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贵州壮族建筑文化研究
定价:32.00元
作者:刘临洪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0101545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贵州壮族建筑文化的区域分布
节 贵州壮族族称族源、分布状况和居住环境
第二节 贵州壮族建筑文化区域
第二章 贵州壮族建筑类型与特点
节 贵州壮族建筑的类型
第二节 贵州壮族建筑的特点
第三章 贵州壮族建筑的建造和建造文化
节 建造基础
第二节 建造文化符号
第四章 贵州壮族建筑的使用和使用文化
节 建筑的空间划分
第二节 建筑的空间层次
第三节 建筑的文化审美特性
第四节 建筑的防水与防火
第五章 贵州壮族建筑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节 贵州壮族建筑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贵州壮族建筑文化的保护
第六章 贵州壮族建筑文化的代表乡及村落
节 秀塘乡
第二节 翠里乡
第三节 刚边乡
第四节 加榜乡
第五节 雍里乡
第六节 宰便镇
第七章 壮族其他建筑文化区域分布
节 壮族其他分布情况和居住环境
第二节 广西壮族建筑文化区域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地方文化发展的人,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一直认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需要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梳理,而这本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深入基层,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种田野调查的严谨性和学术的扎实性,让这本书充满了说服力。我看到了作者对于壮族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热情和敬意,从建筑的整体布局到最微小的装饰元素,他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那些依然坚守着的传统建筑,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痕迹,更是民族的根脉和认同。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保护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保护石头和木头,更是保护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属于贵州壮族的独特记忆。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走进他们的生活空间。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愿望。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比如不同区域壮族民居在细节上的差异,从屋顶的坡度到窗户的样式,都仿佛在诉说着不同的历史际遇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作者并没有将壮族建筑简单地归为一类,而是深入到不同支系、不同地域的细分,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我仿佛能看到,在潮湿的南方,如何巧妙地设计通风和防潮的结构;在崇山峻岭之中,如何利用天然地形建造出坚固而舒适的居所。而那些隐藏在建筑中的仪式空间,更是让我对壮族的信仰和价值观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艺术的百科全书,它展现了壮族人民在漫长岁月中,如何用双手和智慧,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融入到一砖一瓦之中。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精美的插图和照片。我一直相信,好的图片能够直观地传达信息,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些古朴的吊脚楼,错落有致的石板房,还有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庭院,都通过镜头一一展现在我眼前。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图片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与文字紧密结合,互为补充。作者在解读这些图片时,总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我了解到,那些看似简单的木雕,并非只是为了美观,而是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那些色彩斑斓的壁画,更是记录着民族的传说和历史。这本书让我明白,壮族建筑不仅仅是生存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表达,一种精神寄托。它是一种与自然对话,与历史对话,与内心对话的方式。我从中看到了壮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传统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我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虽然我本身对建筑学并非科班出身,更多的是一种出于对过往生活痕迹的好奇,但书名中“壮族”和“贵州”这两个词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总觉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会留下一方印记,而建筑,无疑是最直接、最厚重的印记。贵州,在我脑海里一直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山峦叠嶂,民族风情浓郁。而壮族,又是我一直以来觉得充满故事和独特文化魅力的一个民族。我想象着,在这片土地上,壮族人民是如何将他们的智慧、信仰、生活方式,一点点雕刻进那些房屋、村落,甚至那些看起来粗糙却饱含深意的屋檐瓦当之中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走进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场景,去感受那些隐藏在梁柱之间、墙垣之上,关于家族、关于传承、关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建筑的结构图和美学分析,更是那些渗透其中的,活生生的文化脉络。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有些许压力的。我对“文化研究”这几个字总是带着点敬畏,总觉得那是需要相当专业知识才能读懂的领域。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却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文字,虽然严谨,但并不枯燥。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坐在我身边,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向我讲述着关于贵州壮族建筑的点点滴滴。我惊喜地发现,那些我原本以为离我遥远的学术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具象。比如,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从泥土的质地到木材的纹理,都蕴含着当地的生态智慧;再比如,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装饰,细究之下却是象征着祈福、辟邪,甚至是某种社会关系的符号。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建造的技艺,更是一种哲学,一种与土地、与祖先、与社区紧密连接的生活态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建筑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文化最坚实的载体,是历史最沉默的见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