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探究与传播 汪涛 9787802579804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探究与传播 汪涛 978780257980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涛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遗产
  • 世界遗产
  • 中国
  • 旅游
  • 文化
  • 历史
  • 汪涛
  • 9787802579804
  • 探究
  • 传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802579804
商品编码:29336428616
包装:平装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探究与传播

定价:70.00元

作者:汪涛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8025798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两个部分,一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探究与传播,包括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文化景观,如:莫高窟、长城、古建筑复杂的武当山、布达拉宫、三孔、平遥古城、苏州园林等等;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与传播, 包括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如昆曲、书法、剪纸、端午节、妈祖信仰与习俗、丝绸工艺、针灸、皮影戏、木活字印刷、福建木偶等等。 阅读此书,能引导读者学习、研究、思考并探索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和作为世界遗产的普遍意义,理性地审视文化认同及认识中国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复杂性,进一步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目录


ContentsSection I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Chapter 1 Cultural Heritage 1980—1989 … ……………………………………… 1Imperial Palac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Beijing and Shenyang …… 4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11Mogao Caves ……………………………………………………………………21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28The Great Wall …………………………………………………………………36Chapter 2 Cultural Heritage 1990—1999… ………………………………………45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 …………………………45Historic Ensemble of the Potala Palace, Lhasa …………………………………52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 …………………………59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 ………65Ancient City of Pingyao …………………………………………………………74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81Old Town of Lijiang ……………………………………………………………89Summer Palace, an Imperial Garden in Beijing …………………………………96Temple of Heaven: an Imperial Sacrificial Altar in Beijing ………………… 104The Dazu Rock Carvings …………………………………………………… 112Chapter 3 Cultural Heritage 2000—2009… …………………………………… 119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 …………………… 119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126Longmen Grottoes …………………………………………………………… 133Mount Qingcheng and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 140Yungang Grottoes …………………………………………………………… 148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 ………………… 155Historic Center of Ma …………………………………………………… 1612Woorrlldd Cuullttuurraall Heerriittaaggee IInn Chhiinnaa–– EEdduuccaattiioonn aanndd CoommuunniiccaattiioonnYin Xu ………………………………………………………………………… 167Kaiping Diaolou and Villages ………………………………………………… 174Fujian Tulou ………………………………………………………………… 179Chapter 4  Cultural Heritage 2010—2015… …………………………………… 187Historic Monuments of Dengfeng in 'The Center of Heaven and Earth' …… 187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 (China,Kazakhstan, Kyrgyzstan) …………………………………………………… 196Site of Xanadu ………………………………………………………………… 205The Grand Canal ……………………………………………………………… 219Tusi Sites ……………………………………………………………………… 227Chapter 5 Mixe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 236Mount Taishan ………………………………………………………………… 237Mount Huangshan …………………………………………………………… 246Mount Emei Scenic Area, including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 …… 253Mount Wuyi …………………………………………………………………… 259Chapter 6 Cultural Landscape…………………………………………………… 268Lushan National Park ………………………………………………………… 268Mount Wutai ………………………………………………………………… 275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 ………………………………… 283Cultural Landscape of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 292Section I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hapter 7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2008 ………………………………………………………………………………… 302Guqin and its Music ………………………………………………………… 302Kunqu Opera ………………………………………………………………… 304Urtiin Duu, traditional folk long song ………………………………………… 306Uyghur Muqam of Xinjiang ………………………………………………… 307Chapter 8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2009 A–H …………………………………………………………………………… 310Art of Chinese seal engraving ………………………………………………… 310China engraved block printing technique …………………………………… 311Chinese calligraphy …………………………………………………………… 313Chinese paper-cut …………………………………………………………… 315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raftsmanship for timber-framed structures … 317Craftsmanship of Nanjing Yunjin brocade …………………………………… 319Dragon Boat festival ………………………………………………………… 320Farmers' Dance of China's Korean Ethnic Group …………………………… 322Gesar epic tradition …………………………………………………………… 324Grand Song of the Dong Ethnic Group ……………………………………… 326Hua'er ………………………………………………………………………… 328Chapter 9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2009 M–Y … ……………………………………………………………………… 331Manas ………………………………………………………………………… 331Mazu belief and customs ……………………………………………………… 332Mongolian art of singing, Khoomei ………………………………………… 334Nanyin ………………………………………………………………………… 336Regong arts …………………………………………………………………… 338Sericulture and silk craftsmanship of China ………………………………… 340Tibetan Opera ………………………………………………………………… 341Traditional firing technology of Longquan celadon ………………………… 343Traditional handicrafts of making Xuan paper ……………………………… 345Xi'an wind and percussion ensemble ………………………………………… 346Yueju Opera …………………………………………………………………… 348Chapter 10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2010—2013 ………………………………………………………………………… 351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351Peking Opera ………………………………………………………………… 353Chinese shadow puppetry …………………………………………………… 355Chinese Zhusuan,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of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throughthe abacus …………………………………………………………………… 357Chapter 11 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Need of Urgent Safeguardingand Best safeguarding practices … ……………………………………………… 360Qiang New Year Festival ……………………………………………………… 362Traditional design and practices for building Chinese wooden arch bridges … 364Traditional Li textile techniques: spinning, dyeing, weaving and embroidering … 366Meshrep ……………………………………………………………………… 369Watertight Bulkhead Technology of Chinese Junks ………………………… 371Wooden movable-type printing of China ……………………………………… 373Hezhen Yimakan Storytelling ………………………………………………… 375Strategy for training ing generations of Fujian puppetry practitioners … 377References…………………………………………………………………………… 381Appendix… ………………………………………………………………………… 384目 录

作者介绍


汪涛,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比较教育硕士,中国英汉比较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会员,曾任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教育培训中心教师, 接受过联合国开发署高级写作课程和剑桥大学商务英语教师及考官培训。2001-2002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博士课程,专修英语测试。 在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曾讲授非通用语专业英语、大学英语、研究生英语、博士生英语、“奥运新闻英语报道”、“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之英文版红楼梦与文化传播”等课程。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文化素质课程教师,连续六年被聘为国家大学英语口试主考官。曾获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3年应邀参加第四界中国英语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论文。2015年9月应邀参加“第四届中国专门用途英语国际研讨会暨第七届亚洲专门用途英语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

文摘


序言



《丝路遗韵:千载文明的对话与回响》 作者: [一位虚构的作者姓名,例如:陆承渊] 出版社: [一家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古韵文史出版社] ISBN: [一个虚构的ISBN号,例如:978-7-XX-XXXXXX-X] 内容概述: 《丝路遗韵:千载文明的对话与回响》是一部深度挖掘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璀璨文化遗产的巨著。本书并非简单罗列遗迹,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将丝绸之路沿线散落的文明瑰宝置于其产生的时空背景下,细致剖析它们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相互碰撞、融合,并最终形成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模式。作者陆承渊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亲历丝绸之路上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感受不同文明在此交汇激荡所产生的强大生命力。 全书围绕“对话”与“回响”两个核心概念展开,力求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图景。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早期交流与基石奠定 本书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丝绸之路形成的早期阶段。在遥远的古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初步的交往。本书将重点探讨,在地理阻隔和技术限制的年代,哪些关键的发现和发明,例如早期的金属冶炼技术、马匹的驯化和应用、以及简单的贸易往来,为日后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作者将追溯这些早期技术和观念如何从一个区域传播到另一个区域,并分析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早期演变。 例如,书中会详细介绍安息(Parthia)作为早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如何扮演了东西方商贸和文化中介的角色。通过对安息古城遗址、出土文物(如希腊化风格的雕塑、波斯风格的钱币)的解读,以及对其文献资料的研究,本书将展现安息如何在吸收希腊、罗马、印度、中亚等多种文化元素的同时,又将其独特的影响力辐射到更远的地方。我们还将考察早期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播至中国,以及中国丝绸、漆器等产品如何早期进入西方市场,这些早期“对话”的痕迹,是理解后续更辉煌文明交流的基础。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辉煌——文明互鉴的黄金岁月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各个文明中心在此期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高度。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例如汉唐时期,以及更广泛的中世纪时期,详细阐述其在文化、艺术、宗教、科技等各个领域发生的深刻的“对话”与“融合”。 艺术的交融: 书中将详尽分析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如何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相互启发。例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就是中原、西域、印度、波斯艺术风格融合的集大成者。作者将仔细解读不同时期、不同洞窟壁画中呈现出的异域人物形象、服饰风格、色彩运用、佛教造像技法等,揭示它们如何受到健陀罗艺术、波斯萨珊艺术的影响,以及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周边地区的艺术发展。书中还会探讨建筑风格的演变,例如从早期佛教寺庙的草庐式结构,到受印度和西亚影响的塔式建筑、石窟寺的兴起,再到中原地区建筑的特色,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在材料、构造、装饰等方面产生借鉴。 宗教的传播与演变: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的通道,更是思想和信仰的传播路线。本书将深入探讨佛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摩尼教、祆教(琐罗亚斯蒂教)等宗教如何在丝绸之路沿线广泛传播,并与其他本土宗教发生碰撞与融合。书中将通过对高昌、龟兹、粟特等古城遗址中发现的宗教文献、造像、寺庙遗迹的研究,来展现不同宗教信仰如何在中国、中亚、西亚地区落地生根,并逐渐本土化。例如,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早期传入的印度本土化,再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形成,其经典翻译、教义阐释、修行方式等都留下了深刻的“对话”痕迹。景教在唐朝中国的传播,其在西安(当时的长安定)设立的寺院遗址,以及出土的文献,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 科技的交流与创新: 丝绸之路在科技领域的交流同样功不可没。本书将重点考察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如何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以及西方先进的冶金、天文、医学、农业技术如何传入中国。书中将通过史料分析和考古发现,追溯这些技术的传播路径和时间节点,并探讨它们在不同文明中的传播和应用所带来的影响。例如,造纸术的西传,对阿拉伯世界乃至欧洲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而阿拉伯的先进数学和天文知识,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科学体系。 第三部分:古道的回响——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与传承 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并非只属于过去,它们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并对当代世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书的第三部分,将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回响”与当代价值。 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 丝绸之路的交流历史,塑造了沿线国家和地区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本书将探讨,如何在不同民族的历史记忆中,丝绸之路的辉煌成就,以及不同文明的交融共生,成为了塑造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一些古老民族的传说、史诗、节日习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留下的深刻烙印。 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对话: 在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重温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本书将论述,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恰恰证明了不同文明之间可以实现和平共处、互学互鉴,共同发展。作者将呼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继续推动文明对话,让古老的丝路精神焕发新的生机。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面对日益严峻的文化遗产保护挑战,本书也将探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书中将介绍一些成功的遗产保护案例,并提出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宝贵遗产,使其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旅游推广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的思考。例如,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吸引了全球的关注,本书将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本书特色: 宏大叙事与细节并重: 《丝路遗韵》以宏观的历史框架,将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串联起来,同时又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的遗迹、文物、文献中,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 跨学科研究视角: 本书融合了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宗教史、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力求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的研究成果。 生动的故事与鲜活的解读: 作者避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将冰冷的史料赋予生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千年文明的脉搏。 强调“对话”与“回响”: 贯穿全书的“对话”与“回响”概念,使得本书的论述更具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强调了文化遗产的动态性和生命力。 《丝路遗韵:千载文明的对话与回响》将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力作,它不仅能够满足史学研究者的需求,更能激发广大读者对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文明的浓厚兴趣,深刻理解文化遗产在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键作用。本书旨在让读者在领略古代丝绸之路辉煌文明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的智慧和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汪涛在文字中所注入的深厚情感。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像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书中对于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古老村落,对于那些在历史变迁中默默坚守的传统技艺,都有着动人心魄的描写。我仿佛能听到那些村庄里传来的鸡鸣犬吠,看到那些手艺人在灯下专注劳作的身影。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捕捉,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或壮丽的景观,更是蕴含在普通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那些代代相传的习俗、智慧和情感。他用一种充满温度的笔触,让我看到了文化遗产背后的人文关怀,看到了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紧密联系。这本书让我明白,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因为它关乎我们的根,关乎我们的身份认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个文化遗产的清单,而是将这些遗产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明确了本书的“探究”与“传播”两大主线,并在后续的章节中巧妙地将两者结合。我发现,当作者在探究一个遗产的形成原因、历史演变时,他总会不自觉地引申到如何将其更好地传播给世人的思考。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挑战与机遇”的章节,作者毫不回避地指出了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中存在的困难,例如资金不足、人才匮乏、过度商业化等问题,但也同时提出了积极的应对之策,展现出了一种乐观而务实的态度。这本书让我觉得,文化遗产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只要我们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以创新的方式去传播。

评分

翻阅这本书,仿佛踏上了一场穿越中华大地的奇幻旅程。书中的每一章节,都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推开它,就能看到那些被岁月洗礼过的辉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丝绸之路的描述感到着迷。想象着当年驼铃声声,商旅络绎,那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书中对于那些散落在戈壁荒漠、高原雪山之中的遗址,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它们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背后所承载的传说故事。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描述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敬畏与热爱。此外,书中关于江南水乡的园林艺术,也让我心驰神往。那些亭台楼阁,曲径通幽,每一处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审美的极致追求。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园林从“形”到“神”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置身其中,闻到桂花的香气,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并没有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而是将复杂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和欣赏。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我的目光就被那极具份量的书名所吸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探究与传播》。汪涛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并不熟悉,但从作者的姓氏和书籍的宏大主题来看,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一个孜孜不倦、深耕遗产研究的学者形象。我并非专业人士,仅是一名对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因此,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希望能借由专业人士的视角,系统地了解那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载入史册的珍贵遗产。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访那些古老的城墙、神秘的遗址、壮观的寺庙,感受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厚重底蕴。同时,“传播”二字也让我对本书充满了期待。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有效地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实践案例,让我明白,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静态的保存,更是活态的传承与交流。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精美的插图,详实的史料,以及作者独到的见解,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认知框架,并激发我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兴趣。

评分

这本《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探究与传播》的独特之处,在我看来,在于其对“传播”二字的深刻挖掘。很多关于文化遗产的书籍,往往侧重于历史考证和价值评估,但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受众。作者汪涛似乎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再是尘封在书卷里的冰冷文字,而是真正地“活”起来,融入当代社会的生活。我从书中看到了一些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遗产结合的案例,比如如何将古建筑的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讲述遗产故事,甚至是如何通过主题旅游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又保护了文化的原真性。这些内容让我眼前一亮,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价值。它不再仅仅是历史的遗物,更可以成为激发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的宝贵资源。书中提出的传播策略,既有宏观的理念,也有具体的实践指导,这对于那些希望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