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机理研究
定价:68.00元
售价:53.0元
作者:潘海生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20322232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该书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差异化内在机理分析》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技能内生视角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该书立足于国家经济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校企合作这一职业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关注点,突破以往成本收益的理论局限,创新型地借助技能偏好技术进步理论、工资挤压效应理论,将技术技能视为内生变量,沿着“技术进步——技能提升——生产效率提升——工资挤压效应——企业培训战略变迁”的路径,分析技术进步变化背景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行为的动机变迁机制,以机械行业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有序PROBIT模型、多层次线性模型,TARGET- MOTAD模型,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及其差异化进行识别,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偏好进行了判断,分析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偏好动机与技术技能偏好动机的相互作用,分析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风险决策机制并对政策效度进行了测评,测度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效度,在此基础上对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出了政策建议。
目录
作者介绍
潘海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与评价方面研究,完成全国大规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证研究,初步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年度报告制度,先后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部级课题等5项,是天津大学首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参与人和子课题负责人,参与、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提交的咨询报告得到了人重要批示,并被多部门采纳。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在教育管理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我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机理研究”这一课题抱有极大的关注。我深知,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而企业正是这一对接的关键环节。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层动因,不仅仅是简单的“订单式培养”,而是要挖掘其更内在的、更具战略性的逻辑。例如,企业是否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一种对未来技术变革和市场趋势的战略布局?书中是否会探讨企业参与对职业教育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具体影响?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加灵活、高效、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以及企业在其中扮演的引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同时,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涉及政策法规、行业标准、以及政府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期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出版物通常都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我预计这本书会提供一套扎实的理论框架,并辅以丰富的实证研究,为我们理解和实践企业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评分作为一个对教育经济学和人力资源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所聚焦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这一前沿议题所吸引。在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似乎越来越难以跟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最终需求方,它们的视角和实践对于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企业参与的“内在机理”,这可能涉及到企业如何评估职业教育的投入回报比,如何通过参与来塑造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供给,以及这种参与是否会引发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人才战略的相应调整。书中是否会运用一些经济学模型或者管理学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比如,是否会从产权理论、信号理论或者代理理论等角度来分析企业参与的动因?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参与职业教育的侧重点和方式有何差异?例如,新兴产业的企业可能更注重前沿技能的培养,而传统产业的企业可能更侧重于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和技艺的提升。这本书的出版方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本身就赋予了我对其学术性和严谨性的信心,我预计书中会包含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理论论证,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理解。
评分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人才培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企业如何通过参与职业教育来构建自身的人才护城河,如何影响行业标准和技术发展方向,甚至如何通过教育合作来拓展其品牌影响力和社会责任形象。书中“内在机理”的探讨,让我联想到企业可能存在的“内部人”视角和“外部人”视角。一方面,企业作为人才的直接使用者,对人才的需求有着最直接的体察;另一方面,企业作为社会公民,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参与职业教育能够回馈社会,培养未来的劳动力。我比较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区分这两种动机,并分析它们在企业参与过程中的作用和优先级?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讨论,比如如何设计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如何保障合作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如何应对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著作,这让我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充满期待,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企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通过战略性地参与职业教育来确立竞争优势的深刻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BF: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机理研究”本身就极具吸引力,特别是“内在机理”四个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在我看来,许多关于企业参与教育的讨论,往往停留在现象层面,或者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合作模式。然而,真正驱动企业投入资源、时间和精力去参与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人才短缺的现实压力?是技术更新的迫切需求?还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究这些“为什么”,并尝试建立一个清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逻辑链条。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类型的企业,例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公司,在参与职业教育时,其内在的动机和侧重点会有哪些不同?是否会分析企业参与对职业教育体系产生的正向和负向影响?例如,企业参与是否会加剧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或者,企业参与是否能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就业率?鉴于本书的出版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我期待其内容严谨、论证充分,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具有高度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分析,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企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且严谨,深蓝色的背景搭配金色的书名,散发出一种沉稳和权威感,这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这一主题所蕴含的严肃性十分契合。在翻阅之前,我脑海中就已经构建了这本书可能探讨的几个核心问题:企业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扮演了怎样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参与的动机是什么?这种参与是单纯的社会责任,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而“内在机理”这个词,更是激发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它暗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运作逻辑和动力机制。我会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是如何根据自身需求和行业特点,来设计和实施参与职业教育的策略的。例如,高科技企业可能会侧重于与高校合作设立前沿技术实验室,而制造业企业则可能更倾向于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培养一线技术工人。同时,我也很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可能面临的挑战,比如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教育公益,如何确保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产业需求等。这本书的厚度也预示着内容的深度,我希望它能够带来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框架和实操建议,为企业和教育机构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