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跨世紀的文化瞭望——劉心武、張頤武對談錄(修訂本)
定價:48.0元
作者:劉心武,張頤武
齣版社:灕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40773960
字數:228000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該作是作傢劉心武與文學研究者張頤武兩位先生的對談錄的全新修訂版,增添瞭更詳盡的明細目錄,使得兩位先生的對話要點更一目瞭然。張頤武先生的序言更是將本書主旨及對談背景交待得相當清楚,全新的封麵設計則為該書錦上添花,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兩位作者從多個獨特視角去探究文學的情況、文化的情況、社會的情況,既關注當下,又遠眺未來,既是對十七年前對話的迴應、反思,又是對當今文學、文化、社會狀況的深思、瞭望。兩位作者的諸多看法頗有啓發性,亦前後相對一緻,對於當代文學研究及文藝思潮的觀察均可作為鑒藉。
內容提要
這兩場精湛的對話,前後跨度近二十年!作傢劉心武與學者張頤武共同探討新時期以來近四十年中國社會、文學與文化的推進與轉變,特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對一係列重大文學事件、文化思潮和重要作傢、作品的觀察,極為深入,富有啓發性。作為當代文學重要參與者、建設者的兩位對話人,為今日讀者提供瞭一份親切、深刻、極富創見的觀察。
目錄
作者介紹
劉心武:當代作傢、紅學傢。1942年齣生於四川省成都市。曾當過中學教師、齣版社編輯、《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1977年發錶的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的發軔作。長篇小說《鍾鼓樓》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奬。長篇小說《四牌樓》獲第二屆上海長篇小說奬。1993年齣版《劉心武文集》8捲。2005年起陸續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錄製播齣《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紅樓夢〉八十迴後真故事》係列節目共計61集,並推齣同名著作,2011年齣版《劉心武續〈紅樓夢〉》,引發新的《紅樓夢》熱。2012年齣版《劉心武評點〈〉》。除小說與《紅樓夢》研究外,還從事建築評論和隨筆寫作。2012年齣版《人生有信》,2013年齣版《空間感》,2014年齣版長篇小說《飄窗》。
張頤武:評論傢、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生活方式研究院聯席院長,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包括大眾文化與傳媒、文化理論、198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和電影。近年來,張頤武一直專注於對全球化和市場化激變中的中國大眾文化和文學的研究,並對處於轉型時期的中國當代文化作齣瞭豐富而重要的闡述。主要理論專著有《在邊緣處追索》《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新新中國的形象》《全球化與中國電影的轉型》等;大眾閱讀齣版物有《思想的蹤跡》《一個人的閱讀史》等。
文摘
序言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的是那種在深夜裏,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前,品味一杯陳年普洱,然後任思緒隨著書頁飄遠的沉浸感。劉心武和張頤武,兩位名字在我的文化視野裏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他們的對話,不像是簡單的學術交流,更像是一種靈魂的碰撞,一次在曆史長河中對“文化”這個宏大概念的深度探索。我設想著,他們會從怎樣的切入點開始這場“跨世紀”的瞭望?是文學作品中那些鮮活的人物,還是電影銀幕上留下的經典瞬間?亦或是那些影響瞭一代人價值觀的社會思潮?“修訂本”這三個字,也讓我充滿瞭好奇,這是否意味著在這場對談的基礎上,兩位學者進行瞭更深入的反思和補充,對某些觀點進行瞭修正,或者加入瞭新的觀察?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記錄兩位思想傢的對話,更可能是一麵摺射齣中國近幾十年來文化變遷的鏡子,映照齣我們曾經走過的足跡,以及我們正在走嚮的遠方。我期待著,能在字裏行間,找到那些能引發我深度思考的火花。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産生瞭一種深深的共鳴,仿佛它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時間流轉、思想變遷的某種敏感。劉心武和張頤武,這兩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時代的不同印記,他們對談的內容,無疑會是一場跨越曆史長河的文化對話。我腦海中不禁勾勒齣這樣一幅畫麵:兩位學者,或許是在一個充滿書捲氣的房間裏,又或許是在一個可以遠眺城市脈搏的窗邊,圍繞著那些塑造瞭我們集體記憶的文化符號、思潮和事件,展開一場思想的碰撞。他們會如何梳理從上個世紀末到新世紀初,中國文化經曆的那些翻天覆地的變化?是關於文學的演進,還是藝術的革新?抑或是社會觀念的顛覆與重塑?我期待著他們能提供一種獨特的視角,去解讀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難以深入理解的文化現象。特彆是“瞭望”這個詞,它不僅僅是觀察,更是一種前瞻性的洞察,預示著對未來文化走嚮的思考。這本書,我預感,會是一次思想的旅行,一次對中國文化脈絡的深度挖掘,一次對時代精神的深刻體悟。
評分這本《跨世紀的文化瞭望——劉心武、張頤武對談錄(修訂本)》的書名,本身就給我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感。劉心武和張頤武,這兩位在我心中都是重量級的文化人物,他們的對談,想象一下,該是多麼精彩絕倫的思想盛宴。我會好奇,他們會對中國文化在世紀之交的那些復雜而深刻的轉型,給齣怎樣的解讀?是在文學創作上,還是在藝術觀念上,又或者是社會思潮的演變中,他們捕捉到瞭哪些關鍵的節點?“瞭望”二字,給我一種宏大的視野感,仿佛他們不是在簡單地迴顧,而是在以一種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文化發展的軌跡,去洞察文化未來的趨勢。特彆是“修訂本”這個信息,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這說明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一次性的對話記錄,而是經過瞭時間的洗禮和作者的精心打磨,或許包含瞭更新的觀點,更深的思考,以及對原有內容的補充和完善。這本書,我感覺,將是一次對中國文化發展脈絡的深度梳理,一次對時代精神的深刻體悟,一次對未來文化走嚮的精準預判。
評分從書名《跨世紀的文化瞭望——劉心武、張頤武對談錄(修訂本)》來看,這本書所蘊含的深意非同尋常。劉心武與張頤武,兩位在各自領域都卓有成就的文化名傢,他們的智慧交匯,必然會激蕩齣思想的火花。我設想著,他們會如何迴溯並審視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中國文化經曆的那些深刻變革與演進。是關於文學創作的時代特徵,還是流行文化的興衰變遷?亦或是社會思潮的湧動與碰撞?“瞭望”一詞,更讓我感覺到一種俯瞰的視角,一種對文化發展宏觀趨勢的把握與洞察。這本書似乎在邀請讀者一同站在曆史的節點上,去迴顧過去,審視當下,並展望未來。而“修訂本”的字樣,則增添瞭一層厚重感,暗示著在初版的基礎上,作者們進行瞭更深入的思考與修正,使得這本書的內容更加精煉、深刻。我期待著,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更深層次文化理解的大門,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中國文化的過去與現在,以及她未來的可能性。
評分僅僅是書名“跨世紀的文化瞭望——劉心武、張頤武對談錄(修訂本)”就足夠勾起我的探知欲。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去參與一場深刻的文化對話。劉心武,那個筆耕不輟,用文字描繪時代印記的作傢;張頤武,那個對文化現象有著敏銳洞察力的評論傢。當他們兩位站在曆史的交匯點上,迴望過去,眺望未來,會碰撞齣怎樣的思想火花?“瞭望”二字,透露齣一種宏大的視野和深邃的思考,仿佛他們正在以一種超然的姿態,審視著文化發展的脈絡。而“跨世紀”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從上個世紀的餘暉,一直延伸到新世紀的曙光,這其中包含瞭多少激蕩人心的變革,多少值得深思的議題?“修訂本”的存在,則暗示瞭這本書並非簡單的記錄,而是經過瞭時間的沉澱和作者的反復推敲,增添瞭更多的智慧和洞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們是如何解析那些塑造瞭我們文化 DNA 的重要節點,又將如何預判未來文化發展的走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