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的文化瞭望——劉心武、張頤武對談錄(修訂本) 9787540773960 灕江齣版社

跨世紀的文化瞭望——劉心武、張頤武對談錄(修訂本) 9787540773960 灕江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心武,張頤武 著
圖書標籤:
  • 文化評論
  • 文學批評
  • 劉心武
  • 張頤武
  • 世紀迴顧
  • 文化反思
  • 思想
  • 訪談錄
  • 灕江齣版社
  • 當代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晚鞦畫月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灕江齣版社
ISBN:9787540773960
商品編碼:2933656235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跨世紀的文化瞭望——劉心武、張頤武對談錄(修訂本)

定價:48.0元

作者:劉心武,張頤武

齣版社:灕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40773960

字數:228000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該作是作傢劉心武與文學研究者張頤武兩位先生的對談錄的全新修訂版,增添瞭更詳盡的明細目錄,使得兩位先生的對話要點更一目瞭然。張頤武先生的序言更是將本書主旨及對談背景交待得相當清楚,全新的封麵設計則為該書錦上添花,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兩位作者從多個獨特視角去探究文學的情況、文化的情況、社會的情況,既關注當下,又遠眺未來,既是對十七年前對話的迴應、反思,又是對當今文學、文化、社會狀況的深思、瞭望。兩位作者的諸多看法頗有啓發性,亦前後相對一緻,對於當代文學研究及文藝思潮的觀察均可作為鑒藉。

內容提要


這兩場精湛的對話,前後跨度近二十年!作傢劉心武與學者張頤武共同探討新時期以來近四十年中國社會、文學與文化的推進與轉變,特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對一係列重大文學事件、文化思潮和重要作傢、作品的觀察,極為深入,富有啓發性。作為當代文學重要參與者、建設者的兩位對話人,為今日讀者提供瞭一份親切、深刻、極富創見的觀察。

目錄


作者介紹


劉心武:當代作傢、紅學傢。1942年齣生於四川省成都市。曾當過中學教師、齣版社編輯、《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1977年發錶的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的發軔作。長篇小說《鍾鼓樓》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奬。長篇小說《四牌樓》獲第二屆上海長篇小說奬。1993年齣版《劉心武文集》8捲。2005年起陸續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錄製播齣《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紅樓夢〉八十迴後真故事》係列節目共計61集,並推齣同名著作,2011年齣版《劉心武續〈紅樓夢〉》,引發新的《紅樓夢》熱。2012年齣版《劉心武評點〈〉》。除小說與《紅樓夢》研究外,還從事建築評論和隨筆寫作。2012年齣版《人生有信》,2013年齣版《空間感》,2014年齣版長篇小說《飄窗》。
  張頤武:評論傢、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生活方式研究院聯席院長,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包括大眾文化與傳媒、文化理論、198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和電影。近年來,張頤武一直專注於對全球化和市場化激變中的中國大眾文化和文學的研究,並對處於轉型時期的中國當代文化作齣瞭豐富而重要的闡述。主要理論專著有《在邊緣處追索》《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新新中國的形象》《全球化與中國電影的轉型》等;大眾閱讀齣版物有《思想的蹤跡》《一個人的閱讀史》等。

文摘


序言



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在變革年代的文化迴響 這是一本匯聚瞭兩代深邃思想者的智慧結晶的書籍,它並非僅僅是學術討論的簡單羅列,而是一場關於文化、曆史與未來的深刻對話。在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交匯的宏大時代背景下,兩位在文學評論、文化批評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劉心武先生與張頤武先生,以他們各自的獨特視角和深厚的學養,展開瞭一場彆開生麵的思想碰撞。本書通過對談的形式,深入淺齣地探討瞭中國文化在經曆劇烈變革時期的種種現象、挑戰與機遇,為我們理解當下、預見未來提供瞭寶貴的參照。 時代烙印與文化坐標:迴溯曆史,洞察當下 書中,兩位對談者首先將目光投嚮瞭過去一個世紀的中國文化圖景。從新文化運動的啓濛之光,到共和國成立後的意識形態塑造,再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思想解放與文化多元,他們梳理瞭中國文化演進的脈絡,勾勒齣不同曆史時期留下的深刻印記。他們並非簡單地迴顧史實,而是嘗試從更宏觀的視角,審視這些曆史事件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價值觀念所産生的長期影響。 劉心武先生,以其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精湛解讀和對曆史細節的敏銳捕捉,為我們重構瞭那些不為人知的文化側麵。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掘與闡釋,不拘泥於主流敘事,而是著力於發現那些被忽視的聲音和視角,展現中國文化深厚而豐富的底蘊。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對曆史人物的重新評價,都充滿瞭深刻的反思和獨到的見解。 張頤武先生,則以其對當代中國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和對西方文化思潮的敏銳把握,對當下中國文化的發展進行瞭犀利的剖析。他關注技術革新對文化形態的影響,關注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認同問題,關注商業化對藝術創作的衝擊。他對當代文學、影視、網絡文化等現象的分析,充滿瞭批判精神和前瞻性,為我們揭示瞭當代文化變遷背後的復雜動因。 文化轉型中的陣痛與活力:多元視角的碰撞 在討論到文化轉型時,兩位對談者直麵瞭轉型過程中所伴隨的陣痛。他們坦誠地指齣,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衝擊下,許多傳統的文化價值麵臨挑戰,一些新興的文化形式也良莠不齊。他們對“媚俗”、“淺薄”等文化現象進行瞭批判,同時也肯定瞭文化創新和多元化所帶來的活力。 張頤武先生尤其關注當代青年一代的文化消費和文化生産。他敏銳地捕捉到網絡文化、亞文化等新興現象的崛起,並試圖分析這些現象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心理和文化趨勢。他對“粉絲文化”、“宅文化”等現象的解讀,並非簡單的道德評判,而是力圖理解這些文化現象的生成機製及其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 劉心武先生則從更宏觀的曆史和文化視角,審視這些當下的變化。他強調,任何文化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都需要與曆史的根脈相連。他對經典作品的解讀,對傳統文化符號的運用,都體現瞭他對文化傳承的重視。他認為,真正的文化創新,應當是在深刻理解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的,而非割裂與曆史。 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張力:在世界坐標係中審視中國文化 在本書的探討中,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也是一個重要的話題。兩位對談者都曾有過海外經曆和對西方文化的深入研究,他們以一種開放而審慎的態度,分析瞭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與接受。 張頤武先生對中國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自身獨特性,以及如何與其他文化進行有效對話,提齣瞭許多富有啓發性的思考。他關注中國當代文學、電影等在國際上的錶現,分析其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並從中提煉齣關於文化輸齣的經驗與教訓。 劉心武先生則從更深遠的文化曆史角度,審視東西方文化的互動。他認為,中國文化並非停滯不前,而是在與外部世界的交流中不斷地吸收、融閤與發展。他對中國古典哲學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對中國傳統藝術在國際舞颱上的錶現,都充滿瞭信心與期待。 對未來的展望:希望與挑戰並存 對於中國文化的未來,兩位對談者都懷有深切的關懷和審慎的樂觀。他們認為,中國擁有悠久而豐富的文化傳統,這是我們在未來發展中的寶貴財富。同時,他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文化發展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同時,積極吸收藉鑒外來優秀文化,如何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構建共同的文化價值,是擺在我們麵前的重要課題。 書中,他們也探討瞭教育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文學在塑造民族精神中的地位,以及媒體在傳播文化時的責任。他們鼓勵讀者保持批判性思維,積極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共同塑造更加繁榮、健康、富有活力的中國文化。 一場思想的盛宴,一次心靈的啓迪 《跨世紀的文化瞭望——劉心武、張頤武對談錄(修訂本)》並非一本簡單的學術專著,它更像是一場思想的盛宴,一次心靈的啓迪。通過兩位學者的真誠對話,我們得以窺見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憂慮,對曆史的敬畏與反思,對未來的探索與期盼。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拋齣瞭更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它鼓勵讀者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以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去審視中國的文化現狀與未來。無論是文學愛好者、文化研究者,還是對中國社會發展抱有高度關注的讀者,都能在這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中,獲得深刻的啓發和寶貴的思考。它是一扇窗口,讓我們得以透過兩位智者的眼睛,去瞭望中國文化的宏大圖景,去感受時代變革的激蕩,去思考文化傳承的意義與未來的方嚮。 通過對往昔的迴顧,對當下的審視,以及對未來的展望,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文化演進的獨特視角。它所展現的,是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責任與擔當,是他們對民族文化薪火相傳的深沉關切。閱讀此書,如同與兩位思想者進行瞭一場深入的交流,您將會在字裏行間,感受到思想的火花,體驗到智慧的魅力,並或許,在某個瞬間,與他們一同眺望那片充滿希望與挑戰的文化遠方。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的是那種在深夜裏,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前,品味一杯陳年普洱,然後任思緒隨著書頁飄遠的沉浸感。劉心武和張頤武,兩位名字在我的文化視野裏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他們的對話,不像是簡單的學術交流,更像是一種靈魂的碰撞,一次在曆史長河中對“文化”這個宏大概念的深度探索。我設想著,他們會從怎樣的切入點開始這場“跨世紀”的瞭望?是文學作品中那些鮮活的人物,還是電影銀幕上留下的經典瞬間?亦或是那些影響瞭一代人價值觀的社會思潮?“修訂本”這三個字,也讓我充滿瞭好奇,這是否意味著在這場對談的基礎上,兩位學者進行瞭更深入的反思和補充,對某些觀點進行瞭修正,或者加入瞭新的觀察?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記錄兩位思想傢的對話,更可能是一麵摺射齣中國近幾十年來文化變遷的鏡子,映照齣我們曾經走過的足跡,以及我們正在走嚮的遠方。我期待著,能在字裏行間,找到那些能引發我深度思考的火花。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産生瞭一種深深的共鳴,仿佛它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時間流轉、思想變遷的某種敏感。劉心武和張頤武,這兩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時代的不同印記,他們對談的內容,無疑會是一場跨越曆史長河的文化對話。我腦海中不禁勾勒齣這樣一幅畫麵:兩位學者,或許是在一個充滿書捲氣的房間裏,又或許是在一個可以遠眺城市脈搏的窗邊,圍繞著那些塑造瞭我們集體記憶的文化符號、思潮和事件,展開一場思想的碰撞。他們會如何梳理從上個世紀末到新世紀初,中國文化經曆的那些翻天覆地的變化?是關於文學的演進,還是藝術的革新?抑或是社會觀念的顛覆與重塑?我期待著他們能提供一種獨特的視角,去解讀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難以深入理解的文化現象。特彆是“瞭望”這個詞,它不僅僅是觀察,更是一種前瞻性的洞察,預示著對未來文化走嚮的思考。這本書,我預感,會是一次思想的旅行,一次對中國文化脈絡的深度挖掘,一次對時代精神的深刻體悟。

評分

這本《跨世紀的文化瞭望——劉心武、張頤武對談錄(修訂本)》的書名,本身就給我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感。劉心武和張頤武,這兩位在我心中都是重量級的文化人物,他們的對談,想象一下,該是多麼精彩絕倫的思想盛宴。我會好奇,他們會對中國文化在世紀之交的那些復雜而深刻的轉型,給齣怎樣的解讀?是在文學創作上,還是在藝術觀念上,又或者是社會思潮的演變中,他們捕捉到瞭哪些關鍵的節點?“瞭望”二字,給我一種宏大的視野感,仿佛他們不是在簡單地迴顧,而是在以一種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文化發展的軌跡,去洞察文化未來的趨勢。特彆是“修訂本”這個信息,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這說明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一次性的對話記錄,而是經過瞭時間的洗禮和作者的精心打磨,或許包含瞭更新的觀點,更深的思考,以及對原有內容的補充和完善。這本書,我感覺,將是一次對中國文化發展脈絡的深度梳理,一次對時代精神的深刻體悟,一次對未來文化走嚮的精準預判。

評分

從書名《跨世紀的文化瞭望——劉心武、張頤武對談錄(修訂本)》來看,這本書所蘊含的深意非同尋常。劉心武與張頤武,兩位在各自領域都卓有成就的文化名傢,他們的智慧交匯,必然會激蕩齣思想的火花。我設想著,他們會如何迴溯並審視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中國文化經曆的那些深刻變革與演進。是關於文學創作的時代特徵,還是流行文化的興衰變遷?亦或是社會思潮的湧動與碰撞?“瞭望”一詞,更讓我感覺到一種俯瞰的視角,一種對文化發展宏觀趨勢的把握與洞察。這本書似乎在邀請讀者一同站在曆史的節點上,去迴顧過去,審視當下,並展望未來。而“修訂本”的字樣,則增添瞭一層厚重感,暗示著在初版的基礎上,作者們進行瞭更深入的思考與修正,使得這本書的內容更加精煉、深刻。我期待著,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更深層次文化理解的大門,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中國文化的過去與現在,以及她未來的可能性。

評分

僅僅是書名“跨世紀的文化瞭望——劉心武、張頤武對談錄(修訂本)”就足夠勾起我的探知欲。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去參與一場深刻的文化對話。劉心武,那個筆耕不輟,用文字描繪時代印記的作傢;張頤武,那個對文化現象有著敏銳洞察力的評論傢。當他們兩位站在曆史的交匯點上,迴望過去,眺望未來,會碰撞齣怎樣的思想火花?“瞭望”二字,透露齣一種宏大的視野和深邃的思考,仿佛他們正在以一種超然的姿態,審視著文化發展的脈絡。而“跨世紀”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從上個世紀的餘暉,一直延伸到新世紀的曙光,這其中包含瞭多少激蕩人心的變革,多少值得深思的議題?“修訂本”的存在,則暗示瞭這本書並非簡單的記錄,而是經過瞭時間的沉澱和作者的反復推敲,增添瞭更多的智慧和洞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們是如何解析那些塑造瞭我們文化 DNA 的重要節點,又將如何預判未來文化發展的走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