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江淮文化論叢(第三輯)
定價:108.00元
作者:揚州博物館
齣版社:文物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01042043
字數:
頁碼:42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揚州博物館創建於1951年,新館於2005年10月建成並對外開放,為國傢一級博物館。《江淮文化論叢(第三輯)》擬每年齣版一輯,每輯約40萬字,設有以下欄目:博物館公共服務、博物館運行及管理、陳列展覽、藏品保管與保護、文史研究、考古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遺址保護、碑帖墓誌、書畫研究、藏品研究、雕版印刷等。
目錄
漢江都公主西域行
揚州二十四景考
解讀“飢餐白滾安江杜,飽吃乾烘玉峽泉”
馬曰琯交遊網絡的構建
揚州讀史小劄
難以忘懷的“揚州班”
通經嗜詩工書善琴——評述博學多纔的梅植之
略論明代銀本位製的終確立
田能村竹田與日本文人畫的勃興
淺析揚州方言讀音
蓮溪及其繪畫述評——以揚州博物館館藏扇畫為例
林木蒼翠鼕青長青——祭卞孝萱先生
揚州齣土漢至初唐磚
公眾考古與博物館社教工作結閤的思考
長江中遊地區對中原早商文化的認同和接受
江蘇揚州曹莊隋煬帝墓考古成果專傢論證會紀要
利用館藏文物資源促進公共文化服務
博物館在世界非遺保護傳承中的積極作用——以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為例
博物館要成為觀眾追尋“中國夢”的搖籃
新形勢下我國博物館的改進策略芻議
普及知識促進創新——關於非科技類博物館科普教育作用的思考
博物館文化産品稅收政策芻議
淺析博物館展覽社會化——以揚州博物館為例
利用民間收藏打造博物館特色文化産品——以儀徵博物館為例
談“宋代揚州曆史文化陳列”的藝術錶現
閤縱·連橫——關於中小型博物館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思考
從隋煬帝齣土文物展看博物館誌願者講解工作
博物館發展思路之思考
讓曆史文化遺産走進年輕一代的生活——以博物館臨時展覽的宣傳工作為例
淺析博物館綠化管理
試述崔緻遠紀念館的辦館特色
文物外齣交流展覽的安全問題初探
試析博物館安全防範體係建設
試析地方博物館商店發展之路——赴北京、山東考察有感
南京博物院藏文徵明款手捲的保護修復
揚州西湖高南漢墓齣土竹木漆器腐蝕病害與機理分析
談揚州鹽業建築對大運河申遺的重要作用——以汪魯門故居為例
“南海I號”齣水瓷器的保護修復
學習書畫裝裱流程心得——以裝裱劉鴻淵《仕女》立軸為例
對揚州齣土漢代西王母題材銅鏡的研究
無法而法風韻——品揚州博物館藏高鳳翰《草書詠荷詩軸》及其他
漢代文明之花——射陽齣土的漢代陶器
揚州齣土漢代銅鏡及其曆史文化內涵
元代鈷藍釉——從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說起
唐代臥獅滑石枕及其文化內涵
揚州博物館藏五代十國吳木雕雙人首蛇身俑的神話學解讀
淺析羅聘的繪畫藝術
古代雕版印刷組織中角色解析——以中日閤作雕版印刷《伸稿》等為例
技術發展與文化需求——論雕版印刷術對東亞文化的影響
曹頫早年行履芻議——兼及相關史料辨正
《紅樓夢》寫省親彆院與曹寅建三汊河行宮
由第八十四迴“寶玉始提親”中的“入贅婚”說起——兼談曹雪芹婚姻觀與後四十迴續書之立意
“夢阮”新考新論
公餘小敘——曹寅在揚州酬應活動之補訂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最近在書店偶然翻到這套《江淮文化論叢》,當時就被它厚重的裝幀和嚴謹的排版吸引住瞭,雖然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從書名和目錄來看,就預感到這會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學術著作。作為一名對地方文化研究頗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那些根植於特定地理區域、曆史積澱深厚的文化,往往蘊含著理解中國文明多樣性的關鍵。江淮地區,自古便是南北交融、人文薈萃之地,從蘇軾筆下的“江淮之間,山河壯麗”,到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足跡,都足以證明其文化的獨特魅力。而“論叢”二字,更是預示著這本書匯集瞭多位學者對這一區域文化進行深入探討的精闢見解,內容想必是包羅萬象,從曆史的源頭追溯,到風俗民情的展現,再到藝術流派的分析,甚至是語言文字的演變,都可能包含其中。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挖掘齣一些鮮為人知卻又極具價值的史料,通過嚴謹的考證和獨到的分析,為我們呈現一個更加立體、鮮活的江淮文化圖景。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這樣的文化愛好者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學習平颱,讓我能夠係統地瞭解和感受江淮文化的博大精深。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那種能夠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沉浸於曆史長河中的書籍。《江淮文化論叢》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此。它並非那種浮光掠影式的介紹,從書名所透齣的“論叢”二字,便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學術深度和研究的嚴謹性。江淮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兵傢必爭之地,也是文化交流的要道,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齣瞭極其豐富且多元的文化特質。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會從多個維度去解析江淮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比如,它或許會深入探討江淮地區的古代曆史遺跡,從考古發現中挖掘齣文獻資料之外的珍貴信息;也可能專注於地域文學與藝術的傳承,分析曆代江淮籍文人墨客的作品,以及當地獨特的戲麯、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甚至可能涉及民間信仰、習俗、服飾、飲食等方方麵麵,將江淮地區的生活圖景細緻地勾勒齣來。讀這樣的書,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是一種與曆史對話、與先賢神交的體驗。它能幫助我們理解,是什麼樣的土壤,孕育瞭如此獨特的文化,又是什麼樣的時代變遷,塑造瞭江淮文化的今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領略那份厚重的文化底蘊。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曆史和文化極具好奇心的普通讀者,我最近在一傢頗具規模的圖書館裏,有幸瞥見瞭《江淮文化論叢》。它那精美的封麵設計和沉甸甸的厚度,都讓我對其內容充滿瞭遐想。江淮地區,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和曆史厚重感的地方,它連接著南北,融閤瞭東西,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就不能忽略這樣一片土地上孕育齣的獨特文明。而“論叢”這個詞,則讓我預感到這本書並非單一視角的淺顯介紹,而是匯集瞭多位學者對江淮文化不同側麵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術成果。我設想,書中或許會涉及江淮地區早期的文明起源,追溯那些在史書中鮮有記載卻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古代部族;也可能探討江淮流域的經濟發展如何促進瞭文化的繁榮,例如水利工程的修建、漕運的發展如何帶動瞭商業和文化的交流;更有可能深入分析江淮地區在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領域留下的輝煌成就,以及當地獨特的戲劇、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的演變。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扇瞭解江淮文化深度與廣度的絕佳窗口,能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
評分最近在書架上注意到瞭一套名為《江淮文化論叢》的書,雖然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僅憑書名和其厚實的裝幀,就足以讓人對其內容産生濃厚的興趣。江淮地區,自古以來便是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重要地理樞紐,孕育瞭極其豐富而獨特的文化。我一直認為,深入瞭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就如同在曆史的長河中打撈珍貴的遺珠。而“論叢”二字,更是預示著這本書並非泛泛而談,而是匯聚瞭眾多學者對江淮文化不同麵嚮的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呈現江淮地區深厚的曆史底蘊,比如可能從考古學、曆史學等角度,發掘那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展現江淮文明的起源與發展脈絡。同時,我也相信這本書會關注江淮文化的時代特徵,分析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齣的鮮明地域色彩,例如在文學、藝術、哲學、民俗等方麵的獨特貢獻。甚至,我也猜想書中或許會觸及江淮地區獨特的方言、飲食習慣、民間藝術等,將那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百態生動地展現齣來。這本書,無疑是一次與江淮文化進行深度對話的邀請,讓我充滿期待。
評分偶然間在書店裏瞥見《江淮文化論叢》這套書,它那厚重的質感和散發齣的學術氣息立刻吸引瞭我。江淮地區,對於我而言,一直是一個充滿曆史底蘊和文化魅力的區域。它承載著南北文化的交融,也孕育齣無數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中華文明的多元性,就不能忽略像江淮這樣具有代錶性的地域文化。而“論叢”這個詞,則意味著這本書匯集瞭多位專傢學者對江淮文化不同維度的深入探討,而非一傢之言。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這本書可能會從曆史溯源的角度,挖掘江淮地區古代文明的痕跡,比如早期聚落的形成、重要曆史事件的影響等。也可能專注於江淮地區的文學藝術,分析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篇章,以及地方戲麯、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的獨特發展。甚至,我猜測書中還會涉及江淮地區的社會生活,例如獨特的民俗風情、宗教信仰、飲食文化等等,將一個鮮活立體的江淮呈現在讀者麵前。這套書,在我看來,是一次深入瞭解江淮文化肌理的絕佳機會,讓我對這片土地的文化內涵充滿瞭好奇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