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融閤發展之道 藍俊鋒,殷濤,楊燕玲 等

LTE融閤發展之道 藍俊鋒,殷濤,楊燕玲 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藍俊鋒,殷濤,楊燕玲 等 著
圖書標籤:
  • LTE
  • 5G
  • 融閤發展
  • 通信技術
  • 無綫通信
  • 網絡優化
  • 行業應用
  • 技術創新
  • 數字化轉型
  • 信息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群洲文化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354839
商品編碼:2935185201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LTE融閤發展之道

定價:66.00元

作者:藍俊鋒,殷濤,楊燕玲 等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115354839

字數:

頁碼:26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LTE融閤發展之道——TD-LTE與LTE FDD融閤組網規劃與設計》基於作者對協議、規範的理解,結閤LTE係列研究的相應成果,係統梳理瞭LTE融閤發展過程中的標準、策略、政策、方法等,對LTE的融閤組網、規劃與設計進行瞭全麵、係統的闡述。
  《LTE融閤發展之道——TD-LTE與LTE FDD融閤組網規劃與設計》適閤從事LTE技術研究、網絡規劃設計、運行維護、測試驗證的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的參考教材。

目錄


章 概述 1
1.1 移動通信發展簡史 1
1.1.1 代移動通信係統 1
1.1.2 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 1
1.1.3 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 2
1.1.4 第四代移動通信係統 3
1.1.5 第五代移動通信的研究和推進工作 5
1.2 LTE標準及其演進 6
1.3 LTE頻譜規劃 7
1.3.1 世界無綫電通信大會規劃的移動通信頻譜 7
1.3.2 3GPP確定的LTE頻段 8
1.3.3 我國移動通信頻譜 10
1.4 産業發展進程 12

第2章 LTE關鍵技術 15
2.1 多址接入 15
2.1.1 OFDMA 15
2.1.2 SC-FDMA 17
2.2 MIMO與智能天綫 18
2.2.1 智能天綫 18
2.2.2 波束賦形 19
2.2.3 MIMO 20
2.2.4 傳輸模式 23
2.3 高階調製 24
2.4 HARQ 25
2.5 乾擾抑製技術 27
2.5.1 頻率復用 28
2.5.2 乾擾協調 29
2.5.3 乾擾化 30
2.5.4 乾擾消除 31
2.6 語音解決方案 31
2.7 SON 35

第3章 LTE原理 40
3.1 LTE係統架構 40
3.1.1 LTE係統網絡架構 40
3.1.2 E-UTRAN與EPC的功能劃分 41
3.2 LTE係統標準體係 42
3.3 LTE協議棧 46
3.3.1 整體協議棧 46
3.3.2 無綫接口協議棧 47
3.3.3 其他接口協議棧 48
3.4 幀結構 49
3.4.1 LTE幀結構 49
3.4.2 TDD特殊時隙結構 50
3.5 物理資源 51
3.5.1 物理資源塊 51
3.5.2 資源分配:邏輯資源塊 52
3.5.3 上行資源分配:物理資源塊 53
3.5.4 上、下行的分布式傳輸的區彆 54
3.6 信道映射 54
3.7 物理過程 55
3.7.1 小區搜索過程 55
3.7.2 同步保持過程 56
3.7.3 接入過程 57
3.7.4 功率控製過程 57
3.7.5 數據傳輸過程 59
3.7.6 切換過程 59
3.8 無綫資源管理 60
3.8.1 資源分配 60
3.8.2 接納控製 62
3.8.3 負載均衡 64
3.9 TD-LTE與LTE FDD 65
3.9.1 係統設計差異 65
3.9.2 關鍵過程差異 68
3.9.3 TD-LTE與LTE FDD的優劣勢比較 69

第4章 LTE演進策略 71
4.1 網絡特性 71
4.1.1 GSM網絡 71
4.1.2 TD-SCDMA網絡 72
4.1.3 WLAN網絡 72
4.1.4 cdma2000網絡 72
4.1.5 WCDMA網絡 73
4.1.6 LTE網絡 73
4.2 演進策略 74
4.2.1 TD-SCDMA嚮LTE演進 74
4.2.2 cdma2000/EV-DO嚮LTE演進 76
4.2.3 WCDMA嚮LTE演進 80
4.3 多網協同 82
4.3.1 現狀分析 83
4.3.2 麵臨的挑戰 85
4.3.3 協同思路 85
4.4 互操作 87
4.5 異構網 90
4.5.1 網絡架構 90
4.5.2 關鍵技術 91
4.5.3 麵臨的主要問題 93
4.5.4 組網關鍵點 94
4.6 TD-LTE與LTE FDD融閤組網 95
4.6.1 融閤發展 95
4.6.2 融閤組網方案 96

第5章 LTE規劃技術要點 98
5.1 覆蓋能力分析 98
5.1.1 3G覆蓋能力分析 98
5.1.2 LTE覆蓋能力分析 106
5.2 容量影響因素分析 113
5.2.1 LTE係統的容量特性 114
5.2.2 容量的主要影響因素 118
5.3 頻譜規劃 124
5.4 TD-LTE時隙對齊與同步 125
5.4.1 時隙對齊 125
5.4.2 傳輸效率估計 127
5.5 多係統共存與乾擾規避 128
5.5.1 乾擾來源 129
5.5.2 乾擾理論分析的一般方法 130
5.6 多天綫技術對性能的影響 135
5.6.1 測試對比方法 136
5.6.2 性能對比結論 137
5.6.3 應用場景分析 138
5.7 站址資源 139
5.7.1 站址設計的一般性考慮 139
5.7.2 站址資源共享 140
5.7.3 站址篩查 142
5.7.4 站址儲備 143

第6章 LTE規劃流程與方法 144
6.1 總體規劃流程 144
6.2 需求分析 144
6.2.1 網絡指標要求 144
6.2.2 網絡規劃建設策略 145
6.2.3 業務需求分析 147
6.2.4 現網站址資源分析 151
6.2.5 覆蓋估算 151
6.2.6 頻率規劃 151
6.2.7 子幀規劃 152
6.2.8 站型配置 152
6.2.9 容量配置 152
6.3 站址規劃 153
6.4 LTE係統仿真 154
6.4.1 傳播模型校正 154
6.4.2 仿真方法 156
6.5 無綫資源與參數規劃 156
6.5.1 鄰區規劃 156
6.5.2 PCI規劃 157
6.5.3 TA規劃 157
6.6 選址與規劃修訂 158

第7章 LTE無綫網規劃實務 159
7.1 需求分析 159
7.1.1 覆蓋需求分析 159
7.1.2 網絡指標要求 161
7.2 規劃原則 162
7.2.1 商務區 162
7.2.2 高校園區 162
7.2.3 居民小區 163
7.2.4 鄉鎮鎮區 163
7.3 預規劃 163
7.3.1 工作頻帶 163
7.3.2 子幀規劃 163
7.3.3 天綫選擇原則 164
7.3.4 容量規劃 164
7.4 室外覆蓋規劃 164
7.4.1 鏈路預算 164
7.4.2 覆蓋半徑與站址需求 165
7.5 室內覆蓋規劃 166
7.5.1 單雙路覆蓋性能分析 166
7.5.2 典型場景鏈路預算 167
7.5.3 小區規劃 168
7.6 仿真分析 169
7.6.1 傳播模型校正 169
7.6.2 仿真區域和方案 170
7.6.3 仿真結果分析 170
7.7 基站傳輸需求 173
7.8 規劃結論 174

第8章 LTE工程設計 175
8.1 概述 175
8.1.1 建設流程 175
8.1.2 設計內容 177
8.1.3 設計依據 178
8.1.4 設計原則 182
8.2 機房設計 190
8.2.1 需求分析 190
8.2.2 設計思路 195
8.2.3 機房布局 196
8.2.4 設備改造 197
8.3 宏基站天饋係統設計 199
8.3.1 天饋係統構成 199
8.3.2 天饋係統設計 199
8.3.3 天饋係統隔離 202
8.3.4 風荷載與杆塔要求 203
8.3.5 LTE天綫發展趨勢 206
8.4 室內分布係統設計 208
8.4.1 單雙路選擇 208
8.4.2 改造方案 211
8.4.3 天綫設計 212
8.4.4 TD-LTE與多係統的互乾擾控製 213
8.4.5 小區切換帶的設計 215
8.5 基站與環境和諧 216
8.5.1 機房美化 216
8.5.2 天饋美化 219
8.6 抗震加固 224
8.6.1 設備抗震 225
8.6.2 綫纜 227
8.7 防雷與接地 227
8.7.1 總體要求 227
8.7.2 地網 228
8.7.3 機房內接地 229
8.7.4 綫纜保護 229
8.7.5 浪湧保護器 230
8.7.6 天饋綫防雷接地 230
8.8 環境保護 230
8.8.1 電磁輻射 230
8.8.2 生態環境保護 231
8.8.3 噪聲控製 231
8.8.4 廢舊物品迴收及處置 231
8.9 安全生産 232
8.9.1 工程安全管理組織 232
8.9.2 安全施工要求 232
8.9.3 施工消防安全要求 233
8.9.4 施工用電安全要求 234
8.9.5 施工行為安全要求 235
8.9.6 施工監理安全要求 235
8.9.7 現場勘察安全要求 235

第9章 資源共享與節能減排 236
9.1 共建共享 236
9.1.1 原則 236
9.1.2 建設方案 237
9.2 節能減排 244
9.2.1 無綫設備 245
9.2.2 空調節能 246
9.2.3 建築節能 253
9.2.4 新能源技術 253

0章 LTE-A展望 257
10.1 LTE-A標準 257
10.2 LTE-A關鍵技術 257
10.2.1 載波聚閤(CA)技術 257
10.2.2 天綫傳輸模式TM9 258
10.2.3 中繼 259
10.2.4 LTE-Hi 259
10.2.5 LTE-A對容量支持能力的改進 260

參考文獻 263

作者介紹


藍俊鋒 高級工程師,國傢注冊谘詢工程師,PMP,長期從事移動通信網絡規劃、設計和優化工作,對GSM、TD―SCDMA、WCDMA、cdma2000、LTE綫網絡有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項目實施經驗,負責的項目曾獲奬項1項、部級奬項8項、省通管局奬項十幾項,2012年獲得中國通信企業協會“綫網絡維護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文摘


序言


章 概述 1
1.1 移動通信發展簡史 1
1.1.1 代移動通信係統 1
1.1.2 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 1
1.1.3 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 2
1.1.4 第四代移動通信係統 3
1.1.5 第五代移動通信的研究和推進工作 5
1.2 LTE標準及其演進 6
1.3 LTE頻譜規劃 7
1.3.1 世界無綫電通信大會規劃的移動通信頻譜 7
1.3.2 3GPP確定的LTE頻段 8
1.3.3 我國移動通信頻譜 10
1.4 産業發展進程 12

第2章 LTE關鍵技術 15
2.1 多址接入 15
2.1.1 OFDMA 15
2.1.2 SC-FDMA 17
2.2 MIMO與智能天綫 18
2.2.1 智能天綫 18
2.2.2 波束賦形 19
2.2.3 MIMO 20
2.2.4 傳輸模式 23
2.3 高階調製 24
2.4 HARQ 25
2.5 乾擾抑製技術 27
2.5.1 頻率復用 28
2.5.2 乾擾協調 29
2.5.3 乾擾化 30
2.5.4 乾擾消除 31
2.6 語音解決方案 31
2.7 SON 35

第3章 LTE原理 40
3.1 LTE係統架構 40
3.1.1 LTE係統網絡架構 40
3.1.2 E-UTRAN與EPC的功能劃分 41
3.2 LTE係統標準體係 42
3.3 LTE協議棧 46
3.3.1 整體協議棧 46
3.3.2 無綫接口協議棧 47
3.3.3 其他接口協議棧 48
3.4 幀結構 49
3.4.1 LTE幀結構 49
3.4.2 TDD特殊時隙結構 50
3.5 物理資源 51
3.5.1 物理資源塊 51
3.5.2 資源分配:邏輯資源塊 52
3.5.3 上行資源分配:物理資源塊 53
3.5.4 上、下行的分布式傳輸的區彆 54
3.6 信道映射 54
3.7 物理過程 55
3.7.1 小區搜索過程 55
3.7.2 同步保持過程 56
3.7.3 接入過程 57
3.7.4 功率控製過程 57
3.7.5 數據傳輸過程 59
3.7.6 切換過程 59
3.8 無綫資源管理 60
3.8.1 資源分配 60
3.8.2 接納控製 62
3.8.3 負載均衡 64
3.9 TD-LTE與LTE FDD 65
3.9.1 係統設計差異 65
3.9.2 關鍵過程差異 68
3.9.3 TD-LTE與LTE FDD的優劣勢比較 69

第4章 LTE演進策略 71
4.1 網絡特性 71
4.1.1 GSM網絡 71
4.1.2 TD-SCDMA網絡 72
4.1.3 WLAN網絡 72
4.1.4 cdma2000網絡 72
4.1.5 WCDMA網絡 73
4.1.6 LTE網絡 73
4.2 演進策略 74
4.2.1 TD-SCDMA嚮LTE演進 74
4.2.2 cdma2000/EV-DO嚮LTE演進 76
4.2.3 WCDMA嚮LTE演進 80
4.3 多網協同 82
4.3.1 現狀分析 83
4.3.2 麵臨的挑戰 85
4.3.3 協同思路 85
4.4 互操作 87
4.5 異構網 90
4.5.1 網絡架構 90
4.5.2 關鍵技術 91
4.5.3 麵臨的主要問題 93
4.5.4 組網關鍵點 94
4.6 TD-LTE與LTE FDD融閤組網 95
4.6.1 融閤發展 95
4.6.2 融閤組網方案 96

第5章 LTE規劃技術要點 98
5.1 覆蓋能力分析 98
5.1.1 3G覆蓋能力分析 98
5.1.2 LTE覆蓋能力分析 106
5.2 容量影響因素分析 113
5.2.1 LTE係統的容量特性 114
5.2.2 容量的主要影響因素 118
5.3 頻譜規劃 124
5.4 TD-LTE時隙對齊與同步 125
5.4.1 時隙對齊 125
5.4.2 傳輸效率估計 127
5.5 多係統共存與乾擾規避 128
5.5.1 乾擾來源 129
5.5.2 乾擾理論分析的一般方法 130
5.6 多天綫技術對性能的影響 135
5.6.1 測試對比方法 136
5.6.2 性能對比結論 137
5.6.3 應用場景分析 138
5.7 站址資源 139
5.7.1 站址設計的一般性考慮 139
5.7.2 站址資源共享 140
5.7.3 站址篩查 142
5.7.4 站址儲備 143

第6章 LTE規劃流程與方法 144
6.1 總體規劃流程 144
6.2 需求分析 144
6.2.1 網絡指標要求 144
6.2.2 網絡規劃建設策略 145
6.2.3 業務需求分析 147
6.2.4 現網站址資源分析 151
6.2.5 覆蓋估算 151
6.2.6 頻率規劃 151
6.2.7 子幀規劃 152
6.2.8 站型配置 152
6.2.9 容量配置 152
6.3 站址規劃 153
6.4 LTE係統仿真 154
6.4.1 傳播模型校正 154
6.4.2 仿真方法 156
6.5 無綫資源與參數規劃 156
6.5.1 鄰區規劃 156
6.5.2 PCI規劃 157
6.5.3 TA規劃 157
6.6 選址與規劃修訂 158

第7章 LTE無綫網規劃實務 159
7.1 需求分析 159
7.1.1 覆蓋需求分析 159
7.1.2 網絡指標要求 161
7.2 規劃原則 162
7.2.1 商務區 162
7.2.2 高校園區 162
7.2.3 居民小區 163
7.2.4 鄉鎮鎮區 163
7.3 預規劃 163
7.3.1 工作頻帶 163
7.3.2 子幀規劃 163
7.3.3 天綫選擇原則 164
7.3.4 容量規劃 164
7.4 室外覆蓋規劃 164
7.4.1 鏈路預算 164
7.4.2 覆蓋半徑與站址需求 165
7.5 室內覆蓋規劃 166
7.5.1 單雙路覆蓋性能分析 166
7.5.2 典型場景鏈路預算 167
7.5.3 小區規劃 168
7.6 仿真分析 169
7.6.1 傳播模型校正 169
7.6.2 仿真區域和方案 170
7.6.3 仿真結果分析 170
7.7 基站傳輸需求 173
7.8 規劃結論 174

第8章 LTE工程設計 175
8.1 概述 175
8.1.1 建設流程 175
8.1.2 設計內容 177
8.1.3 設計依據 178
8.1.4 設計原則 182
8.2 機房設計 190
8.2.1 需求分析 190
8.2.2 設計思路 195
8.2.3 機房布局 196
8.2.4 設備改造 197
8.3 宏基站天饋係統設計 199
8.3.1 天饋係統構成 199
8.3.2 天饋係統設計 199
8.3.3 天饋係統隔離 202
8.3.4 風荷載與杆塔要求 203
8.3.5 LTE天綫發展趨勢 206
8.4 室內分布係統設計 208
8.4.1 單雙路選擇 208
8.4.2 改造方案 211
8.4.3 天綫設計 212
8.4.4 TD-LTE與多係統的互乾擾控製 213
8.4.5 小區切換帶的設計 215
8.5 基站與環境和諧 216
8.5.1 機房美化 216
8.5.2 天饋美化 219
8.6 抗震加固 224
8.6.1 設備抗震 225
8.6.2 綫纜 227
8.7 防雷與接地 227
8.7.1 總體要求 227
8.7.2 地網 228
8.7.3 機房內接地 229
8.7.4 綫纜保護 229
8.7.5 浪湧保護器 230
8.7.6 天饋綫防雷接地 230
8.8 環境保護 230
8.8.1 電磁輻射 230
8.8.2 生態環境保護 231
8.8.3 噪聲控製 231
8.8.4 廢舊物品迴收及處置 231
8.9 安全生産 232
8.9.1 工程安全管理組織 232
8.9.2 安全施工要求 232
8.9.3 施工消防安全要求 233
8.9.4 施工用電安全要求 234
8.9.5 施工行為安全要求 235
8.9.6 施工監理安全要求 235
8.9.7 現場勘察安全要求 235

第9章 資源共享與節能減排 236
9.1 共建共享 236
9.1.1 原則 236
9.1.2 建設方案 237
9.2 節能減排 244
9.2.1 無綫設備 245
9.2.2 空調節能 246
9.2.3 建築節能 253
9.2.4 新能源技術 253

0章 LTE-A展望 257
10.1 LTE-A標準 257
10.2 LTE-A關鍵技術 257
10.2.1 載波聚閤(CA)技術 257
10.2.2 天綫傳輸模式TM9 258
10.2.3 中繼 259
10.2.4 LTE-Hi 259
10.2.5 LTE-A對容量支持能力的改進 260

參考文獻 263


《蜂巢網絡:下一代通信的智能互聯與協同演進》 內容概要: 《蜂巢網絡:下一代通信的智能互聯與協同演進》並非詳述某種特定技術標準的發展路徑,而是著眼於未來通信網絡架構的宏觀願景與核心驅動力。本書深入剖析瞭驅動新一代通信技術演進的關鍵要素,重點在於網絡智能化、泛在連接、算網融閤以及安全韌性四大支柱,並以前瞻性的視角,勾勒齣這些支柱如何相互支撐、協同演進,最終構建一個更加高效、智能、普惠的通信生態係統。本書並非圍繞LTE的某個階段性發展進行梳理,而是旨在探討超越當前技術範式的底層邏輯與發展方嚮。 核心內容詳述: 第一部分:智能驅動的通信未來 本部分將從“智能”的視角切入,探討其如何重塑通信網絡的形態與能力。 智能的內涵與邊界: 書中首先界定在新一代通信語境下,“智能”並非簡單的數據分析或自動化,而是指具備自我感知、自主決策、自適應優化的網絡能力。它將貫穿網絡的各個層麵,從終端到核心網,從用戶體驗到資源調度,都將被賦予智能化的驅動。 AI與通信的深度融閤: 本部分將重點闡述人工智能(AI)如何成為驅動通信網絡智能化的核心引擎。我們將探討AI在網絡規劃、資源分配、故障預測與自愈、安全防護、用戶體驗優化等方麵的具體應用場景。例如,AI驅動的動態網絡切片管理,能夠根據業務需求實時調整網絡資源,為不同應用提供差異化服務;AI驅動的路徑優化,能夠有效規避擁塞,提升通信效率。 從被動響應到主動智能: 傳統通信網絡往往是被動響應用戶需求,而智能通信網絡則將具備前瞻性與預測性。它能夠主動感知網絡狀態、預測業務趨勢,並提前進行資源調配和性能優化,從而實現“未蔔先知”的通信體驗。 智能化帶來的能力躍遷: 智能化的引入,將不僅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通信能力的本質躍遷。例如,超低時延、超高可靠的通信將成為可能,為自動駕駛、遠程醫療、工業自動化等對時延和可靠性要求極高的應用場景奠定基礎。 第二部分:泛在連接的無界網絡 本部分聚焦於“泛在連接”,探討如何實現萬物互聯的願景。 連接邊界的模糊化: 書中將深入分析,未來通信網絡將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蜂窩移動通信,而是會模糊固網與移動網、室內與室外、地麵與非地麵的連接邊界。衛星通信、高空平颱通信(HAPS)、Wi-Fi 7等多種技術將協同工作,構建一個無處不在的連接能力。 多樣化終端與接入技術的協同: 隨著物聯網(IoT)設備的激增,連接的終端類型將日益多樣化,從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到工業傳感器、無人機等。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統一的接口標準、靈活的接入技術,實現不同類型終端的無縫連接與管理。 邊緣計算賦能的本地智能: 泛在連接的實現,離不開邊緣計算的支撐。本書將闡述邊緣計算如何將計算能力下沉到網絡邊緣,靠近數據源和用戶,從而實現低時延、高帶寬的數據處理,滿足本地化智能應用的需求,減輕核心網絡的壓力。 無縫漫遊與身份管理: 在一個泛在連接的環境中,終端用戶的漫遊將更加無感知和流暢。本書將探討如何在不同網絡接入方式之間實現無縫切換,以及如何建立一套統一、安全的身份認證體係,確保連接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第三部分:算網融閤的協同架構 本部分將重點闡述“算網融閤”這一顛覆性的網絡架構理念。 計算與網絡的共生關係: 本書將論證,計算能力與網絡能力不再是獨立的兩部分,而是深度耦閤、協同發展的關係。網絡不僅是傳輸數據,更是承載和調度計算資源的基礎設施;計算能力則能反哺網絡,通過智能調度和優化,提升網絡性能。 服務化與虛擬化: 算網融閤的關鍵在於服務的解耦和能力的虛擬化。通過將計算和網絡功能分解為獨立的、可編排的服務單元,並利用虛擬化技術實現資源的按需分配,能夠實現網絡的敏捷性、彈性與高效性。 雲邊端協同的計算模型: 本書將詳細介紹雲、邊、端協同的計算模型,闡述如何根據應用的需求,將計算任務智能地分配到最閤適的位置(雲端、邊緣節點或終端設備),實現最優化的性能和資源利用率。 網絡作為計算基礎設施: 算網融閤將使網絡成為一種可編程、可調度的計算基礎設施。網絡節點本身將具備一定的計算能力,並能夠參與到數據處理和任務執行中,進一步提升整體網絡的智能化水平和響應速度。 第四部分:安全韌性的基石與演進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安全韌性”在下一代通信網絡中的核心地位。 動態安全防護體係: 麵對日益復雜的網絡威脅,傳統的靜態安全防護已不足以應對。本書將提齣構建動態、自適應、主動防禦的安全體係。通過AI驅動的威脅檢測、漏洞預測與主動免疫,實現對潛在威脅的提前識彆和有效阻斷。 全鏈路的安全保障: 安全的觸角將延伸至網絡的每一個環節,從終端設備的安全認證,到數據傳輸的安全加密,再到核心網和雲平颱的安全防護。本書將探討如何在端到端構建堅不可摧的安全防綫。 網絡韌性的構建: 在遭遇攻擊或故障時,通信網絡需要具備快速恢復和持續服務的能力,即網絡韌性。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冗餘設計、智能故障檢測與快速恢復機製、業務連續性保障等手段,構建高度彈性的網絡。 信任機製的重塑: 隨著連接的泛在化和智能化,構建可信的連接與數據交互至關重要。本書將探討區塊鏈、零信任安全模型等新技術在重塑網絡信任機製方麵的應用潛力。 隱私保護與閤規性: 在智能化和泛在連接的背景下,用戶隱私保護將麵臨新的挑戰。本書將探討如何在技術層麵實現數據脫敏、匿名化處理,並滿足日益嚴格的數據閤規性要求。 總結與展望: 《蜂巢網絡:下一代通信的智能互聯與協同演進》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的未來通信網絡圖景。本書強調,未來的通信網絡不是單一技術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復雜、智能、協同的生態係統。它將以用戶體驗為核心,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安全韌性為保障,最終實現信息、算力、連接的深度融閤與高效流動,為社會數字化轉型提供堅實的基礎設施支撐,並孕育齣前所未有的新業態、新應用和新服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前瞻性、係統性與深刻性,為行業從業者、技術研究者以及對未來通信發展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局性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

用戶評價

評分

初翻《LTE融閤發展之道》這本書,便被其宏大的主題所吸引。作者們似乎並非僅僅停留在對LTE技術本身的講解,而是著眼於其在更廣闊的通信網絡生態中的定位和發展。我想象中,這本書會詳細剖析LTE技術如何與其他網絡技術(如Wi-Fi、物聯網通信等)實現無縫連接和協同工作,從而構建一個更加強大、靈活和高效的通信基礎設施。尤其是在當前萬物互聯的時代,LTE作為連接的“毛細血管”,其融閤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LTE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策略,比如在工業互聯網、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領域,LTE如何通過與其他技術的融閤,解決實際應用中的痛點,並創造新的價值。此外,對於網絡安全、用戶體驗優化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麵的論述,也可能為我提供更全麵的認知。這本書的意義,可能在於指明瞭LTE技術在未來通信網絡中不可或缺的戰略地位,以及其融閤發展的必由之路。

評分

《LTE融閤發展之道》這個書名,對我而言,充滿瞭探索的欲望。它似乎指嚮瞭一個更為廣闊的通信技術融閤的藍圖,而非僅僅局限於LTE技術的孤立研究。我期望本書能夠深入解析LTE在通信行業數字化轉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它如何與其他技術要素進行“化學反應”,催生齣新的應用和服務。我推測,書中可能會詳細探討LTE技術如何與雲計算、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深度融閤,從而構建一個更智能、更高效、更具韌性的通信網絡。對於LTE在垂直行業的應用場景,如工業4.0、智慧城市、智能傢居等,以及如何通過與其他通信技術的集成,實現這些場景的落地,想必會有詳盡的論述。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為我們描繪瞭一個LTE技術並非終結,而是開啓新篇章的可能,它所倡導的融閤發展之道,或許正是引領通信行業走嚮未來的重要方嚮。

評分

盡管我還沒有機會拜讀《LTE融閤發展之道》的全貌,單憑其名,我便已腦海中勾勒齣無數關於通信網絡未來圖景的猜想。我猜想,本書作者們定然對LTE技術有著深刻的理解,並且能夠洞察其在未來通信體係中的戰略地位。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LTE技術在網絡架構、資源分配、頻譜利用等方麵的創新性融閤策略。例如,如何將LTE與更低功耗、更廣覆蓋的通信技術相結閤,以滿足物聯網設備的海量連接需求;又或者,如何通過LTE的分布式部署和邊緣計算能力,降低網絡時延,提升用戶體驗。對於LTE與5G等下一代通信技術之間的互操作性和協同演進,也必定是本書探討的重點。我相信,這本書會為我們揭示LTE並非被5G輕易取代,而是通過融閤發展,在未來通信網絡中繼續扮演重要角色的可能性。這對於理解通信技術發展的連續性和創新性,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

評分

這部書名《LTE融閤發展之道》,聽起來就充滿瞭前瞻性和技術深度,讓我對未來通信網絡的演進充滿瞭好奇。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研讀,但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作者們在LTE技術發展、網絡架構融閤以及生態係統建設等方麵所付齣的心血。在如今5G乃至6G加速布局的時代背景下,LTE作為基礎通信技術,其融閤發展之道不僅關乎當前的網絡優化和效率提升,更對未來通信能力的平滑過渡和創新應用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LTE與新技術的結閤點,例如如何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深度融閤,從而釋放齣更大的潛能。同時,對於網絡切片、邊緣計算等關鍵技術的實現路徑和商業模式的探討,也可能為我理解和把握通信産業的未來發展方嚮提供寶貴的思路。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不僅在於技術層麵的剖析,更在於它所展現的融閤發展的宏觀視野,這對於任何從事通信行業、對未來網絡技術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評分

《LTE融閤發展之道》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通信技術發展曆程中,每一次技術革新都伴隨著融閤與演進的浪潮。LTE作為4G時代的核心技術,其“融閤發展”的命題,我認為絕不僅僅是簡單疊加,而是一種深層次的整閤與優化。我設想,書中很可能包含瞭對LTE與5G甚至未來通信技術之間協同演進的分析,探討如何在現有LTE網絡的基礎上,平滑過渡到更先進的網絡架構,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數據需求和多樣化的業務場景。書中或許會涉及如何通過軟件定義網絡(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等技術,提升LTE網絡的靈活性和可編程性,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各種新興應用的需求。另外,對於LTE在物聯網、車聯網等領域的深化應用,以及如何通過與其他通信技術的結閤,形成更強大的連接能力,也是我非常期待的探討方嚮。這本書,在我看來,是理解通信技術演進邏輯,把握未來網絡發展趨勢的一本重要參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