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学术棱镜译丛//美的六种命名
定价:38.00元
作者: 克里斯平萨特韦尔(Crispin Sartwell)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3051785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审美瞬间的书。作者借助这些美好瞬间,展示出某种审美结构,产生出一整套连贯的审美体验。
此外,本书还启迪读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的视角,远不止这六种美的命名。
内容提要
美存在于我们的眼中,也存在于我们使用的语言和周围世界的各个角落。本书主要介绍了六种语言对美的不同命名:英语的欲念之美、希伯来语的射放之美、梵语的神圣之美、希腊语的理念之美、日语的残寂之美、那伐鹤语的和谐之美,并进行详细讨论,展现了不同民族是以何等迥异的方式来体验和表达美的。
本书优雅风趣、通俗易懂,实则极其深奥,为读者打开了六扇通往世界和生活之美的大门,让读者用不同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并欣赏此世与彼世、世俗与崇高、残缺与理想的一切美。
目录
1 / 章 欲念之美(Beauty)
(英语):渴望的对象
26 / 第二章 射放之美(Yapha)
(希伯来语):发光、绽放
60 / 第三章 神圣之美(Sundara)
(梵语):神圣(holiness)
90 / 第四章 理念之美(To Kalon)
(希腊语):理念、理想
116 / 第五章 残寂之美(Wabi Sabi)
(日语):卑微、残缺
142 / 第六章 和谐之美(Hozho)
(那伐鹤语):健康、和谐
162 / 结语(Coda)
163 / 注释
170 / 插图(ILLUSTRATIONS)
173 / 索引(Index)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克里斯平·萨特韦尔(Crispin Sartwell)美国哲学家、美学家、新闻撰稿人和乐评家,任教于迪金森学院,涉猎广泛,尤其是政治哲学、分析美学、美学和认识论,出版专著10余部,论文40多篇。
译者介绍
郑从容 任职于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先后在该校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攻读硕士、博士,目前主要研究文艺理论,发表14篇论文或译文,参译2本学术专著。
文摘
序言
初次翻阅这本《美的六种命名》,便被其深邃的学术气质和独特视角所吸引。作者并非直接阐述何为“美”,而是巧妙地通过“六种命名”构建起一座理解美的宏伟殿堂。这六种命名,如同六棱镜的不同切面,折射出美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哲学语境下的多重光辉。我尤其惊喜于作者在梳理西方美学史脉络时的严谨与洞察,从古希腊的和谐比例,到康德的无利害的普遍愉悦,再到黑格尔的理性精神的体现,乃至克罗齐对直觉与表达的强调,每一个流派的阐述都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不乏现代的思考。书中的引证详实,参考文献列表几乎构成了一部小型美学史的检索目录,这对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然而,阅读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某些章节在概念辨析上略显艰深,需要反复咀嚼,甚至结合其他相关著作才能完全领会作者的用意。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也正是它区别于一般通俗读物的魅力所在。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我曾认为理所当然的审美判断。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我们提出更好问题、探寻更深刻理解的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智识的冒险,而“美的六种命名”则是这场冒险的六张藏宝图。作者并非直接告知宝藏的模样,而是指引我们探索通往宝藏的六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其中,对“崇高”的探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跳出了传统审美中对和谐、完美的单一追求,将人类在面对巨大、危险、不可控事物时所产生的敬畏与震撼纳入审美的范畴。这种超越性的体验,在现代社会中往往被忽略,却恰恰是人类情感中最深刻、最原始的部分之一。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语境下“崇高”意象的梳理,让我得以窥见,原来在战栗与失语之中,亦蕴含着一种别样的壮美。而对“悲剧”的阐释,也并非仅仅停留在情节的哀伤,而是深入到人性的困境、命运的无常,以及个体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前的抗争与毁灭,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对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时而如哲学辩论般严谨,时而又像诗歌般富有张力,这种交织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虽然某些理论模型的构建略显复杂,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但这恰恰是其学术价值的体现,它所提供的并非简单的美学结论,而是构建和分析美的框架。
评分坦白说,拿到《美的六种命名》时,我并没有预设一个清晰的阅读目标,更多的是一种对“美”这一永恒话题的好奇。然而,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远超我的想象。它并非是罗列“什么才是美”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解“如何命名美”的“方法论”。作者通过精妙的结构设计,将“美”这一宏大概念拆解为六个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的“命名”,每一命名都如同一个独立的思考维度,引导读者深入挖掘。我尤其对“意境”的阐述印象深刻,作者将其置于一种超越具体事物本身的、弥漫于作品整体的氛围之中,这种对“无形之形”的捕捉,既有东方式的含蓄蕴藉,又融入了西方哲学对整体性的追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理论与自己过往的阅读和观影经验进行对照,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让我感动或震撼的瞬间,都能在书中的某些“命名”中找到呼应。当然,本书的学术性也意味着其并非易于消化的餐点,部分理论的深度和抽象性,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但正是这种“不易”,赋予了它持久的魅力和反复阅读的价值。
评分我将这本《美的六种命名》视作一面多棱镜,每一面都折射出对“美”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不同的学术领域,从艺术史、哲学、心理学,甚至到社会学,去捕捉和解读美的踪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游戏性”在审美中的地位的论述,这颠覆了我以往对美的庄重、严肃的刻板印象。作者指出,恰恰是在那些看似无目的、纯粹的享乐与创造中,最纯粹的美得以显现。这种观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的许多瞬间,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灵动与趣味,原来也蕴含着深刻的审美意义。同时,书中对于“象征”在构建意义和审美体验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理解一个符号背后的多重含义,如何与个体经验产生共鸣,进而引发审美判断,这一过程被作者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虽然书中涉及的理论众多,且相互之间存在关联又相互区别,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辨析能力,但正是这种复杂性,才使得本书拥有了深度和广度。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每一次的深入阅读,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让我对美的感知维度不断拓展。
评分翻开《美的六种命名》,仿佛置身于一座庞大的学术殿堂,而作者则是一位博学的引路人,带领我们探索美的奥秘。这本书并未直接给“美”下定义,而是通过“六种命名”的视角,层层剥开美的多面性。我特别被书中对“趣味”的解读所吸引,它并非指肤浅的嬉笑怒骂,而是深入到个体经验的独特性、情感的共鸣以及审美判断的主观性。作者在此处,巧妙地将个体与文化、历史的连接点勾勒出来,让我意识到,我们所感受到的“趣味”,其实是无数潜在的文化基因在个体身上的显现。此外,书中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辩证分析,也让我对艺术创作有了新的认识。如何通过恰当的形式来承载和表达丰富的内容,以及形式本身所蕴含的审美力量,被作者细致地剖析。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体操,需要不断地思考、辨析和连接。虽然某些章节的理论密度较大,需要反复推敲,但正是这种挑战,激发了我更深入的探索欲望。它不是一本能够快速提供结论的书,而是一本能够引导你构建自己理解体系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