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童年精神与文化救赎-(当代童年文化消费现象的审美研究)
定价:88.00元
作者:赵霞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161964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从审美视角对疾速扩展中的当代童年文化消费现实展开的一次综合考察与探究。作者梳理了现代童年文化的审美源流与内涵,考察了这一审美文化与消费经济的结合过程,并从三个层面展开关于当下童年文化消费现实与具体案例的研究,揭示和分析了造成当代童年文化消费问题的深层机制以及这一机制所指向的文化问题。全书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审美研究的主视角对当代童年文化消费中的若干重要现象展开学理性的描述、论说与探讨,铺陈其状况,分析其问题,进而提出了关于消费时代童年文化发展方向的观察与建议。
目录
作者介绍
赵霞,文学博士,生于1981年,浙江上虞人,现为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出版个人学术著作《童年的秘密与书写》《思想的旅程——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理论观察与研究》《童年的文化影像》;翻译出版学术著作《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童话集《安徒生童话》等十余种;参与《新语文读本小学卷》(修订版)编撰工作,任编委之一。
文摘
序言
《童年精神与文化救赎》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现代社会中对“童年”这个概念的迷茫。作者赵霞女士,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人文关怀,将当代儿童文化消费这一现象,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和精神维度进行审视。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童年精神”的?它是否包含了一种对真实世界的好奇,一种不被程式化思维束缚的创造力,以及一种与自然和他人建立纯粹连接的能力?而我们今天所处的文化消费环境,是否正在不自觉地剥夺孩子拥有这些宝贵品质的机会?我脑海中闪过无数个场景:孩子沉迷于屏幕,被精心设计的游戏和动画片所吸引,或者在琳琅满目的玩具中,不知所措。这些消费行为,是否真的能满足孩子内在的精神需求,还是仅仅在制造一种短暂的满足感,并潜在地塑造了他们对幸福和成功的定义?“文化救赎”这个词,更是充满了力量,它暗示着一种对抗、一种找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分析和深刻的见解,指出在泛滥的商业文化中,哪些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守护的“童年精神”的火种,以及我们该如何行动,才能帮助下一代免受过度消费文化的负面影响,实现一种精神上的“回归”与“升华”。
评分读到《童年精神与文化救赎》这本书,真的让我思绪万千。作为一个从小就对童年充满好奇和怀念的人,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对儿童的理解似乎总是隔靴搔痒。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它暗示着,我们可能在不经意间,剥夺了孩子们的“童年精神”,而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条“文化救赎”的道路。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童年精神”这个抽象的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的“童年文化消费现象”联系起来的。我常常在商场里看到琳琅满目的儿童玩具、主题公园里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屏幕上各种儿童节目,这些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儿童消费市场。但这些商品和体验,真的能滋养孩子的精神吗?还是仅仅填满了他们的物质需求?作者会不会从美学的角度,去解构这些消费现象,比如分析一个玩具的设计美学,或者一个动画片的叙事美学,从而揭示它们对儿童心理和精神世界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帮助我们这些成年人,重新审视自己对童年的认知,以及我们正在为下一代塑造怎样的成长环境。或许,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守护好他们那份纯真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与世界真诚连接的能力。这本书,似乎就是这样一本,能触及我们内心深处,关于童年最宝贵价值的探索之作。
评分读《童年精神与文化救赎》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童年世界的精神之旅。作者赵霞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将当代儿童文化消费这一日益庞大的社会现象,置于“童年精神”与“文化救赎”的宏大叙事之下,引发了我的无限思考。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从哲学的高度,去探讨“童年精神”的本质是什么?是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是对世界纯粹的好奇心,还是那种未经世俗污染的真诚与善良?而当下的文化消费浪潮,又在如何不经意间,侵蚀、改变甚至扭曲这份宝贵的“童年精神”?我猜想,作者可能通过分析那些充斥着商业逻辑的儿童读物、动画片、玩具,甚至是儿童主题的娱乐场所,来揭示它们在塑造孩子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她是否会提出,当“消费”成为理解和定义童年的主要方式时,我们实际上正在剥夺孩子体验真正意义上的“童年”的权利?而“文化救赎”这一概念,又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这可能是一种重塑我们与儿童关系、重新审视儿童文化价值、并最终找回失落的“童年精神”的努力。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看待当下儿童文化现象的全新框架,让我对如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期待。
评分拿到《童年精神与文化救赎》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题目所吸引。在当下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常常看到各种“儿童产品”和“儿童服务”层出不穷,但它们是否真的能滋养孩子的“童年精神”,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猜想,作者赵霞女士一定是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去审视这些现象。她或许会提出,那些被包装得光鲜亮丽的儿童消费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逻辑?它们是如何通过迎合、甚至塑造孩子们的欲望,来构建一种特定的“童年文化”?而这种文化,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们的价值观、想象力以及他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文化救赎”这个概念,更是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想象着,作者可能在探讨,我们是否正在集体失落一种对于童年本质的理解,而这本书,则试图通过一种审美的、人文的、批判性的分析,来引导我们重新认识和守护那份属于孩子们的纯真与活力。它是否会像一本“童年疗愈指南”,帮助我们这些成年人,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儿童文化环境时,找到前行的方向,并为孩子们开辟一片更健康的成长空间?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在这个消费至上的时代,如何才能真正地呵护好每一个孩子的“童年精神”。
评分当我翻开《童年精神与文化救赎》这本书,一种久违的、如同儿时发现新奇玩具般的惊喜感油然而生。作者赵霞女士,这位在当代童年文化消费现象研究领域的先行者,究竟是如何将如此宏大且复杂的议题,用一种既学术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呢?我揣测,她一定不满足于仅仅罗列当下儿童市场上的种种产品和服务,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潜藏的文化逻辑和精神意涵。比如,在商品的设计、营销策略,甚至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儿童节目中,是否存在一种普适性的“童年美学”?这种美学是如何被建构、被传播,又如何被我们的孩子所接受和内化的?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否能洞察出,在这些看似无害的文化消费背后,可能存在的对孩子“精神”的挤压和异化?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引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佐证她的观点。例如,是分析某个流行的儿童IP,是如何通过符号化和故事化,构建起孩子们的想象空间,还是探讨家长在选择儿童产品时,所秉持的某种“消费型教养”的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们不再盲目地追逐所谓的“潮流”和“优质”的儿童消费品,而是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才是真正能够滋养孩子健康成长、守护他们纯真“童年精神”的关键所在。这本书,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对童年的复杂态度,也指引着一条通往“文化救赎”的可能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