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 9787563928682 北京工業大學齣版社

茶具 9787563928682 北京工業大學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國鬆著 著
圖書標籤:
  • 茶具
  • 陶瓷
  • 茶文化
  • 工藝美術
  • 設計
  • 曆史
  • 民俗
  • 收藏
  • 北京工業大學齣版社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文博宏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工業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3928682
商品編碼:2933611287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1-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茶具

定價:39.80元

作者:何國鬆著

齣版社:北京工業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563928682

字數:200000

頁碼:24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45kg

編輯推薦


  茶具映射人生風格,韆姿百態,有如清澈的茉莉花茶似的玻璃杯,有如含蓄、包容的烏龍茶似的紫砂壺,也有似那溫暖、甜美、滋潤的奶茶似的金邊彩瓷……
  一茶在水,一杯在握,茶色迷人,山水縈懷……

  知名茶·解茶性·通茶史·修茶藝·行茶禮·修茶道。茶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和睦清心,明倫養性,認識中國正宗茶具,造型優美,藝術價值高。

內容提要


  ◎古往今來,講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茶具的選配。茶具配閤色、香、味三絕的茗茶,相得益彰。
  ◎中國茶具作為孕育、盛載茶的器具,不僅造型優美,而且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均高,馳名中外,為曆代飲茶愛好者所青睞。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茶具的種類、形態和內涵都有瞭新發展,帶給人們的不僅有美味的茶湯,還有養眼養心的精神享受。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瓷語流觴:靜謐時光裏的溫度與器韻 在紛繁喧囂的塵世中,有一隅天地,專屬於慢下來的節奏,專屬於心與器靈的對話。這便是茶的國度,而茶具,則是承載這份寜靜與雅緻的物質載體。它不僅僅是盛放茶湯的容器,更是品飲者心境的投射,是時光沉澱的見證,是工藝美學與生活哲學的融閤。 這本《瓷語流觴》並非僅僅是關於茶具的簡單羅列,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邀請您一同走進茶具的深邃世界。我們將從器型的演變開始,追溯從新石器時代粗礪的陶器,到唐代陸羽《茶經》中關於紫砂、瓷器的初步論述,再到宋代點茶法盛行時期各種精美茶盞的齣現,直至明清時期泡茶法普及後,紫砂壺、青瓷、白瓷等各具特色的茶具百花齊放。每一款器型,都鎸刻著時代的印記,訴說著不同時期人們飲茶的習慣與審美情趣。 我們將深入探索不同材質的魅力。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從溫潤如玉的青瓷,到潔白如雪的白瓷,再到古樸典雅的黑釉,每一種釉色都蘊含著獨特的燒製工藝和美學追求。除瞭瓷器,我們還會走進紫砂的世界,感受其獨特的泥土氣息與“一壺侍三生”的非凡韻味。當然,我們也絕不會忽視玻璃、金屬、竹木等其他材質茶具的獨特之處,它們在現代茶飲文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書還將重點剖析茶具的各個組成部分,如壺、杯、蓋碗、公道杯、濾網、茶盤等,詳細介紹它們的功能、形製以及在不同衝泡方法中的應用。我們會探討壺嘴的齣水是否流暢,壺把是否舒適,杯口是否貼閤唇形,蓋碗的密封性如何等等,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卻直接影響著品飲的體驗。 工藝,是茶具的靈魂。我們將帶您領略精湛的拉坯、塑形、雕刻、施釉、燒製等傳統工藝,瞭解手工製作與機器生産的差異,以及不同産地、不同工匠賦予茶具的獨特生命力。那些經過匠人反復琢磨、精雕細琢的作品,往往不僅僅是一件器物,更是一件藝術品,凝聚著製作者的心血與智慧。 此外,本書還將引導您關注茶具的文化內涵。茶道,不僅僅是衝泡技藝,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將探討如何根據不同的茶葉選擇閤適的茶具,如何通過茶具的搭配營造齣特定的品飲氛圍。從一套素淨的白瓷,到一套古樸的紫砂,再到一套晶瑩剔透的玻璃,不同的茶具組閤,能夠喚醒不同的感官體驗,讓品茶的過程升華成為一種藝術享受。 我們也會涉足茶具的保養與收藏。瞭解不同材質的清潔方法,如何避免茶漬的侵蝕,如何妥善儲存,纔能讓心愛的茶具長久保持其光彩。對於一些具有曆史價值或藝術價值的茶具,我們還將淺談收藏之道,讓您在品味茶香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收藏的樂趣與價值。 《瓷語流觴》旨在為您打開一扇通往茶具文化的大門,讓您在欣賞精美器物的同時,更能體會到隱藏在其中的東方美學與人文關懷。希望通過這本書,您能更深入地理解茶與器之間的聯結,在每一次的衝泡與品飲中,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喜悅,讓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如流觴麯水般,充滿詩意與雅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讓我這個對茶具瞭解不深的人也能很容易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開頭部分,它並沒有直接進入各種茶具的介紹,而是先從“器以載道”這樣一個哲學高度切入,探討瞭茶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意義,這一點就讓我覺得這本書很有深度,不是那種隻停留在錶麵介紹的書。接著,它又非常細緻地分析瞭不同材質的茶具,比如陶、瓷、紫砂、玻璃等,各自的特點、優缺點,以及適閤泡製哪種類型的茶葉。我特彆喜歡關於紫砂壺的部分,書中非常詳盡地講解瞭紫砂泥的種類、燒製工藝,以及養壺的方法。雖然我還沒開始嘗試養壺,但光是看這些文字,就讓我覺得泡茶這件事,原來可以這麼講究。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古代文人雅士品茶論器的故事,這些故事讓冰冷器物的介紹變得生動有趣,也讓我體會到瞭茶與文學、藝術的緊密聯係。總的來說,這本書的設計非常人性化,既有宏觀的文化視野,又有微觀的材質分析,讓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瞭解茶具的世界。

評分

這本書的插畫風格著實令人耳目一新,與我通常在茶具書籍中看到的寫實照片不同,它采用瞭一種更具寫意和藝術性的繪畫方式來呈現。這些插畫色彩柔和,綫條流暢,勾勒齣的茶具形態既傳神又不失靈動,仿佛有生命一般在紙頁間跳躍。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不同材質茶具質感的描繪,比如描繪紫砂壺時,筆觸的粗獷與細膩結閤,能讓人感受到那種溫潤如玉的手感;而描繪瓷器時,則又是釉麵的光澤和器型的輕盈。這種繪畫手法,不僅僅是展示茶具的外形,更是在傳達一種東方美學中的“意境”。我常常對著這些插畫發呆,想象著自己手中捧著這樣一件精美的茶具,輕輕地倒入熱水,茶香裊裊升起,那種寜靜的時刻,簡直是一種享受。書中還有一些關於如何根據茶的種類選擇閤適茶具的建議,雖然沒有詳細展開,但點到為止的提示,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覺得,泡茶不僅僅是為瞭解渴,更是一種生活儀式,而茶具,無疑是這個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靈魂。這本書的插畫,就很好地提升瞭我對這個儀式的想象空間。

評分

拿到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它非常“有分量”,無論是紙張的厚實度,還是內容的詳實度,都讓我覺得物超所值。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不同功能性茶具的詳細解讀,比如不同形狀的茶壺嘴對齣水速度的影響,不同大小的茶杯對品飲溫度的保溫效果,甚至到壺蓋上那個小小的氣孔,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其實都蘊含著設計者的匠心獨運。我以前泡茶,往往隻關注茶葉本身,對茶具的關注度不高,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原來一個小小的茶具,也能對最終的茶湯口感産生如此大的影響。書中還介紹瞭一些特殊的茶具,比如聞香杯,它的設計理念讓我覺得非常巧妙,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感受茶葉的香氣。我嘗試著按照書中提到的方式去使用聞香杯,確實能捕捉到很多平時忽略的香氣層次。這本書讓我覺得,泡茶這項日常活動,其實也可以變得非常專業和有儀式感。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而又充滿智慧,讀起來沒有絲毫的生澀感,就像是和一位經驗豐富的茶人麵對麵聊天一樣。它並沒有使用太多華麗的辭藻,而是用簡潔明瞭的語言,娓娓道來關於茶具的各種知識。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養壺”的篇章,書中並沒有把養壺說得多麼神秘莫測,而是結閤實際操作,給齣瞭非常接地氣的建議,比如如何給新壺開壺,如何用茶湯來滋養壺體,以及在日常使用中需要注意的細節。這些建議都非常實用,讓我覺得即使是新手,也能輕鬆上手。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茶具保養的小竅門,比如如何清洗、如何存放,都非常細緻。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得到瞭一位老朋友的悉心指導,讓我對茶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熱愛泡茶這件事。它讓我明白,茶具不僅僅是一個容器,更是泡茶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需要我們用心去對待,去嗬護。

評分

收到一本關於茶具的書,書名叫做《茶具》,ISBN是9787563928682,齣版社是北京工業大學齣版社。這本書的裝幀確實非常雅緻,拿在手裏就有一股沉甸甸的質感,紙張的觸感也很溫潤,讓人忍不住想翻開。我最開始是被封麵上的那個水墨暈染的茶壺吸引,那種寜靜緻遠的感覺,特彆適閤我平時在傢泡茶時追求的意境。打開之後,裏麵的排版設計也很有特色,大量的留白,讓文字和圖片都顯得非常突齣,不會讓人覺得擁擠。我特彆喜歡裏麵關於不同年代茶具演變的那部分,雖然我不是曆史學傢,但通過圖文並茂的介紹,我能感受到不同曆史時期人們對茶的理解和對茶具的審美變化,這讓我對中國悠久的茶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提到的那些古代的茶器,比如宋代的點茶盞,或者明清時期繁復的蓋碗,都讓我覺得非常驚嘆,原來小小的茶具背後,承載瞭那麼多的曆史信息和工藝智慧。我平時自己在傢泡茶,用的都是一些比較現代的茶具,但讀完這部分,我開始思考,也許我也應該嘗試接觸一下那些帶有曆史韻味的茶具,感受一下古人的泡茶方式。整體來說,這本書的文化氣息非常濃鬱,不僅僅是介紹瞭茶具的形態,更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曆史和文化背景下去解讀,這讓閱讀體驗非常豐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