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
| 作者 | 范周、杨剑飞 |
| 定价 | 68.00元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 ISBN | 9787513049085 |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针对学术研究、政策探讨、人才培养、产业融合、两岸交流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讨论,着力引导高校师生以至全社会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与思辨,期望为一线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和智慧贡献。 |
| 作者简介 | |
| 杨剑飞,传媒经济学博士,立陶宛哥迪米纳斯理工大学创意产业系学术委员会委员。本人专注于国际文化政策对比、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区域文化规划等方向的研究。近年来主持或参与《欧盟文化政策研究——以2010绿皮书为例》、《新型城镇化的国际对比》《国际文化企业案例剖析》《北京CBD文化发展规划》《立法研究及草拟》《上海全球创意经济城发展规划》等多项课题,发表了相关论文数十篇。 |
| 目录 | |
| 目录 绪论 科技、创意、兴业:反思与出路 篇 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 文艺复兴中的传统文化影响力 ——以本韦努托·切利尼与人相学为例 民族区域旅游场景中的湘西土家族舞蹈及其象征意义初探 广西桂林市荔浦县文场音乐活态保护研究 工匠精神与芜湖铁画艺术的发展 浅谈中国当代街舞发展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创新 用中国精神构建我国文化产业思想体系 “90后”文化消费特性与引导路径研究 论“工匠精神”的青年传承 从台湾霹雳布袋戏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百年乐歌的文化消费 广告设计教育的跨界融合性培养模式探析 校园生活美学的营造与特色学校之分析 ——以桃园市三所标竿学校为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池州学院为例 “以法治文”——法家思想对现代文化企业管理的启示 第二篇 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 智识空间:以金属之美向未来致敬 ——工业和信息化部综合办公楼大厅高浮雕的设计思考 实体书店经营模式探究——以文化空间“耐思书店”为例 中国新常态背景下设计产业管理的战略意义之研究 风狮爷的风俗形式与设计应用之研究 ——以金门、琉球、福州、泉州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景观以及景观生产 台湾文创中的人本设计思维:以巷弄文创打造生活质感 工艺美术产业创新服务超市建设探索 基于生活美学的产品设计特征探讨 ——以NENDO产品为例 文创中的设计战略与思维 ——文创产品设计的“意义创新”思维分析 旅游纪念品设计与澳门文创产品开发 文创中的设计战略与思维 ——建构文化创意产业之区域创新系统 第三篇 城市文化与区域发展 环形地带文化空间的生存状态与权利 ——关于首都城乡结合部文化生态问题的若干思考 城市形象塑造与对外传播 ——以杭州G20宣传片为例 记忆场所、城市更新与文化发展 致力于地方再生与文化经济的品牌构建 ——以桃园大溪木艺生态博物馆为例 从普通农家院到特色民宿 ——杭州千岛湖景区民宿发展策略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群聚的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 运河流域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探讨 ——以淮安市为例 以文塑城,以文铸城:城镇化进程中文化规划的创新路径 文化旅游型城市文化重构问题研究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群聚的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 基于生活导向的历史街区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篇 文化产业与“互联网 ” 电视剧音乐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中国动漫产业数字化传播发展战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关键: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修复 ——以宜兴紫砂陶制作工艺为例 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重点 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与问题 ——台湾表演艺文团体的售票系统:问题与挑战 台湾文创产业的三种整合战略思维 ——跨域、垂直与水平整合 江苏动漫衍生产业发展的定向性发展规律和特征研究 “互联网 ”产业链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探析 ——以“网红经济”为例 互联网思维下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以武汉市为例 互联网视频网站用户黏度提升策略探究 ——以芒果TV独播为例 电影产业IP转换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以网络文学电影改编为例 “海上丝绸之路”厦门市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研究 “文化+”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
| 编辑推荐 | |
| 在全球文化产业市场体系中,两岸共同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华文化鲜明特色的产业形象,并在重塑自身定位、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以期使中华文化的内核在世界上获得广泛认可和传播。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它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现状特征以及未来趋势。作为一名对这一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我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框架所吸引。两位作者似乎将自己定位为一位“梳理者”和“分析者”,他们以一种冷静而审慎的态度,呈现了大量细致的研究成果。 书中对于“产业生态”的分析,让我对文化创意产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创作,而是一个包含内容生产、平台搭建、渠道分发、用户互动等多个环节的复杂系统。作者们深入剖析了两岸在这些环节上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彼此之间可以如何协同发展,构建起一个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政策导向”与“市场驱动”之间关系的讨论。作者们深刻地指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但最终的活力和生命力还是源于市场的内在需求。他们通过对两岸不同时期政策调整的梳理,以及对市场反应的观察,揭示了政策与市场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产业的发展轨迹。 书中在谈及“文化产品”的创新与传播时,涉及了许多前沿的理论和实践。例如,如何通过跨界融合,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科技产品;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和内容推送;如何构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体验空间,等等。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文化创意产业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巨大潜力。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深度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信息的汇集,更是思想的碰撞。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获得了对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了解,更引发了我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细细品味的学术佳作。
评分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给我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学习体验,它没有刻意去制造阅读的“高潮”,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将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复杂图景徐徐展开。作者们并没有采取“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而是强调了两岸之间的在地性与共性,这种细腻的观察和分析,让我觉得非常深刻。 书中对“文化”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让我印象深刻。两位作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们深入分析了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以及这种生命力如何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文化自信”与“文化输出”的论述,这并非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具体的研究支撑和案例佐证。 在探讨两岸的产业联动时,作者们展现了一种超越地域和政治的视野。他们更多地关注产业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比如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生态的构建、市场渠道的拓展等方面,两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潜力。这种客观的分析,让我对两岸文创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书中在阐述“创意经济”的概念时,提炼出了几个关键的要素,例如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人才集聚、市场活力等。并通过大量的横向和纵向对比,清晰地勾勒出这些要素在两岸不同产业集群中的表现。这种“解剖麻雀”式的研究方法,使得观点更加扎实,结论更加可靠。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觉得是非常适合学术研究者和有志于深入了解此领域的读者。它逻辑严谨,论证充分,即使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作者们也能用清晰的语言进行解释。我从中获益匪浅,也对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认知。
评分这部作品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当前学界在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跨区域研究领域的一处重要空白。作者们以一种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剖析了这一复杂且动态的议题。开篇的理论框架构建,就显露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他们并非简单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建立一套能够解释两岸文创产业互动演进的分析模型。这种理论的深度,使得后续的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也让我这个初涉此领域的读者,能够在一个清晰的脉络下理解问题。 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是我认为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作者们精心挑选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两岸文创产业项目,并对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个案研究。他们不仅关注了项目的成功之处,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市场机制、政策导向、人才结构、技术革新等。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对一些曾经面临困境但最终实现转型的项目的阐释,这其中蕴含的经验教训,对于理解产业发展的韧性和适应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探讨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时,作者们并没有回避可能存在的摩擦与张力。他们以一种高度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审视了两岸在文化理解、价值观念、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坦诚的讨论,恰恰是促进深度合作的前提。通过对这些潜在冲突的梳理,书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现实的视角,认识到即便是在紧密的地域关系下,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也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弥合分歧,增进共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对知识产权保护在两岸文创产业合作中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关注。作者们清晰地阐述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信息传播日益便捷的当下,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不仅关系到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更是维系整个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书中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体现了作者们对产业生态的全面考量。 最后,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语言表达流畅,既有学术研究的深度,又不失可读性。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现状、未来趋势以及合作前景的研究者、从业者或关注者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份宝贵的研究资料和思想启迪。它不是一本简单的介绍性读物,而是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和前瞻性思考的学术力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们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一个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学术课题,讲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从封面到扉页,再到每一章的标题,都透露出一种现代感和专业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新兴文化业态的解读,比如文创园区如何从简单的空间载体,演变成集聚创意人才、孵化新兴业态的“磁场”,以及民宿、文创市集等微观经济体如何承载和传播地域文化。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们非常善于运用数据和图表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无论是对两岸文创产业市场规模的分析,还是对消费者偏好趋势的解读,都有翔实的数据支撑,这大大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而且,这些数据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作者们还会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帮助读者理解数字背后的含义和趋势,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 书中关于“文化IP”的章节,让我眼前一亮。作者们不仅探讨了IP的创造和孵化,还深入分析了IP的多元化开发和商业变现路径。比如,一个成功的动漫形象,如何通过动画、电影、周边产品、主题乐园等多种形式,构建起一个完整的IP生态系统。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文化创意产业在价值链上的无限延伸和巨大潜力。 我个人对书中关于“人才培养”的论述尤为关注。作者们深刻认识到,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们不仅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一些极具建设性的改革建议,比如如何加强产学研结合,如何鼓励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如何建立更完善的人才激励和流动机制。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关注行业发展的人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 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深入探索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广阔天地。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对这个充满活力的产业的进一步思考和关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文化创意产业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一种对历史厚重感的致敬,也有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当我在书店翻开它时,就被那细腻的排版和清晰的章节划分所吸引。序言部分,两位作者范周和杨剑飞老师,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却勾勒出了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宏大图景,以及他们研究的初心和面临的挑战。我尤其欣赏他们开篇就强调的“文化基因”和“时代脉搏”的联系,这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又与当下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接着往下翻,我发现书中对于“创意”的定义和解读非常独到。它不仅仅局限于艺术、设计这些我们常能想到的领域,而是将触角伸向了更广泛的文化表达和价值创造。比如,书中在探讨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时,用了很多具体的案例,有的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角度,有的则是从文化IP的开发和衍生品设计方面。我当时就联想到一些传统手工艺,比如陶瓷、刺绣,在现代设计理念的介入下,如何变得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如何通过电商平台走向世界,这些内容都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且富有启发性。 其中有一章,我印象特别深刻,是关于两岸在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作者们非常客观地指出了双方的优势互补之处,比如台湾在品牌营销、精细化运营方面的经验,以及大陆在市场体量、政策支持方面的潜力。同时,他们也毫不回避地探讨了在实际合作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比如文化认同、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等。读到这里,我感觉两位老师的研究是非常深入且接地气的,没有流于表面,而是真正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文创+科技”的论述。如今,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方方面面,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推广,再到用户体验,都离不开科技的赋能。书中对此的分析非常有前瞻性,比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在文化旅游、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以及大数据在用户行为分析、个性化推荐方面的作用。这些内容让我看到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无限可能,也激发了我对新兴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思考。 最后,这本书的结尾部分,作者们对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建议既有宏观层面的政策导向,也有微观层面的具体措施,比如如何构建更有效的合作平台,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如何鼓励创新创业等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海峡两岸的文化创意产业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这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领域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