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山銅盆漢墓

鍾山銅盆漢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無 著,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鍾山縣文物管理所 編
圖書標籤:
  • 考古
  • 漢墓
  • 南京
  • 曆史
  • 文物
  • 鍾山
  • 銅盆
  • 齣土
  • 金陵
  • 古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科學齣版社旗艦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72363
商品編碼:29592875097
包裝:平脊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5-01
頁數:259
字數:480000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鍾山銅盆漢墓
曾用價 298.00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8年05月
開本 16
作者
裝幀 平脊精裝
頁數 259
字數 480000
ISBN編碼 9787030572363


內容介紹
  本書為2010年鍾山銅盆發掘的47座漢墓的發掘報告。墓葬時代係列完整,從西漢前期一直延續至東漢後期,作為廣西漢代非郡縣治地墓葬*集中的一次發現,其對研究漢代普通平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及喪葬習俗均提供瞭寶貴資料。

目錄
目錄
第*章 緒言
第*節 鍾山地理位置及環境 (1)
第二節 曆史沿革 (1)
第二章 發掘及資料整理
第*節 墓群位置及環境 (4)
第二節 發掘經過 (4)
第三節 資料整理 (5)
第三章 墓葬綜述
第*節 墓葬概況 (7)
第二節 墓葬形製 (9)
第三節 齣土器物 (9)
第四節 陶器胎質、施釉、製法、紋飾及裝燒方式 (10)
第五節 主要器物型式劃分 (20)
第四章 西漢前期墓
第*節 墓葬概況 (38)
第二節 個墓介紹 (39)
第三節 小結 (53)
第五章 西漢中期墓
第*節 墓葬概況 (55)
第二節 個墓介紹 (63)
第三節 小結 (123)
第六章 西漢晚期墓
第*節 墓葬概況 (126)
第二節 個墓介紹 (131)
第三節 小結 (168)
第七章 東漢前期墓
第*節 墓葬概況 (169)
第二節 個墓介紹 (172)
第三節 小結 (191)
第八章 東漢後期墓
第*節 墓葬概況 (192)
第二節 個墓介紹 (196)
第三節 小結 (225)
第九章 期彆不明顯漢墓
第*節 墓葬概況 (226)
第二節 個墓介紹 (226)
第三節 小結 (230)
第十章 相關問題探討
附錶
附錶一 銅盆漢墓墓葬登記錶 (240)
附錶二 銅盆漢墓齣土陶器登記錶 (243)
附錶三 銅盆漢墓陶器胎質及施釉情況統計錶 (254)
附錶四 銅盆漢墓陶器紋飾統計錶 (255)
附錶五 銅盆漢墓戳印種類占比統計錶 (256)
附錶六 銅盆漢墓戳印種類數量統計錶 (257)
附錶七 銅盆漢墓陶甕紋飾統計錶 (258)
附錶八 銅盆漢墓陶罐紋飾統計錶 (258)
後記 (259)
插圖目錄
圖一 鍾山地理位置示意圖 (2)
圖二 銅盆古墓群位置示意圖 (5)
圖三 銅盆漢墓墓葬分布示意圖 (8)
圖四 銅盆漢墓陶器紋飾拓片 (13)
圖五 銅盆漢墓陶器戳印紋拓片 (15)
圖六 銅盆漢墓陶器戳印拓片 (16)
圖七 銅盆漢墓刻劃拓片 (18)
圖八 陶甕 (21)
圖九 陶甕 (22)
圖一O 陶罐 (24)
圖一一 陶罐 (26)
圖一二 陶罐 (27)
圖一三 陶壺 (29)
圖一四 陶雙耳罐 (30)
圖一五 陶四耳罐 (31)
圖一六 五聯罐 (32)
圖一七 陶碗 (33)
圖一八 圈足碗 (33)
圖一九 陶瓿 (34)
圖二O 陶盂 (35)
圖二一 小陶釜 (36)
圖二二 三足釜 (36)
圖二三 五銖錢 (37)
圖二四 M21平、剖麵圖 (39)
圖二五 M19平、剖麵圖 (40)
圖二六 M19齣土器物 (41)
圖二七 M5平、剖麵圖 (42)
圖二八 M9平、剖麵圖 (43)
圖二九 M19齣土陶紡輪 (43)
圖三O M26平、剖麵圖 (44)
圖三一 M22平、剖麵圖 (45)
圖三二 M22齣土B型Ⅱ式陶碗(M22:1) (45)
圖三三 M42平、剖麵圖 (46)
圖三四 M42齣土鐵環首刀(M42:1) (47)
圖三五 M25平、剖麵圖 (47)
圖三六 M25齣土C型小陶釜(M25:1) (48)
圖三七 M27平、剖麵圖 (49)
圖三八 M36平、剖麵圖 (49)
圖三九 M36齣土器物 (50)
圖四O M37平、剖麵圖 (51)
圖四一 M37齣土器物 (51)
圖四二 M46平、剖麵圖 (52)
圖四三 M46齣土器物 (52)
圖四四 西漢中期陶器紋飾拓片 (57)
圖四五 西漢中期圓幾何戳印拓片 (59)
圖四六 西漢中期陶器戳印紋拓片 (60)
圖四七 西漢中期組閤及五銖錢戳印 (61)
圖四八 M15平、剖麵圖 (64)
圖四九 M15齣土陶器 (65)
圖五O M15齣土陶器 (66)
圖五一 M29平、剖麵圖 (68)
圖五二 M29齣土陶器 (69)
圖五三 M31平、剖麵圖 (70)
圖五四 M31齣土陶器 (71)
圖五五 M31齣土器物 (73)
圖五六 M14平、剖麵圖 (74)
圖五七 M14齣土A型Ⅰ式罐 (75)
圖五八 M14齣土陶器 (76)
圖五九 M16平、剖麵圖 (77)
圖六O M16齣土陶器 (78)
圖六一 M18平、剖麵圖 (79)
圖六二 M18齣土A型Ⅱ式罐 (80)
圖六三 M18齣土C型Ⅰ式甕 (81)
圖六四 M18齣土陶器 (82)
圖六五 M18齣土器物及拓片 (83)
圖六六 M20平、剖麵圖 (84)
圖六七 M20齣土陶器 (85)
圖六八 M20齣土器物 (87)
圖六九 M23平、剖麵圖 (88)
圖七O M23齣土陶器 (89)
圖七一 M23齣土器物 (91)
圖七二 M28平、剖麵圖 (92)
圖七三 M28齣土陶器 (93)
圖七四 M28齣土陶器 (95)
圖七五 M34平、剖麵圖 (96)
圖七六 M34齣土陶器 (97)
圖七七 M35平、剖麵圖 (98)
圖七八 M35齣土陶罐 (99)
圖七九 M35齣土陶器 (100)
圖八O M35齣土Aa型五銖錢拓片(M35:8) (101)
圖八一 M44平、剖麵圖 (102)
圖八二 M44齣土陶罐 (103)
圖八三 M44齣土器物 (104)
圖八四 M45平、剖麵圖 (106)
圖八五 M45齣土陶罐 (107)
圖八六 M45齣土陶器 (108)
圖八七 M53平、剖麵圖 (110)
圖八八 M53齣土陶器 (112)
圖八九 M53齣土陶器 (113)
圖九O M53齣土A型Ⅱ式陶罐 (115)
圖九一 M53齣土A型Ⅱ式陶罐 (116)
圖九二 M53齣土陶罐 (117)
圖九三 M53m土C型Ⅰ式陶罐 (118)
圖九四 M53齣土陶鼎 (119)
圖九五 M53齣土陶器 (120)
圖九六 M53齣土陶器 (121)
圖九七 M53齣土陶竈(M53b:7) (122)
圖九八 M53齣土器物及拓片 (123)
圖九九 兩漢晚期戳印拓片 (128)
圖一OO 西漢晚期陶器紋飾拓片 (129)
圖一O— M6平、剖麵圖 (132)
圖一O二 M6齣土陶器 (133)
圖一O三 M6齣土陶器 (134)
圖一O四 M11平、剖麵圖 (135)
圖一O五 M11齣土A型Ⅲ式罐 (136)
圖一O六 M11齣土器物 (137)
圖一O七 M12平、剖麵圖 (138)
圖一O八 M12齣土C型Ⅱ式甕 (139)
圖一O九 M12齣土器物 (140)
圖一一O M17平、剖麵圖 (142)
圖一一一 M17齣土陶罐 (143)
圖一一二 M17齣土器物 (144)
圖一一三 M43平、剖麵圖 (145)
圖一一四 M43齣土陶器 (146)
圖一一五 M43齣土陶器 (147)
圖一一六 M13平、剖麵圖 (150)
圖一一七 M13齣土陶器 (151)
圖一一八 M13齣土陶罐 (152)
圖一一九M13齣土陶器 (154)
圖一二O M32平、剖麵圖 (156)
圖一二一 M32齣土陶壺 (157)
圖一二二 M32齣土陶器 (158)
圖一二三 M32齣土陶罐 (160)
圖一二四 M32齣土器物 (161)
圖一二五 M33平、剖麵圖 (162)
圖一二六 M33齣土陶器 (163)
圖一二七 M33齣土陶罐 (165)
圖一二八 M33齣土陶罐 (166)
圖一二九 M33齣土器物 (167)
圖一三O 東漢前期戳印紋拓片 (171)
圖一三一 M10平、剖麵圖 (173)
圖一三二 M10齣土陶器 (174)
圖一三三 M49平、剖麵圖 (176)
圖一三四 M49齣土陶甕 (177)
圖一三五 M49齣土陶罐 (178)
圖一三六 M49齣土器物 (179)
圖一三七 M60平、剖麵圖 (180)
圖一三八 M60齣土陶器 (181)
圖一三九 M60齣土器物 (183)
圖一四O M54平、剖麵圖 (184)
圖一四一 M54齣土陶器 (186)
圖一四二 M54齣土陶器 (187)
圖一四三 M54齣土陶罐 (188)
圖一四四 M54齣土陶器 (189)
圖一四五 M54齣土器物 (190)
圖一四六 東漢後期陶器紋飾拓片 (194)
圖一四七 M4平、剖麵圖 (197)
圖一四八 M4齣土陶器 (197)
圖一四九 M4齣土器物 (199)
圖一五O M3平、剖麵圖 (200)
圖一五一 M3齣土陶器 (201)
圖一五二 M3齣土陶罐 (202)
圖一五三 M3齣土陶罐 (203)
圖一五四 M3齣土陶器 (205)
圖一五五 M3齣土器物 (206)
圖一五六 M1平、剖麵圖 (207)
圖一五七 M1齣土D型Ⅲ式陶甕 (208)
圖一五八 M1齣土陶器 (209)
圖一五九 M1齣土器物 (210)
圖一六O M2平、剖麵圖 (212)
圖一六一 M2齣土陶四耳甕 (213)
圖一六二 M2齣土陶器 (214)
圖一六三 M2齣土陶雙耳罐 (215)
圖一六四 M2齣土陶器 (217)
圖一大五 M2齣土器物 (218)
圖一六六 M7平、剖麵圖 (219)
圖一六七 M7齣土D型Ⅲ式陶甕 (220)
圖一六八 M7齣土陶器 (222)
圖一六九 M7齣土陶罐 (223)
圖一七O M7齣土器物 (224)
圖一七一 M8平、剖麵圖 (227)
圖一七二 M30平、剖麵圖 (228)
圖一七三 M38平、剖麵圖 (228)
圖一七四 M50平、剖麵圖 (229)
圖一七五 M50齣土陶紡輪(M50:1) (229)
圖版目錄
圖版一 銅盆墓地所在區域地形地貌
圖版二 銅盆墓地
圖版三 陶器製法及起底方式
圖版四 陶器起底方式
圖版五 陶器裝燒方式
圖版六 M19、M21及齣土器物
圖版七 M5、M9全景及齣土器物
圖版八 M26、M22全景及齣土陶碗
圖版九 M25、M42全景及齣土器物
圖版一O M36、M37全景及齣土陶器
圖版一一 M46全景及齣土器物
圖版一二 M15全景(東—西)
圖版一三 M15齣土陶甕、陶罐
圖版一四 M15齣土陶器
圖版一五 M29全景及齣土陶器
圖版一六 M31全景及局部
圖版一七 M31齣土陶罐
圖版一八 M31齣土陶器
圖版一九 M31齣土器物
圖版二O M14全景及局部
圖版二一 M14齣土陶罐
圖版二二 M14齣土陶罐、陶壺
圖版二三 M16全景及齣土器物
圖版二四 M18全景及局部
圖版二五 M18齣土陶罐
圖版二六 M18齣土器物
圖版二七 M20全景及局部
圖版二八 M20齣土陶罐、陶壺
圖版二九 M20齣土器物
圖版三O M23全景及局部
圖版三一 M23齣土器物
圖版三二 M23齣土器物
圖版三三 M28全景及局部
圖版三四 M28齣土陶罐、陶壺
圖版三五 M28齣土器物
圖版三六 M34全景及齣土陶器
圖版三七 M35全景及局部
圖版三八 M35齣土陶罐
圖版三九 M35齣土器物
圖版四O M44全景及局部
圖版四一 M44齣土陶罐
圖版四二 M44齣土器物
圖版四三 M45全景及器物齣土情況
圖版四四 M45齣土陶罐
圖版四五 M45齣土器物
圖版四六 M53全景(東—西)
圖版四七 M53局部及器物齣土情況
圖版四八 M53齣土陶壺、匏壺
圖版四九 M53齣土陶甕、陶罐
圖版五O M53齣土陶罐
圖版五一 M53齣土陶罐
圖版五二 M53齣土陶罐、陶豆
圖版五三 M53齣土陶器
圖版五四 M53齣土陶器
圖版五五 M53齣土器物
圖版五六 M6全景(東—西)
圖版五七 M6齣土陶甕、陶罐
圖版五八 M6齣土陶盂、陶紡輪
圖版五九 M11全景(東—西)
圖版六O M11齣土陶罐
圖版六一 M11齣土器物
圖版六二 M12全景(東—西)
圖版六三 M12齣土陶甕、陶罐
圖版六四 M12齣土陶罐、銅錢
圖版六五 M17全景(東—西)
圖版六六 M17齣土陶罐
圖版六七 M17齣土器物
圖版六八 M43全景(東—西)
圖版六九 M43齣土陶器
圖版七O M43齣土陶罐、陶紡輪
圖版七一 M13全景(東—西)
圖版七二 M13齣土陶壺、陶甕
圖版七三 M13齣土陶罐
圖版七四 M13齣土陶罐
圖版七五 M13齣土陶器
圖版七六 M32全景(西—東)
圖版七七 M32齣土陶壺、陶甕
圖版七八 M32齣土陶罐
圖版七九 M32齣土器物
圖版八O M33全景(西—東)
圖版八一 M33齣土陶甕、陶罐
圖版八二 M33齣土陶罐
圖版八三 M33齣土陶器
圖版八四 M10全景及局部
圖版八五 M10齣土陶甕、陶壺
圖版八六 M49全景(西—東)
圖版八七 M49齣土陶甕、陶罐
圖版八八 M49齣土器物
圖版八九 M60全景(東—西)
圖版九O M60齣土陶壺、陶甕
圖版九一 M60齣土器物
圖版九二 M54全景(東—西)
圖版九三 M54隨葬器物疊放情況
圖版九四 M54齣土陶壺
圖版九五 M54齣土陶甕、陶罐
圖版九六 M54齣土陶罐
圖版九七 M54齣土器物
圖版九八 M4全景及局部
圖版九九 M4齣土陶器
圖版一OO M4齣土器物
圖版一O一 M3全景(東北—西南)
圖版一O二 M3封土及隨葬器物擺放情況
圖版一O三 M3齣土器物
圖版一O四 M3齣土陶罐
圖版一O五 M3齣土陶罐
圖版一O六 M3齣土陶器
圖版一O七 M3齣土器物
圖版一O八 M1全景(東北—西南)
圖版一O九 M1隨葬器物擺放情況及齣土陶甕
圖版一一O M1齣土陶甕、陶雙耳罐
圖版一一一 M1齣土器物
圖版一一二 M2全景(東—西)
圖版一一三 M2齣土陶甕、陶罐
圖版一一四 M2齣土陶罐
圖版一一五 M2齣土陶雙耳罐及陶壺
圖版一一六 M2齣土器物
圖版一一七 M7全景(東一西)
圖版一一八 M7齣土陶甕
圖版一一九 M7齣土陶壺、陶罐
圖版一二O M7齣土陶罐
圖版一二一 M7齣土器物
圖版一二二 M8、M30、M38、M50全景

在綫試讀
第*章 緒言
  第*節 鍾山地理位置及環境
  鍾山為賀州市屬縣,位於廣西東北部,介於東經110°58’~111°31’、北緯24°17’~24°46’。縣境東鄰賀州市八步區,南連昭平縣,西接平樂縣和恭城瑤族自治縣,北抵富川瑤族自治縣(圖一)。縣域麵積1675平方韆米,下轄鍾山、迴龍、石龍、鳳翔、珊瑚、同古、公安、燕塘、清塘、紅花10個鎮及花山、兩安2個瑤族鄉。全縣人口中漢族占80%以上,其餘為壯、瑤等少數民族。
  鍾山屬南嶺支脈萌渚嶺、都龐嶺的外延部分,為山地丘陵地貌,地勢由北嚮東南傾斜,地形地貌多樣。縣境東、北、西及西南麵為山地地形,諸山環拱,地勢高峻;中問為低陷盆地,在山地邊緣與盆地之間分布著起伏不大的平原和坡度緩和的丘陵。境內河流縱橫,主要河流有富江、思勤江、珊瑚河。其中富江自西北嚮東南流經鍾山縣城並於賀街匯入賀江;發源於縣境西北部大桶山的思勤江與南部西流的珊瑚河在清塘鄉閤流後經昭平匯人桂江(圖版一,1)。
  全縣地處北迴歸綫以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豐富,雨量充沛,溫涼閤度,寒暑適宜。
  第二節 曆史沿革
  鍾山縣源於漢元鼎六年所設富川縣,其扼湘、桂、粵要衝,曆來為嶺南嶺北物質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早在秦漢以前,古代先民就已利用瀟水、賀江等相鄰河流的便捷優勢進行交往。至秦漢時期,伴隨著嶺南嶺北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又在原有舊道的基礎上開闢新道,是為瀟賀古道。曆史上漢平南越、馬媛徵交趾都曾走此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便捷的交通優勢造就瞭鍾山古代文化的發達,境內古墓群星羅棋布,目前調查發現較大的漢-晉古墓群就達20餘處之多,而且規模均較大,尤以思勤江流域*為密集。
  關於鍾山曆史沿革,民國二十二年《鍾山縣誌》有一段較為概括性的論述: “搜前後之漢史,肇造堪稽,覽新舊之唐書,變遷疊見,陳隋之廢興靡定,宋明亦移徙連番,有清尤屬鎮區,民國方成縣製,此鍾山之曆史,宜握筆以直書也。”事實上在考證鍾山曆史沿革時,由於古今縣名更替,轄境、治所的變遷,明清時期行政建製方麵的空白,加之古富川縣與今之富川縣實體之問的差異等因素,是以較易混淆。為便於讀者參閱,參考《鍾山縣誌》①及《富川瑤族自治縣誌》②,對鍾山曆史沿革簡要概述如下:
  先秦時期,鍾山為禹貢荊州界,屬百越之地。
  秦並百越,於其地置桂林、南海、象三郡,鍾山屬南海郡轄地。
  圖一 鍾山地理位置示意圖
  秦末漢初,鍾山地屬南越國。漢武帝元鼎六年平南越,於今鍾山縣境置富川縣,治地為今鍾山縣城③,於今富川縣境置馮乘縣,皆隸蒼梧郡,是為鍾山行政建製之始。此後曆經三國兩晉直至宋元時期,富川縣轄境、隸屬、治所雖有變遷,但治地範同與今鍾山縣境大緻吻閤。
  吳黃武五年,分蒼梧郡置臨賀郡,縣域屬荊州臨賀郡。
  西晉太康元年,劃始安、臨賀郡人廣州,縣域屬廣州臨賀郡。永嘉元年,以臨賀、始安、興安三郡為湘州,縣域屬湘州臨賀郡。
  南朝宋永初二年,改臨賀郡為臨慶郡,縣域屬湘州臨慶郡。泰始六年,改臨慶郡為臨慶國,縣域屬臨慶國。齊建元二年,復臨慶國為臨賀郡,縣域屬之。梁大同六年,分富川縣西南置龍平縣,屬靜州梁壽郡。陳太建年問,分富川縣南置綏越縣。
  隋開皇九年,置富州,治富川縣。開皇十九年,省綏越縣人富川。
  唐天寶二年,富川縣更名富水縣,乾元元年,復名富川縣。
  五代時期,縣域先屬楚國賀州富川地,後屬南漢富州、賀州地。
  宋開寶四年,馮乘縣廢,西部劃入富川縣。開寶五年,省縣域西部之思勤縣人龍平縣,隸昭州。至道三年,分廣南路為東西兩路,縣域西南屬廣南西路昭州,其餘屬廣南東路賀州。大觀二年,劃賀州人廣南西路,縣域屬廣南西路賀州、昭州地。
  元代,縣域分屬賀州、昭州兩地。
  明洪武九年,富川縣屬賀州,十年改隸潯州府,後屬平樂府。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富川縣治從今鍾山縣城遷至今富川縣城,今鍾山縣城駐地始名鍾山鎮.此為鍾山得名之始,亦為富川縣搬離鍾山之始。此後曆經明、清兩朝,今鍾山縣城一帶再無縣一級行政建製。
  民國五年,析富川縣之鍾山鎮區、昭平縣之防字區、樂字區閤並設立鍾山縣,隸廣西省桂林道,是為鍾山縣名之始。
  1949年12月13日,鍾山縣人民政府成立,縣人民政府駐鍾山鎮。1953年4月23日,將富川、鍾山二縣閤並為富鍾縣,治設鍾山鎮。1961年7月1日,富川與鍾山分治,1962年3月27日,恢復鍾山縣,治地仍為鍾山鎮。此後至今,鍾山縣建製基本穩定不變。
  第二章 發掘及資料整理
  第*節 墓群位置及環境
  銅盆古墓群位於鍾山縣城西北約20下米的紅花鎮銅盆村背後的涼傘嶺上,其地處狹長的思勤江河榖盆地東部邊緣,發源於北部大桶山脈的思勤江南北嚮南白墓群西麵流過,河榖西麵為延綿的土山,東麵為陡直高聳的東嶺山脈。墓群就位於東嶺山腳嚮河榖延伸的低矮土嶺上,其背靠東嶺,前麵是開闊的河榖盆地,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均極為優越(圖版一,2;圖版二)。
  墓群所在位置處於瀟賀古道支綫要衝,是瀟賀古道進入桂江流域的重要通道。曆代通過瀟賀古道進齣嶺南的人員及物資在墓群西北不遠處分道,一支沿富江東南下入賀江,另一支翻過富江和思勤江之間的丘陵榖地進入思勤江後,南下入桂江。沿思勤江兩岸有大量古墓群延綿分布,僅在銅盆古墓群周圍5韆米範圍內就有蓮花古樓墓群、紅花古墓群、西嶺古墓群、麥嶺至掛榜山古墓群等4處較大的古墓群,下遊不遠處還有燕塘、裏太、牛廟至張屋、清塘英傢、黃嶺等較大的古墓群分布。這些墓群大多延綿數裏,規模較大,是思勤江流域古代文化發達的曆史見證(圖二)。
  第二節 發掘經過
  2007年3月,為配閤貴陽至廣州高鐵建設,受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委托,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2012年改名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對鐵路沿綫文物古跡進行調查評估,確定鐵路經過的銅盆村背後土山上有古墓葬分布。
  2009年6月,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據與貴廣鐵路有限公司簽訂的協議要求,開始對鐵路施工範圍進行考古勘探。通過勘探,在銅盆村背後的山坡上共探齣古墓葬54座。
  2010年3月,經國傢文物局批準,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聯閤鍾山縣文物管理所及廣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對施工涉及墓葬進行考古發掘。發掘工作自3月20日開始至7月24日結束,前後曆時4月有餘。
  本次發掘除勘探發現的54座古墓葬外,還新發現清理清代墓葬6座,閤計清理墓葬60座,編號為M1~M60,齣土文物500件(套),時代包含漢代及清代兩個時期。
  本次發掘領隊為林強,參加發掘的人員有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謝廣維、謝廣學;廣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的陳洪波老師及2008級研究生黎文宗、2009級研究生黃鞦紅、吳雁、薛淑娉、葸禮峰;技工劉華;鍾山縣文物管理所李桂芳等。
  圖二 銅盆古墓群位置示意圖
  第三節 資料整理
  在發掘期間,曾對齣土器物進行過清洗、編號,但整理工作未及展開,係統資料整理工作於2016年2月底開始。由於繪圖、修復等工作量較大,耗時也相對較長,整個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寫斷斷續續共持續一年多。
  鑒於這批墓葬分布較為集中,時代相互銜接,且均無後期盜擾現象,較為完整的保存瞭隨葬器物擺放位置、組閤及墓葬形態等方麵的信息,為完整地將墓葬信息呈現給讀者,報告采用先綜述後分期的方式對每座墓葬從形製到齣土器物均進行完整介紹。
  綜述部分主要對墓葬分布規律、形製、隨葬器物、陶器的製法、紋飾等進行統一介紹,並對主要器物進行型式劃分,以方便讀者從整體上對墓葬特徵進行掌握。
  分期介紹部分按時代早晚順序將發掘的47座漢墓按西漢早、中、晚及東漢前、後分五期進行介紹,對屬於各期的每座墓葬從墓葬形製到隨葬器物均一一進行描述;在墓葬分期時,對於隨葬品較少且器物時代特徵不太明顯的墓葬主要參照墓葬形製、位置等綜閤因素進行判斷,而對於未發現隨葬器物且墓葬形製時代特徵不太明顯的墓葬,為慎重起見,將其單獨列齣一章進行介紹。由於本次發掘的13座清代墓葬與漢墓之間時代相差太遠,且相互之間並無必要聯係,因此不列入本報告。
  在對隨葬器物進行介紹時,由於隨葬器物中存在大量下葬之前就已殘損的器物,為瞭體現殘損部位的信息,但凡綫圖能夠錶現的均將其繪齣,同時在對器物進行描述時對殘缺情況也予以指齣;而對於齣土時已經碎裂的器物,由於對其殘缺情況的描述意義不大,為方便對二者進行有效區分,故在綫圖和文字介紹部分對此類器物的殘缺情況均不予指齣;器物修復同樣遵循此原則,對於下葬之前殘損部位一般不做修補。
  在介紹墓葬時,為便於描述,常常用到前後左右等方位詞,為瞭避免錶述混亂,在本報告中,對於有墓道的墓葬,其前後左右均以麵朝墓道所指方嚮為前進行相應的方位界定;而對於無墓道的墓葬,在綜閤大部分墓葬朝嚮及地形環境的基礎上,以朝嚮西麵的思勤江河榖為前進行相應界定。
  對於齣土器物名稱,除陶器不指明質地外,其餘均采用質地加器物名稱的方式進行定名。對於墓葬封土或填土中發現的器物,由於其除個彆為有意放人外,其餘為擾人的可能性較大。對於擾入的器物,報告中均不將其視作隨葬品,但將其作為齣土器物放在所屬墓葬中一起介紹。
  此前這批墓葬資料曾在《中國考古學年鑒》①《中國考古新發現》②《廣兩基建考古發現》③三處刊物中進行過介紹,南於當時資料尚未經過係統整理,中間難免有錯漏和不足。在此申明,以往一切已發錶資料中與本報告有齣入者,均以本報告為準。
  資料整理由謝廣維負責,參加資料整理工作的有謝廣學、張小波、寜豇功、嚴術等。
《江山遺韻:韆年風華錄》 這是一部穿越時空的宏大史詩,它不聚焦於某一處具體的遺跡,而是以一種更為宏觀的視角,勾勒齣中華文明數韆年間綿延不絕的輝煌畫捲。本書從“江山”的意象齣發,將廣袤的土地、壯麗的山河視為曆史的載體,承載著無數先民的智慧、奮鬥與情感。 第一捲:文明初曙,山河孕育 開篇追溯至遙遠的石器時代,當我們還在泥土中摸索生存的本能,我們的祖先已在江河湖海之畔,在肥沃的黃土地上,在崎嶇的山巒之間,播撒文明的種子。這裏沒有具體的城郭,隻有散落的聚落,但正是這些星星點點的火種,匯聚成最初的文明曙光。本書將描繪先民們如何觀察星辰,理解節氣,馴化動植物,發明工具,並在與自然的搏鬥中,逐漸形成氏族部落,孕育齣最早的社群生活和精神信仰。我們將看到,正是這片廣袤的土地,以其豐富的資源和多樣的地貌,滋養瞭中華文明的多元性和生命力。無論是東北的黑土地,還是江南的水鄉,亦或是西北的戈壁荒漠,都在各自的區域內塑造瞭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基因。 第二捲:王朝更迭,氣象萬韆 隨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我們進入瞭波瀾壯闊的王朝時代。從夏商周的青銅禮樂,到秦漢的統一帝國,再到唐宋的盛世華章,乃至明清的承前啓後,本書將以宏大的筆觸,描繪不同朝代的興衰更迭,展現各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麵的輝煌成就和深刻變革。我們並非僅僅羅列帝王將相的名字,而是深入探討每個時代獨特的社會結構、思想觀念、藝術風格以及科技發明。例如,漢代的郡縣製如何奠定中國統一的政治基礎,唐詩的浪漫主義如何體現盛世開放的胸襟,宋代的商業繁榮和科技創新如何預示著近代化的曙光。每一段曆史時期,都如同在這片江山土地上烙下的深刻印記,共同構成瞭中華文明獨特的氣象。 第三捲:思想激蕩,智慧之光 除瞭宏大的政治敘事,本書還將重點關注中華文明的思想脈絡。從先秦諸子的百傢爭鳴,到儒、釋、道思想的融閤與發展,再到近現代新思潮的湧入與碰撞,我們將探索中華民族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獨特的哲學體係、道德規範和價值取嚮。書中將深入淺齣地解讀孔子的仁愛思想,老子的道法自然,以及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本土化曆程。同時,也會觸及宋明理學如何迴應時代挑戰,以及近現代知識分子在東西方文明交匯時的思想掙紮與創新。這些智慧之光,如同星辰般點亮瞭民族的精神夜空,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第四捲:藝術瑰寶,匠心獨運 中華文明的魅力,也體現在其璀璨的藝術成就上。本書將帶領讀者領略中國古代的繪畫、書法、雕塑、建築、音樂、戲麯等藝術門類的精髓。從敦煌壁畫的色彩斑斕,到宋代山水畫的意境深遠;從王羲之的行雲流水,到晉唐造像的莊重慈悲;從宏偉的宮殿廟宇,到精巧的園林建築;從古樸的宮廷雅樂,到市井的戲麯熱鬧,我們將看到中華民族在藝術創造上的不懈追求和爐火純青的技藝。這些藝術瑰寶,不僅是審美的享受,更是中華民族情感、智慧和生活方式的生動體現。 第五捲:民生百態,生活畫捲 曆史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舞颱,更是普通百姓生活的集閤。本書將聚焦於不同曆史時期普通人的生活場景,展現他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習俗、社會交往以及他們所麵臨的挑戰與希望。我們將看到農耕社會的辛勤耕耘,市井小民的嬉笑怒罵,文人雅士的隱逸情懷,以及社會各個階層的生存狀態。通過這些生動的細節,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的中華民族生活畫捲,讓讀者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人性的光輝。 第六捲:文化傳承,生生不息 最後,本書將探討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從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到代代相傳的手工藝;從曆久彌新的傳統節日,到不斷演變的語言文字,我們將看到中華文明如何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在一次次的挑戰與變革中,不斷自我更新,煥發生機。即使麵對外來文化的衝擊,中華文明也總能吸納融閤,推陳齣新,展現齣獨特的包容性和創造力。本書旨在展現中華文明並非一成不變的僵化符號,而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演變的生命體,它承載著過去,也塑造著現在,並必將繼續孕育著未來。 《江山遺韻:韆年風華錄》並非一部枯燥的曆史陳列,而是一次充滿情感和想象力的時空漫遊。它邀請讀者與古老的土地對話,與智慧的先賢交流,與鮮活的生命相遇,共同感受中華文明深邃的曆史底蘊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它將帶您領略這片廣袤土地上,韆年以來所積澱的,那些無聲卻震撼人心的風華絕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次偶然在書店裏翻到一本《鍾山銅盆漢墓》,封麵設計古樸,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立刻就吸引瞭我。雖然我對漢墓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碎的紀錄片和博物館裏的展品,但這本書的名字和它的包裝,都給我一種“裏麵一定有故事”的預感。我特彆喜歡這種帶著地方色彩的命名,感覺它不僅僅是介紹一個墓葬,更可能承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曆史傳奇。翻開幾頁,排版就很舒服,字跡清晰,書頁的紙質也很好,拿在手裏有分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個“鍾山”究竟是哪裏,又為何會在這座山下發現如此重要的“銅盆漢墓”?銅盆又是什麼樣的存在?是陪葬品?還是有特殊的用途?這些疑問在我腦海中盤鏇,驅動著我想要深入探究。我還在猶豫要不要立刻買下它,畢竟最近還有幾本書在待讀列錶裏,但《鍾山銅盆漢墓》的魅力實在太大瞭,那種未知的吸引力,就像一個古老的寶藏在召喚著我。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性的考古報告,更希望它能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將那段沉睡韆年的曆史展現在我麵前,讓我仿佛親身經曆那個輝煌又神秘的漢朝。

評分

讀完《鍾山銅盆漢墓》的第一部分,我已經被深深地吸引住瞭。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大量的考古數據和枯燥的專業術語,而是先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充滿想象力的場景:初夏的鍾山,微風拂過,古老的傳說在當地流傳,而考古隊的到來,則像一把鑰匙,悄然打開瞭塵封的秘密。我尤其喜歡作者對考古過程的細緻描繪,那種在烈日下挖掘,在黑暗中探索的艱辛,以及每一次發現微小物件時,那種激動和欣喜,都通過文字真實地傳遞過來。他並沒有把考古隊員塑造成無所不能的神,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堅持、汗水和智慧。特彆是關於“銅盆”的描述,作者層層剝繭,從最初的推測到最終的確認,整個過程充滿瞭懸念和驚喜。我開始好奇,這個銅盆究竟有多大?上麵有沒有紋飾?它為什麼會被埋葬在墓葬中?它又代錶著什麼?這些問題都在催促著我繼續往下讀,我感覺我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更像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考古探險,每一次翻頁,都可能揭開新的謎團。

評分

讀完《鍾山銅盆漢墓》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魅力在於它的未知與解讀。作者在書中對“鍾山銅盆漢墓”的介紹,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而是一個充滿探索過程的展現。他如何一步步地確認墓葬的年代?如何從零星的綫索中拼湊齣墓主的身份?這些過程的描寫,都讓我充滿瞭好奇。特彆是關於“銅盆”的發現,我感覺作者花費瞭大量的筆墨去研究它,從它的材質、造型,到可能的用途,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我被作者的求真精神所打動,也讓我對考古工作有瞭更深的敬意。這本書就像一位導遊,帶領我走進瞭一個神秘的漢代墓葬,讓我近距離地感受到瞭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考古的科普讀物,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讓我得以窺見那個遙遠而輝煌的時代。

評分

我最近正在深入研讀《鍾山銅盆漢墓》,這本書給我的感覺非常深刻。作者在描寫墓葬的挖掘過程時,不僅僅是記錄瞭事實,更注入瞭非常豐富的情感和人文關懷。他描繪瞭考古隊員們在艱苦條件下工作的場景,那種對曆史的敬畏和對未知的好奇,以及他們之間相互協作、剋服睏難的精神,都讓我非常感動。特彆是關於“鍾山”這個地名的來曆,以及它與墓葬之間可能存在的聯係,作者進行瞭非常翔實的考證,讓我對這個地方的曆史文化背景有瞭更深的瞭解。而“銅盆”的部分,可以說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它視為一件普通的陪葬品,而是對其進行瞭多角度的解讀,從材質、工藝到可能的象徵意義,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感覺,這個銅盆不僅僅是一個器物,它可能承載著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甚至是某種宗教信仰。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考古工作背後的人文溫度,也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鍾山銅盆漢墓》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此。當我繼續閱讀,特彆是進入到對墓葬結構和齣土文物的詳細介紹部分時,我更加體會到瞭作者的嚴謹和專業。他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文物,而是將每一件齣土的器物都放置在當時的社會曆史背景下去解讀,讓我對漢代的禮儀、喪葬製度、甚至是當時的經濟狀況都有瞭更深的認識。比如,那些精美的銅器,紋飾的寓意,工藝的精湛程度,都讓我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而“銅盆”的部分,更是讓我的好奇心達到瞭頂點。作者通過對銅盆的材質、大小、形狀以及上麵可能存在的銘文進行的細緻分析,試圖還原它的真實麵貌和功能。我感覺我正在跟著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接近真相。我特彆期待他能對這個銅盆的來源和用途給齣令人信服的解釋。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滿足瞭我對一個具體考古發現的好奇,更讓我對整個漢代文明産生瞭濃厚的興趣,讓我想要去瞭解更多關於那個時代的點點滴滴。

評分

我最近通讀瞭《鍾山銅盆漢墓》,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是多方麵的。作者在梳理漢墓的年代和分期時,展現瞭其紮實的學術功底,但他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將考古發現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思潮緊密結閤,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的漢代社會。特彆是關於“銅盆”的論述,作者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旁徵博引,從考古學、曆史學、甚至民俗學的角度進行瞭多方位的解讀,讓我對這個文物的理解更加深入。我被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廣闊的視野所摺服。書中關於墓葬的布局、隨葬品的擺放方式,以及墓主人生前可能的生活狀態的推測,都讓我感覺非常震撼。我仿佛看到瞭一個鮮活的個體,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的印記。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一個具體的考古發現,更引發瞭我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深度思考,讓我更加珍視這些珍貴的曆史遺産。

評分

我最近有幸閱讀瞭《鍾山銅盆漢墓》這本書,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接地氣,他用一種非常平實的語言,將復雜的考古知識和曆史背景一一呈現,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我特彆喜歡他對“鍾山”這個地名的解讀,他不僅僅介紹瞭它的地理位置,還挖掘瞭與它相關的曆史傳說,讓我對這個地方産生瞭濃厚的興趣。而“銅盆”作為墓葬的核心發現,作者的解讀更是讓我大開眼界。他並沒有將它簡單地歸類為某一種用途,而是從多個角度進行瞭推測,比如它可能是祭祀器,也可能是象徵身份的器物,甚至可能與當時的某種信仰有關。這種開放性的解讀,讓我對這個文物的想象空間大大增加。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曆史的鮮活和文物本身的魅力,它不僅僅是冰冷的遺物,更是連接古今的橋梁。

評分

《鍾山銅盆漢墓》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一般的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故事性。作者在描述考古發掘過程的時候,巧妙地融入瞭許多細節,比如當地居民的傳說,以及考古隊員們在現場的一些有趣的交流,這些都讓整個過程變得生動而富有畫麵感。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鍾山”這個地理環境的描繪,那種山川的壯麗和曆史的沉澱,都通過文字躍然紙上,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的地方。而“銅盆”這個核心的發現,作者的處理方式也非常引人入勝。他先是拋齣疑問,然後一步步地通過證據來解答,這種層層遞進的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興趣。我被作者的分析和推理深深吸引,感覺自己也成為瞭一個參與者,共同探索這個古老的謎團。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不僅僅是冰冷的文字和數據,它也充滿瞭鮮活的故事和引人入勝的細節。

評分

《鍾山銅盆漢墓》這本書的整體結構設計得非常閤理,從對“鍾山”地理環境的介紹,到墓葬的發現,再到對“銅盆”這一核心文物的深入剖析,層層遞進,邏輯清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銅盆”部分時,所展現齣的嚴謹的學術態度,他不僅給齣瞭自己的觀點,還引用瞭大量的文獻和考古證據來支撐,讓我信服。這本書不僅僅是嚮讀者展示瞭一個考古發現,更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感受。我被作者對曆史的熱情所感染,也讓我對中國古代文明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漢代的社會生活、喪葬習俗,甚至是對銅器工藝都有瞭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個沉睡在地下的文物,都承載著一段故事,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和解讀。

評分

《鍾山銅盆漢墓》這本書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作者的語言精練而富有錶現力。他在描述考古現場的場景時,用詞精準,畫麵感十足,讓我仿佛能聽到挖掘工具碰撞的聲音,感受到泥土的芬芳。我特彆喜歡作者對“鍾山”這個名字的解讀,他不僅交代瞭地理位置,還挖掘瞭可能存在的曆史淵源,讓我對這個地方有瞭更深厚的文化認知。而“銅盆”的章節,更是精彩絕倫。作者沒有將它僅僅看作一個器物,而是將其視為一個載體,承載著逝者的信息和那個時代的記憶。他從各個角度分析銅盆的可能功能,比如是祭祀用品?還是象徵權力的器物?這種多角度的解讀,讓我對這個文物的認識更加全麵和深刻。這本書讓我領略到瞭文字的力量,它能夠將抽象的曆史和冰冷的文物,轉化為鮮活的故事和引人入勝的敘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