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理解人性
定價:35.00元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張艷華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30245960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的目的在於:首先,指齣個體的錯誤行為如何影響社會和公共生活的和諧;其次,教會個體認識自己的錯誤之後,指導個體如何融入社會生活。商業或科學方麵的錯誤固然代價高昂、令人惋惜,但生活模式上的錯誤往往會危及生活本身。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使普通大眾瞭解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與此同時,也對這些原理在日常關係處理過程中的實際應用進行瞭闡述。這裏所說的日常關係不僅包括人與世界的關係、人與同伴的關係,還包括人的生活模式。
目錄
目錄
部人的行為
章精神生活/3
什麼是精神生活,前提為何/3
精神生活的目的/4
第二章精神生活的社會性方麵/8
真理/8
對社會生活的需要/9
安全與適應/10
社會感/11
第三章兒童與社會/12
兒童的處境/12
障礙的影響/13
人作為社會存在/17
第四章我們生活的世界/18
世界的構成/18
世界觀形成的要素/19
幻想/24
對夢的一般考察/26
共情與認同/26
催眠與暗示/27
第五章自卑感與追求認可/31
童年早期的情形/31
自卑感的補償/32
人生的麯綫圖和宇宙觀/37
第六章生活的準備/43
兒童遊戲/43
注意力集中和分散/44
過失犯罪與健忘/46
潛意識/47
夢境及解釋/52
所謂的天賦/58
第七章性彆/60
兩性差異和勞動分工/60
由男性主導的文化/61
所謂的女性很低能/65
拋棄女性特徵/67
兩性之間的緊張狀態/74
改善與嘗試/75
第八章傢庭構成/77
第二部性格的科學
第九章總論/85
性格的性質和起源/85
社會感對性格發展具有重要影響/88
性格發展的方嚮/91
早期心理學流派/95
氣質與內分泌/96
綜述/100
第十章攻擊型性格的錶現/102
虛榮和野心/102
忌恨/117
忌妒/119
貪婪/121
仇恨/122
第十一章非攻擊型性格特徵/125
遁世/125
焦慮/126
懦弱/128
缺乏教養/134
第十二章其他性格錶現/136
容光煥發/136
嘩眾取寵/137
急於錶現/137
迂腐、刻闆/138
唯命是從/139
霸道專橫/141
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141
被迫害妄想/142
迷信宗教/143
第十三章情感和情緒/145
分離性情感/146
聯結性情感/150
附錄教育總評/153
譯後記/158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真是讓人腦洞大開!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心理迷宮,而作者就是那位最瞭解迷宮構造的嚮導。他不僅僅是拋齣一些理論,更重要的是,他用生動、接地氣的例子,將那些抽象的概念一點點地剝開,展現在我麵前。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認知失調”的部分,作者通過幾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場景,比如“我明明知道抽煙有害健康,但就是忍不住抽”,解釋瞭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會采取這種“自我安慰”的策略。這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曾經做的很多“不理性”的選擇,背後都有這麼一套精妙的心理機製在運作。 還有關於“社會認同”的探討,簡直是社恐患者的福音!以前我總是糾結於為什麼在群體中,我們會不自覺地模仿他人的行為,甚至在某些時候放棄自己的判斷。這本書解釋瞭,這並非軟弱,而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為瞭生存和融入集體而形成的本能。作者舉的例子,從孩童學習語言到我們選擇穿著打扮,都指嚮同一個結論:我們渴望被接納,並且善於從他人那裏汲取信息來降低不確定性。這讓我對自己的很多社交行為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能理解身邊那些“隨大流”的朋友,多瞭一份包容和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怎麼說呢,就像是一場醍醐灌頂的自我探索之旅。我以前總以為自己很瞭解自己,對自己的喜怒哀樂、行為模式都瞭如指掌。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原來我隻是站在冰山一角,而真正的“我”,那個隱藏在深處,驅動我做齣種種選擇的“我”,卻一直模糊不清。作者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偵探,一步步引導我解開那些關於動機、欲望、恐懼的謎團。特彆是關於“依戀理論”的章節,讓我找到瞭很多童年經曆與成年後人際關係模式之間的聯係。原來,我處理親密關係中的某些焦慮和迴避,竟然可以追溯到那麼早的時期。 而且,書中對於“動機”的解析,也讓我對自己的很多行為有瞭全新的認識。我曾經以為我做很多事情都是齣於“喜歡”或“討厭”,但這本書告訴我,很多時候,我們真正的驅動力,可能隱藏在更深層次的需求之中,比如對安全感的渴望,對被認可的需要,甚至是潛意識裏對某種失落的補償。這種深刻的洞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和選擇,不再盲目追求錶麵的成功,而是去探尋內心真正的聲音。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與自己之間的距離,好像拉近瞭很多。
評分這是一本需要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收獲。作者的智慧,在於他能夠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心理學概念,轉化為普通人能夠理解和應用的語言。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對比。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於自己的能力和潛力的看法,會如何深刻地影響我們的人生軌跡。如果我一直認為自己“天生就不擅長”某件事,那麼我就會停止嘗試,也就會永遠無法突破自己的局限。 這本書,像是一盞指路明燈,照亮瞭我前行的方嚮。它告訴我,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止步不前,並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思維的禁錮。作者鼓勵我們去擁抱挑戰,從失敗中學習,相信自己的可塑性。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鼓舞。我開始嘗試去設定一些曾經不敢想象的目標,並且相信,即使遇到睏難,我也有能力去剋服。它讓我明白,人生的成長,是一個持續不斷地調整和優化的過程,而最重要的,是擁有那個不斷學習和進步的意願。
評分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人性”的解析,不如說是一本關於“看見”的書。它讓我看見瞭自己,也看見瞭他人。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他沒有簡單地將人分為“好人”和“壞人”,而是深入挖掘瞭每個個體背後復雜的動機和情感。我讀到關於“防禦機製”的部分時,簡直驚為天人。那些我曾經不解的、甚至有些令人惱怒的行為,在作者的解釋下,都變得清晰起來。原來,很多人所謂的“缺點”,可能隻是他們在麵對威脅時,大腦自動啓動的保護程序。 這讓我對人際關係的態度發生瞭很大的轉變。以前,我很容易因為他人的某些言行而感到受傷或憤怒,現在,我更能嘗試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即使我並不贊同他們的做法。這並不是說我要縱容一切,而是說,我不再輕易地將他人標簽化,而是願意看到他們身上更復雜、更人性化的一麵。這種理解,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平和、更具同理心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各種人際交往,也讓我覺得自己更能處理那些曾經讓我感到棘手的關係。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就像是在和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他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而是用一種溫和而充滿智慧的方式,將自己對人性的洞察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情緒”的處理方式。我以前總是試圖壓抑或逃避那些負麵情緒,認為它們是軟弱的錶現。但這本書告訴我,情緒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信號,它們並非敵人,而是需要被理解和接納的信使。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教會我如何識彆、理解並管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控製。 特彆是關於“應對機製”的講解,讓我受益匪淺。我發現自己常常會陷入一些舊有的、無效的應對模式中,而這本書幫助我認識到瞭這些模式的局限性,並提供瞭更健康、更具建設性的替代方案。比如,當我感到壓力山大時,我可能會選擇逃避和拖延,但這本書鼓勵我嘗試去正視問題,將大問題分解成小步驟,逐步解決。這種轉變,雖然需要時間和練習,但我覺得我正在朝一個更積極、更從容的方嚮發展。它讓我明白,即使麵對生活中的挑戰,我們依然擁有選擇如何迴應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