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健行取精用弘:浙江工业大学文化研究文集9787517823285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厚德健行取精用弘:浙江工业大学文化研究文集9787517823285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浙江工业大学老教授协会 著
图书标签:
  • 浙江工业大学
  • 文化研究
  • 文集
  • 高等教育
  • 人文社科
  • 浙江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思想文化
  • 学术著作
  • 9787517823285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7823285
商品编码:2936132261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厚德健行取精用弘:浙江工业大学文化研究文集
作者 浙江工业大学老教授协会
定价 60.00元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17823285
出版日期 2017-11-01
字数
页码 426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厚德健行取精用弘:浙江工业大学文化研究文集》是浙江工业大学老教授协会“浙工大文化研究”课题的成果汇集,包含三十九篇文章,沿着浙工大本身及其主要学科六十多年发展演进的脉络,从文化传承、教书育人、学科发育等视角,探索了“浙工大文化”的历史形成、主要表现及内涵特色。全书分为“学校”“院、系、学科”和“学人”三个篇章。“学校”篇包括“工大文化”的纵向历史沿革和横向专题论述两部分;“院、系、学科”篇可看到浙工大的大部分学院(或系部、学科)的诞生、发展和近况;“学人”篇则可领略到一些“工大学人”的人格和学术风采。

   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学校篇
我校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
我校初创期八年在务实图强中崛起
烂柯山记忆:浙江化工学院
古运河畔新学府:浙江工学院
追求的强校之梦
乌溪江化工学院的故事
浙江工学院的诞生与华丽转身
七十年代,我校学术文化前行的足迹
论我校的“厚德健行”校训
论“取精用弘”学风
——“取精用弘”学风碑三读
校园变迁的文化展示
“存中楼”史话

院、系、学科篇
溯源·集群·共进
——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集群记
化工工艺专业发展简史
二十世纪化工原理教研室的成长之路
化工机械学科的发展与精神沉淀
我校机械制造专业的建立与发展
我校力学学科的发展及其特点
回忆信息学院的初创时期
敦实鼎新,励志建工
——建筑工程学院学科发展的足迹与展望
生环学院的崛起
腾飞的药学院
教科学院的发展与变革
工程语言技术传媒,审时图变度势求进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学科的65年
三环之路:从工业管理工程系到经贸学院
人文学科发展溯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及其效用的历史回顾
——记我校思政学科的传承与发展轨迹
大学英语教学的成长之路
我校数学学科的成长
物理学科的成长与现状
校园里的军工
——记省重点学科“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学人篇
忆我国化工教育的先驱李寿恒先生
“知识经济”这一原创性科学范畴的确立
——纪念项浙学先生《论知识劳动的价值观》发表三十周年
从教五十一周年感怀
化工学院的脊梁
锲而不舍。终成正果
——Amomax-10/10H氨合成催化剂项目的漫漫长征路
我校科研管理和高教研究的奠基者
吴挺教授二三事
浙江工业大学老教授群像速写

   编辑推荐

   文摘
《厚德健行取精用弘:浙江工业大学文化研究文集》:
  一、抓住机遇,促成浙江工学院升格
  1993年12月3日,这是学校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天。中午,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新鲜。时任党委书记屠德雍和校长洪起超带领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把浙江工业大学的校牌挂在当时学校大门的柱子上。没有仪式、没有讲话;他们鼓掌、他们凝望;这是责任的担当,也是新征程的开始。
  当时,国家教委对学院升格为大学是管得很严格的。为什么其他学院没有做到,而浙江工学院却做到了呢?这与一位台湾实业家张子良先生的爱心有关,而浙江工学院较好地把握了这一机遇。
  张子良(1915-1993),浙江嘉兴市塍镇人,青少年时就怀有实业救国的理想,在沪、宁等地开办纺织厂和贸易公司;1947年赴日本兴办企业,曾任日本华侨联合会副会长,主持全日侨务工作;1954年定居台湾,先创办东南碱业公司,后从事、房地产等业。五十年筚路蓝缕,实业终有成就。
  1990年8月,张子良先生作为海峡两岸工商访问团副团长访问北京、上海。此行所见所闻,促使他萌发了捐资办学的想法。因为先生深谙“欲强乡帮必先办教育,欲强教育必先兴学校”之道理。过去,他曾捐资嘉兴市小学、中学和嘉兴高专,在嘉兴及杭州等地设立奖学金、建造教学楼和图书馆等,而这一次他想的是办一所大学。
  1991年10月13日,张先生一行2人到杭州考察。与浙江省人民李德葆副省长、周洪昌副秘书长及浙江省教委领导商谈捐资办学事宜。10月14日,来到浙江工学院实地考察,他在贵宾簿上用毛笔写下“心中有爱回故乡”七个大字。洪起超院长向张先生介绍了浙江工学院的概况,张先生表示满意。座谈结束后,张先生从十楼贵宾接待室下来,在主楼周围走了一圈,葱郁的绿化、清洁的马路、整齐的楼宇和放置有序的自行车,都给张先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当他走到图书馆附近时,张先生对当时建筑工地留下的一幢坐西朝东的二层“小红楼”感到好奇。当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学校领导的办公楼,二楼南面一间是洪起超院长办公室时,他感到震惊,并予称赞。
  张子良先生在谈及捐资办学时还关切学校的后续发展,他要求提供一块土地,由他筹资建设一座教育发展基金大厦,由基金委员会负责管理,其经营收入用于学校的发展。子良先生认为,有固定的后续基金比一次性投入更加重要。
  由于当时基金大厦的土地暂没有落实,子良先生准备第二天先回台湾。晚餐时,洪起超院长提出:学校在莫干山路和文一路交叉口(莫文路)有一批五六十年代建造的教工宿舍,占地面积约10亩,可作为基金大厦用地。在座的省教委郑祖煌副主任和阮忠训处长等都认为可行,这立即激起张先生的兴趣,于是他决定不回台湾,到莫文路考察。第二天,由洪起超院长陪同,到现场察看,还计算周围汽车的流量,他对该地块感到满意。
  张先生通过省领导的推荐、听取学校介绍和实地考察,以及与洪院长的多次交谈,对浙江工学院已有良好的印象,包括对办学理念和管理的认可,而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艰苦奋斗、务实图强的工作作风,……都使他感到放心。12月4日,张先生致函省府周洪昌副秘书长,明确表示同意在浙江工学院的基础上兴建浙江工业大学的方案。
  12月14日上午,张子良先生一行5人再次来到浙江工学院,听取了洪起超院长关于建设浙江工业大学的初步方案,与李德葆副省长、周洪昌副秘书长进行会谈,具体商议捐资办学事宜,形成了《关于张子良先生捐资兴建浙江工业大学协议书》和《关于开发莫文路土地的协议书》。12月16日下午4时,葛洪升省长在杭州黄龙饭店接见张子良先生,并与张先生亲切交谈;接着,李德葆副省长代表浙江省与张子良先生在《关于张子良先生捐资兴建浙江工业大学协议书》上签字。葛洪升省长及省、省教委、省台办负责人鲁松庭、周洪昌、杨丽英、郑祖煌、冯裕德、阮忠训和浙江工学院洪起超院长等见证了签字仪式。当晚,葛省长在黄龙饭店宴请了张先生一行。次年4月21日,浙江工业大学子良教科大楼奠基典礼暨文化体育中心(体育馆)开工仪式隆重举行。葛洪升省长、李德葆副省长出席,张子良先生专程来杭参加奠基仪式。
  ……

   序言




《厚德健行取精用弘:浙江工业大学文化研究文集》是一部汇聚浙江工业大学学者智慧的文化研究力作,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本书以“厚德健行,取精用弘”为精神内核,深入挖掘与阐释浙江工业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所形成的独特文化特质和价值追求。 全书分为若干专题,力图从多元的视角、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勾勒出浙江工业大学的文化发展脉络,剖析其文化基因的形成与演变。 第一部分:溯源与根基——大学精神的孕育与传承 本部分聚焦于浙江工业大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探讨学校在民族危亡与国家建设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孕育出“厚德健行”的校训精神。学者们将追溯学校创始人、早期教育家们的办学理念与实践,挖掘他们为培养国家急需的工业人才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通过对珍贵历史文献、口述史料的梳理,生动再现学校在物质条件艰苦、办学环境简陋的年代,师生们如何秉持“立足工业,服务社会”的宗旨,砥砺前行。 历史回眸:从起源到独立办学 深入研究学校不同历史时期名称的变迁、院系调整、学科设置等关键节点,梳理出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与定位。 校训的诞生与解读 详细考证“厚德健行”校训的来源、确立过程,并从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阐释其内涵对于师生为人处世、治学育人的指导意义。 早期师资与学术传统 挖掘一批在学校发展初期做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和学者,分析其学术思想、教学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展现学校早期形成的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学术传统。 校园文化初探 探讨早期校园生活、社团活动、师生关系等,展现那个时代独有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理解学校精神的形成提供生动的注脚。 第二部分:时代风采——学科建设与文化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浙江工业大学在学科建设和文化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取精用弘”的精神在此得到生动体现,即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也注重发扬和创新自身的特色优势。本部分将重点探讨学校在工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过程中,如何形成独特的学科优势,并通过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式,服务国家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 学科特色与优势研究 深入分析学校在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信息工程、经济管理等优势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学术成就和人才培养模式,揭示其如何“取精用弘”,在特定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梳理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解决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方面的典型案例,展现科技创新如何成为驱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及其文化价值和意义。 跨学科融合与文化新形态 关注学校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方面的探索,分析其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孕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和文化形态。 国际交流与文化互鉴 探讨学校在国际化办学、对外合作、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科技成果方面的经验,以及如何在此过程中保持自身特色,实现文化互鉴与共同发展。 第三部分:育人铸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本部分将聚焦浙江工业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德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所进行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学校如何将“厚德健行,取精用弘”的校训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的浙江工大模式 深入研究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价值引领、品德养成教育等方面的创新举措,探讨其如何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 文化育人与美育实践 关注学校在艺术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经典阅读推广、各类文化社团活动等方面的努力,展现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榜样引领与精神传承 挖掘和宣传学校优秀教师、杰出校友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通过榜样力量,激励广大师生见贤思齐,传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 和谐校园与文化氛围营造 探讨学校在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校园环境建设、规章制度完善、师生互助机制建立等,分析这些举措如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第四部分:传承与展望——面向未来的文化愿景 作为一部文化研究文集,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的回顾和现状的梳理,更在于对未来的展望。本部分将汇集学者们对于浙江工业大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校的文化优势,为国家和区域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探讨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今天,浙江工业大学如何坚定自身文化立场,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进一步强化其独特的文化标识。 创新驱动与文化内涵的再提升 分析如何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的新浪潮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 开放包容与全球视野 展望学校在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提升国际影响力。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使命 思考浙江工业大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肩负的新使命,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实践,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厚德健行取精用弘:浙江工业大学文化研究文集》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学术论著,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浙江工业大学的独特精神风貌;它也是一座桥梁,连接起历史的积淀与未来的希望。本书的出版,对于深入理解浙江工业大学的办学理念、发展历程、文化特质,以及其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关心高等教育、热爱学术研究的读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精品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初涉学术研究的学生,近期在搜集资料时偶然看到了这本书的信息,书名《厚德健行取精用弘:浙江工业大学文化研究文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厚德”二字便触动了我对个人品德修养的思考,而“健行”则让我联想到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对这些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进行探讨,尤其是在高校教育语境下,如何培养兼具高尚品德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至于“取精用弘”,我理解为是对知识和文化的吸收与传播,这意味着文集中的研究可能不仅限于理论层面,更会关注如何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或者如何将优秀的文化理念普及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浙江工业大学的学者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对文化的理解必然有着独特的视角,这让我对文集中可能出现的创新性观点充满期待。

评分

这是一本厚重且引人深思的著作,虽然我尚未细读其全部内容,但从其书名《厚德健行取精用弘:浙江工业大学文化研究文集》以及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这个信息,我足以感受到其学术分量和研究的严谨性。光是“厚德健行”这四个字,便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暗含着品德高尚、身体力行、学以致用的治学理念。再结合“取精用弘”,更是突出了其文化研究的宗旨——汲取精华,广泛传播。这样的书名本身就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其中可能蕴含的深刻见解和扎实考证。我尤其期待其中能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厚德”精神融入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以及“健行”对于创新创业可能带来的启示。对于“取精用弘”的理解,我猜想书中定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梳理、提炼,并探索其在当今社会具有可行性和生命力的发展路径的论述。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它无疑是了解浙江工业大学在文化研究领域探索成果的宝贵窗口。

评分

这本书名《厚德健行取精用弘:浙江工业大学文化研究文集》颇有古韵,透露出一种严谨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学术气质。我曾接触过一些大学的文化研究成果,通常会涉及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而“浙江工业大学”这个背景,又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工业文明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我非常好奇,该文集中的研究者们是如何在理工科的背景下,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如何将其与现代工业社会的特点相结合?“健行”二字,我倾向于理解为一种积极进取、勇于实践的态度,这与工程技术领域所需的创新和开拓精神不谋而合。而“取精用弘”则可能代表着一种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学术路径,即在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注重其在当代的传播和应用,使其与时俱进。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维度提供宝贵的视角。

评分

从书的封面和出版信息来看,这本《厚德健行取精用弘:浙江工业大学文化研究文集》似乎是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学术合集。浙江工业大学作为一所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其文化研究文集本身就带有一种跨学科的魅力。我很好奇,在这份文集中,工业大学的学者们将如何看待和解读“文化”这一宏大的概念?是侧重于其在工程技术发展中的影响,还是更深入地挖掘其在社会、经济、教育等更广泛领域的作用?“厚德健行”作为核心理念,我设想其中可能包含大量关于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论述,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取精用弘”则暗示了研究的方法论,即在对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将其发扬光大,使其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我猜测书中一定汇集了多位专家的智慧,他们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但最终都围绕着“文化”这一核心主题,展现出一种多元而统一的研究格局。

评分

偶然瞥见这本书的标题《厚德健行取精用弘:浙江工业大学文化研究文集》,便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书名本身就饱含哲理,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实践精神以及知识传播的智慧。“厚德”象征着高尚的品格,“健行”意味着积极的行动,“取精用弘”则指向对精华的提炼和广泛的应用。我推测,这本文集汇聚了浙江工业大学学者们在文化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可能涵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化思潮、以及文化产业等多个维度的深入探讨。鉴于作者的学术背景,我尤其期待其中能涌现出将工程技术与人文社科相结合的研究,例如文化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或是工业发展对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等等。这样的跨学科研究,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然成为一部充满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文化读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