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勢利(《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 |
| 作者 | (美)約瑟夫·艾本斯坦 馬紹博譯 |
| 定價 | 36.00元 |
| 齣版社 | 天津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201115405 |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美國總統特朗普是個大勢利眼,喜歡誇耀自己錢多和娶俗氣的女人。 弗吉尼亞·伍爾夫在《我是勢利眼嗎》一文中承認瞭自己的勢利傾嚮,她與牛津大學政治哲學傢以賽亞·伯林晤麵後,寫信給友人說:“我認為他是個吞火的小醜。”伍爾夫還用勢利對付文壇對手,曾經攻擊纔華遠超於她的詹姆斯·喬伊斯“毫無教養”。 普魯斯特早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勢利眼,晚年卻變成一名z的勢利眼鑒彆傢和批評傢。他認為勢利“是對與性格無關之物的贊慕”,即對錶象的過分重視。 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索爾·貝婁喜歡到餐廳一類公共場所去試探自己的名氣,如果沒人認齣他(這是常事),他還會有點失望。 安迪·沃霍爾一直都無比渴望成名,但他*不盲目。他對社會地位的一套體係有非常明確的認識,知道如何從曼哈頓廣告和藝術界一點點積纍時尚圈z強大的人脈資源。他尚未成名之時就醉心於與名流交遊。杜魯門·卡波特迴憶說,安迪·沃霍爾有一段時間每天都給他寫信,還總在他傢門口轉悠。 蘇珊·桑塔格的魅力究竟從何而來呢?答案就在於她將勢利心態和自我推銷的技巧成功地結閤瞭起來。桑塔格的齣版商將她精心包裝成一個深邃、美麗、前衛、法國化的嚴肅知識分子,隻有在美國這個追捧歐洲文化的勢利心態以及文化自卑感揮之不去的地方,她纔能夠獲得現有的成功。 無論是豪門貴胄還是販夫走卒,無論是社會名流還是凡夫俗子,人人都擺脫不瞭骨子裏的勢利心理。勢利眼就像細菌一樣,無處不在。作者以美國社會為例,分析瞭人們的種種勢利心理,旁徵博引,揮灑自如,文筆之詼諧,讓人不時捧腹大笑,笑過之後又禁不住冒一身冷汗,原來自己的勢利眼心理一點兒也不比彆人少。 |
| 作者簡介 | |
| 約瑟夫·艾本斯坦(Joseph Epstein) 齣生於猶太傢庭,美國散文傢,西北大學文學教授,《美國學者》 雜誌主編,《紐約客》專欄作傢,文化批評傢,著述甚豐。2003年,被國傢 人文基金會授予國傢人文學科奬。 |
作品有:散文集《熟悉的領域——美國生活觀察》《似是而非的偏見》 《八卦:人類的非凡追求》《嫉妒:第七宗罪》;短篇小說集《高爾丁的男 孩們》等。
馬紹博
青年譯者,上海外國語大學翻譯碩士,已齣版《讓達成目標成為習慣》 等多部譯作。
| 目錄 | |
| 部分 彼此彼此 003 勢利小人論 013 勢利如何運作 019 民主勢利眼 026 職業攀比心 035 嗚呼!貴族,你到底在哪兒 043 階級(幾乎)“下課” 058 品味不錯 068 勢利絕跡之境 077 對地位的精妙迷戀 084 第二部分 我心交付與貪婪 095 名校勢利眼 106 親愛的老耶佛頓 113 俱樂部勢利 125 知識分子勢利眼,或曰(不計其數的)少數幸運兒 135 政治勢利眼 146 同性戀和猶太佬 135 “同樣的新玩意兒” 165 少打名人牌! 177 令人琢磨不透的名氣 188 崇英、崇法與種種崇外怪癖 196 勢利眼的餐桌 209 局內人的藝術 221 尾聲 局部沉屙 237 相關書目 248 譯後記 255 |
| 編輯推薦 | |
| 作為《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洛杉磯時報》年度*書籍、《芝加哥論壇報》年度*愛書籍。《勢利》的每個章節都讓人在拍案叫絕之餘冷汗直冒。正所謂,上帝創造世界,同時也創造瞭勢利眼。古往今來,勢利眼無處不在。攀比學曆、攀比孩子、攀比齣身;政治勢利眼、俱樂部勢利眼,不同品味之間的互相鄙視,等等。約瑟夫·艾本斯坦用自己犀利、幽默、諷刺的筆調,描摹瞭現代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勢利眼行為,從教育、職業、消費、藝術、文化乃至飲食、穿著等多個方麵講述瞭勢利如何運作。書中對所謂上流社會和中産階級的調侃、戲弄更讓人忍俊不禁。 書中金句、警句俯拾即是,例如:勢利眼必須時刻尋找勝人一籌的感覺;勢利眼隻有一個標準,就是比較;勢利眼的快樂在於被上位者高看一眼,或者和自己嫌棄的庸眾拉開距離;勢利的另一麵錶現在總是渴望比朋友或鄰人略勝一籌,換句話說,比自己的妹夫多賺一百美元就是富人;要讓友誼牢固,*好是兩個朋友中的一位自以為比另一位高一等。 這些浮華喧鬧、可嘆可笑的錶象忍不住讓人深思,勢利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有勢利眼?該如何避免勢利?而這些問題,也是作者努力探究的。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標題《勢利》和它所獲得的《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的榮譽,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我。在我看來,一個能夠獲得如此廣泛認可的作品,必然在對當下社會某些核心問題的洞察力上有著過人之處。我遐想,約瑟夫·艾(Joseph Epstein)這位美國作傢,很可能在書中深入地剖析瞭“勢利”這一概念,但並非停留在字麵意思,而是將其延展至更廣闊的社會心理範疇。也許他描繪瞭一個由社會地位、財富、聲望等構成的復雜網絡,而“勢利”正是這個網絡中一種無形卻強大的驅動力。我會去探究,作者是否揭示瞭人們為瞭攀附、為瞭獲得認可,所錶現齣的種種行為模式,以及這些模式背後隱藏的自卑與焦慮。我設想,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關於“瞧不起”或“巴結”,而是關於一種更深層次的社會評價體係,一種關於“什麼纔是有價值”的討論。我好奇,作者是否通過生動的敘述,讓我們看到瞭各種各樣的人物,他們在不同的場閤、麵對不同的人時,是如何展現齣他們的“勢利”的,以及這種“勢利”給他們自己和社會帶來瞭怎樣的後果。這本書,我感覺,會是一麵映照我們自身社會生態的鏡子。
評分作為一個對社會心理學和人際關係研究頗感興趣的讀者,我始終在尋找那些能夠深刻揭示人類行為動機的書籍。《勢利》,從它的背景來看,無疑具備瞭這種潛力。《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的標簽,足以說明這本書在歐美讀者群體中引發瞭巨大的共鳴,這通常意味著作者觸及瞭某個非常普遍且具有現實意義的社會現象。我傾嚮於認為,“勢利”這個詞所代錶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愛慕虛榮,而可能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機製,一種權力運作方式,甚至是一種身份認同的焦慮。書名本身的簡潔有力,加上美國作傢約瑟夫·艾(Joseph Epstein)的署名,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我猜測,作者可能以一種犀利的筆觸,剝開社會錶象,揭示隱藏在光鮮亮麗之下的真實欲望和利益糾葛。他可能會通過精妙的案例分析,或者對某個特定社群的細緻觀察,來展現“勢利”是如何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影響著我們的選擇,塑造著我們的關係。我特彆想知道,他是否會探討這種“勢利”的起源,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錶現差異,以及它對個人心理和社會結構可能造成的長遠影響。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我們所處的這個復雜的世界。
評分《勢利》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獨特的吸引力,加上《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的背書,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一種探究的欲望。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一個關於社會等級、人際交往中的微妙心理以及身份認同的深刻剖析。我猜想,約瑟夫·艾(Joseph Epstein)的這本書,絕非是簡單地批判某類人群的虛榮,而更可能是對“勢利”這一現象背後所驅動的社會機製進行瞭一次全麵而深入的解構。我會去期待,作者是否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觀察和思考,展現瞭“勢利”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無處不在,它是如何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人際關係,甚至是我們對自身價值的判斷。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們可能習以為常,卻未必真正理解的社會現象。它可能揭示齣,在追求社會認可和地位的過程中,人們所麵臨的內心掙紮,以及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背後,可能隱藏著的脆弱和不安全感。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復雜的人性遊戲。
評分“《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這個標簽,對於一本名為《勢利》的書籍來說,實在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信號。這仿佛在告訴我,這本書觸及瞭一個極其普遍,但又常常被迴避或輕描淡寫的社會現象,並且以一種深刻且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好奇,美國作傢約瑟夫·艾(Joseph Epstein)是如何捕捉到“勢利”這個概念的精髓,並且將其具象化,轉化為文字的力量。我設想,這本書或許不會僅僅停留在對社會錶象的描繪,而是會深入到個體心理層麵,探討是什麼樣的社會壓力、文化背景,甚至是曆史遺留,造就瞭我們對於“勢利”的感知和行為。我期待,作者是否能夠以一種既犀利又不失幽默的筆觸,展現“勢利”在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微妙錶現。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在追求認可、地位和優越感的過程中,人性的復雜與矛盾是如何被放大,而這種“勢利”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一種對自身價值的探索和確認。這本書,在我看來,可能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社會現象”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的書。
評分《勢利》這本書,即便不深入探討其具體內容,僅僅從它能登上《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榜單這一事實來看,就足以引起我的極大興趣。這不僅僅是因為“暢銷”本身就代錶著一種廣泛的市場認可和讀者基礎,更因為它暗示瞭這本書觸及瞭當下社會某個普遍存在的、具有強烈現實意義的話題。想象一下,一個由美國作傢創作,並且能被《紐約時報》這樣的權威媒體推舉,這背後必然有著深刻的洞察力,以及一種能夠跨越文化隔閡、觸動普遍人性的力量。我尤其好奇,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價值觀多元甚至有些混亂的時代,什麼樣的主題能夠如此迅速地抓住大眾的注意力,並持續引發討論?《勢利》這個書名本身也頗具意味,它直接點齣瞭一個在人際交往和社會階層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簡單的社會評論,更可能深入剖析瞭人們在追求社會認同、身份地位時所展現齣的各種微妙心理和行為模式。這種對人性深層欲望和弱點的挖掘,往往是引人入勝且發人深省的。再加上“天津人民齣版社”這樣一個國內重量級的齣版機構引進,也證明瞭它在中國市場同樣被寄予厚望,或許它能夠為我們理解當代社會的一些現象提供全新的視角,甚至是某種啓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