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跨世纪的文化瞭望——刘心武、张颐武对谈录(修订本)
定价:48.0元
作者:刘心武,张颐武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40773960
字数:228000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该作是作家刘心武与文学研究者张颐武两位先生的对谈录的全新修订版,增添了更详尽的明细目录,使得两位先生的对话要点更一目了然。张颐武先生的序言更是将本书主旨及对谈背景交待得相当清楚,全新的封面设计则为该书锦上添花,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两位作者从多个独特视角去探究文学的情况、文化的情况、社会的情况,既关注当下,又远眺未来,既是对十七年前对话的回应、反思,又是对当今文学、文化、社会状况的深思、瞭望。两位作者的诸多看法颇有启发性,亦前后相对一致,对于当代文学研究及文艺思潮的观察均可作为鉴借。
内容提要
这两场精湛的对话,前后跨度近二十年!作家刘心武与学者张颐武共同探讨新时期以来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文学与文化的推进与转变,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一系列重大文学事件、文化思潮和重要作家、作品的观察,极为深入,富有启发性。作为当代文学重要参与者、建设者的两位对话人,为今日读者提供了一份亲切、深刻、极富创见的观察。
目录
作者介绍
刘心武:当代作家、红学家。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四牌楼》获第二届上海长篇小说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2005年起陆续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系列节目共计61集,并推出同名著作,2011年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引发新的《红楼梦》热。2012年出版《刘心武评点〈〉》。除小说与《红楼梦》研究外,还从事建筑评论和随笔写作。2012年出版《人生有信》,2013年出版《空间感》,2014年出版长篇小说《飘窗》。
张颐武: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共鸣,仿佛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时间流转、思想变迁的某种敏感。刘心武和张颐武,这两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时代的不同印记,他们对谈的内容,无疑会是一场跨越历史长河的文化对话。我脑海中不禁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两位学者,或许是在一个充满书卷气的房间里,又或许是在一个可以远眺城市脉搏的窗边,围绕着那些塑造了我们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思潮和事件,展开一场思想的碰撞。他们会如何梳理从上个世纪末到新世纪初,中国文化经历的那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关于文学的演进,还是艺术的革新?抑或是社会观念的颠覆与重塑?我期待着他们能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难以深入理解的文化现象。特别是“瞭望”这个词,它不仅仅是观察,更是一种前瞻性的洞察,预示着对未来文化走向的思考。这本书,我预感,会是一次思想的旅行,一次对中国文化脉络的深度挖掘,一次对时代精神的深刻体悟。
评分仅仅是书名“跨世纪的文化瞭望——刘心武、张颐武对谈录(修订本)”就足够勾起我的探知欲。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参与一场深刻的文化对话。刘心武,那个笔耕不辍,用文字描绘时代印记的作家;张颐武,那个对文化现象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评论家。当他们两位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回望过去,眺望未来,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瞭望”二字,透露出一种宏大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仿佛他们正在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审视着文化发展的脉络。而“跨世纪”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时间跨度,从上个世纪的余晖,一直延伸到新世纪的曙光,这其中包含了多少激荡人心的变革,多少值得深思的议题?“修订本”的存在,则暗示了这本书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作者的反复推敲,增添了更多的智慧和洞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们是如何解析那些塑造了我们文化 DNA 的重要节点,又将如何预判未来文化发展的走向。
评分这本《跨世纪的文化瞭望——刘心武、张颐武对谈录(修订本)》的书名,本身就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感。刘心武和张颐武,这两位在我心中都是重量级的文化人物,他们的对谈,想象一下,该是多么精彩绝伦的思想盛宴。我会好奇,他们会对中国文化在世纪之交的那些复杂而深刻的转型,给出怎样的解读?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在艺术观念上,又或者是社会思潮的演变中,他们捕捉到了哪些关键的节点?“瞭望”二字,给我一种宏大的视野感,仿佛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回顾,而是在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文化发展的轨迹,去洞察文化未来的趋势。特别是“修订本”这个信息,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这说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一次性的对话记录,而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和作者的精心打磨,或许包含了更新的观点,更深的思考,以及对原有内容的补充和完善。这本书,我感觉,将是一次对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深度梳理,一次对时代精神的深刻体悟,一次对未来文化走向的精准预判。
评分从书名《跨世纪的文化瞭望——刘心武、张颐武对谈录(修订本)》来看,这本书所蕴含的深意非同寻常。刘心武与张颐武,两位在各自领域都卓有成就的文化名家,他们的智慧交汇,必然会激荡出思想的火花。我设想着,他们会如何回溯并审视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文化经历的那些深刻变革与演进。是关于文学创作的时代特征,还是流行文化的兴衰变迁?亦或是社会思潮的涌动与碰撞?“瞭望”一词,更让我感觉到一种俯瞰的视角,一种对文化发展宏观趋势的把握与洞察。这本书似乎在邀请读者一同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去回顾过去,审视当下,并展望未来。而“修订本”的字样,则增添了一层厚重感,暗示着在初版的基础上,作者们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与修正,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精炼、深刻。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文化理解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中国文化的过去与现在,以及她未来的可能性。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种在深夜里,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品味一杯陈年普洱,然后任思绪随着书页飘远的沉浸感。刘心武和张颐武,两位名字在我的文化视野里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们的对话,不像是简单的学术交流,更像是一种灵魂的碰撞,一次在历史长河中对“文化”这个宏大概念的深度探索。我设想着,他们会从怎样的切入点开始这场“跨世纪”的瞭望?是文学作品中那些鲜活的人物,还是电影银幕上留下的经典瞬间?亦或是那些影响了一代人价值观的社会思潮?“修订本”这三个字,也让我充满了好奇,这是否意味着在这场对谈的基础上,两位学者进行了更深入的反思和补充,对某些观点进行了修正,或者加入了新的观察?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记录两位思想家的对话,更可能是一面折射出中国近几十年来文化变迁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曾经走过的足迹,以及我们正在走向的远方。我期待着,能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些能引发我深度思考的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