探討這些圖像所傳達的佛教故事、教義以及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我們將引導讀者體會壁畫中流淌的宗教情感與藝術活力,而非羅列壁畫的年代或發現地點。 在佛教塑像方麵,本書將呈現那些或莊嚴、或慈悲、或威武的佛像藝術。我們將審視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塑像的材質、工藝以及藝術風格,從其麵部錶情、手勢姿態、衣褶處理等方麵,體會工匠們精湛的技藝與深厚的宗教情懷。我們將解讀塑像所象徵的佛教理想,以及它們在營造宗教氛圍中所起到的作用,而不會深入探討塑像的材料來源或製作工藝的技術層麵。 此外,本書還將觸及佛教音樂、舞蹈以及文學在新疆地區的傳播與演變。雖然這些元素與實體建築可能關聯較少,但它們共同構成瞭新疆古代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瞭佛教藝術的多維度滲透力。我們將通過文獻和對現有藝術遺存的間接推斷,嘗試還原那些曾經在寺院中迴蕩的梵音,以及在宗教儀式中演繹的肢體語言,以期更全麵地理解新疆佛教文化的魅力。 本書還將會探討佛教藝術如何成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橋梁。新疆地處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其佛教藝術深受印度、中亞乃至希臘化藝術的影響,同時也反過來影響瞭中原地區的佛教藝術發展。我們將以此為綫索,展現新疆佛教藝術的融閤性與創新性,而非側重於某個特定文化元素的傳入過程。 最後,《絲路梵影》旨在提供一種審美的體驗和文化的啓迪,帶領讀者超越時空的限製,感受新疆古代佛教藝術所散發齣的恒久魅力。它是一次對古代文明的迴望,一次對宗教信仰的緻敬,更是一場對人類藝術創造力無限可能性的探索。本書並非一部工具書,而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和藝術品味的讀物,希望能夠激發您對絲路文化和佛教藝術的濃厚興趣。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四 我一直對古代佛教藝術和建築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那些曾經繁榮的絲綢之路節點上。新疆,這個承載瞭無數曆史滄桑的地區,在我看來,必然隱藏著許多關於佛教傳播的珍貴遺跡。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研究》時,心中便湧起一股強烈的閱讀衝動。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浩瀚的史料和考古發現中,梳理齣關於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的清晰脈絡的。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一些具體的、令人驚嘆的佛寺遺址,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更希望能有深入的建築學分析,比如寺院的整體布局如何體現瞭佛教的空間觀念,不同建築物的功用是什麼,以及在建造過程中可能運用瞭哪些獨特的建築技術。同時,我也非常關注佛寺中的藝術成就,比如壁畫的風格演變,雕塑的技法和題材,這些都能夠反映齣不同文化元素的融閤和佛教思想的在地化過程。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高質量的圖片,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那些古代藝術的魅力,哪怕隻是殘存的部分。另外,我也想瞭解,這些佛寺在古代的社會生活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們是宗教的中心,還是也是經濟、文化交流的場所?是否有關於僧侶生活、宗教儀式、以及與其他文明交流的生動描述?這本書無疑將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帶我走進那些曾經香火鼎盛的古老寺廟,感受信仰的力量和曆史的厚重。

評分

評價二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得知這本書的,當時正在搜索關於敦煌石窟以外的新疆古代佛教遺址的信息,而這本書的名字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覺得,除瞭我們熟知的敦煌,新疆腹地還有著更加廣闊和神秘的古代佛教文化遺跡等待被發掘和解讀。這本書的標題——“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研究”,就預示著它將帶領我們深入探索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寶藏。我特彆關注“地麵佛寺”這個說法,這似乎暗示瞭它將側重於那些仍然保留有地錶建築痕跡的遺址,而非完全埋沒於地下或僅存壁畫的洞窟。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關於寺院布局、建築結構、甚至是僧侶生活環境的詳細描述。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遙遠的年代,僧侶們如何在條件艱苦的新疆地區建立和維護這些宏偉的寺廟?他們的建築材料、工藝技術,以及如何應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細節。更重要的是,這些佛寺作為宗教活動的中心,必然孕育瞭獨特的佛教宗派、儀式和藝術風格。書中是否會對這些進行深入的探討,例如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佛寺在教義傳承、藝術錶現上是否存在差異?它們又如何受到當地文化,如希臘化、印度、波斯等文化的影響,形成獨特的“西域佛教”?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豐富的考古證據和文獻考證,為我解答這些疑惑,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新疆在古代世界佛教傳播和發展中的關鍵地位。這絕對是一本能夠拓展我視野、深化我對古代絲綢之路文化理解的重量級著作。

評分

評價五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地區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探究其宗教信仰的載體,而對於新疆這樣擁有悠久曆史和多元文化的地區,古代的佛寺無疑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環。這本書的書名《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研究》,便精準地指嚮瞭我一直以來非常關注的領域。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為我揭示那些可能不為人知的、曾經矗立在新疆大地上的古代地麵佛寺。它們在地理分布上是否有規律?又為什麼會集中齣現在某些特定的區域?我猜想,這與古代絲綢之路的路綫、水源以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格局有著密切的關係。書中是否會對這些佛寺進行詳細的測繪和考古分析,描繪齣它們曾經的宏偉藍圖?我特彆希望能夠看到關於寺院建築材料、結構以及工藝的深入探討,這能讓我瞭解當時人們的智慧和創造力。更重要的是,這些佛寺承載瞭何種宗教思想和文化內涵?它們在不同時期如何演變,又如何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融閤?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關於寺院壁畫、雕塑的藝術分析,這些往往是解讀佛教思想和地方文化融閤的最佳窗口。我期待這本書能是一部嚴謹的學術專著,能夠為我提供詳實可靠的資料,讓我能夠跳齣泛泛而談的認知,真正深入地理解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的獨特價值和曆史意義,從而更全麵地認識絲綢之路上的佛教文化。

評分

評價七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佛教傳播史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在邊疆地區綻放齣的絢麗的佛教文化。新疆,這片連接東西方的神奇土地,自然是我關注的焦點。《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研究》這個書名,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它暗示著這本書將帶領我們深入探索那些曾經存在於新疆大地上,且至今仍能看到建築遺跡的佛寺。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進行這項研究的,是否搜集瞭大量的文獻資料,結閤瞭田野考古的最新發現?我期待書中能夠為我呈現一些具體的佛寺案例,詳細介紹它們的曆史沿革、地理位置、建築形製以及宗教地位。例如,這些地麵佛寺在布局上是否有什麼特彆之處,以適應當地的環境和宗教需求?它們的建築材料和工藝又反映瞭怎樣的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瞭解這些佛寺在古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它們是宗教中心,還是也是文化交流的樞紐?書中是否會涉及到寺院的壁畫、雕塑等藝術成就,以及它們如何體現齣中原、印度、希臘化等多種文化因素的融閤?我相信,這本書將是一次深入的學術探索,它將幫助我跳齣對新疆的刻闆印象,看到這片土地在古代佛教傳播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那些曾經在此繁榮的寺院所代錶的輝煌文明。

評分

評價六 拿到這本書,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仿佛捧著一部沉甸甸的曆史寶藏。我一直對絲綢之路沿綫的文化遺存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關於佛教東傳的痕跡,而新疆,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核心地帶,其古代佛寺的研究對我來說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書名《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研究》精確地勾勒齣瞭其研究對象和學術目標,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西域”和“新疆古代”的範圍,以及“地麵佛寺”與洞窟寺有何不同,又為何要進行專門的地麵佛寺研究。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這些地麵佛寺的考古發掘報告,或者對現存遺址進行詳細的實地考察和測繪。那些曾經輝煌的寺院,其建築規模、布局結構、宗教功能,甚至是僧侶的生活場景,都將是我想要瞭解的重點。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佛寺在建築風格、藝術特色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受到中原、印度、波斯等多元文化的影響,最終形成瞭獨特的“西域佛教”藝術。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理解,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古人是如何建造齣如此宏偉的宗教建築,並使之成為傳播信仰、交流文化的中心。我相信,這本書定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新疆古代佛教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片土地所承載的豐富而復雜的曆史文化。

評分

評價十 我總覺得,一個文明的繁榮,往往離不開其精神信仰的支撐,而古代的佛寺,正是這種精神的物質載體。對於新疆這片土地,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曆史進程,必然孕育瞭與眾不同的佛教文化。《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研究》這個書名,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那些曾經聳立在新疆廣袤大地上的古代地麵佛寺。我好奇這些寺院是如何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艱苦的自然環境中建造起來的,它們的建築材料、工藝技術又有哪些獨到之處?更重要的是,這些佛寺在古代社會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們是宗教的中心,是僧侶修行的場所,還是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颱?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寺院布局、建築風格、藝術風格演變的分析,從中可以窺見不同文明的融閤和佛教思想的在地化過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研究,通過對某個或某幾個代錶性佛寺的深入剖析,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的價值和意義。我相信,這本書將是一次深入的知識探索,它將幫助我重新認識這片土地所承載的豐富曆史和多元文化,讓那些曾經輝煌的古老佛寺,在我的腦海中重新煥發生機。

評分

評價九 我對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一直抱有極大的興趣,而佛教在其中的作用更是讓我著迷。新疆,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其古代佛教遺跡的研究,一直是我關注的重點。《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研究》這個書名,就準確地指齣瞭我所期待的內容。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西域”這個廣闊的概念,具體到“新疆古代”的地理範圍,並且專注於“地麵佛寺”的研究。我期待書中能夠為我呈現一些具體的、具有代錶性的新疆古代地麵佛寺,通過翔實的資料和深入的分析,讓我能夠瞭解這些寺院的建築特色、宗教功能以及藝術成就。例如,在建築風格上,它們是如何融閤瞭中原、印度、波斯等地的元素,形成瞭獨具特色的“西域風格”?在宗教功能上,它們是主要的修行場所,還是也承擔著翻譯佛經、接待商旅等多種職能?我更希望書中能夠探討這些佛寺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們如何影響瞭當地居民的信仰和文化生活?我相信,這本書將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它將帶領我走進那些曾經香火鼎盛、如今可能已湮沒在曆史塵埃中的古老寺廟,去感受那份信仰的虔誠和文明的輝煌。

評分

評價八 我一直認為,曆史的細節往往藏在那些最不顯眼的地方,而古代的地麵佛寺,正是承載著大量被忽略的曆史信息的重要遺跡。《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研究》這個書名,精準地吸引瞭像我這樣對曆史細節充滿好奇的讀者。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過“研究”這兩個字,為我們梳理齣關於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的清晰圖景的。我尤其關注“地麵佛寺”這個概念,它是否意味著這本書將側重於那些保存有寺院建築主體、而非僅僅是洞窟壁畫的遺址?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細的考古資料,展示這些地麵佛寺的平麵布局、建築結構、甚至是建造年代和演變過程。例如,一座完整的古代寺院,其塔、殿、僧房等各個部分的排列組閤,一定蘊含著深刻的宗教寓意和功能劃分。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否會對這些進行深入的解讀。同時,我也好奇這些佛寺在曆史上扮演的角色。它們是宗教活動的中心,還是也承擔著翻譯佛經、接待僧侶、甚至商業往來的功能?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僧侶生活、宗教儀式、以及寺院經濟的側麵描繪?我相信,這本書將不僅僅是關於建築的考證,更是關於一段失落文明的重塑,它將帶領我走進那些曾經繁華喧囂,如今可能隻剩下斷壁殘垣的古代佛寺,去感受那份曆史的厚重和信仰的力量。

評分

評價三 作為一名對古代曆史和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無疑是一份珍貴的饋贈。我一直深信,新疆這片土地,在古代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文化交匯點,而佛教的傳入和發展,更是這段曆史中最璀璨的一頁。標題“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研究”直擊瞭我最感興趣的領域。我尤其關注“研究”二字,這錶明這並非一本輕鬆的旅遊指南,而是一本經過嚴謹學術梳理的著作,它將帶著我們進行一次深入的、有根據的探索。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那些曾經存在過的、規模宏大的地麵佛寺的昔日風采,通過文字和圖片(如果包含的話),讓我能夠想象齣它們在古代的壯觀景象。這些佛寺是如何選址的?它們在佛教傳播網絡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們是否是僧侶修行、翻譯佛經、接待商旅的重要場所?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研究,詳細介紹某幾座具有代錶性的古佛寺,例如它們的建築結構、寺院布局、雕塑藝術、壁畫內容等方麵。同時,我也希望能從中瞭解到,在不同曆史時期,這些佛寺的命運是如何隨著政權更迭、民族融閤而變化的。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有些寺廟能夠保存至今,成為考古學的瑰寶,而有些則永遠地消失在曆史的塵埃中。我堅信,這本書將是一次智識上的盛宴,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新疆在古代世界文化版圖中的獨特價值。

評分

評價一 拿到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載瞭韆年的時光。翻開扉頁,精美的插圖和清晰的排版立刻吸引瞭我,有一種撲麵而來的學術厚重感。我一直對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以及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深感興趣,尤其是那些散落在西域的古老佛寺,它們是曆史的見證,也是文明的熔爐。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心中長久以來的一個知識空白。從書名來看,“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研究”,這幾個關鍵詞就充滿瞭吸引力:“西域”,一個承載瞭無數傳說和奇遇的地域;“古佛寺”,一個充滿宗教虔誠與藝術輝煌的載體;“新疆”,一個地理範圍明確且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區;而“古代地麵佛寺研究”,則錶明瞭其嚴謹的學術性和係統性的分析。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深入瞭解那些曾經輝煌一時,如今或許隻剩下斷壁殘垣的古代佛寺。它們是如何在漫天黃沙和高原風雪中矗立的?它們又承載瞭怎樣的信仰和故事?書中所呈現的,必然不僅僅是建築的考證,更是對一段失落文明的追溯,是對人類精神世界的一次探尋。我相信,作者一定付齣瞭巨大的心血,將那些零散的史料、考古發現和實地考察融為一體,為我們勾勒齣一幅關於新疆古代佛寺的宏偉畫捲。我尤其好奇書中會提及哪些具體的佛寺,它們在建築風格、宗教功能、藝術特色上又有哪些獨到之處?是否會涉及到佛教傳入新疆的早期曆史,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佛教文化如何在這裏融閤與發展?這些問題在我心中縈繞,等待著這本書來一一解答,相信這是一次充滿知識啓迪和文化震撼的閱讀之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